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阳春里游安庆

刘亚萍

<h3>  “倏忽秋色尽,寒意近入冬。”立冬之后强冷空气来袭,芜湖气温曾跌破10度,早晚秋凉明显。几天之后,大回暖来了,天气晴好,阳光灿烂,最高气温升至25度左右。初冬时节,依然可以享受“十月小阳春”的温暖美好。<br>  11月12日早晨,原单位十几位已退休的老同事结伴,沐浴着“小阳春”的和煦阳光,前往安庆市游览。<br>  安庆市位于安徽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距离芜湖190多公里,下辖5县2市3区。素有“文化之邦”、“戏剧之乡”、“惮宗圣地”的美誉,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丽的城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h3> <h3>  我们从芜湖长江三桥过江,一路向西。公路两旁目光所及,晚稻已收割完毕,只剩下短短的稻荐在田间晒着太阳。</h3> <h3>  上午10:30,顺利抵达桐城市,这里是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br>  参观第一站,是大名鼎鼎的六尺巷。自习总书记来过之后,慕名已久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每天都游人如织,摩肩接踵。<br>  现在的六尺巷,是一个3A级旅游景区(含桐城文庙),由张府、吴府、相府遗存、六尺巷和勺园等组成。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br>  我们从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前进入景区,陆续看了牌坊、诗画照壁、张英张廷玉父子文摘墙。 </h3> <h3>  之后,一块矗立的太湖石映入眼帘,上面镌刻着一首打油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此“让墙诗”作者,乃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六尺巷”之名,正因这人这诗而起。</h3> <h3>  走过太湖石,便来到六尺巷。六尺巷,全长100米,宽2米,由鹅卵石铺就。挨着“六尺巷”三个字拍照留影的人络绎不绝,想拍一张清净点的照片,就得左等右等,还很难如愿。</h3> <h3>  走完100米巷道,东边有座“礼让”石牌坊和“六尺巷”县级重点文保碑,趁着人少的间隙,抓紧拍了张照片。</h3> <h3>  巷子的北面是吳府,风格疏朗开阔,有“桐城吳府及吳氏家族文化陈列”。</h3> <h3>  巷子的南面是张府,建筑整体坐北朝南,四向横列,规整有序。从外观看,规模比吳府大。设有“帝许江南第一家——张英张廷玉生平事迹暨桐城清河张氏家族文化”展览馆,可惜我们没有进去参观。<br>  西南角有个园子,导游说,这是张府的后花园,并径直走到一棵树旁说,这棵树是张英亲手种植的。看树旁立着的牌子得知,这是一棵皂荚树,340年树龄,属二级古树,是否张英手植就不得而知了。 </h3> <h3>  园子里有亭台轩榭,古木潭水相映,回廊院落相接,格调清新雅致,颇具江南园林意境。</h3> <h3>  六尺巷是一条仅宽2米的小巷,但其背后的故事历经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已积淀成中华文化的瑰宝。“让墙”体现了张英谦和礼让,感动了邻人见贤思齐,最终双方各退三尺,化“争”为“让”,成就了这条窄窄的小巷,也延续了两家和谐守望的格局。“礼之用,和为贵”,六尺巷便是这一观念的具象化,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生动写照。</h3> <h3>  现在的六尺巷,是2002年在原址上复建扩建的。历史上的六尺巷,在战火与拆建中基本拆毁。尽管此巷已非彼巷,但六尺巷故事里闪耀的礼让和谐、亲仁善邻的哲学思想和传统美德却穿越时空,历久弥新。</h3> <h3>  匆匆离开六尺巷,来到文庙参观。<br>  桐城文庙,亦称“圣庙”,位于龙眠中路2号,坐北朝南,是元、明、清以来,桐城地方祭祀孔子的一组礼制性的建筑群,又是桐城县学和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属“庙学合一”的文教活动场所。<br>  桐城文庙始建于元延祐年间,扩建于明洪武初年,大修于清同治年间,距今近700年的历史。现存规模占地面积近7000平方米,是桐城市博物馆的馆址所在地。1986年7月,省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  面对广场的文庙门楼,为三开间亭阁式建筑,左右为红色宫墙。1966年文庙的门楼被毁,1985年“整旧如旧”重新修葺。</h3> <h3>  进入门楼后,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四柱三门石坊,名为棂星门。