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官难、科举考试难,备考耕读更难!中国有句古话:寒窗苦读十余载,只为一朝金榜题名时。为此学子们“头悬梁,锥刺股”,点灯熬油,孜孜不倦。</p><p class="ql-block"> 这次来到河北定州贡院,不尽让我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产生了探究一下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 定州贡院,是中国北方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贡院,也是中国唯一一座文武兼备的科举取士考场。</p> <p class="ql-block"> 贡院是古代科举考试的考场,又称贡士院、贡闱、贡场或闱场。它是随着科举制度发展不断完善的产物,被认为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形式。</p> <p class="ql-block"> 采用科举考试的形式,以考试成绩择优选拔平民入仕。从而使得出身社会中下层家庭中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个人获取从政为官、家庭提高阶级地位的机会。同时,科举考试相对扩大了统治阶级选人用人的基础范围。</p> <p class="ql-block"> 科举制度开创于隋朝,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延续至元、明、清前后共1400余年,先后出过592名状元……</p><p class="ql-block"> 采用科举制度前,中国古代选官用吏的方式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两汉时期的察举制……</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定州知州王大年在乡绅中筹捐,创建定州贡院。进入贡院,首先入目的就是两株粗壮高大茂盛的古槐。据介绍,这两株国槐是当年乾隆皇帝巡游至此时亲手栽种的,被命名为“乾隆双槐”。</p> <p class="ql-block"> 定州贡院,坐北朝南。现中轴线上还有影壁、大门、二门(基址)、魁阁号舍、大堂、二堂(基址)、揽胜楼等建筑,彰显出了贡院规模的宏大和威严。</p><p class="ql-block"> 影壁白墙是为发榜用的,放榜时,考试通过的学子名字,围着墙上的“中”字书写。这个“中”写的竖明显下短(见下第八图),除有考中之意外,还有中了就有了高“贵”地位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定州贡院魁阁号舍为贡院的主体建筑,是考取秀才的正式场所。</p><p class="ql-block"> 古代科举制度中的科举考试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院试为入门级,包括了县、府、院三试;乡、会、殿三试则是科举考试的核心阶段,每个阶段的第一名分别称为解元、会元和状元。</p> <p class="ql-block"> 定州贡院魁阁,给人似冲天而起的展翅大鹏之态。因其后面与考试号舍衔接,所以只建了门脸儿,也就是半间楼阁,另一半被号舍替代。半四角攒尖屋檐叠层而起,共有四层。据说其寓意“步步高升”,同时也有科举选仕要经过层层选拔,方可出人头地,独占鳌头。正好代表着科举考试的院、乡、会、殿四试。</p> <p class="ql-block"> 明清两代科举制度逐步完善。科举考试的起点是从县试、府试开始的童试,取得童生资格者,才能参加院试,考试通过后成为秀才。秀才中的第一名被称为案首。但秀才还不能入仕为官,只有参加了乡试,考试通过,成为举人,方可踏进官场门槛。所以说,乡试才是科举考试的真正开端。</p> <p class="ql-block"> 魁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因此也被视为科举考试的神祇。魁星的形象与文人形象截然相反,其形似恶鬼,头生赤发、额长双角,环眼怒瞪,鼻若悬胆,阔口呲牙;一手执笔,一手托斗;一足后踢,一足独立于鳌头之上。故观其形象就有了“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意。</p> <p class="ql-block"> 在号舍的展柜中,我看到一幅暗含“正心修身,克己复礼”的魁星图。这让我想起了在北京北海公园看到的一幅西蜀阆中人马德召的“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碑刻(图片右下角)。而阆中贡院(也叫川北道贡院)和定州贡院是全国唯二的保存最完好的清代科举考试场所。</p> <p class="ql-block"> 定州贡院的号舍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贡院号舍。这里考试场所是开放式的,有点像现代考场,一人一桌。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定州贡院是从童生中选拔秀才的考场。考生早上进考场应试,下午交卷子就要离开考场,不在号舍中过夜。</p> <p class="ql-block"> 这个面阔七间,进深九间的魁阁号舍,可同时容纳百余位考生,如果考生数量超过百位,在号舍的两侧可增设考棚。</p><p class="ql-block"> 你知道自有科举择优取士以来,一共有多少个能成功成为“连中三元或三元及第”的人物吗?告诉你,文科17人、武科四人,共计二十一人。</p> <p class="ql-block">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千字文》开篇四句,是考场的座位编号。</p><p class="ql-block"> 号舍中有许多陈列展柜,里面陈列着与科举考试有关的实物(一个展示柜除外)。</p><p class="ql-block"> 崔元翰(729-795年),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人。他是中国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全唐诗》存其诗七首。</p> <p class="ql-block"> 科场考试,为了杜绝各种舞弊现象,在隋唐时期就有了“糊名”法,又称“弥封”或“封弥”法。就是将考卷上填写的考生姓名等基本信息用纸糊起来。</p><p class="ql-block"> 唐寅字伯虎,苏州府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十六岁府试第一,二十八岁乡试第一。因弘治十二年(1499年)科举舞弊案受牵连,终身止步于解元 。