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云冈石窟卧大同,</h1><h1>世界遗产享盛名。</h1><h1>距今一千五百载,</h1><h1>开凿至竣七十冬,</h1><h1>几易朝代增凿窟,</h1><h1>岁月洗礼不减容。</h1><h1>外观庄严势宏大,</h1><h1>雕彩艺术登顶峰。</h1><h1> 2019年5月10日下午我们前往大同云冈石窟,此窟<span style="font-size:20px;">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石佛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北魏皇帝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迁至平城(今大同市),武州山成为盛乐与平城之间的交通要冲。文成帝即位以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云冈的大部分洞窟在北魏迁都洛阳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年)。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云冈石窟最具西来样式,即胡风胡韵最为浓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等,反映出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对后世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span></h1> <h1>云冈石窟石刻碑记</h1> <h1><br></h1><h1>昙曜广场</h1><h1> 昙曜广场位于云冈石窟入口处,为纪念昙曜法师而建,昙曜法师,北魏僧人,昙曜一生处于风云变幻的时代,然而他以大无畏的气度,展开一连串复兴佛教的工作,无论在政治、经济、教化、艺术或译经,都将佛教带向复兴、繁荣的景象,可谓为北魏复佛的一代法将,他主持修建了云冈石窟,在中国建筑艺术史和佛教艺术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h1> <h1>客服中心四方佛</h1><h1> 游客服务中心的一层大厅,大厅中央耸立着四方佛,这是由四根香樟木精心雕刻、粘接而成,高6米。佛像高肉髻,面相方圆适中,著半袒右肩式袈裟。四尊佛像持有不同的手印,面带微笑迎接四方宾客,香樟木特有的芬芳沁人心脾。</h1> <h1>国家AAAAA级景区</h1> <h1>礼佛大道</h1><h1> <span style="font-size: 20px;">所谓礼佛大道:“恩泽普武周,慈航通法岸”。向西走去,十三对“骑象四棱神柱”依次列于礼佛大道两侧。神柱高8.73米,在两侧浓密的松林掩映下,矗立的神柱气势雄伟、蔚为壮观。</span></h1><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h3><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h1><h3></h3> <h3>浮雕墙</h3> <h1>灵岩寺</h1><h1> 灵岩寺整体格局是按照北魏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描述的盛况推想而复建的。武周山下再现了灵岩构宇、堂殿灵秀、佛塔高耸、香烟缭绕的佛国世界。</h1><h1> 灵岩寺建筑主体坐西向东,由东西依次由山门、石雕佛塔、中大殿、后大殿、南北角楼、配楼、两端大法堂、周边回廊等组成。整体建筑为砖木结构,模拟北魏佛寺的建筑风貌,古朴庄重,大气磅礴。</h1><h1> 因抵达云冈石窟太晚未游灵岩寺,仅在外面拍了两张图片。</h1> <h1>石壁前石坊</h1> <h1>昙媚石壁</h1><h1> 这是很有历史意义的昙媚石壁——《比丘尼昙媚造像题记》,是1956年11月间云冈文物保管所在整修昙曜五窟之一的第二十窟,即所谓露天大佛窟窟前积土时出土的,这是云冈石窟难得的一块完整的造像题记。</h1> <h1><br></h1><h1>云冈双窟(一、二窟)</h1><h1> 第一窟(石鼓洞)、第二窟(寒泉洞)两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h1> <h1>三层塔柱</h1> <h1>五层塔柱</h1> <h1>外面还有一对小塔</h1> <h1>古道车辙</h1><h1> 从双窟西行,有一处景观叫古道车辙,在岩石地面上遗存有一条车辙,经考证是金代以前铁轱辘车的轨迹。</h1> <h1>第三窟</h1><h1>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h1> <h1>第三窟左右两侧景观</h1> <h1>第四窟</h1><h1> 第四窟是塔庙窟,一门两窗,西壁有一胁洞。中央雕凿方形塔柱,四面造像均为一佛二菩萨。