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2024年12月中旬读国学经典之《长短经》

孙希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长短经》,是唐朝赵蕤所著的一部谋略奇书,集儒、道、兵、法、阴阳、纵横等思想于一体。全书共9卷64篇,内容上起尧舜,下迄隋唐,围绕政治谋略、用人之道等方面展开,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阐述了不同的谋略和应对方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卷一(大政),分大体、任长、品目、量才、知人、察相、论士和政体八篇。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是强调统治者要以民为本,得民心者得天下,若统治者横征暴敛,失去民心,必然导致国家衰败。比如秦朝的暴政,最终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二是注重选拔人才,构建合理的官僚体系,使贤能之人能为国家所用。三是主张权衡利弊,制定政策要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综合考量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因素,避免片面决策,以此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其中权衡利弊最为令我关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卷二(德行),分君德、臣行、德表和理乱四篇。《长短经》中关于德行有以下要点:一是强调“德者,人之基也”,认为德行是为人的根本。一个有德行的人应该正直、诚信、善良。例如,在人际交往中真诚待人,不欺诈,这是德行的体现。二是重视“义”,主张人们在面临利益抉择时,要以义为先。不能为了私利而损害公义或伤害他人。三是提倡谦逊,反对骄傲自满。有德行的人即使才能出众,也不会炫耀自己,而是懂得尊重他人、欣赏他人的长处。这些关于德行的内容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都有着重要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卷三(权变),分反经、是非、适变和正论四篇。《长短经》的权变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因势而变,根据时势、局势的变化来调整策略。比如在政治斗争中,局势瞬息万变,参与者需要根据各方势力的消长,灵活改变合作或对抗的对象。二是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如果面对的是有勇无谋的人,可以用智谋去应对;若是面对有智谋但多疑的人,则可以用一些简单直接却又诚恳的方法来获取信任。三是因事而异,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情境下处理方式不同。如在战争中,同样是攻城,敌军城内粮草充足和粮草匮乏时,所采用的攻城策略就应有所不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卷四——春六(霸纪),分上、中、三篇。《长短经》中的“霸纪”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历史借鉴。从先秦至隋的兴衰存亡中,总结各朝代称霸的经验与教训,为当下及未来的统治者或领导者提供借鉴,以更好地把握时机、运用策略来实现统治或领导目标。二是称霸策略。政治策略强调统治者要善于把握政治局势,如“得人则兴,失士则崩”,需招揽贤才为己所用,像齐桓公为见小臣稷一日三往,展现求贤若渴的姿态,以此吸引人才归附,增强自身实力。军事策略强调分析不同地形、地势对战争的影响,如“散地”“轻地”“争地”等九地的作战原则,指导将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作战计划,合理运用兵力,把握战争主动权。三是人物事迹。以春秋五霸为例,讲述齐桓公“尊王攘夷”,任贤相管仲推行改革,使齐国迅速强大,成为春秋首霸;晋文公重耳流亡后回国即位,文治武功并重,最终城濮败楚,践土会盟,成就霸业等故事,展现他们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和领导风范。以秦汉隋唐人物为例,如秦末汉初的刘邦、项羽等,以及隋唐之际的各路英雄豪杰等,他们在乱世中崛起,通过不同的方式争夺天下,其成败得失也为“霸纪”的阐述提供了丰富素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卷七(权议),分惧戒和时宜两篇。《长短经》中的“权议”主要探讨了权谋与策略等内容:一是 对权谋的综合论述:“权议”深入剖析了权谋的本质、作用及实施方法等,强调了权谋在政治、军事等领域的重要性,认为合理运用权谋是达成目标、应对复杂局势的关键,如历史上诸多帝王将相凭借权谋之术在纷争中取胜。二是因时制宜的策略:主张根据不同的时势、环境和对象来灵活运用权谋。书中指出,时势不断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策略,必须敏锐洞察时局,相机而动,如在天下大乱时可采用“霸道”之权谋,迅速平定局势;在和平时期则需行“王道”之权谋,以仁义治国,实现长治久安。三是权衡利弊的方法:强调在运用权谋时要精确权衡利弊得失。任何权谋策略都有利有弊,需全面考量各种因素和可能产生的后果,做出明智决策,避免因小失大或顾此失彼。四是对人心的洞察与利用:认为了解和把握人心是实施权谋的基础。只有深入洞察人心的善恶、欲望、恐惧等,才能有的放矢地运用权谋,如利用人的贪婪可设下诱饵,诱导对手犯错;针对人的恐惧可施加压力,迫使其屈服。五是道德与权谋的关系:探讨了道德与权谋的平衡问题,既承认权谋的必要性,又强调不能违背基本道德准则,要在道德框架内运用权谋,以免失去民心,导致失败,体现了作者对权谋运用的审慎态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卷八(杂说),分钓情、诡信、忠疑、恩生、昏智等十九篇。《长短经》中“杂说”方面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点:《钓情》的察人之道:主要讲述揣摩他人心思和情感的方法与重要性。如通过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表情变化等细节,来推断其内心想法和真实意图,以便在人际交往和决策中更好地把握主动。《诡信》的权变之策:探讨忠信与诡诈之间的关系及运用。书中指出在特殊情况下,需要灵活运用忠信和诡诈,不能一味地拘泥于传统的道德准则,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和目标来选择合适的策略。对人性与世事的洞察:通过诸多事例和分析,展现了对人性弱点、欲望以及世事变化无常的深刻理解。如“成舆者忧人不贵,作箭者恐人不伤”,说明人们会因自身职业利益产生不同的心理和期望。 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对一些传统观念和常规认知提出质疑和另类解读,促使读者突破固有思维模式,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逆向思维和灵活应变的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卷九(兵权),分出军、练士、结营、教战等二十四篇。兵权的体现形式,一是虎符: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帝王授予兵权调动军队的信物,呈虎形,剖为左右两半,右符留存中央,左符在统兵将领之手,只有两半相合才能调兵。二是皇命:古代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其下达的命令对军队有绝对的指挥权,但历史上也有曹操、司马懿等权臣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掌控兵权的情况.。三是将令:战场上,将领发布的命令是士兵行动的依据,严格的军队纪律使士兵服从将令。汉高祖二年,韩信作为汉军统帅,凭借对兵权的有效掌控,采用声东击西战术,巧妙渡过黄河,击败魏王豹,解除了魏国对汉军侧背的威胁,为刘邦最终赢得楚汉战争奠定了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是我闻:2024年12月11日上午接到朋友电话,邀我中午陪同来自北京的画家朋友。上午11:40画家朋友来到烟台开发区,12:40走进渔村酒店开始用餐;下午2:00左右结束用餐,分手时朋友送我一本《晋唐书画院2025年日历》,其中精选了吴悦石门下书画作品365件。一体精美的书画日历,传递了2025年的味道……</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