在哈希勒根的青春岁月 一一远征 淬火

大海

<p class="ql-block"> 在哈希勒根的青春岁月 </p><p class="ql-block"> 原基建工程兵第111大队4区队队部保管员 唐志照 </p><p class="ql-block"><b> 前 言</b></p><p class="ql-block"> 今年的12月,我们当兵已整整48周年。离开新疆独库公路哈希勒根也四十余年了,虽然那爬冰卧雪、艰苦奋斗的生活早已远去,但在这片人迹罕至的高寒区域,却留下了我们曾经一步一喘而稳步前行的深深足迹。在这块长年被冰雪覆盖的大地上,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尤其是77、78年等年份里,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感人故事。由于个人经历和水平有限,仅仅记录下本人耳闻目睹的点滴记忆。</p><p class="ql-block"> 今年又是新疆独库公路开工建设50周年,竣工验收全线通车41周年,谨以此文,来怀念那段不平凡的青春岁月;也以此来表达对曾经在一起战斗过的首长和战友的深切怀念:怀念那些天天与死神打交道,时时与恶劣气候抢时间的官兵们!怀念那些为独库公路出过力、洒过汗、流过泪、献过血,特别是捐躯的战友们!还有值得敬重的是带着一身的病痛,而未享受评残优待又无怨无悔的战友! </p><p class="ql-block">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展开那早已成为过往的一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远 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6年是个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大伟人相继逝世,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华国锋同志出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10月,打倒“四人帮”,中国迎来又一个新的时代。正是在这年的冬季,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字560部队以特种兵名义,在四川省合川县21个公社,招收320名适龄青年应征入伍,其招收条件在身体方面还严格于往年。</p><p class="ql-block"> 12月26日,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诞辰日,就是在这样一个十分特殊而又很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我们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当日上午九点,这群头戴皮帽子、脚穿大头鞋、身着绿军装、胸戴大红花的热血青年,在合阳城青龙桥的公路上,十几台解放牌高箱车一字排开,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庄严与神圣。随着车队的启动,人人心里的青春梦想也飞向了远方。下午4点过,我们在四川省永川县火车站,登上了闷罐专列运兵车,正式踏上了出征西北边陲(当时并不知道要去往何处)的漫漫征途。</p><p class="ql-block"> 经过六夜七天的长途跋涉,于1977年元月1日晚12时许,到达白色世界的乌鲁木齐火车南站的兵站。简餐之后,在一个暖气微弱的屋子里,人人坐在背包上,背靠背坐睡了几个小时。凌晨七时许,吃过便餐,天还未大亮。在雪光的映照下,坐上盖有单层棚布的运兵高箱车,沿着乌——伊公路北上。在最低气温达零下35度(沙湾安集海段)的冰雪途中,每辆车上的带兵班长,都不停地鼓动我们或唱歌或呼口号,每行驶一段,就让我们艰难地下到冰雪路上,活动已经冻麻木了的四肢。就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于晚上到达独山子后山的新兵训练所在地一一巴音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淬 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年接兵以营为单位,官渡区和盐井区共计146名编为新兵2连,隶属2营,在巴音沟8师工兵营驻地新训;利泽区118名,加上江津县的10多名编为新兵4连,隶属4营,在巴音沟团部轮训队新训。另外5个公社的56名划归机械营,在另处新训。</p><p class="ql-block"> 在新训期间,新训班长张帮立告诉部队番号: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111大队,营为区队,连为中队。部队官兵仍习惯称111团,某营某连(本文亦同)。我们这个特种兵,是来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的,因是国防工程,有一个代号:07042工程。哈希勒根冰垯坂隧道,是当时全国海拔最高的公路隧道,是整个独库公路上最重要的工程之一,是这条公路施工中的“硬骨头”。后来的事实表明,中国乃至世界公路建设史上的多个第一,都从这里诞生。也从那时起,许多地名慢慢刻入脑海:毛溜沟、“老虎口”、“飞线”、三叉河、哈希勒根、乔尔玛等等。哈希勒根是蒙语译音,意思就是“过不去”。</p><p class="ql-block"> 部队要完成急、难、险、重的国防施工任务,过硬的军政素质和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及能力的储备是必须的。于是,我们在最低零下30多度气温里,在连长寇立孝、指导员郭芳邻的领导下,进行了3个月的严格新兵训练,其内容既有系统的军事科目,也有特色鲜明的政治教育和内容丰富的专业学习。当年训兵的班、排长,大多数是73年入伍的部队骨干,其他也是74和75年入伍的佼佼者,他们不仅个人军政素质过硬,训练新兵也很有一套,既严格大胆,又讲究方式方法。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把我们一个个懵懵懂懂的社会青年,转变成了基本合格的革命军人。实现了从合川三江水乡到西北边陲之地域上的跨越,也实现了从普通的社会青年到合格军人之思想转变。很荣幸,在全团新兵训练结束总结大会(轮训队操场)上,我代表全体入伍新兵发言表决心,要无条件地在极端艰苦条件下,接受党组织的各种考验,为祖国的边陲国防建设贡献青春和力量。随后,绝大部分战友被分配到了施工第一线。</p><p class="ql-block"> 3月底,4营的新兵经过翻山越岭,来到独库公路的毛溜沟。我们新兵4连5班12名战士,11名分配到11连,该连将与1营3连一起,担负哈希勒根隧道掘进任务。12支队把这项工程交给1团,是对我们团的信任,团里又把这项任务交给3连和11连来承担,可见这项任务既艰巨而又光荣。4营驻扎哈希勒根北坡,必须先上去,打通翻山的便道,为南坡部队创造进驻工地的条件。北坡,却是当年独库公路上气候环境最恶劣,施工条件最艰苦的区域。</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当时的心情是想尽快上到冰垯坂,觉得越艰苦就越光荣。</p> <p class="ql-block">巴音沟右侧的独山子大峡谷</p> <p class="ql-block">独山子大峡谷近景</p> <p class="ql-block">峡谷左侧3公里即为当年团部仓库</p> <p class="ql-block">南北走向的巴音沟。顺沟而下由近及远分别为2营1营及团部驻地。笔者曾多次从毛溜沟步行到团部往返,对这条沟比较熟悉和了解。照片远处一道规则的暗线处即为独山子大峡谷。</p> <p class="ql-block">独库公路上的毛溜沟。左侧中间有树的地方是4营营部,远处有残垣之处为10连驻地。</p> <p class="ql-block">毛溜沟俯视图,3、4营部及各连原驻地。这里曾经是一片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区域,现如今,仅是游客的一个驿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