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步思贤岭

郑继红

<p class="ql-block">  曾经很多次踏访过五龙山余脉的祖源村和回岭村,两个村落同处大山的褶皱深处,前者属溪口镇,后者归月潭湖镇。同样的竹海掩映,溪水潺潺;同样的粉墙黛瓦,古韵悠悠。每次开车出行多是点对点地往返,殊不知两个不同行政区划的村落仅仅一山之隔,连接两个村落的是一条长不到五公里,人称“思贤岭”的石阶古道。</p> <p class="ql-block">  这条古道之所以称作思贤岭,与朱元璋寻访朱升的故事有关。</p> <p class="ql-block">  相传,当年朱元璋率部南征北战,至鄱阳久攻不下。三军总管邓愈见朱元璋茶饭不思,一筹莫展,遂向其建议到徽州寻访朱升,以求良策。求贤若渴的朱元璋当真鞍马劳顿,日夜兼程从江西婺源翻山越岭,过祖源直奔朱升老家回溪台子上拜访。刘备拜访诸葛亮还“三顾茅庐”呢,这么轻易来一趟就跟人走岂不太掉价——朱升故意避而不见,却在家中摆上一席“螃蟹阵”以待。朱元璋一看心领神会,回去依此阵布局作战,大获全胜。当然,朱升后来终为朱元璋诚心感动,出山助其运筹帷幄,成为明代开国谋臣。后人有感于这段礼贤下士的轶事,将这条当年朱元璋途经的古道,取名为“思贤岭”。</p> <p class="ql-block">  清晨,驱车从县城出发,时序已是初冬,寒意渐浓,但秋色阑珊,月潭湖水面上雾气升腾,远山若隐若现,似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p> <p class="ql-block">  回岭村外的苦竹坑有座不知名的小石桥,我在2009年就曾经用相机记录过,并收录到我的《休宁古桥》一书中。过古桥开始登高,周边退耕还林种的枫树已有碗口般粗大,尚未掉落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姹紫嫣红,色彩斑斓;对面北坡茫茫竹海,逶迤成浪,又如绿色的海洋,秋风佛过,微微荡漾起一阵阵涟漪。一缕阳光照射向山脊,那一片翠绿更加耀眼,此情此景,让人瞬间忘却尘世的喧嚣,内心平添几许宁静与祥和……</p> <p class="ql-block">  古道沿山坳蜿蜒,缓缓而上。两侧的树木郁郁葱葱,遮挡了大部分的阳光,只有斑驳的光影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铺满落叶的石板上,为古道增添了几分静谧与古朴。沿着石板路缓缓前行,脚踩落叶,沙沙作响,与山林中偶尔传来的鸟鸣声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美妙的自然交响曲。</p> <p class="ql-block">  徽州古道大多每隔三五里建造一处路亭,供往来客商驻足歇息,而在这不足五里的上行道路上却有大小不一的三座石亭,小者容不下十人站立,大者却能容下数十人遮阴避雨。这一条村与村之间的连接通道,也许就是伴随着村民们年复一年的农业生产而修砌的,如今沿途那层层的梯田已全部荒芜,再也不见当年繁忙劳作的身影。路亭也失去了它的功能,任由它随时光的延伸慢慢毁灭。</p> <p class="ql-block">  就连岭顶“思贤亭”的石墙上也长出两根碗口粗的杉树,古亭经过维修,还剩下架椽盖瓦的工程没有完工。亭内的佛龛空空如也,也没有刻字,亭前那块石碑仅剩半截,碑上携刻的文字已被岁月剥蚀殆尽。</p> <p class="ql-block">  下行通往祖源村的道路近期进行了全面清理,不仅清除了杂草,还对部分损毁路段进行了修复。长约一公里的古道不足半小时便可到祖源村。因其弯弯曲曲共有十处折弯又名“十折岭”。</p> <p class="ql-block">  祖源村经过近年来的打造,已经脱胎换骨,成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每年接待游客在5万人次以上,被誉为“梦里山村”。</p> <p class="ql-block">  村口处那两座相偎相依,紧密相连的荟源桥和萃源桥依然那么古朴。当年农耕时的农机器具嵌入景观墙中,在我看来,似乎有点“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回望归途,深藏莽莽青山中的祖源村又渐渐模糊,在思贤亭前,停下脚步,用自拍模式留个影,为了能沾点当年天子和先贤的灵气。</p> <p class="ql-block">  下山途中,意外在路旁发现一株兰草,轻轻拨开腐叶,竟有四朵含苞待放的花蕾——我想如果来年春天再登思贤岭,定能闻见它幽幽的花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