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己相处

毛毛雨

<p class="ql-block">  人是社会的人,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随着所处环境和场所的变化而不断变换,每一种角色往往都意味着一种责任。在扮演各种角色承担诸多责任的过程中,角色之间会形成各种盘根错节的关系。其实,人们终其一生都是周旋于各种关系之中,并程度不同地获得了与人相处的技巧。然而,可曾有人想过,当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谢幕回归家庭时,如何与自己相处、以何种方式相处就成为每个人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课题。</p> <p class="ql-block">  放得下执念,与自己和解。从字面上理解,所谓执念就是执着的念头。执念的本质是人的意志和欲望在心理上的集中体现,是个体对于自我价值和目标实现的一种强烈追求。诚然,执念可以成为推动个人成长和进步的动力,但当其过于强烈,以至于超出了现实和理性的范围,它就可能变成一种负面力量。在人的一生中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执念,这种执念可能是职业理想的终极目标,也可能是情感生活中的一段经历。执念可能因自己的努力而实现,也可能受种种因素限制无法实现而抱憾终生,以至于成为一种情结淤堵于心无法释怀。</p> <p class="ql-block">  人性的本质告诉我们欲望是无止境的,不可能事事都如意,更不可能件件都能得到满足。客观地说,一个人最终能达到何种境界,取得什么成就,除了与自身的努力有关外,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不是努力了就一定能如自己所愿,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所以我想,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只要竭尽全力地奔跑过,至于能否如期达到目的地就随它去吧,因为既然结果不可控就无须顾及。学会放手,放下过往的执念与遗憾,让那些纠结的心事随风而去。以淡泊之心面对名,以知足之心看待利,以感恩之心对待当下的一切,以平和之心拥抱生活的波澜,心中便会如雨后初晴一片清新。杨绛先生曾说过:“人生要学会与自己和解,两分看透,三分释怀,五分爱自己”。与自己和解才能心平如镜,与自己和解才能做到心如止水,与自己和解方能轻装前行,与自己和解才是生命中最美的释怀。</p><p class="ql-block"> 耐得住寂寞,修旷达之心。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干个阶段组成,而每个阶段又被赋予了不同的使命和责任,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抓住主要矛盾,知进退、明得失、懂取舍、识大体方为明智之举。毋庸置疑,人生下半场拼的是身体和心态,而心安则身安,郁结之事自然就灰飞烟灭。</p><p class="ql-block"> 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平静地独处。一个人离开了社会的舞台,没有了往日的喧嚣,恰恰正是审视自我、修身悟道的好时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古训被历代仁人志士当做修身养性之本,强调保持内心的宁静。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保持一颗淡然的心,敢于独处耐得住寂寞,珍视所得之美好,淡然面对一切失去,凡事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计较,以宁静的心态修身,以善良的品质养性,保持内心的丰盈,修得一颗旷达超然的心性,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修身之旅在于深悟,悟道修行,则润己泽人。</p><p class="ql-block"> 做无为之事,遣有涯之生。世界之大,何为有用?或许是干渴之至时一杯清润的水,或是疲惫不堪时一张舒适的床,或是金钱、荣誉、名利?人们为生计劳作一生,所做之事当然是有用的,但这些显然不是生活的全部,还有很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可以给人们带来美妙的精神享受。譬如人们在工作之余,有人爱好读书,有人钟情摄影,还有人喜欢纵情山水,这些爱好或许不能给人们带来实惠,更与名利无关,但却能够陶冶情操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在忙绿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放松。</p><p class="ql-block"> 人活着需要给心灵安个家,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很多看似无用的事情却让我们做回了自己,让生活变得有滋有味。人的生命包括身体和精神两方面,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与其一味追求有用之物,不如静下心来细细体味无用之物带来的意境和美感,在心灵的栖息地找到自我和本我。无用方得从容,洁净如初的心灵以及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才能成就百毒不侵的自己,心没病,身体自然安康。</p><p class="ql-block"> 既然人生的旅途已经到达老年站,那就坦然面对学会与自己相处吧,放下执念与自己和解,耐得住寂寞修旷达之心,做无用之事遣有涯之生。在无用之事中品味人生滋养身心,享受生活赐予的每一个美好,不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么? </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