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大风》:陕北黄土地上的深情吟唱(姜东才)

望云听溪

<p class="ql-block">《刮大风》:陕北黄土地上的深情吟唱</p><p class="ql-block"> 作者:姜东才</p><p class="ql-block"> 11 月 28 日,儿子带着我们全家人走进了西安 1929 万达影院,一同观看了正式上映的电影《刮大风》。</p><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我都不是那种热衷于走进影院的人,即便是那些引起一时轰动、备受热议的影片,我也大多只是在手机上粗略看看。然而这一次,却完全不一样。因为《刮大风》这部电影的总制片人王延生,还有片名题写者刘养池,他们都是我大学时期要好的同学!怀着对老同学的深厚情谊和满满的祝福,我迫不及待地和家人走进了影院。</p><p class="ql-block"> 王延生对于这部电影的投入和付出由来已久。当年他在榆林市横山县当县长时,就对陕北的民间民俗文化有着特别深切的体会和了解。退休之后,住在西安的他,虽已年事渐高,却依然壮志满怀。记得十年前,他兴致勃勃地把我约去,让我看他在横山拍摄的民间祭祀牛王庙会活动的纪录片。那时候我就知道,他心中藏着一团对陕北文化的炽热火焰。后来,他和延大教授曾鹿平、作家王克文一起,经过无数个日夜的精心打磨,耗费了整整十年的宝贵时光,终于创作出了这部饱含深情的《刮大风》!</p><p class="ql-block"> 在影片公映之前,延生在我们的同学群里发了预告,我当时还以他的口吻在群里戏写了几句:“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视君,不知好看否?”大家当然是一片欢庆点赞,期待影片上映。</p><p class="ql-block"> 刘养池也是我们的老同学。延生请他来题写片名,实乃高明之举!养池在学校的时候,书法就已崭露头角,小有名气。毕业之后的这几十年里,他从未放弃对书法的热爱和追求,一直坚持不懈,如今已然成为了一位备受敬仰的大书法家!在我看来,,他的书法造诣已超越了许多中书协的大佬了。</p><p class="ql-block"> 《刮大风》这部电影,将背景设定在了上世纪 20 年代的陕北。它的叙事结构分为《天与地》《生与死》《神与人》三大篇章,从多个独特的视角,深入地剖析和展现了陕北这片土地的神秘与魅力。影片以探寻陕北那片神奇而又充满故事的黄土地为主线,留住了那些即将消逝的珍贵陕北记忆,传承着独具特色的陕北非遗文化,并且在意象中深刻地解析了陕北人的精神密码。整部影片的画面美轮美奂,充满了深邃的哲思,凭借着大气磅礴的镜头语言,向世界展现出了一幕幕黄土地上的真善美。</p><p class="ql-block"> 影片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无尽的深情与辽阔,在日常的故事里传递着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它继《人生》《黄土地》等经典佳作之后,又一次通过银幕原汁原味地为我们呈现出了大陕北的迷人风采。影片表面上看似在讲述陕北人民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但实际上,它折射出的是人与天、人与地、人与人之间那种千丝万缕、复杂而又深厚的情感联系,记载和探讨了人间烟火中的爱与恨、情与仇、生死轮回的哲学命题。</p><p class="ql-block"> “刮大风”原本是陕北说书里一个声名远扬的曲目,电影以此为名,其中蕴含着陕北文化之风强劲有力、生生不息的美好寓意。导演秦小鹏曾经解释说:“这个名字承载着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刮大风’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自然现象,更是对陕北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深情传递。”而王延生,这位在延安出生、成长并且工作了一辈子的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可以说是深入骨髓。他说:“《刮大风》不只是一部简单的电影,它是我对陕北文化的一次深深的致敬,也是对这片土地上人民生活的一次最真实、最动人的记录。”</p><p class="ql-block"> 这部影片,可以说是一部以“诗情画意”为表现形式,生动描绘了生长在黄土高原上人们生活状态的民俗艺术片。它以陕北老汉张守川、儿子张三娃和孙子拴牛三代人的生存故事为蓝本,以丰富多彩的社会民俗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之风为脉络,深情地讲述了他们对黄土地那炽热而深沉的挚爱、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以及对坎坷命运的顽强不屈的抗争,为人们探寻到了陕北人那份率真勇敢、开放包容和真善美的高尚品质。