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如果把六千多公里长的长江之美景比作一场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大戏的话,那么三峡的美景就是这场大戏的戏眼。</p><p class="ql-block">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们分别以“雄、秀、险”著称,全长192公里。</p><p class="ql-block">三峡两岸群峰耸峙,崖壁屏立,江水碧澈,百舸争流,美景旷世,这个我知道;岸边的“三峡人家”很神秘,这个我也知道,小时候家里过年贴的年画上就有介绍;谜一样的三峡悬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央电视台的《话说长江》也看过。但三峡的红叶很美,特别是三峡之巅的红叶漫山遍野美得如半天的火烧云,这个近几年才知道,一直想去看看而未成行。</p><p class="ql-block">临朐野驴帮户外组织11月16日~20日“登三峡之巅赏漫山红叶”徒步登山活动,跟老伴儿欣然报名参加。</p> 平槽峪~三峡之巅 <p class="ql-block">昨晚我们住在平槽峪村兴旺农家乐。今天是11月19日,三峡登山赏红叶之行的第四天,按计划去三峡之巅看红叶走危石鸟道六十六道拐看夔门,参观大名鼎鼎的白帝城、凭吊三国争霸之古战场…今天是这次活动的高潮。</p><p class="ql-block">早七点半,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们开始了今天的行程。</p> <p class="ql-block">刚开始爬山的一段还有几十米的石台阶步道,不久就开始走驴道,泥泞湿滑,天气又云雾缭绕,细雨蒙蒙,好虐!</p> <p class="ql-block">好歹这样的路走了不到2公里,海拔上升不到200米,就来到了宽阔的水泥路上。</p> <p class="ql-block">湿气蒸腾,云雾缭绕。</p> <p class="ql-block">炊烟袅袅。山区晨来晚,老乡们才开始做早饭。</p> <p class="ql-block">走上了通往景区的柏油马路。</p> <p class="ql-block">雾越来越浓,雨越来越大。</p> 三峡之巅 <p class="ql-block">雨雾中打卡</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p> <p class="ql-block">就像好的食材不需用调料一样,简单烹饪就好吃,如此美的景色无需用文字润色就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站在山顶,看云雾蒸腾扑面而来,看长江逶迤伸向远方,看山色绚烂瞬息万变,看岸边的村镇如海市蜃楼时隐时现,仿佛自己是佛教里的飞天缥缈在时空中,这种感觉曼妙无比,无以言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夔“字门</p><p class="ql-block">“夔”字门:山脊夔字一点红,屹立巅顶绿林中。“夔”是三峡图腾,看其结构,一解便知:字由五个部分组成,即“首、止、已、八、文”,看似复杂,实则简单,虽然简单,寓意深厚:三峡之“首”,“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万里长江,最美三峡,延绵七百,瞿塘起首。高山仰“止”,쿠峡第一景三峡之巅,高峡平湖巅峰仰止;山水第一门夔门,好山好水夔门仰止;中华第一诗城,有诗有城人文观止。万物成</p><p class="ql-block">“已”,奉节有独特的自然优势孕育丰富的物产,百业兴盛。三峡有优质的生态环境造就名胜的景观,万人欣赏。秋兴赋“八”,““八”字从来受人青睐,悦耳和声。此更意合诗圣</p><p class="ql-block">《秋兴八首》,蔓峡乃诗峡,八方诗人聚要州,八万诗篇描三峡。厚重人,“文”,“夔”字从文,演绎着三峽区域的历史文明,成就了“江峡文化”,四首“天下第一”的诗词成就7千年绝唱。万古藝州、自成一韵,千年文明,源远流长。神州之夔,专属三峡,夔州、夔门、夔峡……。华夏之大,夔为此生。唯我独尊,唯我独有。代言江峡,吉样如意。你从门下过,合家幸福多,陪字留个影,天天好心情。</p> <p class="ql-block">此处海拔1388米。</p> <p class="ql-block">云海蒸腾</p> <p class="ql-block">彩林</p> 鸟石危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危石鸟道</p><p class="ql-block">“危石鸟道”是2024第八届白帝城国际诗歌节发布的旅游精品线路,位于三峡之巅到坳口之间,串联白帝城、瞿塘峡、三峡之巅,全长10公里,爬升1143米,设有不同时长的徒步游线,沿途景色优美但无住户和商铺。</p><p class="ql-block">‘危石鸟道’的基本定义与字面解释</p><p class="ql-block">“危石鸟道”是一条位于三峡之巅到坳口之间的徒步线路,全长约10公里。这条路线因其沿途山脊蜿蜒、丛林密布、云雾缭绕,且道路崎岖陡峭,只有鸟儿能轻易飞越,因此得名“危石鸟道”。字面解释上,“危石”指的是险峻的山石,“鸟道”则是指只有鸟儿能飞过的狭窄山道,两者结合,形象地描绘了这条线路的惊险与原始生态之美。