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学习太上感应篇1</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span> </p><p class="ql-block">太上老君说:"人的福祸,本来就没</p><p class="ql-block">有一定的门路,全都是自己招来的啊!"</p><p class="ql-block">太上,是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号伯阳,也就是周朝的圣人﹣﹣老子。得道成仙后,称天立教,为道教的始祖,是上天至尊之圣。他告诉人们如果以善恶感召之因,必定会得到天降祸福报应的果;所谓有感必有应,随感而应,用以彰显天道好还的道理,而启发世人的敬畏之心,知道作恶必定得到灾祸病天的恶报,因此心有所惧而不敢去做;知道行善必定会得到福寿天仙的善报,因此心有所求而勇敢的去做。只要积善必定会福荫子孙,若是积恶必定会祸延子孙。</p><p class="ql-block">凡人的祸害福利,原无一定的门路,只在人自作自受。要知道,天地是没有私心的,而吉凶祸福也全都是自己招来的啊!然而人在没起念头的时候,这颗心是湛然清净的,就如同虚空一样,哪里有什么善恶呢!只是因为这个念头才动,所向着的是好事,就是善,所向着的是坏事,就是恶,其最初不过是起了一个念头,做了一件事情而已,但是到了后来,经过了日积月累,于是就有了善人和恶人的区别了;所以一个人得祸或是得福,全都决定在当初起了善恶念头的时候啊!太上提醒警惕世人,注意小心自己的起心动念啊!其中若是有了丝毫的差错,那么祸福的果报就会天差地别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学习太上感应篇2</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善恶之报,如影随形。</span> </p><p class="ql-block">善恶的报应,就如同影子一样,人到哪里,影子也就跟随到哪里,永远都不分离啊!</p><p class="ql-block">善恶是就人心来说的,而报应则是就天理来说的。人作善必有福报,作恶必有祸报。就像人身的影子,就如同影子跟着身体一样身正,影子正;身斜,影子就斜。</p><p class="ql-block">圣人说得很详细,可惜一般没有智慧的人,不相信这种道理,于是就背善向恶了;因为他看到现在做善事的人,有的命运很坎坷;而做恶事的人,有的不但长寿,而且还富贵的很,于是就说:"善恶不见得会有报应啊!因果似乎不足以采信啊!"而他们不明白,这个世上没有活到几百岁的人,而上天也没有即刻就结的案子。俗话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有来早与来迟。"所以不要只看眼前,应该要看究竟。</p><p class="ql-block">按照佛经的说法,因果报应是要论三世的:第一种是现报,就是这一生就受到果报;第二种是生报,就是第二生才受到果报;第三种是后报,就是第三生,以及十生、百生、千生万生才受到果报。所以今生做善事而却得到灾祸的人,这是因为他前生所造的恶业,现在成熟了啊!今生做恶事而却得到福报的人,这是因为他前生所造的善业,现在成熟了啊!所以福中有祸,祸中有福,就是因为不是纯善或是纯恶的关系。开始的时候福报,而最后却有灾祸,这是因为他的善心退步了啊!开始的时候有灾祸,而最后却有福报,这是因为他的恶心忏悔了啊!若是所造善恶苦乐的果报没有变化,这是在说明了直接的报应,若是灾祸和吉祥互相的出现,这是显示了果报的隐约和巧妙啊!更有人所看不到的阴德和阴恶,那就不是人们的耳朵和眼睛,所能看得到、听得见的善恶果报了。</p> <p class="ql-block">太上感应篇学习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span></p><p class="ql-block">因为人的生,无论是白天夜晚,时时刻刻,上下四旁,都有主管人间的神明在鉴察着,依照各人所犯过恶的轻重,来夺除人的寿算。(人活一百天叫一算,犯轻的就少夺,犯重的就多夺)。</p><p class="ql-block">天有三官五帝、百神诸司,地有五岳四渎和城隍里社,另外又有举意司,专门记录人的起心动念的善恶,凡是这些,都是所谓的司过之神。而上天的心是慈悲仁爱的,想要世人在自己心中独知的地方,为善去恶,因而才有了司过之神,鉴察人们所犯的恶事,并且量度恶事的轻重,而减除人的寿命百日。</p><p class="ql-block">《华严经》说:"每人出生之后,就有两位天人跟随着,一名叫同生,一名叫同名。这两位天人能够时常见到被跟随着的人的言行;而被天人跟随的人却见不到天人。"这两位天人,即善恶二部童子。他们每天二十四小时都在记录着人的善恶言行;包括心理行为。依照各人所犯过恶的轻重,来夺除人的寿算。所以我们每个人的起心动念、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都要常常想到有神明在鉴察记录,如有恶念,要立刻警觉到,把它调整过来。能够这样的话,那么吉凶祸福,寿命长短的与夺之权,就可操纵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天地鬼神也就无可奈何了啊!更何况是司过之神的夺算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上感应篇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span> </p><p class="ql-block">人的寿命,既然已经因为犯过而被减少,而且还要被惩罚生活贫苦,家庭破碎;又经常的遭逢到忧愁灾难啊!</p><p class="ql-block">人若是要想趋吉避凶,必定要改过迁善,关键应该在于先治心,检点自己的身、口、意三业的行为,不可放逸随便,一日一时、一刻一念,乃至于一刹那都要克制住自己的心,谨慎自己的口,治理好自己的身体。这样久久不间断,自然就不会受到外面境界的影响而动心了。此时的心,就到了湛然清净没有欲望的境界,全体都是善了啊!这样怎么会被神明减去寿算,弄到了贫苦家破忧患的地步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人皆恶之。 </span></p><p class="ql-block">人人都讨厌造作恶事的人啊!</p><p class="ql-block">作恶的人,人人都厌恨他的。这是公道在人,恶人到此,便无容身之地了。</p><p class="ql-block">《玉枢经》上说:"人若是不修善业,上天必定会斩他的神,摄他的魄,使他神魂颠倒,被人所厌恶,为人所嫌弃!"今天恨别人欺负我的人,怎么会知道这是上天斩摄了他的魂魄,使他处处碰壁,而为人们所厌恶啊!今天有幸知道了这个事实,就应当洗心革面,改恶向善,天心是仁慈宽恕的,是不责罚忏悔改过的人的,从前所犯的过错是可以救赎的,从此改过迁善,那么前途仍然是一片光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刑祸随之。</span> </p><p class="ql-block">刑罚跟灾祸,也就跟随而来。</p><p class="ql-block">太虚真人说:"别人若是将灾祸转嫁给我,那么我就以福德来回报他。如果能够这样,则福德之气,始终都是从我这里出来;而害气重殃,自然就从恶人那里生出来。"这里说道刑罚灾祸跟定了恶人,就是因为害气重殃在恶人的身上,所以刑罚灾祸才跟定他啊!《华严经》说:"南阎浮提世界的众生,是处在五浊恶世之中啊!这个世界的众生,不肯修十善业,而且专门在造恶业,杀生、偷盗、邪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贪、嗔、痴、邪见,不孝顺父母,不恭敬三宝,更互相的愤怒争斗,互相的毁谤侮辱,任情的起见,非法的谋求。由于这些因缘,而感召到了刀兵、饥荒、疾病、死丧、天灾、人祸种种的报应。"由此可见,总是自作自受,自食恶果,全部都是自己招来的,并不是由于他人造作的啊!既然趋吉避凶,决定在当前的一念心,而天堂地狱也就会现在眼前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习太上感应篇5</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吉庆避之</span>。</p><p class="ql-block">吉祥和喜庆,都远远的避他而去。</p><p class="ql-block">要知道"天道无亲,惟亲善人。"人若是能够去恶为善,恭慎自己,顺应天理,自然在静的时候,心就会与天道相合;在动的时候,行为就会与吉祥喜庆遇了。如果有人的心行与此相反,那么我们看得到的就是他难逃世间的刑罚,看不到的,则是他被鬼神的责罚。所以恶人被鬼神减除寿算,短命而死,吉祥和吉庆,也都远远的避他而去,而横祸和刑罚,就都跟随而来,这是必然免不了的啊!</p><p class="ql-block">薛西原先生曾说:"天地间的福禄,若不是存些忧勤惕励的心,福禄是聚它不来的;若是不做些济人利物的事,福禄是无法相配的。"这句话真是有道理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恶星灾之。 </span></p><p class="ql-block">恶煞凶星,也同时降下了灾殃给作恶的人。</p><p class="ql-block">恶星是天上掌管人间一切灾祸恶难的神。要知道,人生在这个世间,每一天,乃至于每一个节气,都是属于星光在注摄着。造恶的人,因为心常昏暗,身上的黑气上冲,自然就会以恶召恶,所以恶煞凶星降临到他的头上,灾祸也就跟随着而来。若是行善的人,因为心地光明,则恶的气氛渐渐的退散,恶煞凶星避他都来不及,怎么还会降给他灾祸呢?知道了这个事实以后,人怎么可以不畏惧,修正反省自己的过失,以挽回天心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算尽则死。 </span></p><p class="ql-block">使恶人的寿算减尽之后,恶人也就死了。</p><p class="ql-block">众生作恶的习气,实在是难以拔除啊!而自己茫茫的业识,就像是膏火相煎一样,生命中的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寿命被夺尽,死期已到,而且死有余辜。恶人寿命短促,死后神识随业受报,堕入了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中受苦,无穷无尽啊!"