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颐和园观景

超然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37年),历时15年竣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颐和园也遭到严重破坏;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洗劫。慈禧太后两次动用巨款进行修复。1924年,颐和园辟为公园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万平方米,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p> <p class="ql-block">  园内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个古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巅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p> <p class="ql-block">  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湖中的南湖岛通过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各异。</p> <p class="ql-block">  昆明湖畔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景点建筑。</p> <p class="ql-block">  昆明湖畔,万寿山下,一条长廊宛如一条彩带连绵700多米。这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廊内外的苏式彩绘,色彩艳丽,描述了数百个中国古代经典故事与神话传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乾隆皇帝曾在这个极具水乡村野情趣的地方阅看耕织图画。</span></p> <p class="ql-block">  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旗临风,店肆熙攘,走进这条街,就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p> <p class="ql-block">  谐趣园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内的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宏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p> <p class="ql-block">  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以及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  世界遗产委员会是这样评价颐和园的:</p><p class="ql-block"> 北京颐和园,始建于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