</p><p class="ql-block">‘危石鸟道’的出处与历史文化背景</p><p class="ql-block">“危石鸟道”这一名称并非现代创造,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据记载,这一名称来源于清朝康熙的御笔“危石才通鸟道,青山更有人家,桃源意在深处,涧水浮来落花”。此外,唐朝诗人刘长卿在《寻张逸人山居》中也写道:“危石通鸟道、青山有人家。桃源在深处、涧水浮落花。”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危石鸟道”的险峻与幽静,还赋予了它一种超脱世俗、隐逸桃源的意境。近年来,“危石鸟道”作为一条徒步线路,逐渐受到旅游爱好者的青睐,成为了探索自然、体验户外运动的热门目的地。</p><p class="ql-block">‘危石鸟道’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危石鸟道”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吸引着无数游客,在文学作品中也有着丰富的体现与象征意义。许多诗人、作家通过描绘“危石鸟道”的险峻与幽静,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例如,易顺鼎在《望岳》中写道:“鸟道盘空石磴危,诸峰金碧间茅茨。白云恰共炊烟起,知是人天午饭时。”这首诗通过描绘“鸟道盘空”和“石磴危”的泰山之景,展现了山林的雄奇壮丽和隐逸生活的和谐惬意。同样,“危石鸟道”也象征着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和对自然美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奇树出幽洞</p> <p class="ql-block">我们穿云过雾走在危石鸟道上</p> <p class="ql-block">此处海拔1314米。</p> <p class="ql-block">虽然是石铺路,但路面布满黄泥,一不小心就滑倒,友们走在上面如履薄冰。</p> <p class="ql-block">时间已是上午十点半,又累又饿,休息一下吃点东西补充些能量。</p> <p class="ql-block">继续。</p> <p class="ql-block">此处海拔985米。</p> <p class="ql-block">大雾弥漫,江景是看不到了,那就拍“剪映”吧。</p> <p class="ql-block">到达“尖尖石”处时,雨停了。</p> <p class="ql-block">看到了夔门</p> <p class="ql-block">留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红叶才开始变红</p> <p class="ql-block">偌大的游轮如一叶扁舟游在宽阔的江面上。</p> <p class="ql-block">轮渡船,上有大货车。</p> <p class="ql-block">伸向江中的山梁,过去看看。</p> 六十六道拐 <p class="ql-block">上山费劲,下山费腿,身在地狱,眼在天堂。我们下行,这六拾六道拐足以让一般的人腿疼(膝盖疼)。</p> <p class="ql-block">望山跑死马,这山梁蛮长的。</p> <p class="ql-block">来到了山梁尾端。</p> <p class="ql-block">“大江东去浪淘尽…”</p> <p class="ql-block">两岸猿声啼不住</p> <p class="ql-block">轻舟已过万重山</p> <p class="ql-block">壮美如画的山梁</p> <p class="ql-block">漫山红遍,层林尽染。</p> <p class="ql-block">峰回路转</p> <p class="ql-block">超级油轮。看上去,甲板上的人如蚁小。</p> <p class="ql-block">鸟路</p> <p class="ql-block">后边的友们也上来了。</p> <p class="ql-block">回望六拾六道拐</p> <p class="ql-block">像螺丝的螺纹</p> <p class="ql-block">宽阔的江面,波光潋滟</p> 悬棺 <p class="ql-block">早就知道夔的崖壁上有悬棺,于是走到路上我用镜头在崖壁上寻找,果然找到了几个洞,用镜头开过来看,洞中有石砌建筑物,但没看到有棺木。</p><p class="ql-block">悬棺的葬俗。专家介绍说,悬棺是我国一些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丧葬方式,人们通常会选择在靠近河流的悬崖上安放棺木。</p> <p class="ql-block">我拍到的这个洞中居然有似乌龟的东西!是不是地下河中的乌龟爬到这儿时被卡住了形成的化石?</p> 夔门 <p class="ql-block">古老的三峡石,据说是中国最老的石头。</p> <p class="ql-block">桃子洞</p> <p class="ql-block">回望,三峡之巅如鳌头傲视天下。</p> <p class="ql-block">刚才我们在那地观景的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夔门,大自然的神奇造化。