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偷听《梁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朱明明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9年是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首演50周年。当年,还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读书的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一夜成名,曲作者何占豪、陈刚也跟着名扬大江南北。09年的新闻、电视媒体纷纷播出节目,以纪念作品首演50周年。 值此纪念此曲首演50周年之际,我也要感谢《梁祝》,因为,正是《梁祝》引导我一步一步走进西方古典音乐的殿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3年,我上初中时,在音乐课上,音乐老师让我们第一次聆听了此曲,还依稀记得他边放唱片,边讲解音乐内容,可惜,当时我只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初中生,音乐素养太低,对如此美丽的音乐居然毫无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梁祝》作为封资修的典型,“理所当然”地被判了死刑。学校停课了,整天无所事事。处于青春萌动期的我,突然想起了音乐课上听过的《梁祝》,非常想再听听。不仅仅是因为“梁祝”的爱情故事,更想知道音乐是怎样表述这个悲凉凄惨的爱情故事的。当时一切封资修的作品都已经禁播禁听。人往往都有这种猎奇心理,越是不让看不让听的东西,就越是想看想听。当年居住在市中心的香山路,周围邻居和同学家里,搞音乐的人不少,借一张《梁祝》唱片,容易得很 。只是那年代听这种音乐,要当心点,弄不好,会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那时,年少气盛,听乐心切,也顾不上这么多了。我家正好有一台收音电唱一体机,那天,同学董胖拿来《梁祝》唱片,临出门前,他家长千叮咛万嘱咐,怕我们惹是生非。我们几个挤在我的房间里,门窗关得严严实实,把音量调到很低,头凑到一块,竖起耳朵,一遍又一遍地听了一个下午。就这样,一连听了好几天,渐渐地,我们能分辨出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声音,单簧管与巴松管,双簧管与长笛,长号与小号,园号与大号的声音 。再渐渐地,我们就能听懂理解乐曲段落的内容。乐曲的开始,在轻柔的弦乐震音中,引出长笛的华彩独奏和双簧管演奏的美妙旋律,让我仿佛看到了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春色。接着,在竖琴伴奏下的那段小提琴独奏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梁祝》主旋律。继而又由大提琴以潇洒的旋律与小提琴形成悄声细语般的对答,这让我联想起梁、祝 二人在草桥亭畔义结金兰的情景。最让我痴迷的是“楼台会”那段慢板曲调:小提琴与大提琴的轮流演奏象征着梁、祝二人的互吐衷肠,乐曲时而凝神沉思,时而感情迸发,大、小提琴时分时合,时断时续,那缠绵绯恻、如泣如诉的旋律,把梁、祝二人相会楼台时百感交集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那个样板戏疯行的年代,偷偷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固然冒着风险,但带给我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享受。后来,只听一首《梁祝》还觉得不过瘾,在邻居音乐界前辈的指导下,我们先后“偷听”了西方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门得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到了1970年,著名钢琴演奏家殷承宗等人改编创作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成功首演,于是我和那帮同学又成了钢琴协奏曲迷,不过听钢琴协奏曲《黄河》可以公开大胆地听了。听到后来,又觉得不过瘾了。又从前辈那儿知道,钢琴界公认的,有五大钢琴协奏曲。于是我们又偷偷地听起五大钢琴协奏曲。听得比较多的是: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以及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在“四害”横行的日子里,是这些古典音乐把甘露播洒在我荒芜的心田,生成了一片姹紫嫣红的“精神自留地”;是这些古典音乐多少次荡涤了我灵魂上尘垢;是这些古典音乐伴我度过了如饥似渴的青春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粉碎四人帮后,文艺迎来了百花盛开的春天。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放心大胆地听西方古典音乐了。我不惜花巨资买了大量古典音乐作品的CD片以及高级音响设备。每天晚上,靠在沙发上,闭上眼睛,深深沉浸在舒曼的钢琴组曲《童年情景》中,款款漫步在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沃尔塔瓦河》畔,尽情荡漾在古典音乐的海洋中。每个周日,我都要去上海音乐厅聆听一场星期广播音乐会。改革开放后,国外许多著名乐团来上海演出,让我有机会亲眼目睹了祖宾·梅塔、小泽征尔、穆蒂等指挥大师的风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逐渐懂得了音乐在人的生命中具有怎样的价值?音乐在人的人格生成中具有怎样的意义?孔子在《论语》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于诗,就是要通过诗达到精神的觉醒。立于礼,就是要懂得一种生存于世间的生存方式,并通过人与人之间一种和谐发展的关系获得自身的认同;而最后的人格完成则在于音乐当中,因为,人只有在音乐当中才会超越现实世界而领悟另一个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升华和人格的完成。古典音乐给了我情感的皈依,理想的依托,人格的升华。在当今这个功利色彩日趋 严重的社会里,人们忙于追赶潮流,却在不断变幻的世界面前感到一片空虚,茫然无措。贫乏的精神生活使人的心灵日益干涸而缺乏感动,再也没有人去寻问性灵,探访真诚与爱。 然而,在这个人人都在学习“潇洒走一回”,“过把瘾就死”的社会中,依旧有人默默地引弓,依旧有人静静地听琴,依旧有人为当年偷听《梁祝》而感到兴奋不已。</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