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4年12月4日,琼瑶去世。一时,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点新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不奇怪,她是20世纪后半叶,华文言情小说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一度风靡海峡两岸、东南亚等地区。地铁的车厢里、公园的长椅上、校园的角落里,都能看到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捧读她小说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之前,金庸的离世(2018年10月30日),已让图书市场少了书剑恩仇侠骨气;如今,琼瑶也走了,又去了几多儿女情长婉约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到言情小说,古已有之,但那时的作者多为男性。进入20世纪,此种情况有所改观,但直至近70年,女性才成为当代言情小说的主要作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在1963年,琼瑶出版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窗外》始,言情小说就进入了琼瑶时代。1989年,台湾久大书香世界举办了“三十年一百五十本文学畅销精典特展”。在评出的最畅销的十大女作家中,她排名第四;在评出的十大畅销书中,她一人的作品就占了两部:《烟雨濛濛》和《庭院深深》。琼瑶的红火,带动了台港言情小说的兴盛。涌现出一批言情小说作者,如玄小佛、姬小苔、席绢、亦舒、岑凯伦、林燕妮、李碧华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琼瑶小说迟至80年代初期才进入大陆图书市场,但很快就席卷了新华书店的柜台、街边的书报摊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可否认,许多文学史家对言情小说的评价是不高的。理由是模式化、自我雷同,对生活的反映欠深、欠广。但学者的观察角度、评判标准和读者的价值取向、阅读喜好并非都一致的。既风行,必有原因,琼瑶小说的一度火爆值得探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一,爱是不能忘记的。琼瑶小说都写的是爱情故事。而爱情,通常是人生长旅的重要内容,所以,取材于此的作品天生有一种吸引读者的魅力。更何况,从小说题目到人物名字多采自古典诗词,主题诗歌统领全篇,语言文字注重节奏感和旋律美,都为小说披上了诗意美的外衣。而大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因为“左”的思想的干扰,使得爱情小说少得可怜。偶有作品涉及,也偏于严肃、单一,难于满足读者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带有异地色彩(几十年的两岸隔绝加重了地域间的差异)的琼瑶小说一经进入大陆的图书市场,便立刻引起轰动。至于以后的长期畅销,更有多方面的因素:青年学生忙于考试、升学、求职,需要缓解压力;上班族在激烈如战场的商海、职场中拼搏也极疲惫,于是能给人以温馨之感或起调剂作用的言情小说就拥有了广大的读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二,爱是纯真美好的。复杂纷纭的现实生活难以满足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而琼瑶的言情小说却能使读者在紧张劳顿之余,轻而易举地获得了。其笔下的女主人公永远是作者重彩浓墨、精心描绘的对象。她们有雅而不俗的名字,如含烟、雨薇、依萍、晓霜。有古典式才女的素养,既能填词,又能谱曲;不仅以此消遣自娱,还能凭此安身立命。几乎都“有冰雪般的纯净,有火焰般的热情,有画一样的美丽,有诗一般的幽情”(《冰儿》)。至于男性形象,也是既“要有英雄气概,又要温柔体贴;要漂亮潇洒,又要忠实可靠”(《窗外》)。双方都对爱情矢志不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未谙世事、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来说,这种爱情的描写,是符合他们对生活的憧憬的。而对于“曾经沧海”的人们来说,以之为参照物,或寻找共鸣,或勾起回忆,一如琼瑶所言:“能在我的小说中找到那刹那间的美,让你忘了片刻的忧愁感伤”,也算是对并不很理想的现实人生的一种补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三,爱是曲折多姿的。琼瑶讲述的故事缠绵悱恻。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恋情、爱情,达到了“生也相随,死也相随”的地步。其特征是痴情、纯情。这痴,如《在水一方》中的诗尧对小双的表白:“我不在乎再等十年二十年或一百年!”而“纯”,既指男女主人公极真纯的感情;也指作者对男女情爱描写的“纯”,决无涉“性”放肆之笔。同时,这些爱情故事又有着大悲大喜、大分大合的特点。或是男女主人公一见钟情,但随后必有因性格原因或产生误会而造成的感情危机,甚至决裂,如《在水一方》。或是二者之间先有冲突,屡遭磨难,然后才在对立中逐渐相知、相爱,爱得虔诚、爱得执着,如《心有千千结》。