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广富林

顾康杰

2024年的秋天11月上旬天气有点热,趁一个好天气到广富林遗址文化公园去溜达溜达。广富林位于上海市松江区广富林路3260弄 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昔称皇甫林。 从市区乘地铁9号线到大学城站下车转松江15路直达公园大门口。 广富林的正门叫朱雀门,青砖砌就的门垛似有残缺,仿佛是考古遗址留下的痕迹。 迎门有座钟楼,称作金钟台,源于广富林河藏有金钟的故事。如今的金钟台高高耸立,是广富林文化遗产的一道景观。 广富林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西北和西面有佘山、辰山、凤凰山等小山峰,周围地势平坦 。遗址主要分布在原佘山镇富林村北、施家浜河道及两岸 。广富林遗址的发现获得了“广富林文化”的考古学命名,填补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谱系的空白。 1977年,广富林遗址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点。 2013年3月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富林骨针广场上的骨针是广富林文化遗址的核心地标,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骨针是先人编制衣被渔网的工具,象征着广富林先人的智慧与勤劳。骨针广场位于广富林文化遗址的阙门尽头,广场中间的骨针雕塑巍然耸立,象征着广富林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先人的文明。‌ 上有圆孔,下呈锥形;大可织网,小可缝衣。骨针为原始人类缝纫之用,是古人选择形状、大小、质地合适的骨料(多为鱼骨或动物肢骨),通过削刮、磨制、钻孔等工序打造而成。骨针存在于旧石器时代至战国秦汉时期,直至铁针出现并普遍使用后才被淘汰。与骨针相关的工具还有纺轮、针筒、骨锥等。 考古界命名它为龙山文化,体现了鲁、豫、皖北移民与本地土著文化的交融,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的建设也集中华大地南北文化。<div>集贤坊原名为双进士坊,是明正德年间为表彰曹时和、曹时中两兄弟双双中进士而建造的。代表了二曹兄弟开启广富林科举及第之先河以来,广富林名人辈出、贤士荟萃的辉煌记忆。<br></div> 与集贤坊一轴线上的“智慧海”用青砖砌成的牌坊具有北方韵味。 “智慧海”东面开着一家“一尺花园”网红咖啡馆,咖啡馆所在的建筑,是明末东阁大学士范景文的故居。这座古宅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从江西整体搬迁而来,一砖一木上仍可见到的符号,是搬迁时为了保证复原建筑的原有构造而做的标记。 粉墙、黛瓦徽派建筑座落在广富林的花岗岩石板铺成的土地上显得更灵秀稳重。 “一尺花园”咖啡馆边门又融入了江南水乡特色河埠头,河埠头是水乡人“靠水吃水”的产物,主要用于取水、洗涤、交易、交通以及休闲娱乐。 广富林里有座知也禅寺是为纪念流传松江民间的知也禅师施医救人之善举而复建。寺庙有点像唐朝风格的建筑,也有点像日本京都建筑风格。 尤其是这座三重塔,仔细想想京都的建筑风格也是学习我国唐代时期的文化。 寺内设有山门殿、钟楼、鼓楼、祖师殿、五方文殊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五观堂、般若丈室、内观阁等殿堂设施。 锦鲤是鲤科鲤属鱼类鲤,经过人工改良后的一类观赏鱼品种的总称,现在寺庙里经常可以看到有管理人员饲养的又肥又大又可爱吸引游客的锦鲤鱼。 广富林最经典的镜头,漂浮在水面的“水下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是中国首个以水下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水下博物馆之一。水下博物馆完整生动地再现了上海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变迁,文化展示馆内陈列了很多珍贵的文物,让观众在时光隧道中体验和阅读上海这座城市。 