人身易失,定业难逃",因果报应,绝对不空!希望仁人志士对这个道理一定要深信不疑啊!趁着自己一息尚存,仍然可以忏除弥天的罪恶,如果仍然是因循苟且的度日,则百年光阴,如箭一般快速的失去;等到自己临命终,地、水、火、风四大分离的时候,再懊恼悔恨,也就来不及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上感应篇6</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span></p><p class="ql-block">这是说人的一身,行住坐卧,都有星神在鉴察着。三台星神、北斗星君,常在人的头上盘旋,记录各人所犯的罪恶,并且依照他所犯过恶的轻重,来夺除他的寿命。</p><p class="ql-block">人的寿命,十二年为一纪,一百天叫一算。三台星神,掌管人的寿天。北斗神君,掌管人的善恶。</p><p class="ql-block">《业报因缘经》说:"七星之气,常结为一星,在人的头上,距离头顶三寸的地方,若是为善的人,则头顶现出的光是明亮的;若是作恶的人,则头顶现出的光是黑暗的。如果做了大善的人,头顶的光就更加明亮,做了大恶的人,头顶的光就灭掉没有了。而这种光,一般人是看不到的,但鬼神则是看得一清二楚啊!</p><p class="ql-block">唐朝大臣娄师德,受到高宗皇帝的宠信,对朝廷也有很大贡献。有一天早上,娄师德一起床的时候忽然看到星官告诉他说:"你曾经误杀了两条人命,这个罪过应当减除你十二年寿命,你头顶上的星光快要灭尽了啊!"没多久,娄师德就过世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zhe)上诣天曹,言人罪过。</span></p><p class="ql-block">又有三尸神,住在人的身体里,凡是人的身、口、意,总是瞒不过三尸神的;每到了庚申日,也就是天神决断人善恶的日子,三尸神就上到天帝的衙门,据实的报告人的罪过。</p><p class="ql-block">上尸神青姑,名叫彭踞(ju),居住在人的头部,她会令人思考、多欲望,使得人的眼睛昏花,头发掉落。中尸神白姑,名叫彭蹶(zhi),住在人的肠子里,她会令人喜欢饮食多忘事,而且喜欢做恶事。下尸神血姑,名叫彭娇(qiao),住在人的脚里,她会令人好色,喜欢杀生,使得人的手脚四肢和五脏六腑扰动不安。凡是人的心、口、意、语总是瞒不过三尸神的,所以在庚申日,趁人熟睡时,与身体中的七魄,共同上到天帝的衙门,诉说人的罪过。三尸神的所作所为,目的就是使人快些死亡,这样她们好出去做鬼,享受血食的拜祭。要知道,只要自己心地光明正大,鬼神自然就退避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学习太上感应篇7</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span></p><p class="ql-block">到了阴历每个月的最后一天,灶神也是一样啊!</p><p class="ql-block">人的一家,动静居处,都有神明在鉴察着,灶神掌管一家人的命,所以叫司命。凡是一家的男女老少,所犯的大小罪过,灶神都能无微不察,每到月终,就直接向日月二神上奏,并且将罪恶记录在黑册子里。世人的行事,但只知道图一时的痛快,哪里会问家里有没有灶神在记录他所犯的罪过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是道则进,非道则退。</span> </p><p class="ql-block">凡是要做一件事情,先要想一想,合不合道理,合道理的,就前进去做,不合道理的,就退避不做。</p><p class="ql-block">道就好像是大路一样,顺天理,合人心,坦平正直,即是道;而逆天理,拂人心,荆棘险阻,即非道。凡要做一件事,必先要想一想,是合理的,便去做,这是趋吉关头。想得来不合理的,便不去做,这是避凶关头。是非只在当念的分辨,而进退则必须要及时的决定。在这个紧要的关键处,一定用斩钉截铁的手段,不能够有一丝毫犹豫不决的心念啊!如果念头一转,就会再堕入了魔关;所以要及时的省察,事事都要谨慎小心。此处所谓的"道",也就是《中庸》上面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或是说话,或是沉默,或动,或静,都无处不是"道"啊!只要真正深入了解其中的道理,行起来就会十分勇猛精进了。</p><p class="ql-block">从前有位农夫,曾经被老虎咬伤过,有人谈起老虎 人的事情,大家听了都感到非常的震惊,唯独这位农夫脸色大变,和其他的人不一样。老虎会伤人,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然而没亲身经历过的人,听到老虎伤人只是一惊而已,而这位农夫亲身经历了被老虎咬伤的痛苦,所以才会脸色大变,心有余悸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不履邪径。</span> </p><p class="ql-block">凡是不正经的地方,例如赌场、妓院、舞厅、烟馆等,都要视之为邪径,决定是退避不去的。</p><p class="ql-block">善人放正了心,便件件事都做得正经的;他看苟且的财色等事,犹如禽兽路头,决定要立定主意,必不肯做的。要知道福以酬德,若是稍微有些求福的心,就是邪径啊!所以应当为子孙造福,而不应当为子孙求福。而谨慎家规,崇尚简朴,训耕读书,广积阴德,这就是为子孙造福。而扩大田宅,缔结姻缘,争什一,买功名,这就是替子孙求福。要知道造福表面上看来,虽然恬淡,但是能够使子孙长远,而求福表面上虽然很热闹,却是使子孙的福报缩短了!</p><p class="ql-block">而名以宾实,也就是名实要相符。若是稍微有些市井之心,也就是沽名钓誉,打知名度的心,就是邪径啊!所以应当要为此生惜名。惜名的人显得宁静而吉祥;而市名的人,就显得躁进而笨拙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不欺暗室</span>。 </p><p class="ql-block">就是在阴暗的房间,别人所看不见听不到的处所,也就是善恶才分的界限,都能够正心诚意,丝毫都不愿意欺骗。</p><p class="ql-block">善人率真的心,便件件事做得真诚,丝毫不愿欺人;从心源上打扫得干干净净,光光明明,虽然是在屋子里面最隐密、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也是断然不肯苟且行事。那么明显的地方,也就更可以知道了。能够如此,然后积功累德,做种种的善事,就可以一以贯之了!</p><p class="ql-block">从前有位八岁的沙门叫妙颜,他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位的神通。有一次飞行进入王宫,王后想要抱他;妙颜就跟王后说:"不可以抱我,王后不应该靠近出家人的身体。"王后说:"你和我的儿子一样小,让我抱抱你,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妙颜回答:"现在我们就以感情来比喻,就像王后刚才所讲的,但是感情往往都是从微小而起,就好像是星星之火能够烧掉万里宽广的原野,又比如涓滴之水,能够贯穿泰山一般高的石头。凡是事情,都是由渐渐开始,从少慢慢的增多,从小渐渐的变大,所以有智慧的人,都会远离避开嫌疑的,这就是所谓的防微杜渐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太上感应篇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积德累功 。</span> </p><p class="ql-block">善心纯熟就是德,善事真实就是功。积德就像积钱一样,渐渐的积,就渐渐的多了。累功就像筑墙一样,渐渐的筑,就渐渐地高了。</p><p class="ql-block">发了善愿,就要具有真信心、勇猛心、精进心、坚勇心,不要因为吝啬钱财而终止;不要因为怕人讥笑而怀疑;不要习惯于安逸而不能奋发;不要被私欲所牵绊而影响了果决;不要因为事大而怕难;不要因为善小而忽略;不要以事情忙为理由而推诿;不要为了矜惜自己的名节而不救患难。总之,要勿避嫌、勿避怨、勿因循、勿间断、勿鲁莽、勿图报、勿务名。凡是遇到了一切的善事,都要欢喜的去做,委曲的成就,这样才是真正的积德累功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慈心于物</span>。 </p><p class="ql-block">凡是积功累德的善人,不但是亲亲而仁民,尤其是他的慈心,遍及到了万物啊!</p><p class="ql-block">慈心就是仁心,为万善的根本。慈有两种意义,一是救济贫穷,拔除痛苦;二是戒除杀生,并且还要放生。这是积德累功的本,也是做人的根!《大藏经》说:"人若是不杀生,爱护动物的生命,以及放生布施食物,就会得到长寿的果报。"现在一些人家的小孩子玩游戏,经常会伤到蜻蜓、小鸟、青蛙等类的小动物,这是家长应该要痛切禁止的,不要让小孩伤害了小动物,这样不只是会伤害到那些小动物的生命,损害了孩子的福报,而且助长了孩子的杀机,等到孩子长大了,做人就不懂得仁慈宽恕了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忠</span> </p><p class="ql-block">为人臣子的必须要尽忠。</p><p class="ql-block">所谓忠就是尽心无欺的意思。凡是人的伦理所在,例如属下服事长官、晚辈奉事长辈,或是平辈朋友之间的交往处世、待人接物,都应该要尽心而无欺。君臣的关系,则是道义相结合,臣尽忠,乃是天理常规,也是人伦的根本。一般常人,容易在这个地方产生苟且的现象,而为人臣子之所以分心而不能够尽忠的原因,不外乎是自身和家庭、官位、权势、恩怨、名誉这五种。想到了自身的官位,多是平庸之人,那么产生的坏影响还小些;而玩弄权势的念头,多是出自奸臣,那么会关系到天下国家的利害。而这些奸臣,最后也害到自己。</p><p class="ql-block">于铁樵先生说:"老姓之所以能够安居乐业过着太平的日子,这全都是靠国家军队和警察保护。因此每一个人都应当随着自己的本分对国家尽忠,更何况是读书做官领国家薪水的人,若不认识这个忠字,就实在是太惭愧了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孝</span> </p><p class="ql-block">为人子女的,必须要尽孝。