这样的特点就使得故事的情节曲折多姿。对于喜好故事的中国读者来说,情节的曲折多变、悬念不断,无疑是有吸引力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四,爱是耐人寻味的。现实生活中,先是台港,后是大陆,近几十年里婚恋道德观都处在激变之中。如何应对,是人们必须直面的课题。文学是现实生活的镜子,众多的言情小说就如一面面镜子,让读者照见了挚爱的甜美、失恋的苦痛、离异的隐情、重逢的喜悦、性格的扭曲、人生的无奈,从而受到感动,获得启迪,引起警醒。琼瑶是摆弄丹青的高手,她的言情小说亦为情爱画廊描绘了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自尊自立的杜小双(《在水一方》)、痴情贤淑的方依依(《哑妻》)、纯洁善良的陆雅晴(《梦的衣裳》)……这些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自然会吸引读者驻足不前,流连其间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有潮起也有潮落。虽说,爱情是永恒的,但作为爱情载体之一的言情小说却难以永恒,需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才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言情小说有类型小说固有的缺陷,人物、情节,难免模式化、套路化。读者看多了自然会觉得单调、乏味。何况,琼瑶小说最大的特点是纯净美好,但现实生活中的爱情不可能都与“双溪别墅”(《在水一方》)“含烟山庄”(《庭院深深》)中的故事相似。它们千差万别,千姿百态,不仅如诗如画,有时也有血有泪有污秽。所以特点中已包蕴着局限一一对生活反映的欠深欠广。再者,她笔下的美好人物其观念往往是新旧思想的混合,既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又不能完全摆脱依附男性的观念。时序更易,世情演化,读者的口味也随之改变,必然会提出新的要求。所以,即使如琼瑶的小说,到了90年代,也已失去了当年的势头。先是书摊上,梁凤仪的财经小说因适应了社会转型带来的读者需求而盖过了她的风头;继而,女学生的书包里藏着的已改为席绢的“豆蔻小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好在琼瑶是清醒的,她及时改变路数,改变风格,改变创作的方式:躲开当代生活,改写古代人物,如《还珠格格》,扬长而避短(无可讳言,已入老年的作家,不可能像席绢那样熟悉新时代年轻人的生态与心态);让以往的主角——完美的才女、淑女退居次席,如《还珠格格》中的传统女子紫薇反成了没文化、少教养、不完美的小燕子的配角,突出后者无所顾忌的叛逆性格,迎合了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先写剧本,搬上荧屏,赢得市场认可后再改写成小说出版,充分利用现代电子传媒的功能,也符合市场经济时代的运作规律。显然,她成功了。世纪末的两岸三地,又一次掀起了琼瑶热。尽管,这一次的持续时间并不很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毕竟,互联网的兴起与普及催生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网络文学。较之以往依托于平面印刷出版的纸质文学,借助现代科技成果的网络文学无疑有着更其便捷的优势。它使各种类型的言情小说更易面世,因而也就催生了更多的言情小说作者及作品,很难一花独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作为一个时期一种类型小说的标志性作家琼瑶走了。但她留下的六七十部作品还在。当年,称她为“阿姨”的读者们也已步入或将要步入老年的门槛。也许,还会捧读几本她的纸质作品,借以回首曾经的青春岁月——曾把她的书藏在书包里、课本下,以躲过老师、家长搜寻的目光;回味从恋爱到婚姻的种种感受——哭过、笑过、感动过。而称她为“奶奶”的读者们,若是也想见识一下她的作品,则多半是用手机去下载电子版的琼瑶小说来阅读了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过,从这几天各方面的反应来看,人们似乎更关注琼瑶自我了断前的状态、心境及离世方式,还有留下的《遗书》、《當雪花飄落》的視頻。她一生追求美,写尽了婚恋与生死——这一文学的永恒主题。所以,在老去的路上,她所选择的离世方式(“不想聽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我想為這最後的大事‘作主’”)和时间节点(“体力不支”,“生命的終站”)都是以保有尊严、体面为出发点的(“我不要那樣的‘死亡’”,“成為依賴‘插管維生’的‘臥床老人’”,最终“不治”)。这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特别是老年人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相信,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琼瑶,还将是人们的话题:不仅是她创作的言情小说及虚构的人物,也包括小说外、现实生活中的她和她自己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说明:图片下载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