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天工之巧 匠心营造”之竹编 安溪竹藤编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 漆线雕 佛像雕塑

<p class="ql-block">泉州竹编源自新石器时代,兴盛于唐宋时期。泉州竹编经世代传承,工艺不断推陈出新。国画家李硕卿博取生活器皿的造型特点,融入中国画的艺术风格,把泉州竹编技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被文化部命名为“泉州改良竹编”。泉州改良竹编改变传统的平编素织方式,运用雀目编织法等各种编织构造形式,系列化的竹编立体图案花形,编织有粗有细,粗细交结,图案花纹与外插花有机结合,达到精巧雅致,古朴浑厚,立体感强的艺术境界。</p> <p class="ql-block">工艺流程:制作木模具,把产品造型画成三视图,再测绘部件图,用杉木制成模具;破竹篾,把竹管破成4片,再劈成篾片、篾丝、浸润,在刮刀上刮光亮;编织,把竹篾附在模具上编成胚体,脱模后外加镶插竹篾花纹,装配成整体造型;上漆,染好的竹编用挟具端正造型,关键部位浇抹透明天然大漆,干后解开挟具,待基本造型稳定,外表总体喷一遍透明大漆,干后浸黑色大漆捞起,半干时,用松节油把表面的黑漆擦净;染色,两个锅灶盛水,分别放酸性金黄染料和黑染料,拌匀加温至沸点;把素胚投入金黄染锅染至桔红色,用清水冲净再投入黑染锅,晾干后用砂纸磨光,呈现凹处暗,凸处显,再染一次桔红色。</p> <p class="ql-block">安溪竹藤编技艺兴起于唐末,历史悠久。在宋元时期,其工艺技术越发精湛,普遍应用于农具、茶具、生活用具中。安溪竹藤编造型丰富,色彩明快,精巧实用,闻名遐迩。</p> <p class="ql-block">编织艺术:十字编是挑压编织中的基础,编织纹路呈十字交叉而得名,该法编织简单,用途广泛;人字编编织纹路呈人字形,人字编的经纬线作密编,常见的有挑2压2人字编,挑3压3人字编;六角编呈三向交叉编织,不分经纬线,常见的有六角眼、三角眼、龟背、虎头眼、和尚头等;螺旋编是多向篾进行交织编形成一个圆形口,篾之间交织各夹角都相等,篾多达30条,少则8条;圆面编是用编丝作围绕圆心周编的编织法,一般作为圆形产品的盘底和盘盖之用;纹丝编用编丝和经篾作挑压,且编丝与编丝之间也有规则的自我绞压,收口、收边、收脚常用此法。不同的编织方法产生出丰富的编织花样。</p> <p class="ql-block">竹藤编织工艺品的主要原料是毛竹、其它竹,猫儿藤、龙须藤、山藤及部分木质、草质等辅助材料。</p> <p class="ql-block">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发源于泉州,以宫殿式大厝“皇宫起”为典型,在全国民居建筑中绝无仅有。这种宫殿式大厝以庭为组织院落单元,并以走廊、过水贯穿全宅,较多运用砖、瓦,用石砌基础和红砖砌筑外围墙,穿斗木构架作承重结构,多采用硬山屋顶,弯曲起翘“燕尾脊”,建筑装饰以石雕和木雕见长。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分为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石作、油漆、彩画、堆剪等主要工种。</p> <p class="ql-block">漆线雕发源于泉州,至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泉州漆线雕技艺原为佛像雕塑技艺的装饰工序之一,俗称“妆佛”。传统制作工艺是用熟桐油、大漆、砖粉等原料经反复春、捶、揉、捻,成为富有韧性的漆线土,再搓成粗细不同的“漆线”,运用盘、结、绕、堆等工艺,在坯体上装饰出各种图案。漆线雕做工精细雅致,形象栩栩如生,是泉州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手工艺精品。</p> <p class="ql-block">制作流程,备料,材料混合,抑打几小时,成漆线土原料;搓线,将漆线土反复搓揉出漆线待用;做底胎,根据制作意图设计好造型;盘绕形体,在坯体以“盘”、“绕”、“堆塑”的技艺盘绕;上漆,在坯体上用桐油加明漆均匀涂抹;贴金,将24K金箔粘贴在雕塑好的图案上。</p> <p class="ql-block">泉州古称佛国,宗教信仰丰富多样,庙宇宫观林立。灿烂的宗教文化,为雕塑工匠提供了良好的艺术施展空间。泉州佛塑技艺起源于晋唐,成熟于宋元,明清时步入巅峰。专业的佛塑作坊有西藏国、庐山国、西佛国等。</p> <p class="ql-block">泉州佛像雕塑吸收了外来宗教雕塑内涵,融合了闽南地区的民俗习惯,具有古朴淳厚,精巧细致,人物造型生动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工艺流程,选材料-画轮廓-凿粗坯-细雕刻-打底磨光-搓漆线-上漆线-贴金箔。</p> <p class="ql-block">以材质的不同可区分为木雕、泥塑、脱胎塑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