</p><p class="ql-block">孝是行善的头。前贤说:"忤(wu)逆子媳,便是禽兽。"天报最准的,然而这点良心,人人都有,只消一唤便醒。古人说孝,心连思之,不思做不出孝的。孝养父母,不仅要养父母的身,关心、体贴、问寒问暖、送医尝药,而且要养父母的心,不使父母有一丝毫的担忧、牵挂、伤心等事。要让父母身安,心安,颐养天年,得以善终。否则,就是大不孝啊!罗先生曾说:"孝子事奉双亲,不可使父母有冷淡心,不可使父母生烦恼心;不可使父母有惊怖心,不可使父母生愁闷心;不可使父母有难言心,不可使父母有愧恨的心。"孝子必须要安定国家,因为国家安定了,家庭才能保安定,而家庭安定了,孝子才能够实行孝道,所以古人求忠臣,必定是在孝子门求到的啊!而忠孝若是能够两全的话,方才是做人最高的德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太上感应篇1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span></p><p class="ql-block">虽然是细小的昆虫,无情的草木,也不可以伤害啊!</p><p class="ql-block">善人晓得天地是好生的,故凡鸟兽鱼鳖等性命,不能伤害,就连细小的昆虫和花草树木,都不可以伤害。现在人任意伤害物命,实在是因为不知道一切会动的、有灵性的有情生命,都具有佛性啊!太上垂诫的用意,就是要人们对一切有情和无情的生命,都要养成一片慈悲之心。《圆觉经》序文里说:"凡是有血气的,必定会有知觉,凡是有知觉的,必定同是一体啊!"儒家也有"树木正在成长的时候,不可以折断"的训示,怎么可以说昆虫只是微小的生物,草木没有知觉,就任意的伤害它们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span> </p><p class="ql-block">凶狠的人,常常作恶而招来灾祸,应该要怜悯他、劝导他、感化他,使他能够改恶向善,转祸为福。善良的人,常常行善而招来福报,应该要为他欢喜、赞叹、鼓励他,成就他,使他更能积极的行善,后福无量啊!</p><p class="ql-block">做善事的功德,人人都想能够得到,但是人们往往都虚妄的分别计较。较有才智的人,只希望善事都是自己做出来的;较卑微的人,也不希望善事全都是别人在做,甚至捏造了事实,破坏他人的善事。这样只是徒然的坏了自己的心术而已,对别人来说,也没有任何的损害。殊不知别人若是有了善念、善事,我若是能够激励他、劝勉他、赞扬他,使他能够做得更完美、更圆满;那么别人的善,也就是我的善了,这样便是功德无量啊!</p><p class="ql-block">从凡入圣,万善之门,是以发菩提心最为殊胜第一了。菩提心就像是种子一样,因为它能够生出一切善法的缘故;菩提心也像良田一样,因为它能够洗除众生心中一切烦恼的缘故;菩提心也象炽盛的大火一样,因为它能够烧掉一切邪见的缘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济人之急,救人之危。</span> </p><p class="ql-block">遇到他人急切的需用,例如生病的时候,急需用医药,死丧则急需要殓葬,饥寒则急需要衣食等等,我们应该要慷慨解囊, 及时的帮助, 以应急需;遇到他人发生灾难,例如水灾、火灾、车祸、家破人亡等等,我们应该要随着自己的力量,去救护、解除他人的危难,使其能够转危为安。</p><p class="ql-block">人有紧要需用,叫做急。人有祸难将死,叫做危。善人看人的急,真像自己的急;看人的危,真像自己的危。慷慨解囊,及时的帮助,乐此不倦,毫无吝啬,犹恐迟了一步,不及救济。遇到他人患难颠沛的时候,如果能够善用一言,予以解救,这种功德,上可以资荐祖先,下可以福荫子孙;要知道,推人一把和扶人一把,都是这双手啊!陷害别人和赞叹别人,也都是这张口啊!所以说宁可用扶人的手,千万不要开害人的口啊!对于看人急难,漠不关心,重己财似山,轻人命如毛,上天看来,便是最凶狠的人了。为此水火盗贼,疾病横灾,以及子孙赌当等报,必遭一二,破散家财。刻薄人家,理无久富,且短寿绝嗣。三教中处处都说:积财不肯施,必有奇祸;乐善好施,则财宽养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太上感应篇1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span>。</p><p class="ql-block">看见别人运气好得意时,就如同自己得意一样,而且还要尽力的去扶持;看见他人运气不好失意时,就如同自己失意一般,应该要多方地救护。</p><p class="ql-block">善人看见别人运气好得意时,如同自己得意一样,而且还要尽力的去扶持;看见他人运气不好失意时,就如同自己失意一般,应该多方的护。而现在人,见到别人得失,不能看作像是自己的得失一般,原因只是一片为着自己的私心而已。希望得到,害怕失去,于是便动了唯恐别人得到、宁可使人失掉的念头。起初还只是为了利己而已,后来就渐渐的到了妨害他人的地步。然而妒忌他人成功,乐见别人失败,徒然的自己坏了自己的心术,而且种下了恶因,最后还是自己害了自己。事实上,别人与自己原来是一体的,得与失全都是天命。则见到他人之得,不但不应妒忌,还应百般的予以扶持协助;见到别人之失,不但不会欢喜,而且还会多方的予以救护,这才是自己真实的受用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不彰人短,不炫己长。</span> </p><p class="ql-block">不要彰扬别人的短处,应该要为他极力地隐瞒;不要炫耀自己的长处,更要韬光养晦,涵养自己的德性。</p><p class="ql-block">听到看到别人的短处,就像我们听到了父母的名称,耳朵虽然可以听闻,嘴巴却不可以说出来啊!然而嘴巴固然不可以说出来,而耳朵也可以不去听闻,那么不就更好了吗?谁能没有缺点呢?如果把别人的缺点彰扬出去,减损了他人的声望,堕落了他人的操持,这种罪过谁该负啊!对于自己的长处,应有智慧的深藏不露,这样日新又新,就可以成就自己的德行。《中庸》讲:"君子的为人之道,外表不显露,而美在其中,久而久之,就自然一天一天的彰显出来。"老子说:"有盛德的人,他们的容貌看起来,往往就像笨笨的样子。"炫耀自己的长处,是君子所不为的啊!尤其是现代人,常常把"值得骄傲"这句话挂在嘴边,大家听了也习以为常,并且不认为是错的;要知道,满招损、谦受益,唯有谦虚的人,才能够真正的享有福报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遏(e)恶扬善。</span></p><p class="ql-block">我们应该遏阻人去作恶,以免得他渐渐的横行,那么别人就会受到他的毒害;另外应该要赞扬人的善行,使他能够为善不倦,那么别人也都会受到他的引导。</p><p class="ql-block">凡是人之为恶,原来并不是他的天性所造成的啊!如果当初他恶念初生时,就能苦口婆心的劝导他,提醒他,甚至竭尽所能的阻止他,他能不改恶向善吗?</p><p class="ql-block">有一罪犯,无恶不作,终因杀人而被判死刑。临刑之时,他母亲去刑场送别,他提出要最后吃母亲一口奶,母亲不忍心拒绝,就掀起衣襟,让他吃,他一口咬下了母亲的乳头,说:"从小我要做什么你都依从,就是因为你的惯纵,才使我走上了断头台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12,太上感应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推多取少</span></p><p class="ql-block">无论是兄弟分财产,或是朋友通钱财,都应该要推让,把多的部分,分给兄弟或朋友,自己则拿取那少的部分,让给别人便宜,自己甘愿吃亏。</p><p class="ql-block">兄弟之间是骨肉五伦的关系,而钱财却是分外之物,更是应该要推让的啊!</p><p class="ql-block">佛在《遗教经》说:欲望多的人,因为他多贪求利益,所以他的痛苦和烦恼,也比别人来得多;欲望少的人,甚至他无所求,也没有什么贪欲,所以也就没有这么多痛苦和烦恼了。一个人若是想脱离各种的痛苦和烦恼,应当要懂得知足;而知足的方法,也就是富贵安乐最安稳的所在啊!知足的人,虽然卧在地上,也是非常安心快乐;不知足的人,虽然是处在天堂里,也是不称心不快乐啊! 由此可知,人若是能够在钱财上做到推多取少,自然心地就平了,任何外在的境界,都不能够扰乱他的心,所以他永远知足常乐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受辱不怨。</span> </p><p class="ql-block">虽然受到了别人的侮辱,也只是责备自己的德行薄,功德浅,不能够感动他人;因此更应该要积功累德,绝不会去怨恨别人。</p><p class="ql-block">一个人若不能够忍辱耐苦,纵然他有善心,但是被人一激,也就没有了,被人一折,也就堕下来了,因此孟子说:上天将要降大任给一个人来承担,必定先要锻炼他的心志,使他学习磨练动心忍性的功夫。 大约来讲,布施救济别人,不妨要受到一些人的嗔恨;为别人打算,则不必避开别人的怨恨责难;任事的人,必须要能够任怨,有心宽厚待人,或是会遭到他人的讥笑侮辱;这些种种的横逆也都会跟随着善心善行而来,若是不能明白这个道理,那他就不是一个真正能够行善的人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受宠若惊。</span> </p><p class="ql-block">凡是在受到升迁奖赏等荣宠的时候,应该要有不克负荷、若惊若惧的想法,怕自己的德薄功浅福报不够,不能长久的保持啊!</p><p class="ql-block">一个人受到荣宠,虽然是分内所应得的,但是也应当要守分知足啊!并且有受宠若惊的意思。因为"福兮祸所伏",古有明训啊!一般人往往在福报现前时,就得意忘形了,这时候就已经埋下了灾祸的原因;而且日过当中,太阳就会慢慢偏斜;月圆之后,月亮就会开始渐渐的缺了,这也是一定不变的道理。所以在受到荣宠之后,更应该大积功德,力图报效,不敢有一丝毫的懈怠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太上感应篇1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span> </p><p class="ql-block">布施给他人的恩惠,绝对不求回报;赠送给他人的财物,也绝对不后悔。</p><p class="ql-block">施给他人的恩惠,若是还希求他报答,这就是自己的贪爱之心还没有忘记啊!