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29日,我和周得易、范雨桂、刘辉、朱小日、又还秋色、玲子、李继军夫妇在团长球神不是神的组织带领下,从耒阳市乘高铁至长沙,转飞机于晚上10:40点多直抵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市,一起踏上了前往哈尔滨的旅程。</p><p class="ql-block">第一次遇到在飞机上在开餐时间没有吃的东西,也许是很久没坐飞机了,也许是今年4月份从西安返郴州时坐飞机没遇到饭点时间,仔细回忆,以前没遇到饭点时有饮品,但今年4月份也已取消。现在的飞机上只有开水是免费喝了。</p><p class="ql-block">杨导说,尔滨市晚上9:00点所有的夜店全都关门,这里下午4:30点天就黑了,公职人员下午4:00点下班。好歹在飞机上吃了几根红薯干+花生,否则就真的要饿坏肚子的。</p><p class="ql-block">几个喜欢热闹又年轻的朋友下榻宾馆后,忍不住饥饿去找吃的,左转右弯后,终于找着了一家开门的夜宵店,可大厨早已下班,老板娘听说是毛主席家乡的远客要吃铁锅炖大鹅,便又热情地特意把大厨从家里叫来,让他们饱享了一顿,直到半夜2点才回宾馆休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30日9:00点,我们随杨导来到了哈药六厂。这座工厂虽然以生产药品闻名,但其建筑风格却别具一格,融合了现代与古典元素。阳光下的精美装饰让人仿佛置身于欧洲小镇。我们在厂区内漫步,感受着工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span></p> <p class="ql-block">哈药六厂始建于1977年3月1日,以生产化学药品为主,同时生产保健食品和饮品。包括输液剂、口服液、片剂、颗粒剂等在内的多个剂型,共有160多个品种。1995年改制为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2006年进一步改制为国有控股、中外合资企业。哈药六厂曾经是亏损企业,但在1988年合并制药七厂后,企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并迅速成为纳税大户和重点企业。</p><p class="ql-block">哈药六厂因欧式风格的建筑外观被网友称为“东北卢浮宫”,现已爆红网络。</p> <p class="ql-block">从哈药六厂出来,我们遇到两个穿着特别有年代感的花棉袄的小商贩。团长大方地说他请客,每人发一串冰糖葫芦。</p><p class="ql-block">本来我在炎炎的夏天也很难吃上一根冰的,但今天,我却忍不住试吃了一串,看起来有一层薄冰包裹着,吃起来酸酸的,甜甜的,似乎让人忘记了她的冷,这就是在北国的一种特殊的感受,身在冰窟窿里(当时的温度是-18摄氏度),反而感觉牙齿舌头都不怕冷了。</p> <p class="ql-block">闲游之时,说冷也不冷,箱子里携带的羊绒毛衣还没有穿上,可头上却实在是冷得不行,我与团长等人随手在路边的小摊上买了这顶雪皮帽子。一路上成为了我的最爱。</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前往斯大林公园。这是解放初期中饿蜜月期时,尔滨市在松花江边改建的一个公园,后来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了一段历史的佐证。</p><p class="ql-block">其实这里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一座刻有“斯大林公园”字样的巨大石碑。我们在石碑前合影留念,背景是光秃秃的老树和被雪覆盖的小路,整个场景宁静而美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接着,我们沿着松花江大桥行走,桥上悬挂的“松花江”牌匾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远处的江面被冰雪覆盖,显得格外壮观。挢上的铁路是大俄1906年在中国修的,简称中东铁路,历史120余年,其桥身既壮实又安全,当时的中国清政府简直是望尘莫及。</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就在不远处新修了大桥,也更换了铁路。我身后老桥隔壁有拱形的便是新的中东铁路。</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树木一年只有3个月的生长期,秋风一吹,树叶落尽。剩余的时间就只有光秃秃的树杆和树枝,要到次年5月底左右才再生长新叶。</p><p class="ql-block">树虽是活着的,可让南方的游客们感受到的却是清一色的枯枝,这也算是另一种秃废的美吧。</p> <p class="ql-block">与我们随行的范大老板,身后站着从尔滨市临时聘请的2大女保镖,幸福地笑着说:“禁止打骂老板,美女例外”。</p> <p class="ql-block">中餐前,我们来到了尔滨市防洪纪念塔。这座塔楼直入云霄,装饰华丽,散发着一种典雅的气息。塔楼上是清澈的蓝天,前面是高耸入云的大楼。这里不仅是哈尔滨的地标之一,也是这座城市历史的重要见证。</p><p class="ql-block">防洪胜利纪念塔位于道里区中央大街尽头广场,由哈尔滨著名建筑大师李光耀为纪念1957年哈尔滨人民战胜特大洪水,于1958年设计修建。她由高13米的圆柱形塔身和高7米的半圆形回廊构成,颇为壮观。塔身的浮雕生动地再现了战胜洪水的情形,塔顶的工农兵圆雕表现了战胜洪水的英雄形象。</p> <p class="ql-block">吃完中餐,我们来到了著名的尔滨中央大街。杨导介绍这条步行街由70多万块价值1美金多一块的地砖铺成,两边布满了各式各样的欧式风格建筑,商店和餐馆淋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马迭尔冷饮厅。这家百年老店的招牌上写着“1906”字样,据说是一对犹太人夫妇建造的,解放后被收归为国有资产,她猩红的招牌仿佛在诉说着它的悠久历史。</p><p class="ql-block">有几个人刻意品尝了那经典的冰棍,想感受下那浓浓的怀旧氛围。据说今天这里卖了20000多根。但这里的冰棍也是这整条街上最便宜的,5元/1根。进入冬天后,其他店都关门歇业了,只有她还红火着呢!</p> <p class="ql-block">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我们今天参观的最后一站。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拜占庭式风格而著称,红色的砖墙和金色的穹顶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我们在教堂前广场上漫步,欣赏着这座宏伟建筑的每一个细节。教堂前的两把蓝色遮阳伞为游客提供了短暂休息的空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索菲亚教堂全称圣·索菲亚教堂,是一座具有浓厚拜占庭风格的东正教教堂,也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最初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中东铁路时的随军教堂。1923年9月27日,由于哈尔滨城内东正教徒数量的不断增加,圣索菲亚大教堂进行了第二次重建,历时9年,于1932年11月25日落成,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p><p class="ql-block">20世纪中叶 ,由于中苏关系的变化,教堂的宗教活动被迫停止,并在1958年关闭。</p><p class="ql-block">1986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将索菲亚大教堂列为一类保护建筑。1996年11月,索菲亚大教堂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索菲亚教堂不仅是哈尔滨市区的重要地标,也是宣传展示哈尔滨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令人眼亮的一抹风景是周围许多的新人们带着即将成为新娘的喜气,不畏寒冷,坦胸露臂,站在教堂前让摄像头记录下了这一刻的美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游完尔滨市,杨导送我们一行来到了世纪站台一一哈尔滨火车站,乘17:18的火车赴漠河县。</p> <p class="ql-block">一天的行程虽然紧凑,但每一个景点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哈尔滨的冬日景色、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热情的市民,让我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今日的尔滨一日游不仅是一次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上的洗礼。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这座中国最北方省会城市的冬日魅力,还深入了解了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沙俄、日本分别统治过多年),让我们留连忘返。</p><p class="ql-block">尤其是杨导每次说到尔滨市时,都让我们不得其解。后来她解释,不说哈字,就像叫人不叫姓一样,显得分外的亲切。爱祖国就要爱人民,爱人民就要爱自己的家乡,爱家乡更要爱自己居住的城市。尔滨市的杨导真正地做到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