</p> 白帝台 <p class="ql-block">白帝台,对面是白盐山。</p><p class="ql-block">铁锁关在孟良梯对面的瞿塘峡北岸。有一条小小的支流-草堂河。在其注入长江口的地方,有一石盘,上竖两根铁柱,高约二三米,南岸有石孔相对。在草堂河注入长江的汇流处,卧着一方大石盘,石盘上兀立着两根锈迹班驳的高约6.4尺的铁柱,这是著名的“铁锁关”遗迹。</p> <p class="ql-block">夔门的水势十分湍急,奔腾不息。大诗人杜甫曾在此留下诗句:“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其中的“争”字,生动地刻画了夔门水势的汹涌澎湃。江水在狭窄的峡口处争相涌出,形成了一片波涛汹涌的景象。</p><p class="ql-block">在临江的石壁上,还可以看到孙元良的“夔门天下雄,舰机轻轻过”和李端浩的“巍哉夔门”等石刻。这些字迹历经风雨,却依然清晰可见。它们见证了夔门的历史与变迁,也寄托了人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敬仰。</p> 白盐台 <p class="ql-block">天然岩画</p> <p class="ql-block">对岸崖壁上的一景致,用镜头来过来欣赏,挺好看的。</p> <p class="ql-block">景区示意图(俯瞰图)。</p> <p class="ql-block">赤甲台</p><p class="ql-block">“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枫林橘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唐.杜甫</p> <p class="ql-block">网图。我们走到这里时不巧三峡之巅被云雾遮挡。</p> <p class="ql-block">人在青山外,舟行绿波中。</p> <p class="ql-block">历代题刻</p> 赤甲楼 <p class="ql-block">赤甲楼炮台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军事战略的重要性。赤甲楼位于瞿塘峡景区内,因坐落于赤甲山下而得名。它不仅是一处观赏夔门雄姿的绝佳位置,还承载着古代军事战略的重要地位。在修建赤甲楼时,白帝城在这里复制了两门硕大的铁炮,以凸显夔门天险在古代军事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略价值。</p><p class="ql-block">赤甲楼的建筑风格独特,楼体飞檐翘阁,红墙釉瓦,匾额由著名书法家沈鹏题写。楼内外镶嵌着历代名人咏三峡的诗、词、歌、赋,这些作品由著名书法家陈复澄以刀代笔刻制而成,具有很高的艺术性。</p> <p class="ql-block">现代栈道下的古栈道。</p> 瞿塘峡遗址博物馆 <p class="ql-block">瞿塘关遗址博物馆位于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瞿塘峡风景名胜区、瞿塘峡口左岸,由重庆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魏靖宇先生投资创办。瞿塘关遗址博物馆由古烽火台、古炮台、遗址厅、云根堂等主要部分组成。与白帝城隔水相望。前临大江,后枕赤甲。从建筑到环境、从内容到形式,体现出一种大气魄、大境界。是三峡地区不可多得的战争与诗情,历史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文风景。</p> <p class="ql-block">瞿塘关遗址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瞿塘关遗址博物馆位于瞿塘峡口北岸,以古烽火台、古炮台遗址为依托,融战争与诗情、历史与自然于一体。该馆后枕赤甲,前瞻滟滪,左揽瞿塘,右眺自帝层峦,是古代屯兵要塞,兵家必争之地。是观赏夔门、三峡之巅的最佳之处。</p><p class="ql-block">馆内《瞿塘烽烟厅》《三峡女神厅》、《宋代石刻陈列》、《云根堂》、《高斋》、《三峡堂》,所展示的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观赏价值。</p><p class="ql-block">瞿塘关遗址博物馆由奉节县人民政府报经重庆市文物局批准,由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三峡文化守望者”魏靖字先生于2001年筹资创</p><p class="ql-block">办。</p> <p class="ql-block">瞿塘关烽火台遗址</p> <p class="ql-block">瞿塘关,又名夔门,位于重庆市奉节县瞿塘峡夔门山麓。自秦汉以来,这里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瞿塘关扼守着长江从四川盆地进入三峡的西大门,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名将都曾在此留下自己的足迹和传奇。如三国时期的刘备、诸葛亮等人,为了争夺巴蜀之地,曾在此展开激战。此后,瞿塘关更是成为了历代王朝防御外敌的重要关隘。</p><p class="ql-block">除了其军事价值外,夔门还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这里的自然风光壮美秀丽,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吟咏。