南北两面各雕六佛立像,东西各雕三佛立像。四壁为千佛龛像和佛传浮雕,残毁严重。东壁交脚弥勒像轮廓保存比较完整。南壁窟门上方原有北魏正光年间开凿题记,为云冈最晚的题记。</h1> <h1>第五窟(大佛洞)</h1><h1> 第五窟窟前是五间四层木构楼阁。清代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建造。窟内,中央端座佛像一尊,佛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雕像。这尊佛像,膝上可站立120人,一只脚上站立12人。大佛周围,小佛围绕、互相映衬。</h1> <h1>第六窟(释迦佛洞)</h1><h1> 第六窟在第五窟右侧,外观一模一样,窟内中央是连接窟顶的两层高达15米的塔柱。每层四面有雕像,周壁雕有佛、菩萨、罗汉、飞天的造像。窟顶有33天神像和各种骑乘。壁上,塔柱上面,雕刻有释迦牟尼佛传教事。是云冈中具有代表性洞窟。</h1> <h1>第七窟</h1><h1> 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 盘旋飞舞,舞姿动人。</h1> <h1>第八窟(佛籁洞)</h1><h1> 窟内两侧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h1> <h1>第九窟和第十窟</h1><h3><h1>第九、十窟为一组双窟,前后室结构,汉式殿堂布局。窟门列楹柱,面各三间。柱雕千佛,柱基承以狮、象,蔚为壮观。第九窟窟门为仿中国传统庑殿式建筑,两侧对称布龛,中西合璧,具有浓重的装饰意味。窟内四壁分层布龛,造像题材多出自《法华经》。窟顶格状,格内雕团莲及飞天,八夜叉体魄健硕,力举万钧,单手承托横枋。后室北壁主像雕释迦,东西两壁各一胁侍菩萨。</h1></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十一窟至十六窟</span></p> <h1>第十七窟(弥勒三尊洞)</h1> <h3>第十八窟(立佛洞)</h3> <h1>第十九窟(宝生佛洞)</h1><h1> 第十九窟是云冈石窟中又一独特形制的洞窟,窟门向内收缩,为昙耀五窟中仅有。在窟门两侧东西高壁上各扩出一个侧耳洞,耳洞地面高出主窟丈余,洞内各雕一身半跏趺坐像,均高8米。这种分窟安置主佛与胁持菩萨的布局,实属罕见,既灵活多变,又别出新意,是云冈石窟的新创举。</h1> <h1>第二十窟(白佛爷洞)</h1><h1> 第二十窟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h1> <h1>西岩绝唱碑</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岩绝唱碑文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云冈皇家工程宣告结束,西部山崖成为民间造像的乐土,晚期雕饰更加精美,法像清秀脱俗,中国早期佛教艺术,改梵为夏的历史进程就此完结。</span></p> <h3>第三十八窟</h3> <h1>第三十九窟(塔窑洞)</h1><h1> 第三十九窟是西部著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窟门为圆拱形,内饰忍冬纹。窟中上方开东西两窗,窟四壁排列有序满布佛像</h1><h1> 第三十九窟中央五级重檐楼阁式方塔,高6米,每层四面均开五龛,各龛间雕出有收分的方柱,柱上雕枋。各层均出密檐,瓦籠,檐下施一斗三升与人字形拱,下承方形塔基。方塔建筑构件雕刻精细,保存完好。</h1><h1> 中心塔柱四面开龛,龛内分别雕坐佛、二佛并坐、倚坐佛、交脚菩萨。构成五方佛的格局。</h1> <h1>第四十窟</h1> <h1>中央方塔</h1> <h1>两侧佛龛</h1> <h1> 此组图片为何呈黄色,一是当时己近黄昏,晚霞辉映。二是手机摄影角度操作有别。不过泛黄图片更具沧桑感!</h1> <h1> 云冈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鉴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同时,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它已成为中外游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云冈石窟(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四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h1><h1>博览云冈石窟群,</h1><h1>艺术宝库地位尊。</h1><h1>中华石刻泛古韵,</h1><h1>世界雕塑展精魂。</h1><h1>东壁美景源自官,</h1><h1>西岩绝唱诞于民。</h1><h1>佛传之窟绝伦作,</h1><h1>聚来中外礼拜人。</h1><h1> 多谢观赏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