送给他人财物后,又觉得后悔,这就是自己的吝啬之心还没有化掉啊!要知道贪心而且吝啬,这是君子所不为。人若是能够以财物救济帮助别人,能够做到内不见有布施的我,外不见有受施的人,中不见有所布施的财物,这就叫三轮体空,也叫做一心清净。如果能这样布施,不过一斗米,也可以种下无边无涯的福了,即使布施了一文钱,也可以消除一千劫所造成的罪了。如果稍微有一点希求回报的心,虽然用了二十两黄金去救济别人,还是不能够得到圆满的福啊!所做的善事,若是感到后悔,那么将来心中的善念,也就不再生了啊!</p><p class="ql-block">布施可分为三种,有法施、有财施、有心施。以种种的方便,来劝化教导别人,就叫做法施,法施的功德最大;财施,就是用钱财来布施救济他人;心施,就是没有钱财去济助贫困,但是心中却是同情对方的痛苦,想要帮助却没有能力帮助,这也可以叫做布施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所谓善人。</span> </p><p class="ql-block">把上面各条,做得切实,才叫做善</p><p class="ql-block">人。</p><p class="ql-block">名副其实的善人,开始就能够是非分明,不会弄错,而且智勇双全,最后达到了"人我两忘"的境界,待人处事既慈悲又宽恕,况且他的立心用意,待人待己,丝毫都不会违背了天性和人情。而所谓善人,就是以天心的好善而远恶。而人心怎样才能做到有善而无恶呢?因为人们常常忽略了自己的习气和毛病,以至于失掉了最初的天心,所以人应当要有善则精进,有恶则改悔,这样才可以做到了善无恶的境界啊!因此,遍告世上做善事的人,行善要无为而为,而无所不为,随着机缘而利益苍生,这样才是最上等的善。没有求回报的心,去救拔苦难的众生,劝人广行善事,这是第二等的善。广积阴德,求自己死后不要堕入三恶道中受苦,这样就是第三等的善了。行善若是有一丝毫为名的念头,便是错了路头啊!希望愿意做善事的人,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且要认真的照做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人皆敬之</span>。 </p><p class="ql-block">做善事的人,顺了人心,故把恭敬报他,有多少称扬祝颂的情。</p><p class="ql-block">善是人的本性中所本有的天性,只要一触动,便会有所感应;虽然是愚夫愚妇,若是听到了一件善事,大家必定都会称扬赞叹;任凭你是穷凶极恶,见到了善人,也是不敢侵犯他啊!这是因为良心发现,自然就能够产生自制的力量而有所不为。为什么说大家都尊敬善人,一定是这个人的道德,真正有可敬之处,所以没有一个人不尊敬他啊!</p><p class="ql-block">司马光从洛阳到京城去觐见皇上,老百姓在路上看到司马光,就把手放在额头上,向他行礼表示尊敬。司马光走到哪里,老百姓就跟随到哪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太上感应篇学习1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天道佑之 </span></p><p class="ql-block">做善事的人,合了天心,所以天道的神都保佑他。</p><p class="ql-block">天道是无私无偏的,但是常常会与善人感应道交;而且善人也不需要说些什么,上天就会很巧妙的回应他,天神也不需要善人的召请,就会自动的来保佑他啊!只要我果然真有善心善行,就能够感动天神,不管我在哪里,都一定能得到天神的保佑啊!因此只要自己能努力的尽人事,诚心不间断,这样的坚持到底,终究能够感动上天的。</p><p class="ql-block">宋朝的朱子说:"天地是一无所为的,只是以生养万物为天地的心啊!人若是念念都在利人济物,他便是天地啊!因为这种人的所作所为,都与天心相合,上天怎么会不保佑他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福禄随之。 </span></p><p class="ql-block">富贵长寿康宁的福报,和居官受职的财禄,都跟随着他。</p><p class="ql-block">圣贤人和君子,他们的语言善,行为善,心中的一团和气感召了上天,自然就会有吉祥的瑞应和福报跟随着他们。行善的人享富寿康宁的福,是不求自至的;有居官受职的禄,是不谋自来的,这是善人享荣华的报。</p><p class="ql-block">《诗经》上说:"乐只君子,福禄申之。"就是福禄随之的说法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求天仙的人,应当要积一千三百件的善事,日行一善,只要四年就能成功;想求地仙的人,应当要积三百件的善事,日行一善,只要一年就能成功。</p><p class="ql-block">想做神仙,只在积善。功行圆满,起居洞天,叫做天仙。炼形住世,长生不死,叫做地仙。要作天仙,该积一千三百件善事;要作地仙,该积三百件善事。如救一命,完一骨肉,倡一件有利的事,除一件有害的事,方算得是一件。果能积善,断然必能应验的。无奈今人失了本性中信字,不但疑人,并要疑天,这是善根最浅薄。因此我们要先起信心,信这天道福善,有迟速,无差讹,信到十分,方是为善的根。凡不费钱的善事,要真心去做,费钱的事,要真心舍财去做。第一要守牢节俭慷慨四字,节俭则多余,慷慨则善事成就。凡人隔善如山,病痛只在奢、华、鄙、吝四字。要晓得奢、华、鄙、吝,便是极恶,奢华享尽了福,自然一败涂地;鄙吝的有己无人,人怨天怒,必得祸败立至。苦海无边,回头是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学习太上感应篇1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众邪远之,神灵卫之。 </span></p><p class="ql-block">作善的人,邪神都要退避他,故疫魔厉鬼,不敢侵犯;正神常要拥护他,故消灾解厄,托赖安全,这是善人享康健的报。</p><p class="ql-block">神明喜欢正直,一个人若是能够守住正直,就会得到神明的保佑,而妖魔鬼怪是不能够胜过一个有德行的人的;但是如果失去了德行,则妖魔鬼怪就会兴盛了啊!这也是自然的道理。</p><p class="ql-block">要知道,能够充塞在天地之间的就是正气啊!一个人的气,若是能够不胆怯不心虚,就能够正大流行,妖魔鬼怪见到了,自然就会退避。所以君子有养气之学,而养气的重点在于治心,如果能够做到了清明在躬,存诚泰定,那么所谓的妖魔鬼怪,就都无所遁形了。道德既然重了,鬼神都会钦佩他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所作必成,神仙可冀。</span> </p><p class="ql-block">善人所做的事业,必定会成功,而且是永垂不朽,并且还可以冀望成神仙,名登天府呢!</p><p class="ql-block">世间没有做不成功的事,天下也都是可以去做的人啊!唯有以真实的心来行善,则人事既然合了天心,而天意岂会违背了人愿,自然就会默默的帮助善人,没有行不通做不成的善事啊!而且永垂不朽;并且神仙可以希冀,佛也可以修成,尧舜也是可以做到的啊!何况是求世间的功名、富贵、长寿、男女,又有什么求不到的呢?这只是看这个求的人有没有认真的去做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span></p><p class="ql-block">如果有人违反道义而动了恶念,违背这种的事,就是因为对于天理和道义的认识和体会不够清啊!古人说:"人的性情就像水一样,要用规矩礼法来作为堤防,堤防若是筑得不够坚固,最后必定崩溃,水就会到处奔腾流窜,泛滥成灾了。人的性情若是不加以约束控制的话,则必定会肆无忌惮,违法乱纪,天下大乱啊!所以要去除烦恼情欲,息止妄心,止息作恶,禁止做恶,就得要一刻也不忘记礼法规矩啊!"又说:"骏马向前奔腾,而不敢随意的乱跑,主要是因为有缰绳在控制它啊!小人虽然不讲理,却不敢过分地放纵肆无忌惮,就是因为有刑罚法律的制裁和约束啊!而我们的意识,不敢随便地起心动念到处攀缘,就是因为心中有了觉照的功夫。所以一个人的内心,若是没有了觉照的能力,就像骏马没有了缰绳的控制,小人没有了刑法的吓阻一样,那将如何能够断除内心的贪欲,对治心中的妄想呢?"</p><p class="ql-block">天理而做了恶事。</p><p class="ql-block">现在人之所以会敢违反道义动恶念,违背天理做坏事,就是因为对于道义和天理的认识和体会不够清楚啊!因此必须要多学习礼法,懂得规矩,顺天道而行,才是正路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太上感应篇学习16</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以恶为能。 </span></p><p class="ql-block">反而以作恶,认为是能干。</p><p class="ql-block">人性本善,而有人却是以作恶为能干,这就失去了他性善的本体了;而且"以恶为能"这四个字,就是千秋万世大大小小的恶人造恶的根本原因,所以才把它列在诸恶之首。人虽然是愚笨到了极点,也没有心甘情愿做恶人的啊!然而也没有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能干的人,只是因为错认了这个"能"字,所以也就愈做愈差了。开始的时候说:"能干的人有用,不能干的人没用。能干的人,别人会害怕畏惧而不敢欺负;不能干的人,则是到处受人欺负。"等到久了之后,也自己知道所做的坏事,于是就堂而皇之的以恶人自居,而且也不再避讳了,并且还会美其名的说呢!等到恶事做尽报应到来盖棺论定的时候,所谓能干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啊!而今他们都在哪里呢?恶人没有一个不遭上天的谴责,而且遭人厌恶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忍作残害。</span> </p><p class="ql-block">忍心去做伤人害物的事情。</p><p class="ql-block">上天有好生之德,而有人却是心怀残忍,做出了残害物命的勾当。要知道残害物命是恶事里面最重大的了;而且动机若是出于残忍的话,那么这样的任意所致,就会没有一丝毫恻隐怜悯之心了!诸善的根本就在于慈心,而诸恶的根本,则在于残忍;所以去掉残忍而存慈心,就是圣贤、仙人、诸佛菩萨修行的功夫所在啊!