杜甫、李白等唐代大诗人都曾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他们以诗歌的形式赞美了夔门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也表达了自己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这些诗篇不仅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也让夔门的名声远播四海。</p> <p class="ql-block">瞿塘关,又名铁锁关,是历代兵家为了扼守夔门天险,控制江上交通,用铁索设置的关口。现存的夔门铁柱位于夔门北岸草堂河入口处的石盘上,为宋代末年所置,曾有拦江铁链七条,总长920多米。</p><p class="ql-block">铁锁关在孟良梯对面的瞿塘峡北岸。有一条小小的支流-草堂河。在其注入长江口的地方,有一石盘,上竖两根铁柱,高约二三米,南岸有石孔相对。在草堂河注入长江的汇流处,卧着一方大石盘,石盘上兀立着两根锈迹班驳的高约6.4尺的铁柱,这便是著名的“铁锁关”遗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云根堂</p><p class="ql-block">拟杜甫“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诗意命名的《云根堂》,由著名国画大师黄永玉先生题写。堂内集中展示三峡大坝蓄水前魏靖宇先生抢救保护的三峡阴沉木。除此之外,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黄永玉艺术博物馆、华西村博物馆所藏三峡阴沉木也是由云根堂提供。堂内匾额为陈立夫题《天人合一》、黄苗子题《万木堂》、范曾《题靖宇木雕》。</p> <p class="ql-block">夔门,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字,自古以来便与三峡紧密相连,成为了中华大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夔门是瞿塘峡的西门,也是三峡的西部入口,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江水在此处湍急奔腾,两岸高峡耸立,恰似一道天然的大门守护着三峡的入口。长江上游之水纳于此门而入峡,夔门因而成为了长江三峡的西大门,又被誉为“瞿塘关”。它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岁月的沉淀,是文化的载体,是诗人墨客心中的灵感源泉。夔门,如同一道坚固的门户,守护着三峡的神秘与壮美。</p><p class="ql-block">当你站在夔门的面前,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湍急的江水。它们从远方奔腾而来,汇聚于此,仿佛要挤破这道狭窄的门户,奔向更广阔的天地。两岸的高山耸立,直插云霄,宽度却不足百米,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大门。这正是夔门得名的原因,它如同一位巨人,屹立在三峡的西端,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p><p class="ql-block">夔门的两侧,分别屹立着两座巍峨的山峰。南侧的山峰名为“白盐山”,因含有钙质而呈现出灰白的颜色,仿佛是白色的盐巴撒在了山体之上。北侧的山峰则被称为“赤甲山”,因为山石富含氧化铁,呈现出深红色的外观,犹如战士身披红色铠甲。两座山拔地而起,高耸入云,江岸则垂直如刀削斧砍,形成了一幅天然的门户画卷。在阳光的照耀下,白盐山和赤甲山相映成趣,一个洁白如雪,一个热烈如火,交相辉映,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瞿塘关雄踞瞿塘峡之口,两岸赤甲、白盐两山高耸入云,关前江中则是来往般只闻之色变的滟预堆(1958年被炸除)形势及其险要,号称长江由渝入鄂的门户。现在这里还能看到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大将徐宗武为抵御蒙古军入侵而设置的拦江铁锁遗存:两根锈迹斑驳的生铁铁柱。在瞿塘关锁江,并不是徐宗武的首创。早在五代时,镇守夔门的蜀将张武,便曾作铁索横贯长江以绝江中流。除了铁锁,这里还有烽火台、炮台。不过真正的瞿塘关,连同号称有“九宫十八庙”的夔州城,都已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而沉入了水底。下图即为三国时期有名的“夷陵之战”形势图,瞿塘关见证了刘备的蜀汉在此战后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p> <p class="ql-block">背后水中的岛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白帝城。</p> <p class="ql-block">门上边题字:瞿塘关</p> 忠义渡口 <p class="ql-block">三峡忠义渡口是位于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瞿塘峡景区内的一个重要景点。