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农业博物馆,观“御窑四时”展

安馨居士

<p class="ql-block">  “御窑四时”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瓷器精品展,今年在北京的中国农业博物馆展出。</p><p class="ql-block"> 在北京展出的最后一个月,我来到现场参观游览。走进展厅 通过扫码了解每件展品的详细介绍,让人打开眼界。 观展“御窑四时”,更深入了解了我国的陶瓷文化。</p><p class="ql-block"> 本次展览共呈现近140件来自景德镇御窑厂的瓷器修复件和标本件,从文化遗存的不同维度诠释明清两代皇家窑厂的历史沿革、工艺技术与文化意涵,进一步解读陶瓷文化与农耕文明的互动关系,同时向观者介绍御窑田野考古、整理修复、学术研究以及古陶瓷基因库工程建设等成果。</p><p class="ql-block"> 景德镇御窑厂作为明清时期绵延五百余年的皇家窑厂,一直与首都北京有着紧密联系,曾不断向北京输送珍贵瓷器,装点国家和皇室的典礼与日常。</p><p class="ql-block"> 选址在北京农展馆展出御窑瓷器,反映了瓷器中的纹饰、色彩、器型、功用表现出显著的节令物候和民俗特征,与农耕文明有着多重联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明代万历年间的《江西省大志》较为详细地著录了御窑厂格局,记载御窑厂中轴线上矗立着鼓楼、仪门、堂、轩、寝、亭等建筑,轴线两侧则分布官署、库房、作坊、祠庙,可见御窑是一处有衙署、作坊、窑炉等不同功能分区的封闭院落。</p><p class="ql-block"> 清代《景德镇陶录》中的《御窑厂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中后期御窑厂的格局,但从文献看明代之规模应较清代为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70年代至今 考古已发现明代御窑厂的东、北、西院墙,大致可明确明代御窑厂范围。2002-2004年,考古发现了落选瓷器埋藏坑、窑炉、围墙、水井等遗迹, 以及大量瓷片,揭示了御窑厂格局的演变。2014年,在今御窑遗址中部发现了明代中晚期釉上彩作坊遗迹。2021年,景德镇御窑厂窑址入选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p> <p class="ql-block">  此次最重要的一件展品为明成化素三彩鸭形香薰,由御窑遗址出土的60余片残片拼对、修复而成。鸭身圆润饱满,饰以黑、黄、绿等多种彩釉,因没有红色而被称为「素三彩」。鸭形香熏分两截,上半截为盖,下半截用于盛装香料,以子母口结合,合缝处有6个巧妙的隐孔,考古人员推测这款香薰追求的功用为熏香点燃置于鸭腹后香气从鸭嘴自然散发而出。尽管烧制完成后,这件香熏因功能缺陷而被打碎并就地掩埋,但仍反映出御窑厂对复杂工艺的极致追求。</p> <p class="ql-block">出土陶瓷碎片上的年度印记</p> <p class="ql-block"> 青分五色</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观看青花瓷时,是否会注意到不同的蓝色色调?实际上,历代青花瓷以氧化钴为着色剂,但呈现出的色调与特征,会因绘制青花的钴料中含铁或锰的多少而呈现不同的色泽。</p><p class="ql-block"> 青花瓷所用青料从进口转为国产、本土制瓷技术的日新月异、民间对于釉下彩的广泛喜好,推动了景德镇民窑对青花的生产,最终使青花瓷这一传奇的瓷器品类由外而内地进入到了中国人的社会文化之中,逐渐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代表。/成化斗彩瓷器至少要经过一次入窑、一次入炉烧制(含矾红彩者则需要二次入炉),多次拣选,任何一步的不完美都会导致落选。御窑珠山北麓遗址出土了大面积成化斗彩瓷片堆积,让今人看到了斗彩瓷器的烧制过程,也反映了这类瓷器成品率低的真实历史状况。号</p> <p class="ql-block">  《诗经大雅》有云: "绵绵瓜瓞"。大者曰瓜,小者曰爬,连绵不断的藤蔓上结出大大小小的瓜,寓意子孙昌盛。</p> <p class="ql-block">明•成化 斗彩瓜螭龙纹天字盖罐</p> <p class="ql-block">明-永乐红釉僧帽壶</p> <p class="ql-block">明•成化蓝地白凤纹碗</p> <p class="ql-block">明•宣德洒蓝釉碗</p> <p class="ql-block">明•宣德洒蓝釉碗</p> <p class="ql-block">  瑞兽瑞果</p><p class="ql-block"> 与前代瓷器通过在瓷胎表面刻、划、印花进行装饰不同,在青花瓷兴起之后,瓷器釉料的绘画特质被激发,幻化出无穷的纹样与法式。</p><p class="ql-block"> 明代非常重视"万事吉祥",表现在装饰纹样上就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瓷器上装饰的动物、植物、景物、人物、文字等吉祥图案一应俱全,以寓意或谐音的方式,寄托着从皇室贵胄到平民百姓对富贵吉庆、福长寿永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不同色差的青花瓷盘</p> <p class="ql-block">孔雀绿地青花鱼藻纹盘</p> <p class="ql-block">红地白龙纹碗</p> <p class="ql-block">釉上黄、绿等彩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酒杯</p><p class="ql-block"> 制作过程: 成化斗彩瓷器至少要经过一次入窑、一次入炉烧制(含矾红彩者则需要二次入炉),多次拣选,任何一步的不完美都会导致落选。</p> <p class="ql-block">斗彩莲池鸳鸯纹崖。仰钟式碗</p> <p class="ql-block">青花瓷龙纹罐</p> <p class="ql-block">青花鸡缸杯</p> <p class="ql-block">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残片)</p> <p class="ql-block">棕石松树纹</p><p class="ql-block">以松树为主体图案,衬以棕树、萱草、湖石、小草等,构成一幅有纵深的小景,棕树与洞石取谐音"宗室",有"宗室长青源远流长"之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最能代表明清瓷器的品类非青花瓷莫属,但青花并非中国传统审美。得益于官方进行的朝贡贸易。这期间,为与出使的西亚、中亚、南亚诸国建立友好关系,御窑生产适合这些地区、民族使用的大碗、大盘,部分使用阿拉伯文、波斯文进行装饰,研发折沿盆、宝月瓶等源自西亚地区器皿的造型。御窑遗址中各式各样的青花瓷碎片,也见证了大明王朝怀柔万邦的愿景。</p> <p class="ql-block">  明代非常重视"万事吉祥",表现在装饰纹样上就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瓷器上装饰的动物、植物、景物、人物、文字等吉祥图案一应俱全,以寓意或谐音的方式,寄托着从皇室贵胄到平民百姓对富贵吉庆、福长寿永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祭祀用瓷</span></p><p class="ql-block">历代帝王都十分重视祭祀礼制,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做出了"凡祭器皆用瓷"的规定,并将一些复杂的器型以瓷质碗盘替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祭祀用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