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甘肃——从地质视野开始

雪落无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绪言</span></p> <p class="ql-block">  甘肃,这片承载着亿万年地史演化和八千年历史文化的土地,其自然景观之壮美,文化资源之丰富,宛如一幅细腻交织、色彩斑斓的巨幅画卷,每一笔都蕴含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文历史的深邃积淀。没有哪个省份比甘肃更能一窥中国地形地貌与气候的复杂性,祁连北望,秦岭横亘,汇聚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地跨汇青藏、内陆和季风三个气候带;东北亚最早期人类活动丹尼索瓦人遗址坐落于甘南高原夏河县的甘加秘境,上古时期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诞生于甘肃黄土高原,<span style="font-size:18px;">黄帝和炎帝也是在这里逐渐融合,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民族共同体——华夏,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八千年文明。</span>周启陇东,秦盛天水,开启中华一统;汉通丝路,唐盛佛教,中东西文化交汇于期,于是佛、道、儒三教汇通,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文化生态,唯甘有此,别省仰望。因此,甘肃省成为《孤独星球》杂志推荐的亚洲最佳旅游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沧海桑田</span></p> <p class="ql-block">  甘肃省地质发展史可追溯到长城纪之前,至今已20余亿年。地壳运动在各个阶段是不均衡的,地史演化过程比较复杂,综合各时期地壳运动性质、古构造、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的差异等,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质历史的二叠纪,也就是二亿年前,甘肃地区还是一片汪洋,秦岭海、祁连海仍与特提斯洋连通。直至印支远动开始,才逐渐上升为陆地。</span>甘肃现今的地貌形成始于5500万年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造山运动,其向东北挤压构造背景下,秦岭—祁连造山带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强烈,这个造山运动一直持续到现今,形成了甘肃省盆山相间的地貌格局。约260万年以前青藏高原东北缘各盆地水系大多属于内流水系,而青海湖则通过湟水河外流。此时,黄河水系以湟水河为主河道流入上游下段集水区;直至180万年左右,现代黄河在兰州-临夏出现,开始切入青藏高原;约120万年之后,昆黄运动和溯源侵蚀导致黄河贯通循化盆地、贵德盆地,此时青海湖还属于外流水系,被看作河流的上游;15万年发生共和运动,黄河切穿龙羊峡,现今的黄河上游水系格局初步建立。伴着造山运动,到110万年,河西走廊的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水系基本定型。而长江支流白龙江水系也定型于15万年前的共和运动,其上游上系被洮河袭夺。至此,沧海桑田,江河横流。亿万年的地史演化造就神奇的陇原大地,形成了除海洋地貌之外所有的陆地地貌类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雪沃河西</span></p> <p class="ql-block">绿荫丛外麦毵毵,竟见芦花水一湾。</p><p class="ql-block">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p><p class="ql-block"> 水是生命之源,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汇聚形成了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滔滔河水北出祁连山,汇入河西走廊,最后流入蒙古高原。正是冰雪融水,滋养了河西这片土地,从而孕育了神奇的丝路文化。</p><p class="ql-block">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全长1200公里。其南侧是巍巍祁连(乌鞘岭、祁连山、阿尔金)山系,北侧是北山(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山系。这两列东北向的弧形山系和一系列的走廊盆地皆为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碰撞而生成,距今不过亿年。河西走廊南北沟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东西连接着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祁连山系的隆起,切断了印度洋和太平暖湿气流的北上,使得河西走廊形成了典型的干旱区气候,这里年均降雨量仅40—200毫米,大片的戈壁荒漠存在于这里也就不奇怪了。但上天给了河西走廊另一个机会,在祁连山脉的顶部,冷暖气流常常交汇,丰沛的山区降雨使祁连山成为伸入西北的一座湿岛。山顶覆盖的积雪和冰川形成了高山水塔,冰雪融化形成的潺潺流水,汇聚形成了中国的走廊区域的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沿着河流形成的片片绿洲成为孕育生命的摇篮。