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江居日记 </p><p class="ql-block"> 涪江第一桥</p><p class="ql-block"> 张诗彬</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涪江一桥,是我这辈子绕不开也躲不掉的老邻居。</p><p class="ql-block"> 六九年开工典礼,那一声礼炮,震醒了沉睡中的我。听说是大桥开工典礼,引起了我的好奇。迅即邀上几个小伙伴前往看热闹。抬眼望去已是人山人海。有看热闹的,有期盼能自由跨越涪江以求省事儿的,尤其是经商的,他们觉得盼来了契机。还有像我们这些不谙世事,对世界充满好奇的。芸芸人群,千千心态。差不多一个多小时典礼结束,人们才慢慢散去。</p><p class="ql-block"> 接着便是为期三年的修建。由于我家离桥很近,又是穿斗结构的木板吊脚楼。三年间,家里特别容易生灰尘,水泥搅拌声,指挥施工的鸣哨声不绝于耳。按现代语叫扰民。可是沿江两岸的居民没有埋怨,大热天,热情的大妈甚至步履蹒跚的老人为修桥工们送老阴茶送毛巾。<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些举动除了那时人们的朴实,善良,更重要的是,他们渴望大桥早日建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每到节日,居委会组织居民代表去大桥指挥部,工棚慰问桥梁修建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这个慰问活动还让一对新人缔结了良缘。隔壁李家的姑娘活泼漂亮,与来自宜宾的桥梁建筑技术员夏先生一见钟情,擦出了爱的火花,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p><p class="ql-block"> 但,却有另一个悲壮的故事。他是一个水下作业工,年仅三十多岁,在一次潜水作业中,因为氧气瓶故障,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涪江。这让好多人心生疼痛!人们自发的为年轻的生命吊唁致哀!</p><p class="ql-block"> 一桥的建成,凝聚了桥梁建造师傅们的心血和生命。在合川建桥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人民的生活渴望桥梁,社会的发展渴望桥梁。江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对桥的渴望不亚于一日三餐。</span></p><p class="ql-block"> 比如,我的外婆常常在我放学回家,吩咐我去看看大桥建到什么程度了?她多么希望有生之年能在大桥上大摇大摆的走走。1971年5月1日涪江一桥终于建成通车。外婆催促我赶紧换好衣服陪她去大桥上走走。她一颠一颠的走在大桥上,口里还哼着“小二黑结婚”的小调。那双三寸金莲,摆着谱的洋洋洒洒的,像极了刚学走路的孩童。可人又可爱!她哪里是走走,分明是在挑衅,是向摧毁她的那双脚的封建制度挑衅。如此勇敢,如此率性。赋词一阙褒奖外婆的勇气:</p><p class="ql-block"> 太常引.外婆踩桥</p><p class="ql-block"> (词林韵)</p><p class="ql-block">吾家老太行歌欢。恍若似天仙。款款踏桥弯。缓扭摆,身如凤鸾。金莲踩步,老腰风骨,姿态更翩翩。冬暖正怡然。最好看,含情日边。</p><p class="ql-block"> 平常没事,外婆会柱着拐杖去大桥上走走看看。1976年,她生命最后一刻还在念叨:多想再去桥上走走。</p><p class="ql-block"> 合川人为何那么热切希望大桥建成?因为,江水是有脾气的,但凡河里涨水,甚至河水泛滥时,轮渡和渡船都会停泊。加之渡江必须在晚间十点前,否则也会封渡。</p><p class="ql-block"> 儿时,我见证过一件惊人的事。小巷里陈家的儿子,半夜高烧不退,人民医院在江的对岸,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救治导致抽缩窒息。那时人们医学常识差,以为是死了,家人用簸箕把他放到江岸垃圾台上等待天亮处理。谁知,当晚大雨倾盆,雷电交加,清晨六时许,郭奶奶听到孩子哭声,迅即通知家人乘最早的渡船才送去人民医院。孩子虽然活了下来,但对他一生都是刻骨铭心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可想,一座桥会给两岸的人民带来多大的福祉。</p><p class="ql-block"> 涪江一桥,是合川古往今来跨越在涪江上的第一座桥梁。全长345.6米,桥面宽10.5米。也是重庆境内涪江上的第一座桥,它开启了合川江上桥梁的新纪元。</p><p class="ql-block"> 大桥建成后,小舟的摇橹声渐渐远去,“涪江晚渡”的景致逐渐成为合川人刻在记忆深处的美好回忆。过江变得非常方便,车辆通行只需二三分钟。那时,生态环境好,江水也很清澈,尤其是秋季,站在桥上可以看到水下的鱼儿游动。</p><p class="ql-block"> 涪江一桥,是涪江上观景的最佳点。东与八角亭,古钓鱼城遥遥相望。清晨,太阳从八角亭后升起,东方红号客轮穿过朝霞驶向嘉陵江。夜来,渔歌唱晚。