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苏州灵岩山,大名鼎鼎,因为奇岩怪石,因为馆娃宫,因为灵岩山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春秋时期已然成为名胜。第一次访灵岩山是在1980年,但只顾与同学一起游玩、看景而不求甚解,对此山只留下零碎记忆,不得要领。于是,2024年深秋决定重登灵岩山。</p> <p class="ql-block">灵岩山之名恐怕始于吴王在山上建“馆娃宫”。春秋时期,吴越夫椒一战,越国大败,越王勾践和大夫范蠡被押为人质,居住在石室之中,向夫差献上越中美女西施。吴王夫差为宠西施,在灵岩山上建造行宫,铜钩玉槛,奢侈无比。吴人称美女为娃,因此取名“馆娃宫”。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从水路攻进吴国,把富丽堂皇的馆娃宫付之一炬,烧成断壁残垣。馆娃宫随之成为历史。东晋时有人在灵岩山吴宫遗址修建别业,后舍宅为寺,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扩建为寺院,名“秀峰寺”,唐代改称灵岩寺。</p> <p class="ql-block">清朝康熙、乾隆两帝也许对江南、对木渎古镇、对灵岩山情有独钟,总之康熙帝曾三次游览灵岩山,康熙二十八年还在山上驻跸,设行宫。而他的孙子乾隆帝六次南巡苏州,六次临幸灵岩山。</p> <p class="ql-block">从灵岩山南麓登山,一进入山门就是“御道”。“御道”是专为清代康熙、乾隆帝南巡时铺设的,宽约2米,依着山势,时陡时缓,蜿蜒而上,用砖块侧竖而铺,排成“人”字形。路两侧均用花岗石条镶接铺嵌。</p> <p class="ql-block">御道铺得很好,但对久居城市的人来说,偶登此山,并不轻松,尽管灵岩山海拔仅182米,并不算高。好在一路御道,一路风景,气喘吁吁与心旷神怡同在。</p> <p class="ql-block">沿御道拾级而上,很快就是“继庐亭”。此亭因灵岩山住持、一代名僧印光法师的别号“继庐”而得名,由一位居士发愿并由其子在1943年6月正式动工兴建,于中秋建成。亭内有明旸法师所题“继庐亭”亭额,亭外山墙柱旁有叶恭绰书写的对联:“大路一条,到此齐心向上;好山四面,归来另眼相看”。</p> <p class="ql-block">到了迎笑亭。据说它的由来与苏东坡有关。相传此亭始建于宋代。当时苏东坡上山访友,看到方丈率众僧笑脸相迎,于是脱口而出“迎笑亭”这三个字。后来,灵岩山寺的方丈弘储在看到旧碑碣中有关于“迎笑亭”的记载,便以此命名亭子。迎笑亭因苏东坡的这段经历以及与灵岩山寺的渊源而得名,也成了灵岩山的一处著名景点。</p> <p class="ql-block">再上是“落红亭”,据说这里是观日落之佳处。</p> <p class="ql-block">从落红亭右折数十米有个山洞,名曰“西施洞”。这个地方是西施被带来初次见到吴王夫差的地方。此后,夫差为了取悦西施,就在灵岩山建造了馆娃宫。随着越国攻灭吴国,馆娃宫被一把火烧成断壁残垣,而西施洞作为吴王遗迹被保留了下来。如今,西施洞前建屋,洞内镌刻观音像,又名“观音洞”,香火不绝。</p> <p class="ql-block">眼下,西施洞前已建起屋宇,洞内镌刻观音像,洞外种有紫竹,又名“观音洞”,香火颇旺。</p> <p class="ql-block">继续登山,道边有一石亭,题额“光寿无量”,虽然摩崖佛像和石亭均开凿、修建于1995年,却是古风古貌,是登山道边又一处景点,让登山感觉轻松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不能不探访一下落红亭东边的印光塔院。此院为印光和尚埋骨处。印光法师(1861~1940)为近代佛教界泰斗、 净土宗一代宗师,东南亚印光派创始人。</p> <p class="ql-block">塔院不大,游人稀少,氛围肃穆,是一处重要的纪念地。</p> <p class="ql-block">再向上,有一块刻着“卧牛眠象”四个大字的巨石,说是从特定的角度观察灵岩山,其山势连绵起伏呈现出两种独特的形态,仿佛一只卧着的牛和一头沉睡的象,故而有了“卧牛眠象”石刻,是山上的一处名胜。</p> <p class="ql-block">“卧牛眠象”石边的福寿亭,也是上山路上供行人休憩的小亭子。名字比较符合灵岩山的文化氛围,有着美好的寓意,福报、长寿,鼓舞了无数登山人。</p> <p class="ql-block">福寿亭不远处就是灵岩山上最有名的奇石—石龟:似一伸长脖子、望着太湖的老龟,非常神奇。从科学角度来看,灵岩石龟其实是球状花岗岩风化现象的结果。由于地壳运动的挤压,花岗岩体发生有规律的裂纹,把花岗岩分成诸多规则的块体,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这一奇特的景观,为登山增添了无穷乐趣。</p> <p class="ql-block">石龟后面的山道旁有一方塔,为梁代灵岩山开山和尚智积的衣钵塔。塔身不高,从整体外观上,古风扑面,很有年代感。</p> <p class="ql-block">终于爬上山顶,进入了灵岩山寺。灵岩山寺历史久矣!。寺庙始建于东晋元熙二年(公元420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灵岩寺建在山顶,黄墙佛塔,高耸入云,气象壮观。现存寺院规模宏大,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净土道场之一。寺门前松柏参天,门额“灵岩山寺”为赵朴初题写。</p> <p class="ql-block">过天王殿,进前院,见砚池,过池就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高25米,宽20米,气势古朴庄严。</p> <p class="ql-block">现存殿宇多为清末民初建筑,而大殿东侧的灵岩塔要古老得多: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明万历二十八年(1451年)遭雷击受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重修。林岩寺塔,又名多宝塔,高34米,为7级8面的砖木结构楼阁式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挺</span>拔耸立,是灵岩山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多宝塔内的佛像及其他装饰物为宋代或更早时期的古董,显得更为古拙。</p> <p class="ql-block">灵岩山寺依山势而建,庭院式格局,山崖边的平台最为特别,是远眺及俯瞰山下景色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灵岩山寺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其“曲径通幽之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同样值得一提的是,灵岩山作为苏州地区著名的旅游胜地,而门票20多年却没有变化,一直都是1元钱,这在国内名刹中实属罕见,一度成为灵岩山的美谈。这一元钱门票是明学长老极力主张的,象征性地收取一块钱门票只是为了统计人数方便,以体现其淡泊名利与重视内心修持的佛学思想。明学长老认为该有的自然会有。若福德因缘不具足,你想得到的东西求也求不来。</p> <p class="ql-block">灵岩山寺很特别,山中有寺,寺中有山,山寺一体,是佛教胜迹遍布的名山丛林。它还是吴越争霸的见证,是清代康熙、乾隆两帝钟情的临幸地,是文人墨客的唱和之地,是奇石云集的风光旖旎之地,是吴中地区实实在在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