</p><p class="ql-block"> 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向中亚、 西亚的必经之路,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奠定了河西走廊在中华文明中的显要地位。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河西走廊是关乎一个中原政权政治经略、经贸促进、 文化交融的战略要道。对于生活在中原的人们,西部的神秘和广阔,曾燃起无数人的向往,也筑就了无数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打通河西走廊,经略西域诸郡,是历代帝王心中永远不变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河西兴则天下隆。<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个地方,东周春秋时为被西戎占领,战国先秦时被月氏人占,后被匈奴攻破,占领建城池。汉代以前,河西走廊已经有了经贸和宗教往来的古道。汉张骞凿通西域以来,河西走廊就承担着欧亚融通的作用,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后汉武帝刘彻初设二郡武威郡、酒泉郡,而后武威郡分张掖郡、酒泉郡分敦煌郡,其并入华夏版图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span>汉唐时代,河西走廊气候宜人,水草丰茂,随处可见的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匈奴人的眼中“祁连”的意思就是“天”,而古时的天山就是指祁连山。 《汉书·霍去病传》中有记载:“祁连山即天山也。匈奴呼天为祁连。”这说明汉代时,匈奴人所称的天山就是祁连山。 匈奴人在失去祁连山后,曾流传一首民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汉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封狼居胥,匈奴人自此远离河西走廊。晋朝以后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大凉均在凉州建都。故河西又称雍凉之地,武威是古凉州、雍州的属地治所所在地,西北首府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河西走廊,是真正的文明汇聚之地。自汉以来,由于异质文化因子的不断介入,使河西多民族文化处于长期变动之中,文化融合和互进在历史的各个阶段不断发生,促使原来性质不一的河西地域文化趋于均匀与一致,并为新的民族文化的进入以及更高层次上的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整合奠定了基础。<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魏,佛教自印度传入河西走廊,</span>无数使节僧侣商客往来于此。石窟文化遗存丰富,武威天梯山为石窟之鼻祖,敦煌莫高窟闻名天下,还有榆林窟、张掖马蹄寺等,均为中华文明之瑰宝。对于河西走廊的这一优势,季羡林评价:“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了。</p><p class="ql-block">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诗中展现的河西走廊景观雄浑壮丽。祁连横雪,山丹草原,大漠戈壁,胡杨怪柳,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分布着无数令人神往的自然景观。河西地区是干早区地貌的集大成者。自两向东,有敦煌雅丹世界地质公园、张掖丹霞世界地公园等令世人瞩目的地质景观。敦煌雅丹地貌位于新疆、甘肃交界处,是典型的风蚀地貌。其土质坚硬,呈浅红色,造型奇特,布局有序,被誉为“天然雕塑博物馆”。每当大风刮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怪影迷离,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月牙泉位于敦煌,属于水体地质遗迹,其美在于形若新月,静卧于黄沙之中,碧波荡漾,清澈见底。四周芦苇丛生,绿意盎然,与周围的沙漠形成鲜明对比,宛如沙漠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span style="font-size:18px;">独特的风场使得泉湖千年留存,</span>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金塔胡杨林位于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城西北,是上万亩胡杨林汇聚成的自然奇观。金秋时节,胡杨林树叶金黄,与蓝天、沙漠相映成趣,如诗如画。这里景色壮美,被誉为甘肃省秋色最美的地方,是摄影、旅游和观光的绝佳去处。平山湖大峡谷是经过亿万年地壳抬升,大自然风蚀、水蚀和化学溶蚀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峡谷。平山湖大峡谷集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峡谷奇观于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质景观。峡谷幽深,峰林奇特,山体多呈圆锥或柱状,造型各异,给人一种悲壮苍凉的美。