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渡亭,崛起的马安!

我的未来不是梦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距今已过去许多年的故事,但凡六十年代前的老一辈,都对其记忆犹新,这也是我们马鞍每个人在那个特定年代的共同记忆。</p><p class="ql-block"> 渡亭——在众多人的记忆中已逐渐淡去,然而于我而言,却深深地铭记于心。就在上世纪改革开放前,我尚读初中之时,我们这里过湖全然依赖手摇划桨渡河,无论大事小情,都得等候船只过河,真可谓是:隔山容易隔水难。不过,过河渡水乃是马安通向外界沟通的交通要道。涨水时节乘船过河,枯水期间则需从湖底步行。</p><p class="ql-block"> 湖底由诸多凸起于湖床的石头构成了一条简易的、平铺、仅在雨天能够通行的河底便道,也就是只有行人能够通过的交通小径。平常行走其上,必须格外小心,老人和小孩在石头上行走时,一定要有专人陪伴。从马安到对岸有沟壑的地段,还架起了一座由麻条石搭建而成的小桥,如今人们都称之为“老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虽说我们这里是义渡,由大队指派专业的渡工负责,但每隔两三小时才渡一次,这着实令人头疼。那时的渡工由大队选派有技术的人员担当,究竟是为了大家的安全考量,还是渡工自行决定,不得而知。不管是大风还是微风,全凭渡工意愿决定何时过河。有时碰上真正的大风天无法过河,我们只能在渡船靠岸之处不远处的渡亭内歇脚或等候。倘若湖水退去,那渡亭便成了过往行人的路亭,也是避风挡雨的亭子,在那个年代,渡亭对于过往客人过河等船、过路歇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渡亭呈徽派建筑风格,四角微微上扬,占地约二十几平方米,呈长方形,有四面墙。连接道路的两头,门开得很宽大,足有一米八以上,以便行人推车或担东西能够径直通过。南北墙高约三米,墙中间往上是用砖横斜砌成的花格子,也可以说是供夏天等渡时通风的凉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渡亭南北墙中间横架着一根驼梁,西边分呈“人”字形,亭顶为“金”字水。清一色的三六九青砖,乃是专窑烧制而出,瓦是整齐淌过铀的插檐瓦。亭内除过道外,南北两边是用长麻条石砌成的宽条石凳子,以供人们等渡休息时使用。倘若真碰上大风大雨的天气,无法渡河,在那样的年代,唯有在亭周围寻来稻草,生起火堆,或者和着稻草在墙角睡上一觉,等待渡船到来才过河。有时赶路晚了,确实要在渡亭歇一晚。听说那时还有豺狼出没,要是真在那里过夜,还真有些害怕。</p> <p class="ql-block">  这是政府下拔的第二期渡船</p><p class="ql-block">我们倒还好,我的姑妈就在渡亭旁边的村庄,即土目大队大屋圈自然村,靠近湖边,这也是爷爷奶奶过河怕赶不到渡船,就把姑妈嫁到了湖对岸村庄。我若过不了河,就去姑妈家,现在想来,我真幸福,有时还带着不少同学去过。真是“隔山容易隔水难”呀!由于交通不便,村内光棍众多。 许多在外谈婚论嫁的好男儿,只要女方听闻是马安的,娘家人便不同意,有情人只能含情脉脉地分手。那时有句口头禅:宁愿把女儿沉下河,也不愿把女儿嫁给马安郎。理由是家中老人临终时,女儿因大风无法渡河而不能送终。可见当时的马安仿若与世隔绝,许多人都埋怨自己为何生于马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丰水期的马鞍岛</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次星期六放学归来,遭遇大风无法过河,我一头扎进了渡亭避风。当时渡亭内也挤进了不少等候渡船的人,人们一边埋怨这糟糕的天气,一边议论纷纷,要是有艘大船该多好,那时河面并不宽,仅有几百米。</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正在感叹:“在马安出生的人真是命苦,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在这渡亭内等渡船简直是活受罪”,大家也是你一言我一语,唠叨不休。众人话音未落,这时我瞧见一位头发花白的长者蹲在亭角,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经济”牌香烟,他吐出的烟卷呛得人们咳嗽不止,却无人敢向他发脾气。大家只是叽叽喳喳低声议论:“马安真是个糟糕的地方,怪不得没人愿意把女儿嫁到马安来,怪不得马安单身汉多,谁愿意把女儿嫁到这个鬼地方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没有做大桥前,就靠探水过河!</p><p class="ql-block">这时只听得在那角落抽烟的人皱着眉头说道:“我们马安怎么了?不是挺好的吗?现在全县都在学马安、赶马安呀,全县四级干部会都在马安召开呢。如今我们虽过不了河,但还有这渡亭为我们遮风挡雨。要是没有这亭子,你们不就得在湖岸边过夜,喝西北风,冻死你们。这个渡亭我们大队也是耗费了不少心血,翻修了好几次,每年还要请人补砖检漏。现在我们这么多人在这亭子里,不是挺暖和吗?你们要知晓,我们现在虽穷,可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能换上机动船或者造座桥,到那时世人还得羡慕我们马安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马安大桥》,千年孤岛变通途 </p><p class="ql-block"> 一番话让大家无言以对,鸦鹊无声,后来才晓得,那个说话的人竟是大队的胡茂凤老书记,还是县革委会副主任。大家对他极为崇敬,他说一不二,去县城开会常有吉普车接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那时,我一直思索着他在渡亭内说的那番话,心想等我长大,一定要为马安出份力,早日改变那种在渡亭内避风躲雨的状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多年过去,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机,老书记的话成真了。不但换上了机动渡船,还建成了全县唯一一座最大的鄱阳湖马安大桥。马安的历史从此将被改写,“以渡代足″的岁月一去不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如今渡亭虽已不复存在,可它那残缺不全、腐朽斑驳的模样,至今仍在我脑海中浮现。尽管当年那能遮风挡雨、供人等渡歇脚的渡亭已被历史尘封,但那胡茂凤老书记的一席话,让我永远回味,直至永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没错,“渡改桥”的实现,“千年孤岛变通途″犹如一处尘封的处女地,被五彩缤纷外界打破,马安人民将与其紧密相连,马安人民的生活定会越来越好,让世人羡慕我们马安吧……。</p><p class="ql-block">(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