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五十年的军旅情

笑对人生

<p class="ql-block">五十年前,我们正值青春年华,怀着一颗保卫祖国的赤诚之心,带着亲人的嘱托,从射阳河畔走进绿色军营,开启了人生新的航程。</p> <p class="ql-block">回顾军旅岁月的点点滴滴,犹如精彩的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展现在眼前。当年,我们是初出茅庐、涉事未深的小伙子。是部队这所大学校,塑造了我们做人的品格,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是部队这个大熔炉,锻造了我们坚韧不拔的意志,铸就了我们坚持原则、刚强直率的个性;是部队这个大课堂,养成了我们步调一致、纪律严明的优良作风,练就了我们处变不惊、遇事不乱的军人风范。是部队这个大家庭给了我们一生无尽的发展资源,为我们日后的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从当兵的那一天起,我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战友。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在绿色军营里,我们一起站岗放哨、一起跑步做操,一起投弹射击,一起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军事技能,为的是保家卫国,时刻准备上战场。在军农场,我们一起割麦、插秧、种水稻;在军工厂,我们一起酿酒、造纸、搞化工;部队调防,我们一起开山、劈石、搞营建;汗流浃背,吃苦受累,为国防建设增砖添瓦。在部队这段朝夕相处的岁月中,我们结下了亲如兄弟般的战友情谊。这种情谊正如一杯杯甘醇的美酒,色光四溢,味香绵长。我们为自己曾经拥有军旅生活而感到骄傲!我们心里都有一句自豪的话语:我是一个当兵的人!</p> <p class="ql-block">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军人的职责就是保家卫国,战士的责任就是在祖国需要时勇于担当,血洒疆场。我们603团从阜宁走出去的121位战友中有21人参加了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和1985年的对越轮战,他们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他们是英雄,是我们当中的优秀代表。其中,张兴荣战友血洒战场,生命永远定格在25岁,他的身躯留在了祖国的南疆,我们为张兴荣战友的牺牲感到万分悲痛,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记忆中。向参战的英雄致敬!向为国献身的烈士致敬!</p> <p class="ql-block">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为了国防建设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我们相继退出现役,到地方重新建功立业。虽脱下了军装,但我们始终牢记人民军队的宗旨,不辱使命,继续保持人民军队的英雄本色,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以军人的姿态敢于直面挑战、勇于攻坚克难,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有的战友奋发努力,走上了领导岗位,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尽放异彩;有的战友刻苦钻研,成了技术专家,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尽心尽责;有的战友财运亨通,在市场经济的波涛中大显身手;有的战友勤勤恳恳,在各自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可以说,大家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并且都拥有自己美满的家庭和幸福的生活。大家可以骄傲的说:我们无愧于党,无愧于社会,无愧于家庭,更无愧于军人这个光荣称号!</p> <p class="ql-block">如今,五十年过去了,当年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己进入两鬓斑白的古稀之年。虽离开军营数十载,可军人情怀不变,战友情谊难忘。今天我们相聚在射河之滨的阜宁,共忆军旅生活,共敍战友情长。</p><p class="ql-block">五十年前的相遇,让我们结下了军人的情结。五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相聚,这是兄弟般的缘份。尽管我们现在穿的不再是军装,吃的不再是军粮,听的不再是军号,住的不再是营房,但我们还是军人的脊梁,军人的衷肠。我们铭记在心的是:百听不厌的是军号,常唱不衰的是军歌,本色不退的是军心,生死不惧的是军威,终生不悔的是军旅,风雨不倒的是军旗,永远不变的是军魂,终身难忘的是我们军人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的风风雨雨,让我们由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岁月虽可带走我们的青春与激情,却带不走我们的思念和记忆,时光可以改变我们的容颜,却改变不了我们亲如兄弟的战友情缘。现在我们虽然天各一方,但战友情缘依旧一往情深。今天我们欢聚一堂,愿这难舍的聚会,难忘的重逢,让我们的友谊更加牢固,使我们的感情更加深厚。岁月可以使万物变迁,但我们亲如兄弟的战友深情像山河一样永恒。</p> <p class="ql-block">相聚是短暂的,情谊是永存的。虽然我们的人生经历不同,工作岗位各异。但始终不变的是我们战友之间的浓浓情谊。让我们重温昔日的时光,憧憬美好的未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葆军人本色,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发挥余力,再创新的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