张掖丹霞地貌气势磅礴,色彩斑斓,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体。其形成于侏罗纪白垩纪时期,有上亿年历史。丹霞地貌以孤立的山峰、陡峭的奇岩怪石为特点。而彩色丘陵犹如仙人泼墨形成于大于上的七色画卷,令人赏心悦目。而天祝小三峡,林木葱笼,春有杜鹃映雪,秋有月疏林红叶,溪水潺潺,秀甲河西。</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雪沃河西,千百年来,河西走廊以其雄浑辽阔,展现了中华的博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雨润高原</span></p> <p class="ql-block">黄天厚土大河长,沟壑纵横风雨狂.</p><p class="ql-block">千古兴旺多少事,汉隶秦俑立苍莽。</p><p class="ql-block"> 雨是黄土高原人类生存之本。说到黄土高原,就想到一个词——厚重。甘肃省是黄土分布的典型地区之一,面积约11.3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24.9%,在甘肃全省甚至全国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黄土高原区对甘肃的意义,不仅仅是滋养了黄土地的人民这么简单。这片区域也是甘肃文化的核心区。受来自太平洋季风的影响,黄土高原形成了典型的雨热同季气候,从而孕育了农耕文明。这里处于半干旱到湿润气候区,黄河及其支流洮河、渭河、泾河、湟水河、祖厉河等流经黄土高原。</p><p class="ql-block"> 黄土高原地貌的演变与第四纪时期环境气候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其晚于青藏高原的形成。6500万年到—260万年期间,黄土高原区域还是一个陆间大湖,气候要比现代更加湿热,是恐龙及后来的三趾马等动物群的热土。受青藏高原隆升影响,360万年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导致了西北区域自然环境气候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青藏高原的隆起大大改变了中国西部的古地貌,引起了西风气流的动力作用,改变了中国各地气候要素的组成,在强大的西北风吹扬下,中亚内陆沙漠地区的大量粉尘被抬升到3000m以上的高空,随风向东南方向飘移之后由于东南季风的干扰和秦岭、六盘山、吕梁山、太行山的阻隔和截留,风速变慢,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大量沉积下来形成巨厚的黄土堆积。中国第四纪黄土研究表明,黄土是从距今约260万年前的更新世早期开始堆积的,更新世晚期(距今100万年前)由青藏高原进一步上升到现代的高度,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最终基本形成,气候进一步变得干凉,风力作用和马兰黄土的堆积速度明显加快,最终在中国北方形成了总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的黄土堆积,并在黄河中游一带形成了蔚为壮观的黄土高原。而甘肃黄土高原面积达14万平方公里。全球最厚的黄土沉积位于兰州七里河西津村,厚度达504米,兰城皋兰山、九州台和、靖原和西峰的黄土剖面均为科学研究典型黄土剖面。</p><p class="ql-block"> 六盘山以西的陇西盆地新生代拗陷盆地在250万年开始抬升,到170万年黄土开始堆积时,地面已经成为起伏很大的丘陵。同时,六盘山以东则是面积大小不等的基岩平台,以及长条形或椭圆形丘陵。它们构成了绝大部分黄土源、梁、的形态基础。由此可见,远在黄土堆积之前,甘肃黄土高原的原始地面就不是“到处完整平坦的”。而黄堆积伊始,另外一种外营力一一水对它的侵蚀作用即相伴而生。170万年左右的黄河还处于内流河,湟水是其源头,随着黄土高原的抬升,黄河切穿三门峡变成了外流河,而其上游不断遡源侵蚀,切穿积石峡、龙羊峡等,形成贯穿中国北部的长河。而其支流广布于黄土高原,每年将多达数亿方的黄土侵蚀搬运至下游的华北大地,广阔的黄河下游平原的冲积史,就是中上游黄土侵蚀史的反衬。与短短数千年的人类历史时期比较起来,黄土高原的侵蚀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扩展一样,都是漫长得多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甘肃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而这黄土高原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以及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甘肃黄土高原是伏羲、女娲和黄帝的诞生地,也是周、秦等王朝的崛起之地。丝绸之路的开通,更是让甘肃黄土高原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甘肃大地湾文化代表了八千年左右的交明演化,形成了部落形态;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史前文化璀璨夺目,展现了甘肃远古时期的文明成就。而石窟文化则和河西走廊一样闻名于世,黄土高原出露的古近系砾岩为石窟的开凿奠定了物质基础。这里有天水麦积山石窟、甘谷大像山,武山水帘洞平凉王母宫和庆阳北石窟等石窟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黄土高原植被从古至今经历了较大变化,历史上的黄土高原曾水草丰美、沃野千里。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黄土高原南部的关中平原、汾河中下游平原植被大量被开垦成耕地,河谷平原地区的森林、草原植被逐步为耕地替代。