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巷情深

陈向明

<p class="ql-block">   古巷情深</p><p class="ql-block"> “撑着油纸伞,独自徘徊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三十年前,每当我走在古镇每一条巷子,我都会不由自主地低吟这诗句。而今,古镇早已淹没在闽江中,一条条悠长、寂寥的古巷却深深地印在记忆深处。</p><p class="ql-block"> 古镇的地形就如一块竹排,鳞次栉比的古厝依着闽江坐落,于是,古镇就有许多悠长的古巷,它们犹如一条条血脉联接着一座座古厝,联系着古镇人们,联接着闽江,古镇的许多人从古巷走向外面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繁华的师傅殿巷</p><p class="ql-block"> 师傅殿巷这是一条通往师傅殿(蛇王庙)而得名。这条小巷是古镇联结着闽江航运以及来福铁路的巷子。巷口在七八十年代是古镇最为繁荣的街市,古镇的人们通常用“师傅殿口”来替代当时的繁华商业圈。在师傅殿口街道两旁有百货商店、饭店、早餐店等商店遍布,摊位众多,巷子里也摆满摊位。当年闽江航运是闽江沿线各地的主要交通。樟湖古镇处在闽江中游,这里成了古田、闽清、尤溪、延平四个县市的商品集散地。师傅殿巷口则是最大的市场。每天早晨,来自四个县市的小商小贩坐着闽江航班在沙洲下船。它们挑着装载着琳琅满目的货担,满载希望,经过那条长长的湖堤,穿过师傅殿巷。来自不同地区的商人以及农户都聚集在师傅殿巷口在这里交易。这条古巷,古巷的青石板,古巷高大的土墙,都曾见证当时的繁华景象。</p><p class="ql-block"> 这条古巷我记忆犹新。当年,我父亲是一个菜农,为了多卖一些钱,父亲总是千方百计把菜卖到附近的乡镇,当时尤溪口、太平镇等地少有人种菜,这些地方的人都要依靠外地菜农,价格也相对好一点,我父亲知道这个情况,所种的蔬菜基本销往这些地方。为了赶上每天五点半的早班船,我与父亲挑着菜都要经过这条小巷。从我家经过巷子路程不远,走过那段幽暗的巷子,就到达师傅殿坪,经过那一条湖堤就到了沙洲。当时,父子俩挑着菜走在幽深的巷子,这条古巷比较宽敞,地面铺着宽大的青石板,比较平整,两旁都是古厝,高大的土墙遮天蔽日。凌晨时分,特别幽静,我挑着菜跟在父亲后面,最怕突然窜出一条狗,巷子里偶尔遇到同样挑菜的菜农,还有赶早班船的旅客。从十二岁开始跟着父亲去卖菜,那一段幽暗的小巷,那一条通往远方的小巷,那一条出外求学的小巷。坐船、乘车总要经过师傅殿巷,经过那座神圣的师傅殿,走过那一段长长的湖堤,渡过闽江到火车站,走向希望的远方。有多少的学子啊,踏着这条小巷走向了远方。</p><p class="ql-block"> 求学归来踏着这条古巷回到了家乡。凌晨时分,依然帮着父亲挑菜,挑菜之余,也迈开了青春步伐。古镇留给我最美的回忆就是那条长长的湖堤,那片浪漫的沙洲。夜幕时分,繁星闪烁,一对情侣,穿过那条悠长悠长的小巷。在这条巷子里,他们都遇到了散发丁香香气的姑娘。在那长长的湖堤上,湖堤两边的大礁石,情侣相依相偎。即将离开古镇之际,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那些年,最大的娱乐就是看电影,下半场电影结束已是夜半时分,暑气未消,我们开始“压马路”。青春年少,不知说啥,总是越说越兴奋。一位女生提议,今晚,我们去河边通宵吧,那些年,偶尔,我们都会玩个通宵。