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顾,名顾恭安,今年九十有三。当年曾作为上海干部与我们一起插队黑龙江逊克的松树沟,在那个艰苦的岁月中,与我们结下了一世的情缘,他也是我们亦师亦友的忘年交。当下,我们也一直与老顾保持着很好的交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已是鲐背之年的老顾并不守旧,也蛮适应社会潮流的发展,至今微信玩得很溜,兴致高时还会发个朋友圈晒晒文字和照片。前不久,老顾晒了一张他当年的结婚证书,看后觉得有趣,也引得我动手制作此美篇以为呼应。</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去年老顾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结婚证,是婚姻登记管理机关签发的证明婚姻关系有效成立的法律文书。据有关资料显示,早年间的婚书的质地有宣纸、硬本、绢面、毛边纸等,以手书居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民国元年结婚证开始改用油墨印刷,词藻华丽优美。1949年以前,中国民间的婚嫁习俗一般沿习旧制,联姻的关键不是男女当事人同意,而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那时的婚书上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以及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的名字,都要写出来,有的还要写清楚订婚或举行婚礼时的饭庄,各种名称排了长长一串。</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如今的结婚证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1952年到70年代末,结婚证上都印有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的图案,在1952年至1959年的结婚证上,还有和平鸽的图案。稻穗、棉花也是当时结婚证上的主角,这反映当时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结婚证上都刻有一句简洁的口号。六十年代初期的结婚证,出现了鸳鸯戏水、并蒂莲、梅花等传统吉祥物,象征着人们期待社会稳定,风调雨顺。后来则有了表示工农业发展的图案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了“文革”期间,一切东西都被披上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政治色彩,结婚证当然也不例外。那时每张结婚证上都必有一段毛主席语录,大都为:“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之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改革开放后,结婚证不再是夫妻两人压在箱底的婚姻纪念品,而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文书。人们使用结婚证的次数日趋增多,于是结婚证也随之“返璞归真”,逐步取消了复杂的图案,并由奖状式变为护照式,方便结婚人携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9年8月,支付宝宣布,福建、江西、江苏、浙江、重庆5省市上线电子结婚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民国时期的结婚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同样是1956年的证书但也不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57年的结婚证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58年的结婚证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59年的结婚证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65年的结婚证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具有文革鲜明特点的结婚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75年的结婚证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77年的结婚证有点简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90年代的结婚证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如今有了电子结婚证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老顾的结婚证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顾的结婚证书,与我见过的一些结婚证书有所不同。证书内容不文不白,应该是融合了当时两个不同时代的特色,既有民国时期的典雅韵味,又带着解放后的清新气息,两者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读来煞是有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证书全文都是当时的繁体字,最上面的结婚证书四字从右至左,下面的文字都是从右至左竖写,也没有任何标点符号。全文抄录如下(为方便阅读的标点符号为本人所加):顾恭安系江苏省南汇县人,壬申岁十九年二月初八日巳时生;施富莲系江苏省南汇县人,辛末岁廿年十二月十七日辰时生。今由严顺根、顾田根先生介绍,谨詹于公元一九五一年一月四日下午酉时,在敦伦堂举行结婚典礼,恭请陈国君、周莲汀先生证婚,自缔良缘,爱好难分,尔为我助,我为尔扶,生活共同,地位平等,劳动生产,创作新人,全心全意,服务人民。谨以终身伴侣之约,载明鸳谱。此证:结婚人顾恭安、施富莲,证婚人陈国君、周莲汀,介绍人严顺根、顾田根,主婚人顾富麟,村长倪金根。公元一九五一年一月四日谨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细细读来,字里行间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变化,以及男女青年对新生活的憧憬。</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早年老顾和施阿姨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顾在谈到他的婚姻时向我坦言,我那时虚岁十九岁结婚,全由父母包办,自己什么都不懂,只是按大人的指点去做,当时只感到难为情。虽说婚礼是在自家的客堂中举办,但旧式婚礼也是非常严肃慎重的。我结婚时新娘还是坐花轿的,在我们那里以后就没有人坐花轿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虽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老顾和她的夫人,还是像许许多多的国人那样,先结婚后恋爱,很好地经营着他们的那个小家。老顾两口子,虽未能做到像结婚证书上所言:爱好难分、生活共同,但尔为我助,我为尔扶,则是实实在在做到了。尤其是老顾被“发配”到黑龙江农村,以及后来在安徽铜陵的那十多年,施阿姨独自带着几个孩子,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这就是,老顾那代人的挚爱、淳朴和坚忍,或许也是如今许多后人难以理解和企及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感谢老顾让我们了解了他们的过去!</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写于2024年12月6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文中除部分照片由老顾提供外,均引自网络,特此鸣谢原作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