<br>  此棂星门重建于1984年,为四柱三门冲天式石坊。柱头为“云头”纹饰,柱身属“华表”造型,古朴简洁,庄重典雅。“棂星”是中国古代祭天时首先要祭的“五谷之星”,“棂星门”移置于文庙,说明古人以尊天之礼尊孔。</h3> <h3>  走过棂星门,就是泮池和泮桥。<br>  泮池、泮桥为明初古迹,泮池为青砖平砌半月形,围以汉白玉石雕栏柱;泮桥为砖砌拱形,横架池上,两边安石雕扶栏。在古代,只有取得“秀才”以上功名的人才能从该桥走过到大成殿祭孔,其他人必须绕泮池而行。因此,民间也称泮桥为“状元桥”。</h3> <h3>  走过泮桥回头看,逆光下的门楼、棂星门和“状元桥”,又是另一种色彩。</h3> <h3>  泮池旁边有棵桔子树,枝头挂满了黄澄澄的果实,在秋日暖阳的映照下,耀眼夺目。</h3> <h3>  走过泮桥,便是大成门。走过大成门,就是大成殿了。<br>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以斗拱为梁柱结点的木构架抬梁大木殿式建筑,为孔子、四配、十二哲享殿。大成殿举架高昂,通高达17米,面积达425平方米。其极具特色的斗拱被古建专家称之为“美的旋律”。</h3> <h3>  进入大成殿内,孔子塑像端坐中间,上端的“万世师表”是康熙御书匾,盛赞孔子的教化可以永远作为人师表率。孔子像的冕旒珠帘达到了12条,象征着天子的冕旒,显示出对孔子的极高尊重。孔子两侧后方供奉的是颜回、曾参、子思、孟子四位弟子。两侧还供奉有十二哲的塑像。这些塑像展现了孔子及其学说的重要地位和影响。</h3> <h3>  由于时间有限,文庙内的桐城派陈列馆、严凤英艺术生涯陈列馆等,都没有进入参观。还有孔城老街及多位名人故居也未参观,颇为遗憾。</h3> <h3>  午餐后,离开桐城前往太湖县,大约一个半小时顺利抵达太湖县,入住宾馆休息。<br>  下午没有安排游览项目,休息至4点多,部分同事们一起去宾馆附近一处公园散步。此时太阳已偏西,光线柔和,公园里秋意正浓,五彩斑斓的树叶在阳光的映照下,鲜艳夺目。荷塘里大片碧绿的莲叶,散发出阵阵清新可人的香气。大家边走边看,随意交流,赏心悦目,轻松愉快。喜欢拍照的同事更是留下了许多美照,开心极了。太阳渐渐西下,光线暗了,天空更蓝了,朵朵白云飘在空中,美仑美奂,吸引着大家纷纷抬头拍照,留下美好的瞬间。 </h3> <h3>  13日上午在太湖县游览,首先去了太湖县革命历史纪念馆。</h3> <h3>  太湖县是革命老区,党的创建和太革命时期,陈雷起义,打响了安徽响应北伐的第一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鄂豫皖苏区;全民族抗战时期,是鄂豫皖湘赣抗日根据地和皖江抗日根据地,同时是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大别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是皖西人民自卫军、刘邓大军、皖西军区和地委的根据地和游击区;革命历史从未间断。纪念馆按照历史分期展示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和知名烈士,客观真实地展现中国革命老区——太湖县的厚重历史。</h3> <h3>  大家听讲解、看图片,重温历史,感慨良多。硝烟已散,英雄不朽!光阴荏苒,精神永存!</h3> <h3>  纪念馆参观结束,驱车前往花亭湖。<br>  花亭湖是一座人工湖,建于1958年,号称大别山中第一湖。方圆百里,烟波浩渺,层峦叠翠,山奇石秀,是一个集观光、度假、疗养、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风景区。这里山水秀美,物产丰饶,拥有深厚的禅宗文化底蕴。现在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4A级旅游景区。<br>  我们乘车来到花亭湖游客中心,只见湖水清澈如镜,四周群山环抱,湖光山色,景色宜人。游客中心两侧都有游艇码头, 此刻正静静地等待游人呢。 </h3> <h3>  购票后从游客中心下一层楼,来到一个大平台,正前方有一朵硕大的金色莲花,两侧各有一个佛手印,体现了佛教文化的特色。<br>  往前走到金色莲花正下方,有赵朴初先生于1990年回归故里,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难抑激动的心情,写给太湖县人民政府的一篇诗文。</h3> <h3>  沿着金莲花两侧楼梯继续往下走,来到游船码头,登上游船欣赏湖光山色并登岛游览。</h3> <h3>  花亭湖以其湖面广阔、岛屿众多而著称,湖岸迂回曲折,港湾幽深。我们乘坐游船,在湖面上缓缓前行,欣赏万顷波光,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偶尔有快艇驶过,划破平静的水面,掀起阵阵浪花。同事们有的互相拍照留影,笑声不断;有的静静地欣赏湖光山色,轻松愉快。</h3> <h3>  游船载着我们来到月亮湾,这是一个较大的岛屿,也是花亭湖上一个旅游景点。