</p><p class="ql-block">经上说: 一切动物没有不畏惧刀砍杖击的痛苦,也没有不爱惜自己的寿命啊! 人非常爱惜自己的身体,为何对于动物的生命却不生怜悯爱惜之心,而任意的残害它们,不惜跟它们结下冤仇造下杀业呢?唉!所有恶业当中,唯有这个是最惨痛啊!要知道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应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及时猛然醒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阴贼良善。</span> </p><p class="ql-block">对于忠厚善良的好人,本应该要爱护他、推荐他、赞扬他;却反而阴谋的加以贼害。</p><p class="ql-block">阴贼就是阴谋贼害,例如暗箭伤人,最是难以防备;而且别人被我害了,而我不用背负害人的恶名,这是最糟糕的坏事。对于一般人而言,尚且都不可以这样的阴谋加以贼害,若是用来贼害善良的好人,则更是不可以啊!因为善良的好人,是民众的希望所寄。善人在一个国家里面,则会被这个国家的人民所重视,善人若是在一乡之中,则会被全乡的百姓所重视,所以怎么能够去阴谋贼害善人呢?而恶人害人,到头来,害到的却是自己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太上感应篇学习17</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慢其先生</span>。 </p><p class="ql-block">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生,本应该要恭敬的受教,却反而轻慢,真是大大的有失弟子事奉老师的道理啊!</p><p class="ql-block">父母生下我们的身体,必须要靠先生的教导,才能成就我们的学问;所以对先生、老师,要和对君王及父母一样的尊敬。现在的人请老师教育自己的子女,往往只是虚有其表,吝啬钱财,还于理有亏,甚至还出言不逊,态度反常,有心地轻视教师,这则是和禽兽相差无几啊!事奉老师的道理和方法,应当就像子弟事奉父亲一样,走路的时候,要跟随在老师的后面;坐的时候,应该坐在老师的座旁,路上遇到老师,则要正立着,向老师拱手问候;老师讲话的时候,则应该倾耳虚心的聆听。纵然是遇到了灾难忧患,也不能够改变,无论是吉凶祸福,都要跟老师同甘共苦。老师在世时,事奉老师在礼节上不能够有半点的亏失;老师去世之后,则要为老师守三年心丧。能够做到这样,则可以算是尽到弟子事奉师长的礼节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叛其所事</span>。 </p><p class="ql-block">对于所应服事的长官或主人,不能够效忠,就是背叛啊!</p><p class="ql-block">叛其所事的事,是指以下事上,例如官员服事长官,士兵服事将帅,仆妾服事主人,都称做事;而背叛并非一定是显然的背叛违逆,只要是在所服事的人缓急的时候,自己不能作为他的依靠;利害关头的时候,不能够怜悯救济,这叫做背叛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诳诸无识。</span> </p><p class="ql-block">对于许多没有知识、不明事理的人,反而说些假话来诳骗他们,使他们误信为真而害事。</p><p class="ql-block">没有知识的人,正应当要随时的开导, 告诉他们如何 辨别善恶, 明白道理,使他们能够觉悟,不再迷惑颠倒,怎么能够因为他们容易欺骗而去欺骗他们呢?《楞严经》说: 炫耀迷惑没有知识不明事理的人,贻误了众生的慧命,这种人死了之后,应当堕入无间地狱,受无量的大苦啊! 唉!人何苦要造作这种罪过呢?</p><p class="ql-block">谤诸同学。 </p><p class="ql-block">对于许多同学朋友,反而妄加的毁谤,破坏他们的名誉。</p><p class="ql-block">同学和朋友,感情就跟兄弟一样的亲切;况且朋友是五伦当中的一伦,怎么可以妄加的毁谤,满肚子存的都是戈矛呢?佛说: 朋友之间相处,彼此都有五种的责任要尽。第一、彼此若是做了恶事,应当要互相的规劝,禁止再做恶事。第二、彼此若是有了疾病,应当要互相的探视照顾调养医病。第三、彼此若是知道了对方的隐私,不可以向外人说出。第四、彼此应当互相的尊敬赞叹,不要断了往来,也不可以记怨。第五、彼此若是贫富不相等,应当要扶持帮助,不可以互相的诽谤。有过失不妨当面说,若背后诽谤,败他名声,岂不是险薄心肠。善人生平不谈人一过,何况是同学的,犹要每事曲曲周旋卫护,劝他迁善改过。朋友相会的时候,彼此都应该要虚心谦逊,尊敬的包容对方。大约是劝谏规戒指责的地方少,而诚恳劝导赞叹鼓励的地方多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学习太上感应篇1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虚诬诈伪,攻讦(jie)宗亲</span>。 </p><p class="ql-block">用虚伪、诬陷、诈骗、欺伪种种手段、来指责攻击他人的隐私和过失。指斥宗族和亲戚的隐私或过失,而加以攻击。</p><p class="ql-block">漫无根据叫做虚,妄有污蔑叫做诬,诡计蒙人叫做诈,矫情欺世叫做伪。这四样分开来说则是四种,合起来说就是不诚实啊!要知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现在舍弃了诚,而用了虚伪、诬陷、诈骗、欺伪,这样岂不是违逆了天道而失去了人道吗?这种的存心,非常的不好,这种的行为也非常的危险!如果是这种人的话,那就是天下第一等薄福之相的人啊!所以这种人来生不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那会堕到哪里去呢?这样对别人尚且不可以,何况对自己的宗族亲戚。同姓的亲人叫做宗,异姓的亲人叫做亲;虽然亲戚关系有远近亲疏的不同,其实都是我们所应该关切的人啊!应当以亲爱忠诚的态度来对待他们;若是遇到了患难,应该要共同的来承担,遇到了困难缺乏的时候,应该要及时的予以接济,家丑要互相的掩藏,外侮要共同的抵御,怎么可以彼此互相的争夺,连一点点小事,也在锱(zi)铢(zhu)的计较,甚至还彼此互相的倾轧,伺机攻讦(jie)报复。俗话讲:"折断树枝,会伤到树的心!砍断树根,就等于斩断了树的脉啊!"这句话值得大家警惕。</p><p class="ql-block">薛敷这个人,专门替人家虚构捏造状词打官司,他能够把无理的说成了有理,就用这种伎俩赚钱致富。后来他感到心里不安,就设立醮坛,向上天忏悔谢罪。道士做法之后,伏坛而起,说到:"玉皇大帝批示下来,薛敷的家宅,交付给火神处置,薛敷本人,则交给水神处置。"后来,薛敷的家,果然被大火烧光了,而他本人,则是堕水淹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刚强不仁。</span> </p><p class="ql-block">气质刚强性情火暴的人,他的待人接物,就不能够仁慈温和厚道啊!</p><p class="ql-block">太上所教诫的刚强之人,是因为他很容易就动气发怒的缘故啊!中医称瘘(lou)痹(bi)之症,叫做不仁,就是因为这种病症不知道痛痒。喜欢刚强动气发怒的人,待人接物的时候,也就不知道痛痒了,都是带着杀机,这就是俗语所讲的铁石心肠,这种人怎么能够仁慈呢?然而刚强之后,没有不被摧毁折断的啊!若是能在吃了几次大亏之后,而渐渐的转化为柔弱,这也就是他的万幸啊!刚强狠戾的人都不得好死,死了之后,堕在三恶道中,不知道要经过多少的时间才能够脱离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狠戾自用。</span> </p><p class="ql-block">性情凶狠暴戾,而且又喜欢刚愎自用,自以为是。</p><p class="ql-block">凡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做事情,就会懂得如何用人;而没有智慧的人,则是全靠自己来做。须知愚笨的人,自用尚且不可,更何况是凶狠暴戾而又刚愎自用,那就更遭了啊!佛说:"凶狠暴戾的人,就像恶劣的坏马一样,很难加以调伏;人若是凶狠暴戾,就很容易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不肯服人了。因此也就没有益友和善知识来亲近他,更没有人愿意告诉他做人处世的大道理了。所以一个人会去造恶招怨的原因,没有比这个更严重了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安石是宋朝神宗皇帝时的宰相,为人喜欢猜忌怀疑,嫉妒又刚愎自用,而且还排斥忠良,欺世盗名;甚至还胆大包天,毁谤圣贤,居然还敢厚着脸皮以圣贤自居。他的施政,破坏了国家的人才;他的学术,败坏了社会的人心,他所作的三经新义和字说,毁谤诬蔑了圣人,破粉碎了大道。他的新法被人们攻击,而他的言行却更加骄傲、凶狠、放纵、怪异了。他年轻的儿子突然背长毒疮而夭折,他也失去皇帝的宠信,惊吓恐惧而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太上感应篇学习19</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是非不当,向背乖宜</span>。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恶人做坏事,反而说他是对的,对于善人做好事,反而说他不对,这样的认定是非,就显得太不允当了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恶人本应远避,反而却心向他;对善人本应亲近,反而却违背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正具有道德仁义的正人君子,就能够有足够的智慧,辨别好恶,允当地认定是非。要知道是非对于一个人来说,则关系到这个人的善恶,对于一个乡镇而言,则关系到这个乡镇的利害;对于天下国家而言,则关系到天下国家的安危。所以怎么能够不谨慎小心啊!若是轻率不当,任意地认定是非,那就太危险了啊!向,是应当要趋向的,例如好人好事,是我们所应当要趋向的啊!恶,则是应当要违背的,例如邪人邪事,是我们所应当要违背的啊!如果是趋向了邪,而违背了正,这就叫做向背乖宜;若是一时的不察,而向背失了当,就会导致终身都身败名裂。