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乡村话麻雀

亭中邀君

<p class="ql-block">麻雀,也名家雀儿,在豫西南地区老家当地俗称“小虫儿”,是最常见不过的鸟类,与人类的关系也较为密切。有人喜之,有人恨之,但不管人们对它的态度如何,它们总是时时刻刻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撵不走,打不跑。</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里管麻雀不叫“麻雀”,而是叫“小虫儿”。是鸟,却不以“鸟”字冠之,且连续加上个“小”,足见人们对它的蔑视。但是,俗谚有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可见它似乎又具体而微,不可小觑。</p> <p class="ql-block">家雀是烈鸟,喂养不活,据说它是极少数很难被人类驯服的动物之一。翱翔蓝天的雄鹰被人逮着了,都能驯服了上山抓野兔子,家雀不行,它性情刚烈,能用嘴啄人,且不受嗟来之食不吃不喝,不自由勿宁死,三二日便绝食而亡,人们都说是气死了。</p> <p class="ql-block">麻雀没有美丽的外表,灰褐色的羽毛,土里土气。叫声短促,毫无婉转之音,飞翔的姿态体现不出美感。它攀于矮树,蹦跳短墙,流连屋脊栅栏,但却亲和着人间,有时隔着玻璃窗探视着农家屋内,一副憨态尽显。与高翔于天空的鸟比,它虽无万里鲲鹏之志,却能在农舍树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完备躯体的模板,勾画出细微精致处的平淡。孩提时代的乡村岁月,总是取麻雀为乐。一把弹弓几颗泥丸,追着麻雀的身影,欢喜着少年的时光。秋冬的夜晚掏麻雀窝是常干的事,在黑咕隆咚的严冬寒夜里,小伙伴们在屋檐下打着手电,强烈的光束刺着屋檐下家雀的眼睛,瞧见它惊恐的眼神,睁不开眼、辨不清方向,一动也不敢动,坐以待毙。每当我和小伙伴满载而归时,奶奶总会愠怒着,趁我们不注意,放走那些慌张着的麻雀。在奶奶的心里,麻雀是乡村的生灵,容不得伤害。她常常给我们讲故事,大自然中的各种小动物常是她故事里的主角。我逐渐明白,万物皆有灵,伤害它们其实就是伤害我们自己。</p> <p class="ql-block">秋冬之际,田里家里该收获的庄稼基本都是颗粒归仓啦,外面粮食很少了,撒给鸡鸭的一捧碎麦粒,没等鸡鸭过来,它们在树上一哄而上,无论你怎么吓唬,怎么喊叫,它们也只是短暂飞起来一会儿,但视线却时刻都不离开撒在地上的粮食。趁你不注意的时候,它们马上又会飞落下来,落在鸡鸭的中间,鸟头攒动,争分夺秒开始啄食吃,时刻充满了警惕性。</p> <p class="ql-block">为此,我也想过很多办法,譬如大声喊叫,用树枝拍打地面,试图将它们彻底赶走,但收效甚微。我甚至按照书上教过的方式,用棍儿支起个筛子,想法把它们其中几个扣住,以此来吓退它们抢食的决心,结果没把麻雀扣住,反倒把鸡扣在里边了。</p> <p class="ql-block">麻雀在偷着抢食的时候,那股机灵劲让人看了,又忍俊不禁。它们一边在低头啄食,蹦跶穿行的公鸡母鸡之间,一边又不时地抬头,转动着又黑又圆的眼珠观望着,担心有什么危险不。若是看到有人经过,一些胆小的麻雀会马上飞起来,落到不远处的墙垛上,待人走远了又马上落下。也难怪麻雀会这么做,因为冬天里天寒地冻,白雪覆盖的田野早已无法觅食,它们只有挨近人类,才能讨到一口吃的。要说,也怪可怜的,我们人类在天冷的时候还有厚衣服和棉鞋穿,而它们除了靠全身的羽毛保暖以外,双腿和脚趾都露在外面,站在冰冷的地上,那脚趾该有多凉啊。它们不图求别的,仅仅是为了一口吃的,果腹而已。</p> <p class="ql-block">透过这样的事,我发现麻雀太了解人类了,它们一直在和我们斗智斗勇。它们甚至把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那一套游击战法都用上了,“敌退我进,敌疲我吃”,难怪当年抗日战争时研究出来了“麻雀战”,这也是我们人类向麻雀学习和借鉴所得。