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杂文《电视天线》

倾听者

<p class="ql-block">第七十八篇京味杂文《电视天线》</p> <p class="ql-block">  第七十八篇京味杂文《电视天线》</p><p class="ql-block"> 刘伙力</p><p class="ql-block"> 经历过七八十代年北京人,都有过很多忘不掉的记忆,尤其后来流行的电视机。如果当时谁家里有一台九寸,后来变成十二寸的黑白电视机,那就很不得了喽。别说能买到日本产日立,三洋的,就是能淘换到一台国产的牡丹,昆仑牌的,那也得托人弄呛的。估摸着,很多人都留有关于电视机的故事,而给人印象最深的哪,那就是不分一年四季,随时随地的电视频幕上的“雪花那个飘”,时不时的,还会让人咋么着滋味回忆。不仅如此啊,那时候瞧电视可没现在这么容易,不仅没有遥控,手拨台,还有关于电视天线的离奇。为了看电视,很多人家里竖起了铁杆子,竹竿子,一根外接线,一边连着电视机,一边连着自制的接收器,人们统称他叫天线。虽然有了那些土玩意儿,收视效果略好了一点,可不知道它什么时候犯脾气,甭管外边天多冷,只要他不高兴,都得出去鼓捣那破玩意儿,否则画面时隐时现,非常的不清晰。</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制作天线的方法五花八门,记得我的第一个土制天线,是一长根细铝管上横四根短的,用电钻打孔把他们凝固,最洋相的是四根短管两边还竖着放了燕京啤酒的空罐,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雷达那。</p><p class="ql-block"> 印象最深的是中国电视艺术中心创作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也是我们国产的第一步连续剧叫《敌营十八年》,主演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张连文。虽然电视剧的内容忘得差不多啦,但看电视剧的过程还记忆犹新。这看得正上瘾那,画面上人儿没了,外面天冷,不愿意出去,先拍的拍得两下电视机,保不准画面就会好点,还是不行,心里那叫一个抓挠噢,正看得节骨眼上,这天线捣乱。赶紧去外边登梯子上房,去捣鼓转动天线杆,一边转,还要冲着屋里喊,有了吗?直到屋里的人说好了,清楚啦,这才回屋里继续看。里外这么一折腾,电视里正赶上到情感戏,这倒好,不用难为情,一点都没看见。这种状态连续了好几年,接下来是家家户户看渴望,我哪,最渴望的就是外面别刮风下雪,遇见个极端天气,那天线准给你闹毛病,保不准电视没看成,来回折磨一折腾弄得个发烧感冒。</p><p class="ql-block">后来有的家里买了小锅,叫什么卫星天线。后来黑白电视机又变成了彩色的,再后来显像管的变成了智能平板的,再后来电视机基本上变成了创维,长虹等国产自有品牌,质量越来越好。频道多了,天线变成了有线,从几个频道变成了几十个频道,清晰度越来越高,再也没有了雪花飘飘,电视天线成了那个年代的回忆,如果今天不在这叨唠叨唠,现在的孩子们就像不知道BB机一样,他们还真不知道那段历史里的诀窍。</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