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生命的形式与生活的内容</p><p class="ql-block">——《论语》小札之三</p><p class="ql-block">工作者的周末是一个咀嚼工作的日子,周末的下午尤其如此,况且是一个冬天的周末的下午。</p><p class="ql-block">一个人的时空,思绪会像失控的流水,在生命的河岸里,被不知道什么原因忽然吹来的风,掀起了一些些微澜;或者像一片片雪花,翩然在心底里的那些旧事的树木与田畴。</p><p class="ql-block">其实,无论是流水还是雪花,都只是一种生命的形式,其实质都是岸上的人或雪中客心中的意象罢了。</p><p class="ql-block">人们多执着于具体的事件,什么评职了,晋级了,工资奖金多少了,却很少挂念逝去的昨天与流放的远方,更遑论自身的内心世界,究竟应该盛放哪些值得尊重的风景。</p><p class="ql-block">当信仰与理想被嘲笑的一文不值的时候,追求就是赤裸裸的精神的堕落,而所谓情商,不过是狼与狐狸露出的虚伪的嘴脸下藏着的贪婪与阴险。</p><p class="ql-block">我从来都想:生命是有三重境界的:一是生存,二是生活,三是生命。</p><p class="ql-block">如果说生存是残酷的挣扎,是弱肉强食,是巧取豪夺,它遵循的是“不管什么猫”的底层逻辑,生活则更人性化,更具有人类的“温良恭俭让”的特质,因此更鲜活与温暖。</p><p class="ql-block">那么,生命呢?他又应该具有怎样的姿态与内涵呢?要思考这个问题,就要在人与动物之间画一条红线,甚至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p><p class="ql-block">衣冠禽兽并不只是一句骂人的话,更多的是善良的人性对自身的警示。</p><p class="ql-block">说到这里,豁然想起《论语》开篇的几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p><p class="ql-block">这几句赫然列在《论语》的卷首,是不是在表明孔子对于生命的态度呢?因为儒学的实质是人学,是生活的法则与生命的思考。</p><p class="ql-block">在孔子看来,能让自己真正感到内心喜悦的,是时刻保持一种学习的姿态,并且把书本的知识外化成生活的能力,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内动力,一生都处在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本质与规律的探索发现之中,而且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改造自己和改造周围的环境,甚至教化人们的思想,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人生啊。正因为如此,当志同道合的朋友登门拜访,互相切磋与交流学问,那份为思想的光辉所照耀的情谊,是会使人的心底洋溢出幸福的欢乐的吧。</p><p class="ql-block">当一个人沉浸在对真理的世界孜孜探求的境界中,又怎么会被外物所累呢?也就不会在乎自己是否有名或著名,“无欲则刚”,则“不愠”,没有那些世俗的烦恼与忧患,真正做到了生命的本我,我心即宇宙。</p><p class="ql-block">冬天的雪野的圣洁,是因为大地的无欲。我每每面对一篇洁白无瑕的白雪时,竟会被感动得独立良久。</p><p class="ql-block">今天是大雪,写几行短文,表示内心的一分虔诚与敬意。</p><p class="ql-block">向落雪的大地走去,人啊,你是最美的行书。</p><p class="ql-block"> 24年12月6日午后3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