所以对于向背要特别的谨慎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朝的蔡京当宰相时,把司马光、苏东坡、程颐、王献可等贤人君子共一百二十人,认定为奸党,而且还奏请皇帝批准,把"奸党"的名字刻在端礼门的大石碑上面,并命令全国各州县比照办理。老百姓为此感到非常的不平。没有多久,这块石碑就被雷打碎,蔡京也因为事败,被贬官流窜而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虐下取功。</span>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们何尝不是国家的第一功臣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的做官的,竟然胆敢施行暴政,虐待百姓,以贪取功劳奖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用百姓的民脂民膏,来换取个人功名的行为,功劳就算得到了,也不过是升官而已,但是灾祸却是随之而来,而且不只是杀身之祸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朝的汲黯,为了救饥荒,就假传圣旨,打开粮仓,因此而救活了几万个饥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朝的于定国,担任廷尉审案的时候,百姓就是被判了罪,也没有感到自己是冤枉的!在当时来讲,他们何尝不是国家的第一功臣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陷上希旨</span>。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奉承在上位的长官,以迎合他的意在上位的长官,尚未做出决定的时候,犹有劝说挽回的机会;但在这个时候,若有人逢迎长官,那么长官的决心,就会更加的坚定,以至于到了不可劝说挽回的地步了。这不是臣子之于君王而已,例如在下的属官迎合上司,地方的绅士迎合官府,部属迎合主管,仆人迎合主人等。凡是居上位的人,事事都应当依循着道理去做,千万不可以有所贪图而自私自利,使人有机可乘,向自己逢迎拍马;而在下位的人,又怎么可以去希求不合道理的功名,贪图不义的钱财呢?应该知道奉承迎合,屈膝谄媚,只是徒然的丧失了自己的良心和人格,和别人结下了无穷的怨业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太宗曾经指着一棵树说:"实在是一棵好树啊!"宇文土及从此就一直不断地逢人就赞誉这棵树。唐太宗知道了这件事情,就很严肃地对宇文土及说到:"魏征一直劝我,要远离逢迎阿谀(yu)的佞(ning)人,我始终都不知道佞人是什么样子,今天我才知道,原来你就是佞人啊!"宇文土及听了,立即向皇上叩头谢罪,惭愧不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太上感应篇学习2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受恩不感</span>。 </p><p class="ql-block">受到人家的恩惠,不但不思感恩图报,竟然还忘恩负义。古时候的人,就是受到别人布施一餐饭的恩惠,也必定会回报的;纵然是没有能力回报,也一定是铭记感恩之心,念念都不敢忘记啊!</p><p class="ql-block">《大智度论》说: 受到别人的恩惠,而不知道要感恩图报,这种人简直连畜生都不如啊!</p><p class="ql-block">在恩惠当中,所谓大恩的有四种:一是天地的大恩,二是父母的大恩,三是国家的大恩,四是师长的大恩。或是有人糊里糊涂的过了一生,对上面所说的四种大恩根本就未报,而对于私恩小惠的报答,却是感到沾沾自喜,这就是所谓的舍本逐末,并不是报恩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念怨不休。</span> </p><p class="ql-block">对于仇怨的人,不思以德报怨,却要怀恨报复;而且还念念不忘,不肯罢休。</p><p class="ql-block">对于弑(shi)君杀父的大仇,离散骨肉的大恨,君子对于这种的仇恨,自然有他以直报怨的方法,至于私人的仇恨小怨,可以用理性来排遣,可以用感情来原谅,这样私仇小怨,便可以因此而消除化解了。若是仍然还念念不忘,则冤冤相报,也永无休止了啊!</p><p class="ql-block">于铁樵先生说: 别人用势力加在我的身上,而我则以宽宏的度量,来容忍他这种偏差的行为,这样就可以扫除内心层层障碍的乌云,熄灭心中想要报复的星星之火了。 所以君子是不念旧恶的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轻蔑天民。</span> </p><p class="ql-block">恶人做了官,不但不会爱国爱民,而且竟然还敢任意的轻视欺侮天下的人民。</p><p class="ql-block">唐太宗说:人民是国家的根本,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的道德若是积得厚,则永远令人怀念感佩;而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地生活,则国家自然就巩固安全了。 所以,作君王的若是有仁厚的道德,则人民归向他,就像归向父母一样啊!我们观察古今中外历史上的圣王,都是仁民爱物,视民如己,爱护百姓就如同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更何况是替代君王治理州县的官吏,就更应该体会这个道理啊!</p><p class="ql-block">宋朝的郑清臣,生性非常的刻薄寡恩。他当槐里县的县令,虐待县民,等到他任满离开时,槐里县的百姓把道路都挤满遮断了,并向郑清臣吐口水唾骂他。郑清臣就以辖民侮辱长官的罪名奏报朝廷,宋真宗说:"为政最重要的是在得民心,民心对你的施政既然是如此的唾弃反弹,那么你在槐里县的施政和所作所为,不用问也就可以知道了!你竟然还敢抱怨,把民众当街侮辱你的事奏报朝廷,真是太胆大妄为了啊!"郑清臣因此而被朝廷定罪贬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太上感应篇学习2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扰乱国政</span>。 </p><p class="ql-block">恶人做了官,不但不能爱国爱民,却扰乱了国家的政务,破坏了社会的秩序!</p><p class="ql-block">一个国家必须要培养和平的福报,不可以任意的变更法令制度,即使是有所建设和变革,也必须十分地详细谨慎啊!若只是一个人的私意,想要有所变更,就轻率的提出改革的建议,那么这样就有了一番的施行,也就会有了一番的扰乱损害;况且祖宗所制定完成的法令规矩,各级官吏的奉行,时间已经相当的长久,而且百姓也已经习惯了,感到很方便,何必一定要频频的变更旧有的规定,徒然地扰乱国家的政务呢?</p><p class="ql-block">宋朝的宰相王安石创行新法,而且还一意孤行急切的推行新法,结果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导致宋朝国家的元气,因为新法的推行而大受伤害,国力从此急速的衰落,这就是扰乱国政的流弊害处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杀人取财</span>。 </p><p class="ql-block">故意把人杀害,以夺取他的钱财。</p><p class="ql-block">把人杀死以夺取死者的钱财,这种恶行,不一定全都是强盗才会做的;例如贪官污吏,为了贪取非分之财,就用刑罚手段,将嫌犯杀死在监狱中,豪门巨富贪财无厌,欠他们的钱的人,纵然是到了颠沛流离的困境,这些豪门巨富,仍然是昧着良心,逼迫他们限期还钱,而且还加重利息,心狠手辣的人,为了贪取钱财,竟然乘人之危夺取钱财,根本就不顾别人的死活;庸医为了贪财,枉顾人的性命,乘人病情危急的时候,榨取患者的医疗费用。这些都是因为贪财而起了杀人的动机,做出了杀人的行为啊!然而这些杀人取财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被厉鬼索命而死的;而他们所夺取的钱财,到最后也都化为乌有了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倾人取位</span>。 </p><p class="ql-block">陷害别人,以夺取他人的官位。</p><p class="ql-block">世间的一官一职,虽然都有命定,但是做部属的,只要肯努力断恶修善,就有机会升官,升到非常显赫的地位。平常人只要多做善事,也有机会得到官禄;若是为了自己想升官,就不择手段陷害他人,以夺取他人的官位,然而因果循环,天理昭彰,陷害他人的人,最后还是会被别人陷害的;夺取别人官位的人,最后自己的官位,也会被别人夺走;而且报应之快,几乎马上就可以看到啊!</p><p class="ql-block">唐朝李林甫当宰相时,反复的倾陷别人,以巩固自己的位子,当时边疆的元帅,都是由朝廷的名臣担任,功劳卓著的就可以入朝拜相。李林甫要阻止这条拜相之路,就向皇帝进言:"文臣的胆子太小,不敢抵挡外敌武力的入侵;若是起用胡人来担当元帅这个职,胡人就一定能拼死的保护大唐江山了。"皇帝因误信而采纳了李林甫的建议,导致了以后的安禄山造反,天下大乱。这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爵位自私的念头,而使得天下苍生受害的例子。最后李林甫被朝廷判了私通叛逆的罪名,死了之后还被剖棺斩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学习太上感应篇2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诛降戮(lu)服。</span> </p><p class="ql-block">贱寇若是已经投降诚服,反而把他们杀死,最是大大地违逆天理。</p><p class="ql-block">对于已经投降归顺的敌人,应该怜悯安抚劝谕他们;然而把他们杀掉,这种居心实在是太残忍了,所造下的罪业,也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将来遭到灾祸,没有比这个还要大的啊!