大家一致同意,我们就趁着夜色,沿着师傅殿巷去沙洲。平时,挑着菜,我总觉得,那条巷子越走越长,可那天晚上,狭长的空间,微弱的星光透过高高的土墙照射在青石板上,星光投射在那个女孩的脸颊,朦胧的月色下,在那条幽静的小巷,心里突然第一次产生了一种朦胧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夜色朦胧,我们四个人坐在空旷的沙洲上,望着天边的星星,听着江水潺潺的流水声。当时,不知道聊些什么,总是兴奋,月色下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天色微明,早班船汽笛拉响了,天边的启明星渐渐地沉落了,湖堤上有了陆陆续续乘船的乘客。我们依依不舍地沿着那条湖堤,经过短短的小巷。月亮还在天边,月色特别朦胧。后来,我填写了一阙词《鹧鸪天•忆》</p><p class="ql-block"> 夏夜星辰布宇穹。湖堤樟影步匆匆。</p><p class="ql-block"> 岛礁对视低声语,沙坻相牵拍水同。</p><p class="ql-block"> 情切切,意浓浓。月明倚听水淙淙。</p><p class="ql-block"> 几回泣别长堤上,长忆伊人重遇逢。</p><p class="ql-block"> 稻花香里上塘庵巷</p><p class="ql-block"> 师傅殿巷留下青春美好的回忆,上塘庵巷,我童年的记忆最为清晰。上塘庵巷店因巷子通往上塘庵而得名,边上的一口宋代古井也因上塘庵而成为“上塘庵井”。上塘庵巷承载着太多的记忆与梦想。从小学开始,上塘庵巷几乎每天都要走一趟的巷子。经过巷子去菜地浇菜,去嗮谷坪嗮谷子,去上塘庵水井挑水……古巷的水渠连着一个水塘。小时候,小伙伴就在那条巷子的水塘钓青蛙、捉泥鳅。这条巷子狭窄,两边都是高高的土墙。当时,走在巷子,觉得自己就如“井底之蛙”。我家经过这条短短的巷子到水井也就走五百米左右,可是童年稚嫩的肩膀却承受不了一担水,每次挑水,我都要歇两趟才把水挑回家。师傅殿巷是商贾往来,人多,巷子也宽,而上塘庵巷相对狭窄。这条巷子连接着许多的农田,如果说,师傅殿巷听到的是叫卖声,那上塘庵巷听到的则是蛙鸣虫叫声。</p><p class="ql-block"> 为了不要排队挑水,我们家姐弟在夜晚九点后去挑水,这个时候,不仅没人挑水,井水都满到井口,挑着水桶也可以直接舀到水。当时,天黑挑水,我就跟着姐姐去挑水,这条巷子特别黑,巷子内有一户人家养了一条狗,特别凶。我晚上是不敢去挑水的。姐姐就带着我,让我拿着手电筒给她们照明。那条巷子有一段高墙,特别黑暗,走过了就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夏天的夜,繁星闪烁,微风习习,我们姐弟三个,走在鹅卵石的小路,初夏,稻谷抽穗开花,清风拂过,一路闻着稻花的清香,那不就是辛弃疾笔下“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景象吗?</p><p class="ql-block"> 这条小巷来来往往的都是挑水、种菜、种田的人。一半巷子,一半农田,这条小巷是农民的希望。当时,正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一向等米下锅的我家,那年也丰收了,记得,第一年承包责任制后,我家粮食那年破天荒的大丰收,足足五十担的粮食。收获时节,村民们都要经过上塘庵巷,在家与嗮谷坪之间来去。粮食嗮干,我跟父亲就用板车载着稻谷经过那条窄窄的巷子,满载而归。