秦汉开始,黄土高原农业不断向北部和西部推进,原有的林地和草地相继变为农田。南北朝时期,森林覆盖率约为 40%左右。唐宋时期,森林覆盖率下降至 33%左右。明清时期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林草植被进一步被开垦为农田,森林覆盖率下降至约 15%。近代:清末至 20 世纪初期,大批人口为躲避战争进入黄土高原腹地山区毁林开荒,新中国成立初期森林覆盖率仅为 6.1%。现今丽植被覆盖率基本接近明清初期,约30%左右。</p><p class="ql-block"> 黄土高原并非全是黄土构成,在高原内部还有一些岛状山地,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地质景观。平凉崆峒山是以5亿年的奥陶纪砾岩为基础形成的构造断块山,黄帝问道于广成子,成为道教名山,而后佛教传入,在唐代兴盛,又有佛教殿堂,而儒学在陇东一带得到了传承发展,于是崆峒山以三教共存而闻名于世,最能体现体现中华文化融合之道。天水麦积山国家地质公园以白垩纪丹霞地貌为特色,麦积山因形似麦朵而得名,赤壁断崖上凿就的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和河南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窟,又被称为东方雕塑馆,自然山水与佛教文化浑然一体,是其显著特点。此外六盘山、华家岭、兴隆山、太子山等岛状山地生态环境良好,也是旅游胜地。文化遗产,以及众多古墓葬、古遗址和岩画等,共同构成了甘肃黄土高原地区悠久而辉煌的文明史。临夏晚新生代古脊椎动物化石群地质遗迹分属于巨犀和嵌齿象、铲齿象、三趾马和真马等四个不同时代的动物群,其中在铲齿象和真马动物群中分别发现了古猿类和灵长类,其分布之广、数量之多、种类之全、保存之完好在国内和国际上极为罕见,为临夏世界地质公园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在黄河沿岸,炳灵寺丹霞、景泰黄河石林奇绝西北,堪称中华自然奇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云横秦岭</span></p> <p class="ql-block">秦山横亘势何雄!万峰峥嵘剑指穹。</p><p class="ql-block">雁阵惊寒横古塞,霜枫似火映碧空。</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的眼里,甘肃全境就是一片荒凉不毛之地,些而西秦岭山地却完全是另一种样貌,也是甘肃水资源较为丰沛的区域。“<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早知有陇南,何必下江南”,这里的陇南其实就是西秦岭山地,其景色之秀丽,并不亚于江南。西秦岭山地横亘于甘肃南部四百余公里,西接昆仑,东到陕南。其地域上是指渭河以南迭部以东的长江流域和渭河南部支流流域。这个区域</span>含陇南市全境,天水市麦积区、秦州区、武山县南部山区,定西市岷县全境及漳县、渭源县南部山区,甘南州的舟曲县和迭部县,面积约三万八千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西秦岭山地共有三条支脉平行向东蜿蜒。南支即为迭山,迭山向东沿白龙江干流北岸过渡为岷峨山地,而岷峨山地为嘉陵江支流西汉水和白龙江的分水岭。中支为腊利大山和与此平行的太子山;太子山西部遭大夏河深切与祁连山脉支脉达里加山为界,太子山向东与腊利大山在洮河西岸的白石山相连;西秦岭北支西起渭河源头鸟鼠山,向东南延伸与岷峨山地北端相接,继续向东过麦积山入陕西境内。西秦岭地区因其西部与青藏高原夷平面相接,整体海拔较高。秦岭最高峰是位于西秦岭的迭山主峰措美峰,海拔高达4920米。由此向东逐渐降低至海拔2800米左右。 西秦岭地区是黄河支流渭河和洮河的重要源区,也是嘉陵江最大支流白龙江的源头和嘉陵江主要来水的水源地。由于山高谷深,西秦岭南部的诸多河谷和成徽盆地等山间断陷盆地有显著的气候垂直分布特点和河谷小气候类型特点;迭山、岷峨山地是此段的地理、气候南北分界线,以南为湿润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类型。从地质构造和成因上来看,西秦岭在成徽盆地至西汉水一线到舟曲迭山以南,亦属于秦岭山地。</p><p class="ql-block">      西秦岭地质景观资源极为丰富,在西秦岭一带,分布着迭部扎尕那、舟曲拉尕山、宕昌官鹅沟、武都万象洞、成县鸡峰山、文县天池、康县阳坝、两当云屏、渭源渭河源、漳县贵清山、遮阳山、碌曲则岔石林、卓尼大峪沟、临潭冶力关、等著名的地质景观。这些景观特征各异,像一个个明珠镶嵌在甘肃南部的大地上,成为珍贵的旅游资源。 西秦岭山地有着这地球上最壮美的景观之一———扎尕那。扎尕那位于迭山南部光盖山之间的山间小盆地,在末期冰川和河流的作用下,原有的岩溶地貌被改造为塔状峰林地貌和深切峡谷地貌,形成了媲美智利巴塔哥尼亚塔状峰林和石门景观。迭山主峰措美峰,海拔4940米,远远高原东秦岭主峰3680米的海拔。位于车巴沟的石门,相对高差接近2000米,是地球上相对高差最高的石门景观。1922年到1949年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在甘南展开了一系列的探险和植物研究,并且记录了大量原始封闭的人文景观。当他经过扎尕那时,望着层叠的群山和山坡上的藏寨、草甸上的牛羊。它不仅感慨道:“我平生未见如此绮丽的景色,如果《创世纪》的作者曾看见迭部的美景,将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 这就是他心目中伊甸园。“扎尕那”地处迭山之南的一个小型山间盆地,地形既像一座规模宏大的巨型宫殿又似天然岩壁构筑的一座完整的古城。