汉朝大将李广,武功高强,善于射箭,匈奴人对李广非常畏惧,李广因此被称为飞将军,战功累累,却未能封侯。一次他对王朔说起,很不明白。王朔说:"将军您仔细想一想,在您一生当中,有没有做过使您遗憾的事情呢?"李广回答:"我曾经杀死已经投降的胡人八百人,事后我也感到非常的后悔遗憾啊!"王朔说:"灾祸莫大于杀死已经投降的敌人,这就是您所以不能封侯的原因啊!"后来李广出征匈奴,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因此而自杀身亡。他的孙子李陵也做了将军,在一次战役中,被匈奴俘虏而投降了;抄斩。李陵的家族因此被汉朝的天子下诏满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贬正排贤</span>。 </p><p class="ql-block">贬谪(zhe)正直的官吏,到边远的地方;排挤贤良的同僚,使他失去官位。</p><p class="ql-block">正人君子、贤良之士都是国家的栋梁,所以应当要重用他们,这样朝廷中才能人才济济,国内国外也会知道而有所畏惧警惕;若是因为妒忌他们的才能节操,和自己不同道,就想尽办法排挤他们,放逐贬谪他们到边远地区;这种妨害贤良毒害国家的罪孽,实在是太大太大了啊!假使在位掌权的人都像伯乐一样,懂得发掘人才而善用人才,那么有道德心量的人,就可以使他当宰相;识大体的人,便可用他做谏官;有方策谋略的人,便可以付与他掌管兵权;操守廉洁的人,便可以用他掌管钱粮;爱护人民的人,便可以用他做郡守或县令。如此则政府大小的官职,都能够由适当的人才来担任,而没有被遗漏的人才,那么国家就一定会兴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凌孤逼寡</span>。 </p><p class="ql-block">欺凌孤儿,逼迫寡妇。</p><p class="ql-block">孤儿寡妇是人生的不幸,所以为天地所重视,怎么可以乘他们无依无靠的机会欺骗他们,残害他们呢?甚至侵占夺取他们的财产,或是使用诡诈的手段,派遣他们劳役的差事,或是依仗着权势,逼迫孤儿寡妇流离失所,冤屈无处控诉啊!我们暂且不论鬼神的明察,和报应的不爽,只要想到孤儿,他们也是人家的儿子,寡妇,她们也是人家的妻子,请将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妻子,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想一想,也就不会做出这种伤天害理凌孤避寡的事情了。至于兄弟同族之间,而敢凌孤逼寡,简直就是灭绝天伦没有人性,那么他们所得到的惨烈的报应,就更加的严重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学习太上感应篇2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弃法受赂</span>。 </p><p class="ql-block">做官的竟然敢抛弃法律,接受人家的贿赂。</p><p class="ql-block">其唯一的目的就是想要得钱,所以才会接受贿赂之人所请求的条件,而颠倒了法律规定;若是法官、衙役或是书办,枉顾了法律的规定,竟敢抛弃法律,仅凭自己的好恶,来判定人犯的死生,那么人民将不知道如何是好,而且会不知所措;难道他们没想到,这样做的话,一定会弄得天怒人怨,而且自己也必定会遭到奇祸啊!在刚刚做官时,有的人还能够有所矜持,不肯贪污;等到年纪大了,官做久了,却是把握不住而随波逐流了。这就是因为自己渐渐的把官场当作是自己的家,把钱财当作自己的命啊!有些做长官的,自己清白廉洁,还应该严格禁止部属贪污才是,教导部属"身在公门好修行"的道理,如果不教导,明哲保身,等于助长了部属贪污,罪过也是很重的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以直为曲,以曲为直</span>。 </p><p class="ql-block">把理直的变成理曲的,把理曲的反认为是理直的。</p><p class="ql-block">两边的当事人,各自都向官府提出了诉状,互相的控告对方,这时候双方道理的曲直,尚未查明清楚,他们的生死与夺,有罪没罪,全都在法官的一句话啊!所以法官怎么可以轻忽随便的就宣判呢?现在却有把当事人理直的判成了理曲的,而把理曲的判成了理直的法官啊!如此曲直颠倒的法官,若不是他接受了贿赂,就是他偏心徇私啊!否则轻率鲁莽到这种地步的人,怎么会当上法官呢?</p><p class="ql-block">近来喜欢攻讦(j1e)他人、向法院告状的情形,似乎愈来愈盛行了。如果为政者不能够用道德来感化人民,那么加重诬告他人的罪刑,或许可以减少人民的诉讼;就算是进行诉讼,因为怀疑而误判了案子,也不至于会太多。最怕是法官在左右原告的心意,乱用审判的名词,以鼓励煽动诉讼的风气,这种法官,恐怕他的命也不长了,而社会的正义也就败坏了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入轻为重。 </span></p><p class="ql-block">把应该判轻刑的,却把他判了重刑。《书经》说: 法官在判刑的时候,若是心中感到怀疑,就应该判得轻些。"又说:"判罪宁可判得轻些,也不应该判得比他应该判的罪刑重啊! 但是居然有法官故意把应该判轻的判成了重刑,实在是严重违背了圣人体恤怜悯罪犯的用心啊!而且人命关天,关系生死,责任更是重大,负责审案的官员,最应该加以留意,小心地搜查证据,不可以有丝毫的疏忽,否则容易被无赖之徒乘机利用,而误导了案情啊!</p><p class="ql-block">宋朝的铁面御吏赵清献,在他担任武安节度推官的时候,有老百姓伪造使用印章,他的部属说:"伪造使用印章,依法应当判处死刑。"唯独赵清献公说:"百姓造印是在朝廷大赦之前,而在大赦之后才使用,大赦之前并没使用,大赦之后也没再造,依法都不会判处死刑。"最后赵清献就以"罪疑从轻"把这些涉嫌伪造用印的百姓给释放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太上感应篇学习2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见杀加怒。</span> </p><p class="ql-block">看见有人被判死刑,执行死刑的时候,不替他哀怜,反而加以嗔怒,这种人实在是太残忍了!</p><p class="ql-block">曾子说:"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这是说有罪的人,当他接受刑罚的时候,仍然应当体谅他犯罪时候的动机,不可以轻率任意的加重他的罪刑;况且死者不可能再复生,虽然是他自作自受,咎由自取,然而现场看到他受刑被杀,心中应该是感伤不已,为他掩面哭泣流泪都来不及了,怎么可以加以嗔恨愤怒呢?这种人的心,实在是太残忍了。至于家禽兽畜鱼类,被人宰杀的时候,更是应当要怜悯它们的无辜,若是见到它们被杀而加以嗔恨愤怒的话,这种人一定是残暴酷虐嗜好杀生的恶人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知过不改。 </span></p><p class="ql-block">明明知道自己的过失,却是不肯改圆悟禅师说:"哪一个人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能够改,就是善莫大焉啊!"所以唯有君子能够改过迁善,那么他的道德也就日新又新,而小人掩蔽隐藏,甚至文饰他的过失,所以他所造的恶业,也就愈来愈显著了。因为小人犯了过失,必定会找许多的理由来解释,这就是太上所以谆谆教诫的原因啊!</p><p class="ql-block">悔。</p><p class="ql-block">何龙图先生说:"人的过失可分为三类,有口犯的过失,有身体犯的过失,有心上犯的过失。善于改正过失的人,只要自己能够灵敏警觉,认真的去掉执著吝啬的习气,对于道理,则一定要深入的研究探讨,穷究到底,这样自然就能达到诚意正心了。</p><p class="ql-block">宋朝的徐节孝积,在初次面见安定先生时,头稍微偏了一点,安定先生就很严厉地说:"头要摆正,不可歪斜。"徐先生就立刻觉悟悔改,并且说:"头要摆正,不可以歪斜,那么心又怎么可以不正呢?"从此以后,徐先生的心就未曾有过一点点的歪斜。有人问他,什么是处世修身的要诀?他就写"正直"二字给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知善不为</span>。 </p><p class="ql-block">明明看见善事就在眼前,却是不敢勇敢地去做。</p><p class="ql-block">古人说:"取小所以就大,积一所以成亿。"所以做善事贵在日积月累地储积。知道是善事,就马上去做,而且还要很认真努力地去做。人若是每天改掉一个过失,则可以消除一项的罪业;若是能够日行一善,则可以增加一个福报的基础。子虚元君说:"道生于安静,德生于谦退,福生于勤俭,命生于和畅。祸患是从多欲中生出来的,过失是从轻慢中生出来的。所以要戒眼,眼不要去看他人的过失;要戒口,口不要谈论他人的短处;要戒心,心不要放纵贪嗔的念头;要戒身,身不要随着邪恶的伴侣。性命就好像在风中燃烧的蜡烛,随时都可能被风吹灭啊!所以要常常想到,死了之后,神识往哪里去呢?这个身体只是暂时寄托在这个尘世间,千万别去造那罪业中的罪业啊!要知道善恶都存在于心中,而且丝毫都不会有错误的;人若是能够巧于机诈计谋,那么天就更是能够巧于报应了啊!"由此观之,人若是能在一天之中,或是听到一句善言,看见一件善行,做了一件善事,那么这一天才没有虚度空过啊!如果有人明明知道善事就在眼前,而却不肯去做,这种人不知道他是什么样的心肝肠肺,简直就是自暴自弃,自甘堕落,浪费生命,而自绝于天下,实在是太愚笨了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学习太上感应篇2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自罪引他</span>。 </p><p class="ql-block">自己犯了罪,不肯承认,反而牵引他人,希望脱卸自己犯罪的责任。</p><p class="ql-block">罪是自己犯下的,等到东窗事发,就牵引嫁祸别人,这就是俗话说的拖人下水啊!他的动机,不是希望掩饰疏漏自己的罪行,就是想报仇嫁祸他的仇人。却不知道,自己的过失终究是掩不住的,而诬赖别人也终究是诬赖不成啊!只是徒然的增加了自己的罪孽而已,纵然是侥幸逃过法律的制裁,仍然难免会遭到天诛啊!按照佛经说:一切世间的众生,都是生死相续;在临命终时,暖触尚未舍除以前,一生所做的善恶事情,一时之间,都会浮现出来,大概临终所现的境界,也就是我们平日心地的境界啊!