进入“水下博物馆”的购票等待区域是整座木梁玻璃建筑水景房犹如一个圆形丰收的稻谷堆,也酷似鱼篓,象征着鱼篓新石器时代的江南水乡渔猎文化的含义。 “三重塔”与“稻谷堆”相互相称。一个金光熠熠一个宏伟稳重。 在公园的东面有一座出生于广富林的陈子龙 是明未清初中国著名的文学家 为崇祯十年进士松江诗派的代表人物的纪念馆。 在陈子龙纪念馆前有一块巨大的石雕纪念碑记载着陈子龙的生平事迹。 纪念馆外庭阁与公园内的纤夫长堤隔湖相望。 看到建在湖面上的纤夫堤不由想起了绍兴纤道桥。 这是绍兴纤道桥的翻版。 揽胜凉亭,一览广富林湖美丽风光。 广富林遗址文化公园面积约有850亩之大,我们上午游览了公园的东面景点,中午在园内“醉辉皇”饭店休息休息,吃点粤菜和潮汕菜,下午继续游览公园西北面景点。 广富林郊野公园围绕“田、水、路、林、村”五大核心要素建设,以农耕生态自然景观为基础,由农园采摘、果林风光、湿地渔村、露营基地四大板块组成,并按区块分为油菜花田、绿野闲踪、帐篷营地、森林氧吧、稻香闲影、老来青稻田、桃花岛、静水叠杉、花廊休闲、花园中心、房车营地、马术俱乐部等12个区域,同时辅以文化展览、房车露营、采摘垂钓、观光漫步等功能,形成综合郊野游憩区。 篱笆墙内是种植的果树。后面圆顶的是广富林考古遗址展示馆 纵横交叉的河道上横跨的花岗岩石板桥也是古时候留下的古董。 郊区的晚秋荷花开尽,展现出它的另一种美枯枝。 <p class="ql-block">池塘里留下的大片荷花残荷。</p> 荷池边是一片丰收在即的金色沉甸甸稻田。 对生长在城市的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初中即将毕业时在南汇学农时的景象。走在田埂是挑着收割的稻子。 仔细研究稻谷的成长。 已收割扎捆的水稻。 稻田与三重塔。 金秋十月是丰收的季节手捧稻穗高粱玉米享大自然赋于勤劳的劳动者。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是我们那个时代的口号,仔细一看这是十七棉的农场体验馆, 据悉,拾柒棉纺织文化体验馆是广富林文化遗址核心保护区内唯一一座保留下来的农宅,项目周围是拾柒棉农场,包含了稻田、果园、菜园、鹿园、花田等场景。 篱笆墙内分割成小片的土地还有浇水的缸,分明是市郊的农家自留地。 广富林西北面浮在水面上的是合掌度假村建筑风格基于合掌造,独特的人字形屋面创造性的采用陶土板,取代了传统的稻草屋面。 白鹭是鹳形目鹭科白鹭属的中型涉禽,体羽全白,繁殖期时眼先裸皮为粉红色,头部具有两根条状饰羽,背部和胸部具有蓑羽。 广富林的白鹭点缀了广富林的美景。 广富林的隐藏宝藏:关帝庙,广富林的关帝庙和一般的关帝庙不太一样。它是上海唯一获得山西关帝祖庙授牌的宫观,也是唯一以楼阁供奉文昌帝君和魁星的智慧道场。 魁星阁,是中国传统祭祀建筑,祭祀传说中掌管文运功名之神,保一方文风昌盛。 广富林“城隍庙”是供奉松江府城隍、娄县城隍、富林城隍三位一体的城隍总庙。 在松江府城隍庙的遗址中,有一座砖雕照壁,它曾作为山门外的重要标志,历史可追溯到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尽管历经战火,这座照壁依然保持着其原有的风貌,1978年,随着方塔园的建立,它被妥善迁移到了园内,成为了园区内的独特景观。 广富林遗址公园里有一片红色的中式长廊和楼阁,被称为魔都的“小故宫”虽然名字有点夸张,但这些建筑确实非常精致。 隔河相望的西园外景亭阁粉墙黛瓦。 一座仿古的长桥映入眼帘——广富林十七孔桥。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水平如镜的湖面,倒映着桥身的美丽,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壮观。 站在竹排上休息的小鸭。 广富林的这根立柱有点像静安寺门前那根叫“正法永住梵柱” 柱子顶上是4个非常大的狮子,面朝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广富林一日游,逗逗逛逛游美景,了解6000年前松江先民就在“松都九峰”生息繁衍,上海古文明序幕自此拉开。松江不但为如今的上海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也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辉煌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