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长征路—南方游击战争

移民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梅岭三章</b></p> <p class="ql-block">念起《梅岭三章》,就想着红军风餐露宿,缺衣少食,在国民党的围困与战斗中求生存。战争残酷、红军战士意志的坚强,需要信仰支撑,这也是<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莆田长征缘骑行队</span>骑行长征路所要追寻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离开信丰县城,路过赣南游击区。</p> <p class="ql-block">“陈毅疗伤处”告诉我们“<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人民永远是革命的坚强后盾</span>”。</p> <p class="ql-block">路上还有多处耕牛市场。</p> <p class="ql-block">赣南游击词主题园</p> <p class="ql-block">离开坑口继续前行,目标是梅关古道。</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梅关古道:</b>坐落在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城北28公里的梅岭上,是<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全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驿道</span>。梅岭是粤赣交界的一个隘口,秦时在此设关,叫梅关。梅关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连接长江、珠江水系陆路最短的交通要道。梅关古道被两峰夹峙,虎踞梅岭,如同一道城门将广东、江西隔开。古道开通后,南北交通大为改观,梅岭古道成了连接南北交通的主要孔道,使当时的百里梅岭古道一片繁荣。据史料记载,梅岭古道<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长亭短亭任驻足,十里五里供停骖,蚁施鱼贯百货集,肩摩踵接行人担”</span>。</p><p class="ql-block">梅岭是古战场,也是<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多次战斗过的地方</span>,特别是陈毅同志带领部队在这一带坚持了三年游击战,并在临危之中写下了壮志凌云的《梅岭三章》。</p> <p class="ql-block">南粤雄关一岭南第一关</p> <p class="ql-block">一脚踏两省。</p> <p class="ql-block"><b>附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南方三年游击战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934年秋至1937年冬)</b></p><p class="ql-block"> 在土地革命战争中,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后,坚持在中国南方八省15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同持续“清剿”的国民党军进行艰苦的游击战争。在从1934年秋至1937年冬的三年中,各游击区尽管情况各异,但大体上都经历三个阶段:1934年秋至1935年春,为实现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由苏区斗争方式向游击区斗争方式的战略转变阶段;1935年春至1936年冬,以分散的游击战与优势的国民党军的“清剿”相对抗的最艰苦的阶段;1936年冬至1937年冬,为各游击区的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执行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实现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战略转变阶段。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反复“清剿”和血腥镇压,红军游击队和革命群众一起,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钳制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在战略上配合了红军主力的长征,而且保存了革命的种子,坚持了游击根据地。在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中,留下来坚持斗争的党的高级干部何叔衡、贺昌、毛泽覃、万永诚、古柏、阮啸仙等和其他许多干部、战士,先后英勇牺牲。瞿秋白、刘伯坚等被俘后,坚贞不屈,慷慨就义。在他们身上,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献身精神和崇高气节。1937年12月1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决议高度评价了南方红军和游击队的三年游击战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