所以地藏菩萨的罪珠,就是我们的心珠;阎王殿前的业镜,就是我们的心镜啊!而我们现在做了一件不善的事,就会在我们心中留下印象,往来萦绕着磨不掉,所以怎么可以妄自地牵引诬赖他人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壅塞方术</span>。 </p><p class="ql-block">故意阻挠医卜星相或是一技一艺等类的方术,使他们不能够用所学的方术,来养家糊口,济助世人。</p><p class="ql-block">医卜星相以及一技一艺,都以算是方术;功夫浅的,可以借着方术来养家糊口;功夫高的人,则可以用来济世济人。若是故意地壅塞阻挠这类的方术,使他们不能够行使,这就是我们的心量不够广大,而国内就会有许多饥寒失业的人了!至于邪师、庸医,会伤害到教化,会误人的性命,以及烧丹炼汞这类的方术,就不可以援用这个例子,而应当加以禁止。一般读书人的家中,必须要严谨门户,凡是三姑六婆都应该戒绝往来,纵然是有往来,也应当要重视她们的人品是否端正,这也是端正根本防微杜渐的方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讪谤圣贤</span>。 </p><p class="ql-block">对于古圣先贤,不能够恭敬的崇奉,竟敢任意的毁谤</p><p class="ql-block">有两种人喜欢戏侮毁谤圣贤,一种是因为自己的愚痴,不知道圣贤伟大的教化,对世间有深远的影响,这种人就像躲在瓮里面从瓮口看天,都埋怨天空为什么那么的小。另外一种是世智辩聪的人,仗着自己的聪明辩才,煽动蛊惑他人毁谤圣贤,这种人就像是在水中捉月亮一样,徒劳无功;而圣贤是不会因为他们的煽动蛊惑别人毁谤,而受到任何影响。</p><p class="ql-block">儒、释、道三教都是正法,同为千万年来一切有灵性的有情生命的眼目,也是真理的准绳。为什么那么的愚痴,去毁谤圣贤,造下来生堕入地狱的恶因呢?至于经典、书籍和字纸,乃是圣贤的精神所寄托,作践经典、书籍和字纸的人,与讪谤圣贤的罪过相同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太上感应篇学习26</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填穴覆巢</span>。 </p><p class="ql-block">填塞虫蚁居住的洞穴,翻倒禽鸟栖息的鸟巢。</p><p class="ql-block">穴,是一切细小的含灵聚集居住的场所。在人看来,只是一个洞穴而已;从它们看来,则是它们赖以安居的家啊!跟人居住的家没有两样,怎么可以把洞穴填起来塞住呢?这样就会断了它们的生门,绝了它们的出路,甚至会覆灭它们的宗族啊!人类怎么可以忍心这样的做呢!</p><p class="ql-block">杭州有位妇人,喜好杀生,尤其是讨厌蚂蚁弄脏了饭菜,因此常常把蚂蚁烧死,只要找到了蚂蚁洞穴,不是把洞塞住,就是用滚汤浇进洞里,杀死了无数的蚂蚁。后来,她生了一个孩子,还在喂奶的阶段,有一天,这孩子竟然被一大群蚂蚁咬得全身都肿起来,最后肉烂而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愿人有失</span>。 </p><p class="ql-block">常常愿人失败而幸灾乐祸。</p><p class="ql-block">别人有了失败,实在是很不幸的事情,不为他感到哀伤怜悯,却反而愿他失败最好,这就是所谓的幸灾乐祸啊!这种人既然是以为灾祸是可幸可乐的,所以灾祸怎么会不跟着他而来呢?那么失败不会是别人,反而是落在自己了。人虽然是再笨,也不应当这样做啊!</p><p class="ql-block">《涅 槃 经》说:修行人,应当要以智慧力,平等的运用六法,来克制自心;必须要使自己的心,在运用的时候,能够一切平等。 儒、释、道三教之心都是教人要平等,所以我们应当要存此心量来克己治心,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念念的私心,而造下了种种罪恶啊!</p><p class="ql-block">愿人有失。 </p><p class="ql-block">常常愿人失败而幸灾乐祸。</p><p class="ql-block">别人有了失败,实在是很不幸的事情,不为他感到哀伤怜悯,却反而愿他失败最好,这就是所谓的幸灾乐祸啊!这种人既然是以为灾祸是可幸可乐的,所以灾祸怎么会不跟着他而来呢?那么失败不会是别人,反而是落在自己了。人虽然是再笨,也不应当这样做啊!</p><p class="ql-block">《涅 槃 经》说:修行人,应当要以智慧力,平等的运用六法,来克制自心;必须要使自己的心,在运用的时候,能够一切平等。 儒、释、道三教之心都是教人要平等,所以我们应当要存此心量来克己治心,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念念的私心,而造下了种种罪恶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太上感应篇学习27</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伤胎破卵。</span> </p><p class="ql-block">伤害了动物的胞胎,破坏了它们的蛋,都是杀生的行为。</p><p class="ql-block">动物禽鸟虽然还没有出生,但是胞胎和蛋里面都有生命,就象人类怀孕一样。所以,伤了它们的胎,破坏它们的卵,就等于是在杀生啊!佛 说:人若是凶恶残暴,不相信因果报应的道理,敢去捕捉刚出生的幼小禽鸟,和吃它们的蛋,使飞禽鸟类失去了它们的孩子,因而悲伤地啼叫,甚至伤心到眼中出血。</p><p class="ql-block">在梁朝的时候,有一个人用鸡蛋白和水来洗头发,为的是要使自己的头发乌黑亮丽,因此而打破了很多的鸡蛋。她临死的时候,听到了在她的头发中,有几千只小鸡在啾啾叫的声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毁人成功。 </span></p><p class="ql-block">毁坏别人成功,使他功败垂成。</p><p class="ql-block">毁,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毁坏,一种是毁谱(zen)。想要立功的人,无论是要立大功,或是立小功,莫不是竭尽所能地力图成功,而我却是一定要去阻挠他,破坏他,使他失败。这种心术,真是如同蛇蝎一样地狠毒啊!</p><p class="ql-block">宋朝的真西山先生说:"我们若是听到有人做了一件善事,应当要称赞他、附和他所做的善事;若是听到有人做了恶事,必定要尽力的为他掩盖这件恶事啊!"使别人能够成功,也不至于有失自己的德行,古人是这样的存心。况且是已经成功的人,竟然还敢去毁坏他的成功啊!</p><p class="ql-block">宋朝宣奇英,为人阴险,他的邻居房快建好的时候,宣奇英因为妒忌邻居的新房子快要落成,就乘着黑夜,把邻居房子的柱脚给弄断了;这时候,忽然大梁掉下来,宣奇英当场就被压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学习太上感应篇2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危人自安</span>。 </p><p class="ql-block">使人承当危险,只求自己安稳。</p><p class="ql-block">千经万论,只是论一个"心"字,现在我与别人同处在祸乱之中,竟然想要使别人承当危险,而我却居于安稳,这种居心,实在已经丧失了本有的良知啊!见人之危,君子尚且会想办法,去解救他人的危难,怎么能够使别人危险,而自己安稳呢?这是刻薄寡恩的小人所做的行为,那么他所得到的,就是最大的灾祸啊!</p><p class="ql-block">宋朝的李绪,负责掌管永安的军务。那时候,有股势力庞大的盗匪,刚刚开始作乱;李绪担心自己会遭到灾祸,就使用诡计,推荐他的好友范铡(xing),代理自己掌管永安军。于是范铡到任后,李绪就离开永安的住所。后来,范铡的全家都被盗匪给杀了。这事过了没多久,李绪就被调到临安,在赴临安的路上,遇到了强盗,他的全家也都被强盗杀死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减人自益。</span> </p><p class="ql-block">克减别人的利益,只图自己的利益。</p><p class="ql-block">天下唯有利益他人的人,才能够利益自己。如果是无益于人,而仅是有益于己,尚且不是真正的利益,何况是减损了他人的利益,而自己却取得了较多的利益啊!这种人就是所谓的"只顾自己的财富,不顾他人的贫穷"啊!</p><p class="ql-block">于铁樵先生说:"现在的人,对于钱财田地房产等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减人自益,他们怎么会知道,这样做只是在向人借债而不写借据啊!虽然他们的钱财日益的增加,可是他们生命的大限,却因此而愈来愈近了。这样看来,哪里有所谓的利益啊!"</p><p class="ql-block">凡是官吏剥削百姓,富人榨取穷人的利息,想要中饱私囊以自肥,到头来没有不是自己受到损害的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以恶易好。</span> </p><p class="ql-block">货物交易的时候,竟然把坏的东西,暗自换了好的东西。</p><p class="ql-block">例如拿铁来换金;用石头来换美玉;以布来换绸缎等这类事情,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不值得一笑的,但是这种人的心态和动机,则是接近偷窃啊!四祖说:外面的境界本来讲,是没有好丑的分别;而好丑的分别,是从心中生起的啊!心若不是硬要去分别的话,妄想执着也就无从生起了啊!</p><p class="ql-block">宋朝的苏东坡,曾经珍藏过一块美玉,有一位叫章持的官员,到苏东坡家中拜访,请求观赏这块美玉,章持就乘着观赏美玉的机会,竟然偷偷的用一块赝石换掉了美玉。苏东坡当时没有发觉,等到抵达黄州的时候,才发现美玉早被章持换掉了,然而苏东坡却只是一笑置之。这件事情过没多久,章持就被朝廷贬官,流放到台州而死。不知道这块美玉又归何人所有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