由于三峡库区蓄水,2002年底,原来连接白帝城和瞿塘峡的铁柱溪大桥被爆破拆除,为了确保游客游览的完整性,建成了忠义渡口。渡船每半小时一班,游客凭门票可以免费乘坐渡船到对岸,游览江峡文化馆、瞿塘关遗址博物馆、赤甲楼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由忠义渡口乘摆渡船去白帝城</p> 白帝城 <p class="ql-block">白帝城因地势险要而成为了历代兵家争夺的焦点之一。在城内还保留着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古迹,如白帝庙、托孤堂等建筑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这些古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游客提供了一处感受三国文化和古代建筑风格的好去处。如今这里已成为5AAAAA级景区,景区介绍如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国历史名胜白帝城</p><p class="ql-block">白帝城,位于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口,扼东巴门户,控西楚之地,其势险天下,其形胜古今,历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既是东望“夔门天下雄”的绝佳位置,也是饱览长江三峡险峻之美的起点。</p><p class="ql-block">西汉末年,公孙述据蜀,兵临赤甲,在此筑城,自号白帝,始为白帝城。为纪念公孙述,当地百姓便在白帝城中白帝山上建白帝庙。</p><p class="ql-block">公元221年,蜀汉皇帝刘备兴兵伐吴,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兵败退守白帝城。公元223年,刘备临终之际,将国事、家事一并托付于诸葛亮,成就了明君良臣千古佳话。</p><p class="ql-block">白帝城不仅是金戈铁马之地,还是重要的文化遗址。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文化叠压丰富而自成序列。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奇特的自然景观,吸引历代文化名人游历并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白帝城又享有“诗城”美誉。诗仙李白一曲“朝辞白帝彩云间”千古流传,使白帝城更加声名远扬。</p><p class="ql-block">公孙跃马,刘备托孤,历史沧桑,斗转星移。明代中期,白帝庙改祀蜀汉君臣,奠定了今日之格局。庙内现存明良殿、武侯祠、观星亭、东西碑林等明清建筑,以及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明代塑像,概括了白帝城风云变换的历史风貌。</p><p class="ql-block">高峡出平湖,白帝更诗意。目前,白帝城已成为国家AAAAA级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帝城这颗镶嵌在长江三峡的璀灿明珠,耀眼夺目,光耀千秋。</p> <p class="ql-block">托孤堂</p> <p class="ql-block">《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救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为纪念诸葛亮“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忠君品格,1984年,由著名雕塑家赵树同设计、制作了《刘备托孤塑》,并在此展出。</p> <p class="ql-block">失去长江三峡后,刘备就已在逐鹿天下的游戏中出局</p><p class="ql-block">“如果阿斗还行,你帮帮他;如果不成器——”</p><p class="ql-block">公元223年四月,巴东郡永安宫,也就是今天的奉节白帝城,63岁的刘备再一次从昏迷中醒来,看看跪在床头哭成一团的儿子刘禅,再看看满脸忧容的诸葛亮,喘息良久,终于艰难地说出了那句话:“你就自己做了吧。”</p><p class="ql-block">且不提暗藏在这句话里的机心,也不管诸葛亮对此的反应,有一点可以肯定:临终时刘备心中黯淡无光,甚至充满了绝望。头一年,因为被东吴陆逊于猇亭(今湖北宜昌市下辖区,长江出三峡后的第一块冲积平原)火烧连营,刘备羞恼成疾,一病不起。</p><p class="ql-block">诚然,猇亭之败极其惨重但更令刘备痛心的,还是退守永安之后三峡天险的丧失。自从三峡失守的那一刻起,他就</p><p class="ql-block">已在这场天下游戏中出局,为后来蜀汉走向衰亡埋下了伏笔。</p><p class="ql-block"> --上段文字摘自《中国国家地理》长江专辑(2019第10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碑林</p><p class="ql-block">中国碑刻艺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风格纷呈。