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归去

吊脚楼

<p class="ql-block">  前日,风不大,却寒气逼人,寒雨也是潇潇地下着,每一滴雨都像竖排的汉字,冷而凄迷。此时的彼岸,琼瑶女士在她的安乐窝里选择翩然归去。曾经的琼迷们好一阵唏嘘。</p><p class="ql-block"> 据说琼瑶一生写过69本小说,可谓著作等身了,而勉强算个读书人的我,却从来没有买过、看过一本琼瑶的小说,也不曾看过一部琼瑶作品改编的电视剧。所以,她的作品是如何的好,我是没资格说话的。</p><p class="ql-block"> 今早,侨居英国的同学谢女士微我,她说她也是不喜欢琼瑶的作品。她不喜欢,说明她曾读过琼瑤的小说。她把琼瑶作品中的爱情分了几个样式,也作了简单的评说。她的评说大抵是不怎么恭维琼瑶的。她是华中师大中文系的科班出身,我信她的话。</p><p class="ql-block"> 我乃性情中人,大抵能理解那种爱得死去活来的男女之恋,但一个作家如果把故事写的大煽情,而且都是意似形同地你侬我侬,我就有些嫌弃了。</p><p class="ql-block"> 琼瑶和她的平先生婚后的生活幸福与否,不方便置评,作为婚前有十年不伦之恋的作者,即便把爱情写的灿若夏花,也是一桩很滑稽的事。</p><p class="ql-block"> 但琼瑶最后的选择,却令我对她肃然起敬!她能果断的行使自己的生命权,还要劝解世上的人好好地活着,这是向善向好的劝慰。凡人都有苟生执念,“好死不如赖活着”,活着便可享受生活的许多乐趣,即便有磨难缠身,与磨难抗争的痛苦中,也会有坚强带来的某些快意。一个一辈子深陷爱情幻境、热爱风花雪月的人,竟然还如此敬奉“尊严”,有尊严地翩然离去,怎能不令俗人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 同日,西安的博友谢贤博微我,说了一则丧讯。他说博友凌辰也死了!宿命使然,她能和琼瑶女士在同一个时间节点上共赴黄泉,兴许就是巧合,凌辰作为一优秀的责任编辑,她也是从来不读琼瑶小说的。她不读,不是因为琼瑶的小说不好,琼瑶热正酣时,她正博士研究生备考。如果琼瑶活着,不知琼瑶能不能把她的故事写成一篇小说。如能,那一定是一篇充满伤感的悲情故事。</p><p class="ql-block"> 凌辰是凌晨跳楼自杀的,她离婚好多年了,女儿很优秀,正在外交学院读博,她本该有很多活下去的理由,但这些理由在她的死心里却是不堪一击。她赴死的心一定比琼瑶还要迫切,不然不会把悲痛留给她的父母和女儿</p><p class="ql-block"> 凌辰是70后人,是一家出版社的责编,我们认识于新浪博客快二十年了,而且都是彼此的铁杆粉丝。过去,我们很少对对方的文字留评,但都宣照不宣地关注着对方的文字。有一年,西安的几个文人在西安开谢贤博的作品鉴品会,谢邀请我去,凌晨作为谢贤博作品的责编也参加了。这是我和她第一次在线下见面,却像老朋友一般熟络。谢贤博是个热闹的西北汉子,说我俩初见一定要有个拥抱,我们礼节性的挨了一会,旁人说这是他们给我的最高礼遇。</p><p class="ql-block"> 记得她的笑声特别爽朗,有穿透力。品鉴会上,作为谢的责任编辑,她最先说话,着实把谢的为人和作品夸赞了一番。中午用膳,我给她敬酒,不等碰杯她就一饮而尽了。放下杯子后,她拍我的肩膀:“老吊,想出书,我免费做责编。”曾经有个网友叫过我“吊老师”,喊我“老吊”的,凌辰是第一人。谢贤博在一边打趣,说我比她大许多,喊“老吊”时,别说错了声调。</p><p class="ql-block"> 品鉴会散伙时,她建议我把自已的稿子回头整理整理,归归类后,出版的事交由她去处理。我好生感激她的豪爽,自己却又是生性疏懒、贪玩,虽有念起,念起便念灭,辜负了她的好意。</p><p class="ql-block"> 自此一聚后,我们再无交集。别看她如此豪迈的男人性格,她却是一个抑郁症患者,很且是深度的情感双向障碍患者。</p><p class="ql-block"> 她是西北大学哲学博士生,后来还考上了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她的散文写得杠杠的,文字奇旎而冷俊,在她的笔下,寻常事都被她写得有哲学味道。许多读过她散文的朋友说,她的散文不能简单地读,要用心咀嚼,嚼去嚼来便会嚼出散文的另一味。她送过我一本她早期出版的《流年》,依稀记得她还在扉页上写过一段俏皮的话。</p><p class="ql-block"> 我问谢贤博她的死因,谢说她患有严重的抑郁症,长期睡不好觉,最严重的时候,四天都不得安眠一分一秒。谢说她和她的男人恋爱了九年才结婚,女儿还不满周岁时,她的丈夫跟另一个女人跑路了。这是不是她患病的诱因,谢没明说,我也不便细问。</p><p class="ql-block"> 我在想,她作为心理咨询师,必定有许多抑郁症患者找她咨询过。应该说她的心里装了太多的悲情故事,而这些故事又催生和激发了她内心的种种困惑。她必定想过要从这些故事中走出来,但她的自我救赎失败了。</p><p class="ql-block"> 由此我想到另一个问题,即一个做学问的人,应该有能力把学问和生活有效地剥离开来,尤其是对哲学和心理学有深度研究的人,学识可供她更好的参悟,让自已的日子过得更纯粹、更通透,若是将两者混为一团,把两者交织在一起,迟早会纠缠出病来的。</p><p class="ql-block"> 琼瑶走了,她在遗书中说她是“翩然而去”、全身而退,死得还是有尊严的,而凌辰的纵身一跃,太过惨烈。她们的离去,我觉得她们留下的文字都是凄凉的。可叹在这世上落叶飘零无依,孤寂悲凉无涯。</p><p class="ql-block"> 很大程度上,死,不是什么可怕的事。反而是一种超脱,出走悲哀的现世,于归来生。惟愿来生没有苦痛,没有贫穷,只有良人和温情。</p><p class="ql-block"> 2024/12/0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