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深秋时节,</span>江心屿的红叶美景,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这次的浙南清秋野趣行中的探访目的地。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座城市总有它的灵魂寄托地,浙江南部东海岸边的千年古城温州的城韵,不在古东瓯人制作陶器的永嘉郡,而在瓯江江心的三角州上,古称江心屿!</p> <p class="ql-block"> 到江心屿需乘坐瓯江轮渡登屿。踏上瓯江的轮渡,遥看远处成荫的岛屿,东塔上绿榕树、黄色江心寺和古色的西塔,让人仿佛穿梭于现代与自然的交界 了。随着轮渡的靠近,江心屿的轮廓越来越清晰。这座岛屿,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p> <p class="ql-block"> 江心屿,位于温州市区北面瓯江中游,呈东西长、南北狭的形状,属于中国四大名屿。福建厦门鼓浪屿、福建东山县东门屿、浙江温州江心屿、台湾台东县兰屿极负盛名,因为郑成功曾在这四屿练兵,并称“中国四大名屿”。</p> <p class="ql-block"> 江心 屿风景秀丽,东西双塔凌空,映衬江心寺,历来被称为“瓯江蓬莱”。历代著名诗人谢灵运、孟浩然、韩愈、陆游、文天祥等都曾相继留迹江心屿。</p> <p class="ql-block"> 江心屿古时为两个小岛。绍兴七年(1137),僧清了奉诏来江心屿设坛传经,率众填塞中川,两屿遂连接为一;填塞处,建寺,名中川寺,通称江心寺。未久,高宗赐名为龙翔兴庆禅寺,奉为“宗室道场”,<span style="font-size:18px;">逐渐建成梵宇和浮屠。</span>东晋南朝宋初郡守谢灵运曾登上孤屿,感叹江心的孤岛之美,作诗“登江中孤屿”: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迴,寻异景不延。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p> <p class="ql-block"> 东塔始建于唐咸通十年(869年),一说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曾毁于兵火,南宋绍兴十年(1141年)重建。元至正,明万历,清乾隆多次重修。塔高28米,底径8米余,6面7层,青砖围砌。过去外围层层有平座、栏杆和出檐,内有扶梯直上塔顶,可俯瞰瓯江澎湃,饱览风光旖旎的鹿城全貌。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温州辟为商埠。1894年始在东塔山下建造英国驻温领事馆,次年落成。英借口警卫工作需要,强迫温州地方当局拆除东塔内外的飞檐走廓,留下这座中空无顶的塔身。塔顶自然生长一株100多年树龄的榕树,无土培植,根垂塔中,全年常绿。</p> <p class="ql-block"> 西塔江心屿西峰山上,建于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也有说法认为建于唐咸通十年 (869年)。塔高32米,系木檐砖身结构,六面七层,底经七米。西塔与东塔遥相呼应。西塔原有盛梯可上其巅,后废。今塔主体完整,多数斗栱、构件仍保留宋代风格。每层壶门供石刻佛像一尊,现存宋刻像十五尊。底层东壁嵌有北宋“嘉祐六年岁次辛丑四月”修塔碑志一方,见证了其悠久的历史 。</p> <p class="ql-block"> 从西峰山隔江遥望鹿城西门外的翠微山,夕阳西下。古人题景诗云:“倦鸟渡江回,西山夕阳催。都看一双塔,偃卧在苍台”。<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就是江心屿十景之一的翠微残照。</span></p> <p class="ql-block"> 澄鲜阁在西塔山南麓,原名水陆阁,始建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明万历十年(1591)重修时,取谢灵运诗句意,改名澄鲜阁,系二层三间木构建筑。</p> <p class="ql-block"> 江心寺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建,面积约2870平方米,分前、中、后三殿。前殿为天王殿,东西有长廊,两端置钟鼓楼。今宋代古钟尚存。中殿为圆通殿,最为壮观,供奉的是观音菩萨,江心寺为全国32所观音菩萨道场之一。殿内槛联匾额,琳琅满目。正柱联为宋王安石撰并书。后殿三圣殿,殿额与对联皆为弘一法师所书。由书法家方介堪正楷重写。寺周古木参天,景色清幽。</p> <p class="ql-block"> 寺内大殿门楣上的“圆通殿”匾额为乾隆皇帝御书。宋建炎四年(1130年),宋高宗南逃至温州曾驻跸于此,并御书“清辉浴光”四字镶嵌在江心寺大殿东壁,以赞美江心屿之美。江心寺因此也被敕奉为“高宗道场”。</p> <p class="ql-block"> 江心寺是禅宗六刹之一。江心寺院大门两边有题为宋王十朋撰书的叠字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p> <p class="ql-block"> 江心屿的对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的读音正确:云,朝(zhao)朝(chao),朝(zhao)朝(zhao)朝(chao),朝(zhao)朝(chao)朝(zhao)散;潮,长(chang)长(zhang),长(chang)长(chang)长(zhang),长(chang)长(zhang)长(chang)消。云,早朝,早早朝,早朝早散;潮,常涨,常常涨,常涨常消。这副对联描绘了云和潮水的自然现象。