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巍峨雄伟友谊关,荡气回肠千古歌。友谊关自古至今一直发挥着镇守南疆边陲的作用,因而又有“南疆第一关”、“中国南大门”之美誉。友谊关是中国十大名关之一。关楼左侧是左弼山城墙,右侧是右辅山城墙,犹如巨蟒分联两山之麓,气势磅礴。友谊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凭祥市西南端,322国道终端穿过友谊关拱城门,与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陆路通道和国家一类口岸,距凭祥市区18公里。友谊关是中国保存比较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南疆边关要塞。始建于汉朝,友谊关景区包括关楼、城墙、左辅山炮台(镇关炮台)、右辅山炮台(金鸡山炮台)、清末广西全边对讯署(法式楼)以及大清万人坟等,总占地面积250 万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11663.76平方米。每年到景区的旅游人数约10万人次。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友谊关法式楼】</p><p class="ql-block"> 法式楼是清政府设在凭祥的“镇南关对汛分署”的办公地址,建筑风格与越南殖民地建筑一致,具有浓厚的历史感。这座法国式建筑历史回溯到100多年前的清代末叶。当时,中国清代兵制,凡干总、把总、外委所统率的绿营兵称“汛”,其驻防巡逻的地区称“汛地”。对汛署,即是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10年后,中法两国为解决大清国与法属越南边境沿线双边军事、外交、边贸、人员往来而设立的两国边境对等管理机构,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两国海关。南关对汛署(法式楼),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它是中法关系史和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个重要历程,是近代中法有关中越边界划定的直接产物。至上世纪初,中越边界“对汛” 机构经历了民国时期的发展演变,其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拓展。现在看到的这座法式楼—南关对汛署,于民国初期的1914年兴建,由法国人设计,中国人建造,是中法“对汛”这段特外交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大清邮局】</p><p class="ql-block"> 大清邮局在法式楼一楼,里面售卖各种旅游纪念品、明信片等。法式楼外立着一个墨绿色的邮筒,很有沧桑感。</p> <p class="ql-block">法式楼二楼设有图文展览室,游客可以在此了解许多历史知识,并拍摄到非常有历史感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友谊关边关第一街】</p><p class="ql-block"> 边关第一街是凭祥市友谊关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的重头戏,街道宽阔整洁,建筑别具一格,现已成为集吃、购、游、玩、住为一体的商业中心,极大丰富游客的边关旅游体验感。</p> <p class="ql-block">友谊关历史长廊</p> <p class="ql-block">【抗法英雄冯子材】</p><p class="ql-block"> 冯子材曾任广西贵州的提督,1882年解甲还乡,后面受到清政府委派,冯子材老将出征,1885年3月23日,法军兵分三路,再次大举进犯镇南关,直逼关前隘。1885年3月25日,冯子材下令反攻并指挥各军乘胜追击,法军统师尼格里被击成重伤,另两名法军高级将领被生擒。镇南关大捷扭转了整个中法战局,是中国近代史抵抗外来侵略,取得的一次伟大胜利,<span style="font-size:18px;">镇南关大捷</span>冯子材成为赫赫有名的抗法名将。</p> <p class="ql-block">友谊关边境派出所</p> <p class="ql-block">友谊关广场</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关囗岸</p> <p class="ql-block">【镇关炮台】</p><p class="ql-block"> 左辅山镇关炮台位于友谊关楼东侧的左辅山顶,它的东南面是越南,西面是右辅山(又称金鸡山)。中法战争结束后,抗法名将苏元春督办广西边防军务时,为防法军再次进犯,特选此山构筑炮台,名曰“镇关炮台”。这座炮台与边境线上其他炮台有所不同,结构特异,整座山头构筑南北炮台两座,南面为前卫炮台,北面为主炮台。</p> <p class="ql-block">【零公里】</p><p class="ql-block"> 友谊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下辖凭祥市20公里中越边境交界处,也是322国道终点与越南一号公路起点,也就是人们常说“0”公里,越南一号公路从友谊关口岸抵达河内只有172公里。</p> <p class="ql-block">友谊关越南边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