</h3> <h3>  月亮湾一面依山,三面傍水,岸线曲折,似一轮弯弯的月亮,故名“月亮湾”。岛上山峰耸立,森林茂密,层峦叠翠,有林场、茶园、茶舍、民俗风情园等,环境十分幽雅宁静。</h3> <h3>  一部分同事跟随导游去了茶舍,我和几位同事一起,顺着蜿蜒曲折的环岛山路欣赏自然风光。一路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聆听着鸟儿的欢歌,欣赏着斑斓的秋色,感受着优良的生态环境,倍感舒适和惬意。</h3> <h3>  走走看看,不经意间与去茶舍的同事在山间道路上相遇了,彼此简单交流后,便陆续回到湖边,登上游船返程了。<br>  游客中心对面的凤凰山上,还有西风洞(又名五祖洞)、西风惮寺等景观;而且从山上欣赏花亭湖,一定又是另一番景象,可惜我们没有去。</h3> <h3>  午餐后离开太湖县前往安庆市,下午两点半到达安庆市迎江区天台里街9号,参观赵朴初故居,又名世太史第。<br>  世太史第,建于明万历年间,初为明万历年间刑部给事中刘尚志私宅,明崇祯四年(1632年),刘尚志之子刘若宰高中文科状元,辞官返乡另立状元府,宅舍他人。同治三年(1864年),翰林院主修赵畇辞官返乡主讲安庆敬敷书院,购此宅并作修葺,始为赵氏府第。<br>  因赵氏家族赵文楷、赵畇、赵继元、赵曾重系四代直系翰林,故宅称“世太史第”,又称“四代翰林第”。原有赵氏乘龙快婿、名臣李鸿章题书“四代翰林”金字悬匾,惜为日寇所掠。 <br>  清光绪三十三年九月三十日(1907年11月5日),赵畇曾孙,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诞生于此。</h3> <h3>  世太史第(赵朴初故居),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4463平方米,建筑面积2773平方米,是安庆市保存较好、面积最大的一组明清古建筑群。连绵起伏的马头墙,精致的雕花格扇窗,使宅第显得十分清新淡雅。建筑风格融北方建筑的恢宏、粗犷和徽州古建的细腻、精致于一体,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  进入东二进瞻仰厅,正面悬挂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题“赵朴初故居”匾额。展厅正中立赵朴初先生半身铜像,铜像后屏壁上雕刻赵朴初先生亲笔遗偈,屏壁上木枋悬挂李鸿章题写的“四代翰林”匾额,东西两侧隔板墙上悬挂着参观故居的领导照片。两侧迴廊有赵朴初先生不断探索真理、追求进步,对国家和人民事业忠心耿耿、奋斗不息的历史活动展示。</h3> <h3>  进入东三进,此进陈列着赵朴初先生生平展,精选了赵朴初先生大量图片、书法作品、出版物和生前用过的文房墨宝等物品,生动详实地介绍了赵朴初先生爱国爱教的伟大一生。</h3> <h3>  因时间关系,赵朴初先生出生地及后花园等处,我们都没有进去参观,又匆匆赶往下一景点。</h3> <h3>  离开赵朴初故居后,于下午3:40左右抵达安庆市的重要景点——迎江寺。<br>  迎江寺位于安庆市沿江路,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年),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重修,并得到明光宗御书“护国永昌禅寺”匾额。咸丰十一年(1861年)毁于战火,清同治元年(1862年)重建,更名为“迎江寺”。光绪元年(1875年)慈禧太后赐给迎江寺“妙明园”匾额,悬于藏经楼上。整座寺庙气势恢宏,殿堂巍峨,为长江流域名刹,198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迎江寺面对长江,迎江的山门上嵌有“迎江寺”三个楷书金字。山门两边各置铁锚一个,重约3吨,这是该寺有别于其他寺庙的独特之处。据民间传说,安庆地形如船,塔为桅杆,若不以锚镇固,安庆城将随江东去,故而设之。</h3> <h3>  步入山门即为天王殿;拾级而上,为赵朴初先生手书匾额的大雄宝殿;之后是振风塔;第三殿为毗卢殿,我们进寺时里面正在进行佛事活动;第四殿为藏经楼。旁边还有大士阁、法堂、广嗣殿等建筑。</h3> <h3>  寺内最引人注目的是振风塔,原名万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后取名“振风”,有“以振文风”之意。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建成,塔高72.74米,是长江流域最高的七级浮屠,享有“万里长江第一塔”之美誉,且具有导航引渡的功能。远看如同一直立的圆锥体,挺拔秀丽,近看由砖石砌成的楼阁式建筑,庄重华美,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3> <h3>  我和几位同事一起登塔。进入塔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陡峭而狭窄的楼梯,每一步都仿佛在挑战攀登者的勇气和体力。