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红透半个江天。孤鹜与落霞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应和了王勃笔下的江天秋色。</p><p class="ql-block"> 涪江一桥的落成,标志着合川人幸福指数的提高。它既是合川城市化建设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城市的一张名片。它见证了合川这座古老城市的发展和变迁,也见证了合川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成为了合川通往天南海北的重要交通枢纽。</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涪江一桥,如站立在涪江上的钢铁汉子,它承载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只可惜,长期超负荷的使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2009年,坚守了37年的涪江一桥宣布退役。彼时,上千的市民与之合影送别。1月5日上午10:58分正式爆破拆除。大桥在爆破后扬起的烟尘中像一条巨龙摇晃着沉入江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爆破前一天,我在桥上走了几个来回,作为老朋友,这样的告别每一步都是沉重的!我与这座迎送了我三十多年上下班的桥留下了珍贵的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从涪江一桥的诞生、重建,到涪江二桥、三桥、四桥,乃至东渡大桥,南屏大桥的贯通。桥的文化,已成为合川城市的缩影。桥,不再是东坡笔下的“竹杖芒鞋”,也不再是合州古渡的轻棹扁舟。而是钢筋铁骨的铮铮汉子。它承载着城市的文明,城市的历史。跨越江心的脊梁,应合着经济半小时的节奏,扛起了两岸的繁忙。</p><p class="ql-block"> 纵横三江的桥梁,是江水书写的诗行,是合川人的梦想,是合川人的希望和远方。</p><p class="ql-block"> 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古渡,扁舟轻棹隐去了痕迹</p><p class="ql-block">晚渡的呐喊,已藏进了</p><p class="ql-block">时光深处的记忆</p><p class="ql-block">跨越江心的摆渡</p><p class="ql-block">让给了江上的 bridge——桥</p><p class="ql-block">彩虹横空,引云龙飞渡</p><p class="ql-block">铁桥穿越,锁八百年鱼城烟雨</p><p class="ql-block">滚滚车流,覆盖了轮渡的汽笛</p><p class="ql-block">时间,在桥墩的肩上飞奔</p><p class="ql-block">天南海北,车水马龙</p><p class="ql-block">满载渠江红橘、合川桃片</p><p class="ql-block">古楼枇杷、保和桃李</p><p class="ql-block">带着乡村振兴的喜悦</p><p class="ql-block">输入四边八方,南北东西</p><p class="ql-block">鹭鸥轻翔,渔歌唱晚</p><p class="ql-block">春明景和,三江六岸一片繁忙</p><p class="ql-block">忠诚的钢筋汉子</p><p class="ql-block">应合着经济半小时的节奏</p><p class="ql-block">承载着历史,承载着希望</p><p class="ql-block">承载着江城合川的明天和远方。</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修建一桥前的涪江</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涪江。此时,只有水路承载城市的日常和运输。</p> <p class="ql-block">一桥,如站在涪江上的钢铁汉子,承载着城市的繁忙!</p> <p class="ql-block">一桥,在爆破扬起的烟尘中如一条巨龙摇晃着沉入江底,告别了这座城市,完成了它37年的历史使命。</p> <p class="ql-block">上千市民与一桥合影告别。</p> <p class="ql-block">张诗彬 ,字清远。笔名:素墨,号隐江夫人。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作协子曰诗社会员、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诗词学会会员、重庆市合川区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合川区诗词学会会员。</p><p class="ql-block">喜欢文子,钟爱于散文诗歌及古诗词。用墨笔点染生活,用诗情写意人生。</p><p class="ql-block">素心若简,墨香宜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