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岁月长河中的 晋地明珠

太行树神焦语录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焦广文 晋城建市40周年献礼</p> <p class="ql-block">一个人,四十不惑,开启人生下半场。</p><p class="ql-block">一座城,千载繁华,再书岁月新宏章。</p> 一、地名演变:从卧牛城到晋城的历史轨迹 <p class="ql-block">一、地名演变:从卧牛城到晋城的历史轨迹</p><p class="ql-block">晋城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其地名演变错综复杂。远古至秦汉,端氏、上党、长平率先登场,汉代起,濩泽、高都、泫氏等州县地名逐渐涌现。隋朝时,丹川、陵川、阳城等地名崭露头角,唐朝则见证了泽州的辉煌,统辖晋城等六县,直至 1985 年晋城市的设立。</p> <p class="ql-block">其间,阳阿故城于阳陵存续 467 年(前 202 年 - 265 年),大阳镇作为阳阿县治所存在 28 年。丹川县,隋开皇十八年由高都县改置,治所在今晋城市东北高都镇。高都故城位于晋城市老城区,泽州古城亦在此。1985 年,地级晋城市成立,辖区与古建兴、建州、泽州及泽州府版图契合。</p> <p class="ql-block">高都故城,传说曾为卧牛城,城北牛山村与之呼应,其坐落于白水河上游东西两河之间,三水环绕,背依司马山(今白马寺山)。东河源于白马寺山景公塔下山涧,由龙马湖、王谷坨、闫庄、后河、东滩会、过景忠桥、水陆院沿瑞丰路南段入白水河;书院河出自白马寺山脚下的龙王庙黑龙潭,由北向南流至城区西大街过景德桥入西河;西河由北向南流经陈沟、西上庄、城区西街景德桥与书院河汇合、过南街与东河汇合入白水河。三河最终汇入丹河,全长 61 公里,流域面积 411.7 平方公里。晋城在高都故城基础上兴建,《泽州府志》载其变迁历程。</p><p class="ql-block">《史记·赵世家》记载:“十六年,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以端氏。”此后,晋孝公、晋静公父子便食邑端氏聚“西城”一带方百里千余户奉(通“俸”)禄,将宗庙迁至了高都古邑(今山西晋城市泽州县高都镇)奉祀。至此,高都古邑成为晋国历史的记忆源头,同时也为“晋城”后来的出世留下文化铺垫。</p> 二、晋城之名:晋君晋王封地与历史渊源 <p class="ql-block">二、晋城之名:晋君晋王封地与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自古山西皆称晋,唯有此地叫晋城。</p><p class="ql-block">晋城之名,可追溯至春秋末。周安王二十六年,赵魏韩三家迁晋静公于端氏邑,后三家分晋,此地历经变迁。“贞观元年(627 年),废盖州,自端氏县徙泽州来治。”晋城以县邑身份隶属于泽州长达 1358 年,直至 1985 年建市。自然而然,这片土地也就成了历代晋王的封地,与诸多晋王紧密相连,如司马昭、司马炎、司马睿、杨广、李治、李克用、赵光义等,晋城的诞生受其影响颇深。</p> <p class="ql-block">晋城白马寺山,旧称司马山,相传因司马懿封长平侯时登临而得名,后因山顶白马禅寺更名。白马寺“古寺飞黄”碑刻为历史解密,白马寺山顶的景公塔最初为“景坛”。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患有眼疾,最终以眼疾离世。司马师离世后,司马昭接过了他的政权。咸熙元年,司马昭受封晋王,追尊司马师为景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封伯父司马师为景皇帝。“景坛”最初是纪念司马师的地方,即:司马山景公塔,为纪念“景帝”的祭祀坛,后毁,清康熙三年(1664年)被晋城知县景文魁重新复建,故名。白马寺唐朝之前为司马家族“宗祠”后为“晋地宗祠”简称“晋祠”,其西北早期有古汤庙,古籍称小析城山汤帝庙,后毁遗址尚存。</p> <p class="ql-block">唐时,山西高平羊头山下的焦家沟走出两位高僧,《续高僧传》卷第十五“唐泽州清化寺释玄鉴传八”记载,玄鉴十九岁皈依佛门,跟随远公(慧远)学习佛经教义。古碑“古寺飞黄”记载了玄鉴和尚参与景坛晋祠重大法事,白马驮经藏经书与此并供奉铭文碑记。唐贞观二十年,太宗李世民扩建太原晋祠,晋城司马山晋祠为避同名而改称白马寺。司马山山名在《泽州府志》和《方與志五•山川》《初学记》曰:“晋代祠此,因以为名。”白马寺《景公塔碑文》也记载了白马寺山顶此前有塔毁弃,后知县景文魁重建,《泽州府志》卷之三十四“职官志二”泽州·国朝·知州“景文魁,辽东人,顺治十七年任”。看来知州景文魁,对景公塔历史还是有了一番研究后,才在原址重建,借古渲今,一塔两意,景公塔见证了这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晋城南之晋庙铺,一说因古有规模宏大的晋庙,一说位距司马懿、司马炎故里(焦作温县)很近且有最大规模的晋地晋庙与文庙(天井关文庙)故曰晋庙铺。虽唐时称科斗店,明清为驿铺,但“晋庙”之名流传至今。其传说与晋公子重耳曾居此避难有关,古碑与古庙见证了其悠久历史。</p> <p class="ql-block">综上,从晋静公封地到晋王、晋祠、晋庙乃至高都故城,“晋城”之名的出现顺理成章,实非偶然。</p> 三、远古溯源:晋城的早期历史脉络 <p class="ql-block">三、远古溯源:晋城的早期历史脉络</p><p class="ql-block">远古时期,此地属冀州,历经陶唐、虞朝、夏代。夏末,商汤伐夏桀,此地称垂都,殷商时建有商盖国(今高平米山)。周穆王西巡曾至濩泽(今晋城阳城)。春秋末,赵魏韩三家迁晋静公于端氏邑,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在此爆发,后归秦。</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统一六国,此地分属河东郡东部、上党郡南部。东汉灵帝中平五年改为州、郡、县三级制,分属并州上党郡、司隶河东郡。三国为曹魏占据,曹操统一北方后有省并州入冀州之举。五胡十六国时期,先后被前赵、后赵、前燕等政权掌控。东晋时,此地建置多变,建兴郡的设立成为今晋城市之雏形。北魏永安改建兴为建州,北周武德复建州,隋开皇三年改建州为泽州,后又有诸多变更。唐武德初年分泽州置建州、盖州、泽州三州,贞观元年合并,晋城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开启了其独特而灿烂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忆往昔征途戮力同心,看今朝伟业催人奋进。英雄的晋城人民艰苦奋斗、砥砺奋进屹立于新时代的猎猎风口。新的征途,使命在肩,我们将一如既往,一起建设更加辉煌的美丽晋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