塔有七层八角,内有168级台阶,浮雕佛像达千余尊。<br>  最有趣的是,登塔路线暗藏迷津。在二层出口、三层入口,使用了脱节螺旋, 游人到了二层,却找不到三层的入口;在五层至六层,又运用了反时针方向的螺旋踏跺,再次找不到入口。塔门迥异多变,游人十有九者迷津。塔内反复寻找入口,倒也其乐无穷。 <br>  二至六层塔室各有四个门供游人远眺,门外回廊有玉石栏杆环卫,可以循廊看塔,亦可凭栏极目。但栏杆很低,大约只有30公分高,恐高的人是不敢在回廊行走的。</h3> <h3>  登上塔顶,俯瞰长江美景,所有的艰辛都化为了满足和喜悦。微风拂过,塔角的风玲清脆作响,仿佛从久远的历史中传来的回音,颇具诗情画意。振风塔与滚滚长江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卷。</h3> <h3>  走下振风塔,走出迎江寺,温暖的阳光照亮了路边的银杏树,树叶披上了金黄的外衣,它们用最绚烂的色彩,将初冬的韵味渲染得淋漓尽致。</h3> <h3>  走过马路,登上迎江寺对面的防洪堤,回眸一望,夕阳的余辉洒在振风塔上,给它镀上了一层金黄的光辉。山门前的银杏树,由深绿到金黄,它们以一种不加雕饰的自然之美,烘托着古寺与古塔,让人在不经意间沉醉于这令人心动的画面之中。迎江寺与振风塔,两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共同见证了安庆的岁月沧桑和文化传承,也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h3> <h3>  14日上午参观独秀园。<br>  独秀园位于安庆市大观区十里铺乡林业村,占地面积1058.85平方米,始建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多次重修、扩建后达到此规模。除了墓冢,还有雕塑、牌坊、浮雕墙和陈独秀生平事迹陈列馆等建筑。<br>  1879年10月9日,陈独秀在安庆市怀宁县出生,此后外出求学、逃亡日本、在上海、北京等城市开展革命活动,1942年5月27日病逝江津葬于当地,1947年迁葬回故乡,与妻子高氏合冢,叶落归根。<br>  我们首先来到陈独秀生平事迹陈列馆。陈列馆建筑面积1030平方米,采用具有徽派特点并糅合现代气息的建筑设计。 </h3> <h3>  陈列馆内安静肃穆,以时间为顺序,从开启民智、反帝爱国的先驱者到觉醒年代、勇立潮头的引领者;从开天辟地、建党伟业的组织者到走出监狱、矢志抗战的爱国者,详细介绍了陈独秀光辉、热血而坎坷的一生,重点突出了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建党时期的丰功伟绩。称他是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传播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中共一大到五大的最高领导人。只字未提右倾机会主义,这与我们在校读书时了解的陈独秀是不太一样的。 <br>  </h3> <h3>  讲解员说,这段关于陈独秀的讲话1981年才公布。展板上显示的成文时间是1945年,也即36年后才公布。</h3> <h3>  陈独秀家族世系列表。</h3> <h3>  《敬告青年》原载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1卷1号,是陈独秀为自己主编的《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刋词。《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文中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由此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他对青年提出的六项标准,思想深刻,字字珠玑。无论对当时的青年或当代的青年,无不具有深刻的启迪和指导意义。</h3> <h3>  大家认真地听讲解,看图片,感受着独属于陈独秀的思想力量。</h3> <h3>  陈独秀的一生,命运极其坎坷,五次被捕入狱,铮铮铁骨,决不屈服。晚年贫困潦倒,靠着朋友的救济度过凄凉的晚年,最终客死他乡。两个儿子延年、乔年,为了革命,年纪轻轻就献出了生命。极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既令人唏嘘又令人景仰。</h3> <h3>  走出陈列馆,走进独秀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型浮雕墙,名叫《惊雷》,总长60米,高4米,展示了陈独秀一生中的重大事件。整座浮雕以汹涌澎湃的长江波涛为主线,既寓意着陈独秀一生都与长江分不开,也寓意着陈独秀不平凡的一生经历。可惜没拍出满意的照片。</h3> <h3>  浮雕墙的对面是一座气势恢宏的牌坊,是目前安徽最大的五门六柱汉白玉牌坊,宽19.19米,寓意着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高10.09米,寓意着陈独秀的生日。