上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描绘了云时隐时现的景象,而下联“潮长长长长长长消”则生动地描绘了潮水时涨时退的情景。这对联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仿佛在诉说着浮云聚散、潮水涨落的奇特景象。</p> <p class="ql-block"> 南宋无双士,东都第一臣的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被誉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出生于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天资聪颖,7岁入塾,14岁开始在各地求学,学通经史,诗文名闻远近。王十朋少年时期就有忧世拯民之志,十七岁时感时伤怀,悲叹徽钦二帝被掳,宋室南迁。19岁时他写下了“北斗城池增王气,东瓯山水发清辉”的名句。</p> <p class="ql-block"> 1877年4月,英国领事进驻温州,以江心屿上的孟楼作为临时领事馆。温州开埠后第一艘进港的外国商轮名为康克斯特(Conquest)。Conquest意为征服,英国人因此还将江心屿命名为“征服岛”(Conquest Island)。江心屿、孟楼被侵占,诗人义愤填膺,纷纷借诗表达自己的不满。</p> <p class="ql-block"> 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原名“温州区革命烈士纪念馆”前身原为龙翔寺。在东峰下,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建,名普寂禅院。宋建炎四年高宗南渡驻跸寺中,改名龙翔。清乾隆年间僧通溱重建。1956年7月1日,为纪念浙南地区在各个革命时期牺牲的烈士,在江心屿原普寂祥院废址上建成革命烈士纪念馆。1987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其扩建为“二碑一馆”。7</p> <p class="ql-block"> 文天祥祠位于江心寺东面。南宋德佑二年(1276),文天祥自元兵押解途中脱险来温,留居中川寺,作《北归宿中川寺》诗。明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邑人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就义200周年而建此祠。祠内原有文天祥石质雕像和名人题诗碑刻,后被毁坏,仅存清人秦瀛《宋文信国公造像题记》碑。</p> <p class="ql-block"> 回廊镶嵌《正气歌》及20块后人凭吊诗词碑刻,并有联云:孤屿自中川,逝水难消亡国恨;崇祠足千古,英风犹挟怒涛鸣。</p> <p class="ql-block"> 浩然楼位于文信国公祠东侧,明万历八年(1580)建。楼为木结构三开间重檐歇山顶,造型别致。楼名取意文天祥《正气歌》中”浩然”二字。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以唐代诗人孟浩然曾游江心屿,易名为孟楼。光绪元年(1875)重修时,仍复名为浩然楼。登楼远眺,瓯江上往来的巨轮小帆,以及市区鳞次栉比房屋与海坛、翠微诸山,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 江心屿十景之一的孟楼潮韵,于浩然楼上聆听瓯潮澎湃,水石相击。古人题云:“潮音漱石根,琅琅小楼上。一笑顾老僧,何如渔山唱。”</p> <p class="ql-block"> 江心屿上的“宋园”是一座隐藏的宋式园林,设计精巧规整,独具匠心。院内分别打造了“六馆一堂”,基于对温州宋代人文肌理的理解,呈现出以展示陈设为主体艺术表现形式的宋文化美好空间,游客稀少,环境宁静,是放松心情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1974年开始,江心屿由原来只有60亩的公园扩建到1000亩。其中扩建了小飞虹、盆景园、花柳古亭、青少年活动中心、共青湖、情人岛、儿童乐园、综合性游乐场等,形成了江中有江,岛中有岛,园中有园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 江心屿上有7口古井。江心屿滨江,江水“咸卤”,而在江心的几口古井则“井水甘冽”。</p> <p class="ql-block"> 海岩泉香。龙翔寺之旁,有寒井一口,泉水清冽。每日清晨,和尚们就去提水煎茶。古人题景诗云:“携钵汲寒泉,试将松火煎,自从谒赵州,不参五味禅。”</p> <p class="ql-block"> 凌云桥位于西塔山北向新景区,高5米,长14米,44级石阶,踌跨湖而设,北上石阶,犹似登塔,至塔顶,塔巅白云,桥下水雾,飘忽相交,确有凌云之感,顾名“凌云桥”。临桥仰望东西古塔,高耸入云;俯视湖面,毕波荡漾,石蛙待跃,双塔倒影,云水相映;桥下水波涟漪,游鱼唼喋。</p> <p class="ql-block"> 鲚桥,有着凤尾鱼传说。俗称“子鲚”、又称“鲚鱼”,属名贵的经济鱼类,它是温州的著名特产,是下饭佐酒的佳品。因其尾部分叉,短呈红色,尖细窄长,犹如凤尾,故称。温州历代有“雁荡美酒茶山梅、江心寺后凤尾鱼”之说。每年三月,生活在浅海的凤尾鱼就溯江而上,群集到江心孤屿四周的江面上。近郊渔民们便驾着子鲚船,撒网捕鱼。最多在江心寺后面的江中。此鱼腹内多子,肉质细嫩,民间多用油煎,吃起来又香又脆,鲜美可口。</p> <p class="ql-block"> 小飞虹在江心寺后,披绿色琉璃瓦,黑檐白顶,朱红梁柱,翘角斗拱,下砌大理石坐凳以一组紧连性的亭、桥、廊、榭构成,如飞虹挂空,故名“小飞虹”。小飞虹横跨湖上,夏放荷花,秋绽桂子。横悬匾额“小飞虹”由著名书法家曾耕西先生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