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学,中庸我读过数遍,一度特别想背下来,但没实现。想着多翻翻吧。论语也看过几遍,可能我受教育的年代对孔夫子的评价一度不高,因为他不事稼穑,虽然他对中国文人影响极大,但我总觉得对我影响不太大。我知道他伟大,但我不怎么向他学习。孟子看过数篇,文章太过华美,尤其是磅礴的排比句,读着太累。庄子也看过,但等于白读,没印象。可能潜移默化了。易经读过好些年,最成功的一次是算出我的衣服丢在一家小卖铺,按图索骥找到了。然后一放,又忘了。我学过十年英语,至今连小学生都不如。这些技艺的东西在于熟能生巧。老公催促我多看易经,我看的是理论,不如看十翼。如今案头上是岳学红楼梦。解闷读的,说起来惊世骇俗。至于二月河的乾隆王朝,我越看越觉得瞎耽误功夫。耐着性子读了四册,还剩两册,真不想再看了。要说好看还是雍正一二册好看。如今有了岳学也成小白菜了。汪曾祺是我的下酒菜,比较开胃,百读不厌。据说书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愿。我是不记得原文原句的,比如唐诗宋词的一句半句出处,我想还不如我自己写来好玩。古人也是人,不都是怡情弄性,凭啥背他的?先生偶尔背出我自己写的一句半句,我只是觉得熟悉,有点自己的风格,他说就是你自己的啊。我想出一句话:彼时彼地,此情此性,过时不候,我又不是吃这碗饭的,不过是个票友。</p><p class="ql-block"> 回忆起那些年读过的书,东周列国志,耶路撒冷记,还有康德,黑格尔,哈耶克,叔本华,萨特,尼采,中国的傅雷,鲁迅,散文家一堆,小说家一堆,杂文集…好像连曾国藩的冰鉴都翻过几页,呆呆傻傻的看这些与老公吵架用的东西,别无他用,开卷的益处在于精神胜利,也够被人耍的,好在疗愈能力强。想想也值了。</p><p class="ql-block"> 明明德是我终身的追逐,止于至善是我崇高的理想。要说定静安虑得,我每天专注于扫除,果然不闻窗外事,思虑哪个扔哪个留,磨磨蹭蹭有极大的道理,急个什么呢?所得是精华。果然看着顺眼多了,分门别类,越发沉静。</p><p class="ql-block"> 重温一遍大学。果然,书要放放再读,理解程度便有长进。前有修齐治平,后有修正诚知。修是最重要的了。算起来,我竟然还在格物的阶段,离真知还远。意又从何而诚?心又从何而正?以偏心断理,造成了多少冤屈?又有过多少犹疑不绝?意不诚心不正,连修身都是问题,更罔顾其他。如此又借平凡原谅自己,奈何?洗洗睡吧。</p><p class="ql-block"> 古时因为科举考试,四书定为不悖的真理。人有了尺度,也就有了修行的方向。不管做到做不到,提起修齐治平,还要三思自己是否诚其意正其心。如果自己意不诚心不正,也甘心现状。莫说我为今人的茫然开脱。时代毕竟进步了,允许百家争鸣,个性纷呈。但大都是王婆卖瓜,各说各好。不得不佩服鲁迅先生的犀利:要想安生度日,要么远视说星星月亮,要么近视,除了盘子里的饭菜连盘沿的脏灰都看不见。因为做不了圣者,就做好凡者也行。可是所见那么多自命不凡者偏要指挥别人的命运。悟性高的人对此不理睬也不得罪;聪明点的人还知道自己要什么和要不来什么,只有傻瓜才迷之信之,一再强调“不是你说的吗?”对人不诚不敬要求被人诚敬,对事糊弄敷衍要求荣誉礼拜。别说不懂大学,连小学也不及格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