</p><p class="ql-block"> 道不尽的洋中巷</p><p class="ql-block"> 在上塘庵巷与师傅殿巷之间还有一条巷子,那就是洋中巷。洋中巷,顾名思义,这条巷子通往尤溪洋中镇的,这是樟湖古镇联系洋中镇主要通道。从这巷子走出,经过宝福岭古驿道通往洋中镇各地。当时,洋中镇物质转运站就是租赁我家的店铺。从福州运来的物质储备这里,再由挑夫挑到洋中镇。这条巷子面对着百亩良田,这条巷与上塘巷阡陌交错,两条巷子之间大片的肥沃土地。正是这片沃土,养育家乡的父老乡亲。这条巷出口与师傅殿巷口斜对,也是处在古镇的商业圈,当时供销社物质仓库就在巷子里,巷口就是供销社的农资商店以及物质回收店铺。孩子们,就把破铜烂铁、鸡毛鸭毛拿到洋中巷口的垃圾回收站换钱。记得,一个牙膏盒也能换来钱。这就是最好垃圾分类,当时,全镇基本都回收了。可是,洋中巷最难忘的就是那突发的一场大火,让我心惊胆颤。十岁那年,有一天,我在家里突然听到街上有人惊叫“火烧房啦”、火烧房啦快来救火”。我跑出去一看,原来供销社的仓库着火了。当时,火烧房位置离我家也就隔着一条街,我站在家门口都可以看到火光冲天了,街上扑火的,取水的乱成一锅粥,大火从垃圾回收站窜到仓库,大火持续烧了几个小时,一直烧到南平消防队的消防车到达,大火已经把洋中巷口的仓库以及几家店铺烧成灰烬。那次火烧房是我第一次见到,也是烧的最为惨烈的一次,据说,那次供销社的店铺被烧毁了几家,还好及时抢搬出大多数物质。这场大火,供销社住在仓库的一个职工最为损失惨重,听说,他所有的积蓄都毁在了那一场灾难之中。</p><p class="ql-block"> 这条古巷可以通往长坅头水井的巷子,这口水井与上塘庵水井一样都是宋代的古井。长坅头的井水比较神奇,有一定的祛病功效。因此,这口水井经常见底,人们为了喝到井水,常常要排着好长的队伍,更多时候都要带着水瓢下井去舀水的。</p><p class="ql-block"> 情深书斋巷</p><p class="ql-block"> 在所有古巷中,最为书卷气息那就是书斋巷,书斋巷是最有文化的一条巷子。书斋巷可以通往清朝秀才、福建省文史研究院陈守治先生居住的河边厝,这是莘莘学子通往仕途之路。从上塘庵巷的另一个出口出来,对面就是书斋巷的入口处。这条巷子,一曲三折,土墙并不高,巷子也就撑开双手那么宽,巷子周边鳞次栉比的一栋栋古厝相连,古巷幽深,平时行的人比较少,基本就是住在巷子里的居民。</p><p class="ql-block"> 走到小巷的尽头又是一条巷子,一边通往卫生院,一边就是通往书斋,那个书斋就在矮墙围住的院子内。一栋两层的房子,据说,这就是当时的书斋。书斋前面又一块宽阔平底,铺着石板,现在成为大队的嗮谷坪。父亲负责生产队嗮谷子任务,嗮谷子的活,不仅白天翻嗮,而且,晚上要负责看管谷子,以防被偷。嗮谷子的那些天,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父亲晚上值班就把我带去嗮谷坪值班睡觉。我记得,天黑了,父亲忙完了活,我也都睡了,于是,父亲背着我,走过那条书斋巷,我趴在父亲的背上,轻轻地喘息,直到第二天,我睁开眼睛看到父亲已经开始摊平谷子开始干活了。我走下来就听到了朗朗书声,原来书斋周围还有几个人捧着书在背课文。这些学子都是附近的村民,他们觉得嗮谷坪安静,每天都会在书斋晨读。</p><p class="ql-block"> 一条古巷承载着多少回忆,一条巷子记载着一代一代人的故事。契爸巷、泗洲巷……在古镇还有许多这样的巷子。现在沉没在江底,巷子里的故事留在那一代人的记忆深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