</p><p class="ql-block"> 影片中的张守川一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陕北,靠着耕种土地为生。对于他们这些靠天吃饭的庄稼人来说,风调雨顺就是他们内心最大、最朴实的期盼。春耕时节的忙碌,夏日里的辛勤锄草,秋天满心欢喜的收获,冬天宁静的休养生息,这样自给自足的自然生活形态,生动地描绘出了旧社会陕北人民日常的生活画卷。他们在嘹亮的歌声中勤劳地劳作,在喜怒哀乐的轮回中感受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次年的立春前后,张守川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寿终正寝,走完了他平凡的一生。按照陕北的传统习俗,张三娃一家在悲痛之中,为父亲举行了一场庄重而又饱含深情的陕北风俗葬礼……生活还在继续,葬礼过后,张三娃毅然接过了父亲的羊鞭,勇敢地承担起了家族首领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整部影片没有那种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转折,有的只是那一头忠实的驴、那一棵见证岁月的树、那一群温顺的羊……在这片贫瘠却又充满希望的黄土地上,日升日落,风来风往,光阴似箭,四季更替,一代又一代的陕北人,凭借着艰苦朴素、生生不息的精神,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生命的深深足迹……</p><p class="ql-block"> 黄土地上那辛勤的劳作场景,悠扬的放羊牧歌,激情飞扬的腰鼓,古老而庄重的葬礼仪式,石头匠人们的艰辛与欢乐,美妙动听的陕北酸曲,热闹非凡的赶集说书,新娘子穿着红衣裳骑毛驴的喜庆画面,迎亲嫁娶的欢腾场景,充满趣味的洞房听门、新生命的诞生……影片中的每一个情节和画面,都深深地承载着那醇厚浓郁的陕北文化。</p><p class="ql-block"> 它通过如诗如画的表现形式、情景再现的细腻手法、充满意象和哲思的独特风格,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代又一代人对黄土地的浓浓乡愁、深情回望、深深凝视和深刻思考。</p><p class="ql-block"> 影片一开始,那位头上笼着白羊肚子手巾的陕北老汉,奋力挥动着镢头,重重地砸在土地上的一刹那,那浑然厚重的响声,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一下子就把我的心紧紧地揪回了那片魂牵梦绕的黄土地。这是总制片人王延生内心深处那份割舍不断的乡土情结,也正是因为这股浓浓的“情”,才让《刮大风》这部饱含深情的电影最终得以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p><p class="ql-block"> 《刮大风》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那种刻意编排的特别剧情,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般的舒缓节奏,如潺潺流水般缓缓地展开一幅幅生动鲜活、充满温情的画面。导演秦小鹏满怀感慨地说:“如果说传统的电影是一场豪华的盛宴,那么《刮大风》就像是陕北的洋芋擦擦、像陕北的菜疙瘩,虽然朴实无华,却别有一番让人难以忘怀的风味。”这部电影,让每一位观众仿佛身临其境,真真切切地置身于那片黄土高原之上,亲身去感受那里独特的风土人情。</p><p class="ql-block"> 总之,《刮大风》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电影,它更像是一次触动心灵的文化之旅。它让我们真真切切地看到了陕北人民的生活百态,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他们对黄土地那份深沉而炽热的情感。如果您也对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充满好奇和向往,不妨走进影院,跟随秦小鹏导演的镜头,一同去探寻那份属于黄土高原的独特韵味吧!</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即将在全球范围内发行,目前已经成功入围了多个国际电影节,其中包括第十届俄罗斯后贝加尔湖国际电影节以及威尔士国际电影节,并且还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荣获了第三届北欧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以及第十二届温哥华华语电影节最佳摄影奖。真心期待它在未来能够斩获更多的大奖,让世界更多的人都能领略到这份来自陕北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2024.12.7(老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