五门寓意着陈独秀一生与数字“5”有不解之缘:5次赴日本留学、五次被捕、当了5届党的领袖。牌坊中间的“独秀园”三个字为赵朴初先生所书,两边的“民主、科学”四个字是陈独秀一生追求的思想理念,采用的是陈独秀自己的字体。</h3> <h3>  走过牌坊,进入柏林墓道。地上是由凹凸不平的黑色大理石板铺成的,象征着陈独秀坎坷不平的一生。墓道两旁林立着整齐挺拔的翠柏,为墓园区营造了庄重肃穆的纪念氛围。<br>  墓道尽头是一座高6米、底座3.5米的陈独秀铜像。青铜立像左手插兜,右手握卷,身后是青山绿树,意气风发、睿智坚韧的形象,让人过目难忘。</h3> <h3>  再往后是一件目前国内最大的书籍类雕塑作品——《新青年》,雕塑的正面是该杂志的封面,封面上所登载的文章作者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名人——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可见当时《新青年》在全国影响之大。雕塑的背面是《敬告青年》的六项标准。</h3> <h3>  《新青年》雕塑之后是一口方方正正的水塘,寓意着陈独秀一生清清白白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当时正有工作人员在打捞漂浮物,没能拍出满意的照片。</h3> <h3>  拾级而上,我们来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独秀墓前,陈独秀墓是陈独秀与其发妻高氏的合冢。1947年,原葬于江津的陈独秀,由其三子陈松年遵母亲遗嘱将其灵柩连同棺木迁回安庆合冢。自1979年起,历经3次扩建,现为高度4米,直径7米,汉白玉贴面的半球型墓冢。墓碑上“陈独秀先生之墓”七个字采用唐代欧阳询的正楷。</h3> <h3>  肃穆沉静的独秀园中,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走在其中,感受到的是独属于陈独秀的时代品格、追逐梦想的满腔热血和推动时代进步的思想力量。</h3> <h3>  独秀园参观结束后,又去了集贤时空文创园。<br>  集贤时空文创园位于安庆市大观区集贤北路989号,是一座由建于1972年的原安庆市白鳍豚水泥厂改造而成的文化创意园区。</h3> <h3>  由于没有导游,事先也没做功课,对整个文创园的结构、场馆并不了解,只是顺着大路往里走,只见在原厂房或生产实施上画了一些六、七十年代的工业产品,原厂区不知什么建筑里的建筑桩截断留存,部分桩的前端被打掉改造成竹笋破土而出,称之为桩坑艺术馆。这就算是保留了历史遗迹?</h3> <h3>  沿途墙壁或建筑物上画了一些文革时期的宣传画或大标语,对经历过文革的人而言,自然会联想起那个荒唐的、给全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年代,是很不舒服的感觉。</h3> <h3>  参观了一个非遗文化展馆,对其中的烙铁画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此画创作过程需要艺术家控制烙铁的温度和力度,在画板上创作出精细的图案。这种艺术形式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还能达到西洋画的写实效果,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作品的立体感和丰富的层次给人以古朴典雅的艺术享受。我的一位同事还和展馆作品的作者通了电话,探讨创作中的问题。</h3> <h3>  在非遗展馆的走廊上,看见远处尚未致造完工的旧厂房,感觉更亲切,这才是历史的本来面貌嘛。</h3> <h3>  从非遗展馆走下来,后面还有一个“时空之门”,标注为“集贤时空主景区”,倒是有点出人意料。走进“时空之门”,是一块空旷之地,树木高大,树影婆娑。再下台阶,前面有一排平房,不知里面有什么,我们已经没有多少兴趣了,转身返回。</h3> <h3>  喜欢拍照的同事们,一路走一路拍,收获颇丰。</h3> <h3>  回来上网一查,这个文创园有四大主题艺术馆,分别是根雕馆、长桌宴、中国民居场景馆、桩坑艺术馆。原来我们只看了四分之一,可一点也不觉得遗憾,这种文创形式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h3> <h3>  午餐后又去参观了安庆市革命文物陈列馆暨黄镇生平事迹陈列馆。黄镇是安庆桐城人,馆内大厅正中是黄镇将军半身塑像,四个展厅共陈列革命文物1300余件(套),以丰富的图片资料和珍贵的革命文物,向人们展示了黄镇由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将军、外交家、艺术家的光辉历程。</h3> <h3>  参观结束后就返程回芜了。<br>  安庆之行,重温了历史,感受了文化,欣赏了美景,饱览了风光,活动了身体,交流了感情。收获满满,期待来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