</p> <p class="ql-block">麻雀喜欢热闹,成群聚在一起,整天叽叽喳喳的。清晨,好梦正酣,却被树上的一群麻雀吵醒,索性起身,开启忙碌的一天。其实,麻雀只是在相互交流,仿佛我们人类在说话。麻雀的行走也很有趣,因为腿部的关节无法弯曲,它们便以蹦跳的方式在地面移动,我们称之雀跃。很多小鸟都以这种方式行走,而大型的鸟类如鹤、雁、野鸭、天鹅,则如同我们人类一样,以前后交叉步的方式行走。</p> <p class="ql-block">一次上语文课,我正好举例屠格涅夫写的《麻雀》时。一只胖墩墩的灰褐色的麻雀,从外面飞进教室。麻雀像一块磁铁,顿时将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有的起身用书驱赶它;有的目光盯着麻雀在哄然大笑。只见麻雀惊慌失措,拼命的想要飞出去。好几次重重地扑打在透明玻璃上。显然它是在寻找生命的出口。跌跌撞撞的,羽毛披散着,像一只斗败的士兵。于是,我让孩子们观察麻雀的外形,误闯陌生环境时的慌乱的窘态和它焦急的神情。然后写一个片段。收上来批改时,不少孩子描写细致生动。</p> <p class="ql-block">麻雀之间的爱情我不是很懂,也不明白它们上下辈之间的感情靠什么来维系,不知道小麻雀长大以后是否还和它们的爸爸妈妈一样亲近。但在育雏方面,它们真的非常辛苦,因为雏鸟食量很大,自己吃不吃无所谓,首要的是不能饿着雏鸟,必须先把它们喂饱了才行。小小的窝里,雌鸟搂着小鸟睡觉,而公鸟就只能自己将就了,有时候发现它们趴在屋檐下的墙壁上立着都能睡着。而且,天一放亮,它们就急匆匆地飞了出去。</p> <p class="ql-block">人类养儿养女是为了防老,但麻雀育雏不知是为了什么,按照我过去的理解,或许就是它们的本能吧。上了些岁数,我又多了些新的理解,它们这样做,应该是为了保持物种的繁衍和多样性吧。又过了些时日,小雏鸟长大了不少,身上不再是光光的了,羽毛也长出来了,小脑袋滴溜溜地圆,只是嘴角都是黄嘴茬子,但起码可以站得稳了。这时,它们便会从窝里探出头来,路过屋檐下,你打一声口哨,它们马上会“喳喳”地叫起来。要是麻雀妈妈或爸爸衔着吃的飞回来,它们表现的更是积极,一个个使劲向外探着身子,黄嘴茬子更是张的老大,争先恐后,生怕自己吃不上。</p> <p class="ql-block">每每在它们觅食飞回来时,早早地就听着窝内的小麻雀开始“喳喳”地叫了,就算是它们没有睁开眼,也能感知到爸妈又满载而归,一定又是带着好吃的回来了。而麻雀妈妈这个阶段叫起来就温柔了许多,就像人类的妈妈轻声呼唤自己的幼儿一样,充满了爱抚和暖意。它们不光带吃的回来,还会把小雏鸟拉出来的粪便及时带走或者吃掉,这样也是为了保持窝里的清洁和卫生。</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石榴树上密密麻麻站满了麻雀,叽叽喳喳、欢蹦乱跳、大呼小叫的,像开会一般热闹。又好像一座拥挤热闹的市场,听到震耳的喧哗声,却没有一句听得清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我靠近石榴树时,麻雀们轰地一下飞了,呼啸着飞离石榴树,然后落在小路的另一边。当我远离以后,它们重新回到树上。我很好奇这些麻雀为什么要集中在一棵树上?</p> <p class="ql-block">好奇心驱使我站在远处观看这些麻雀。我发现这棵石榴树一边离墙很近,一边很开放,麻雀落在上面既可以避风,又可以晒太阳,而至于喧闹声,我想大概是在交流什么,只是我听不懂麻雀的语言。如果朝它们大喊几声,它们便懒洋洋地转移到更高处的高压线上,依旧站成一排。再喊,它们便不再理睬。这是冬日乡村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麻雀是冬天里的精灵,是冬天里的主角,是乡村的舞者,追逐着、歌唱着,相互打着招呼,锲而不舍地觅食,这些可爱的小东西,不畏艰难地陪伴着干瘦的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