从中能够探究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可以考索各个朝代的历史脉络。当然,其书法价值更为世人所重。白帝城不仅以自然景观奇特雄险闻名天下,而且还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享誉遐迩。白帝城能成为旅游胜地,并不是以“仙山佛地”取胜,而是以人文景观见长。白帝城现存有从隋代以来的碑刻两百余通,这些碑刻大都是历代文人墨客游览白帝山川或为官夔州时留下的手迹。因此,从诸多侧面反映了白帝城及變州的历史人文情况,描绘了白帝城周围的独特风光,其中有不少难得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汉代名良</p> <p class="ql-block">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风雨桥休息</p> <p class="ql-block">归来巷</p> <p class="ql-block">今天徒步实际行程约13公里。忘了关“六只脚”,白帝城风雨桥往后在车上记录了一段。</p> 文峰山 <p class="ql-block">11月20日上午,文峰山观巫山县城全景。</p><p class="ql-block">文峰山位于巫山县城东三里。文峰,突兀莽苍,屹立于巫峡西口,为巴渝之锁钥,山形“尖耸如文笔”,故名。</p> <p class="ql-block">雨后天晴,背山面水的巫山县城美的不要不要的。</p> <p class="ql-block">天上云卷云舒,地上光影变幻,江面波光潋滟,水光山影,美轮美奂,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昨天走得太累了,今天大家都腿疼。在等待景交车时,先活动活动热热身排排酸。</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p> <p class="ql-block">光影</p> <p class="ql-block">三峡人家。高山大水之美。</p> <p class="ql-block">文峰塔</p> <p class="ql-block">另一个角度看巫山县城</p> <p class="ql-block">如龟</p> <p class="ql-block">浩瀚的江面</p> <p class="ql-block">观音庙</p> <p class="ql-block">去往文峰观</p> <p class="ql-block">文峰山顶观景</p> <p class="ql-block">小三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峰观文峰观简介</p><p class="ql-block">文峰观,位于巫山县城东三里文峰山顶。文峰,突兀莽苍,屹立于巫峡西口,为巴渝之锁月,山形“尖耸如文笔”,以又名箜篌山、驱熊山,故名。又因山下有箜篌湖江流至此一束,湍急涛回,声如熊吼,所以又名箜篌山、驱熊山。</p><p class="ql-block">文峰观始建于明代,名凌云观,后破败倾圮。清乾降五十一年(1786年)邑人重修观宇,历时三年,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竣工,即以其山名之文峰观,前殿奉祀文昌帝君,后殿奉祀真武祖师,以后历代均有修葺。1949年后,文峰观神像被毁。直到1980年后,股宇才完全倾圮。</p><p class="ql-block">1998年11月,巫山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文峰观道教管理委员会,开始修复文峰观。真武祖师殿门题联:道本玄通,总摄云源归静穆;魔凭武伏,还将生气寓威严。嵌入“玄武”之字。额目:威灵显应。</p><p class="ql-block">文峰观现存较完整的古碑五通。</p><p class="ql-block">文峰自古为巫山的文化名山,游览胜地。</p><p class="ql-block">文峰观属全真教龙门派,源于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从清乾隆五十一年开山道人沈本清至在的住持道人孙至阳,历代道士派行与武当山相同,相传被明英宗封为“通微显化真人”的张兰丰曾到此宣教布道。过去这里香火极盛,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玄武祖师得道日。</p><p class="ql-block">现在,登上文峰之巅,极目远眺,长江如带,平湖似镜,山势透迤,自云缭绕,壮观的巫山移民新城,高楼鳞次栉比,大道车水马龙,巫峡长江大桥和龙门大桥拱卫着风光旖旎的长宁湖,看看眼前的古文峰观,自会发思古之幽情,感叹沧海桑田的巨变。</p> 归 <p class="ql-block">上午十一点半到达巫山火车站货,简单午餐后到候车大厅休息,12:44启程踏上回家的路,于晚十点到家。登三峡之巅赏漫山红叶的徒步之旅完美收官,凯旋归来,收获满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友说,计步器显示五天走了13万步。累并快乐着,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