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编排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吴冠中先生的散文《父爱之舟》,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回忆散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文章以梦的形式呈现往事,描写了作者和父亲在一起的一个个生活场景,表现了父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深沉的爱,字里行间也饱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思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由于本单元的主题是“舐犊情深”,教学任务之一是让孩子联系生活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通过阅读文本,发现文中父亲对孩子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从而让学生联系生活,体会父爱的深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为了达成这个教学目标,我先让孩子们边读边批注,找出不理解的内容,接着通过小组合作扫清阅读障碍,解决字词教学,然后再次回到文本,用我们在前一篇课文学习到的“找情景、抓细节、悟情感”的方法体会父爱的深沉。</span></p><p class="ql-block"> 在全班同学的努力下,大家确实找到了文章描写的七个场景,分别是:买枇杷、住旅店、逛庙会、雪天上学、凑学费、送考、缝棉被。接着,我又让孩子们自己选择一个特别让自己感动的场景,结合文中的细节描写,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为什么让自己感动,并说清楚自己体会到了什么?果然,在课堂上,孩子们都能够畅所欲言,因为他们都能找到让自己感动的场景,也能说清楚自己被感动的理由。似乎一切都朝着我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着,我有点得意忘形了,直到有几个孩子站起来分享自己感动的理由时,我才发现其实我的教学设计忽略了另外一条线索。</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除了表现父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还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无限的思念,更饱含着作者对父亲的理解和感激。作者的理解和感激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在每一个场景描写中,在场景描写中,作者勾勒了父亲慈爱、无私的形象,并将这一形象贯穿于全文,也是在每一个场景描写中,作者还写出了他对父亲的理解和感激,比如:住旅店时,“我”宁愿被臭虫咬,也不愿换房间;逛庙会时,一碗豆腐脑也要和父亲分享;父亲做的玩具,“我”视若珍宝;拿到家里凑的学费,我第一次心酸的哭了;父亲雪天送“我”上学,“我”从不缺课、不逃学;在无锡上学,“我”考试从未落榜……在字里行间,都蕴含着父慈子孝,蕴含着父子温情。</p><p class="ql-block"> 理清楚这两条线索,对于我的教学非常重要,因为孩子们既可以切身体会父爱深沉,又可以像作者一样,从孩子的角度学会理解和感激自己的父亲,所以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发现真正让孩子们感动的除了父亲无私、慈爱的形象,还有就是作者对父亲的理解和感激,因为孩子在用自己的视角检视自己。</p><p class="ql-block"> 下课的时候,我真庆幸自己没有生搬硬套的照本宣科,也庆幸自己不是一成不变的按照自己预定的教学设计完成教学,而是认真倾听了孩子们的“感动”,总结了自己教学的不足。</p><p class="ql-block"> 这或许就是课堂的乐趣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