</p> <p class="ql-block"> 魁阁号舍中,这个展示窗里展示的就是唯一一个与古代科举考试内容无关的物品。</p><p class="ql-block"> 糊名法在北宋时期得以继承与发展。为了防止考官通过笔迹、试卷记号等辨认考生,开始实行试卷“誊写”制度。即考生答卷后,由专人用朱笔对试卷誊写,考官根据誊写的“红卷”进行评分。</p> <p class="ql-block"> 杜甫24岁开始科举考试,三次失败;吴承恩20岁中秀才,七次乡试失败;徐渭八次乡试名落孙山;蒲松龄考乡试到63岁,共考12次皆失败;吴敬梓参加了三次科考,皆铩羽而归;李时珍在考举时,连考三次都没得中等等……</p><p class="ql-block"> 《范进中举》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儒林外史》中的故事,通过范进中举发疯过程,对当时社会进行了辛辣的讽刺。</p> <p class="ql-block"> 号舍中展示出的这些作弊手法,真是能让人羡慕,能写这么一手好字,看出古人文字功底深厚。但这准备好的作弊工具,似乎是不适应这种开放式的考场吧?只有在那种半封闭的单间号舍中,才能宽衣解带,翻看小褂、袜子吧?</p> <p class="ql-block"> 出了这扇门,就是定州贡院的龙门了。</p><p class="ql-block"> 龙门本为我国第二大河黄河的咽喉。传说:每年三月冰化雪消之时,有黄河鲤鱼从百川汇集龙门之下,竟相跳跃。一登龙门,云雨随之,天火烧其尾,乃化为龙。赶考的学子谁不希望能跃过龙门,高中金榜呢?(编自定州贡院介绍)</p> <p class="ql-block"> 这两根保存完好的盘龙柱,是中国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先生在定州做平民教育的实验时(1926年—1936年),把此处作为讲台,而在这两个柱子的位置就砌了一堵墙,而将两根盘龙柱包裹在了里面。也正因此竟然平安渡过了“文革”期间破四旧,大肆破坏文物之灾难。直到2005年贡院维修时,推倒了那堵墙,里面的盘龙柱也得以再次面世。</p> <p class="ql-block"> 参考的学子们的试卷过了这道门,就再也收不回来了,这道门便成了决定考生命运的地方,因此被称为龙门。表达了人们对于更高层次的追求与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期盼。(编自定州贡院介绍)</p><p class="ql-block"> 龙门前的两根高4米的汉白玉盘龙柱,柱身分别刻有一条腾云驾雾的祥龙,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龙门后是大堂……</p> <p class="ql-block"> 大堂,从龙门出来就是。但从体量上看,比起魁阁号舍、揽胜楼来,真不能说“大”。</p><p class="ql-block"> 大堂:是考官议事、收取、封存试卷的地方,也是考生举行簪花礼的场所,由学政在大堂召集中试考生行簪花礼,再由知州携学子们到孔庙拜谒孔子,之后到学宫拜见老师,算是正式入学了。(此段为定州贡院介绍)</p> <p class="ql-block"> 大堂后是“二堂”。</p><p class="ql-block"> 二堂:是考官评阅试卷的场所,阅卷人不准由当地人担任,必须在本省五百里之外招聘,避免徇私舞弊的现象,这才是真正决定考生命运的地方。二堂建筑已遭破坏,现为二堂基址。(此段为定州贡院介绍)</p><p class="ql-block"> 二堂基址后是端庄气派的、带有左右耳房的揽胜楼……</p> <p class="ql-block"> 揽胜楼这是定州贡院最后面的建筑物,它是考官们的宿舍。揽胜楼两侧各有耳楼,是用来监视文场东西两侧,以防场外作弊用的。据说“揽胜楼”是当时除定州开元寺塔外,第二高的建筑了。来此的文人雅士,登楼赏景,题诗会友,故称为“揽胜楼”。</p><p class="ql-block"> 主楼一侧的还有“教员”当年的语录:领导我们事儿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p> <p class="ql-block"> 魁阁上高悬“笔参造化”四个字。这充分点明了在古代封建王朝,要出人头地,成为受人尊敬的“老爷”、“孝廉”;入朝堂为官,成为能吏干臣,尤其是对于社会上贫民百姓来说,就是要凭笔杆子来改变自己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 宋皇帝真宗赵恒《励学篇》:</p><p class="ql-block">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p><p class="ql-block"> 陈继昌(1791-1856),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乡试第一名,成为解元;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会试第一名,成为会元;同年殿试第一名,成为状元。这是古代科举制度下的最后一个“三元及第”状元。</p> <p class="ql-block"> 人生四大喜之一 “金榜题名时”,就是指科举中榜,一旦中榜就意味着个人事业的成功和家庭地位的高贵。</p><p class="ql-block">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p><p class="ql-block">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p><p class="ql-block">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p><p class="ql-block">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p><p class="ql-block">——出自宋•汪洙•《神童诗》</p> <p class="ql-block">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p><p class="ql-block">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p><p class="ql-block">——这是元代高明《琵琶行》中的四句,道出了莘莘学子们通过多年不懈努力,方可从苦难中走向辉煌!</p><p class="ql-block"> 活到老,学到老!古人的学习精神催人奋进!谢谢大家赏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布衣崔 24.12.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