群山环绕的扎尕那,仅有一条狭窄的道路与外界相连,一片祥和田园的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       西秦岭山地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接地,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交汇处。多元的文化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或自成一体或交融共生。陇南是文明肇启之地。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陇南繁衍生息。走进陇南,可清晰求索到人类早期文明的脉络:境内有仰韶、马家窑、齐家、寺洼等文化遗迹遗址二十余处。西秦岭一带是中国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活动的核心地区,还是秦人、秦文化和大秦帝国的发祥地。陇南是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留存地,境内有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的秦先祖西垂陵园,有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等古战场遗址,有魏晋南北朝时期仇池国、宕昌国等地方政权遗存,有保存完整的汉代三颂之一的《西狭颂》摩崖石刻,有编于清顺治年间的王羲之家谱,有流传程式完整的乞巧节、“池哥昼”等文化民俗……伏羲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巴蜀文化等令历史“发烧友”应接不暇。深入陇南这位“史学专家”,既可唱诵“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也可吟咏苏轼的“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眉。秋风兴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姿”。</p><p class="ql-block">       陇南是甘肃省唯一拥有亚热带气候的地区,气候垂直分布极为明显,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陇南没有沙漠,境内高山、丘陵、河谷、盆地交错。温暖的气候、丰富的地貌,使得陇南的山植被葱郁、陇南的水澄澈碧绿,陇南的水色山光兼具北国的雄奇和南方的秀丽。但只有走进陇南,才能切身体会:陇南精妙的生态和诗意人文,是如何由这里的山川之气孕育而生。行走于色彩斑斓的绝美画卷之中,沉浸其中的豁达和朴野,脚下土地不仅默默地阐述着陇南的前世今生,还蕴藏着无与伦比的“泼天富贵”。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称之为“宝贝的复杂地带”的陇南,已探明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达34种,矿床矿点445处,拥有亚洲最大类卡林型金矿(文县阳山金矿)、全国最大规模的单体方解石矿床(两当方解石矿)、全国第二大铅锌矿体(西成铅锌矿)、全国第三大锑矿体(西和崖湾锑矿),妥妥的“家里有矿”。</p><p class="ql-block">       陆上丝绸之路有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的说法。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被称为北方丝绸之路。而南方丝绸之路即“蜀-身毒道”,因穿行于横断山区,又称高山峡谷丝路。陇南历史上先民开发较早的商路有秦蜀道(故道)、陇蜀道(沓中阴平道)、洮岷河湟大道等贸易路,其中秦蜀道、陇蜀道则成功地衔接了南北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河滋甘南</span></p> <p class="ql-block">洮水陇草都行尽,路到甘南是极边?</p><p class="ql-block">桑科泛绿谁邀赏,雁势连云我独留!</p><p class="ql-block"> 甘南高原,是镶嵌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甘肃后花园、中国小西藏”,夏季的避暑秘境,又有着媲美西藏的风土人情。甘南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秦岭山地、黄土高原西部过度地段。这里分布着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合作市、夏河、碌曲、玛曲、临潭、卓尼等6县(市),东南与四川相连,西与青海两省阰邻,从地理区域的角度,高空俯瞰这片大地,处于我国地形的第一、二级阶梯之间,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边缘,黄土高原、陇南山地在此交汇。</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高原自然景观的集聚区。波澜壮阔的黄河从巴颜喀拉一路奔腾东进,在神奇甘南变得尤为平静,曲流婉转,静若处子,黄河首曲是这条大河最美丽的曲线,把丰美辽阔的玛曲草原紧紧揽在臂弯。连绵不绝的大夏河从这里起源,深厚涵养着藏汉走廊的地理人文和历史传承,神秘诠释着“世界藏学府·中国拉卜楞”的庄严与肃穆。汹涌澎湃的洮河流经这片肥沃土地,深情孕育着游牧文明和农耕文化生生不息的摇篮,精彩描摹着碌曲草原的粗犷豪迈、合作山麓的巍峨挺拔、卓尼山脉的雄奇险峻、临潭山川的婉约秀丽。这里是黄河首曲,有着甘肃省最大的生态湿地,也是河曲马、黑颈鹤、白天鹅、藏原羚和梅花鹿栖息的乐土,曾被称为“亚洲第一牧场”。草原上面积达16.2万亩的尕海湖,是甘南高原藏族人民心目中的“圣湖”。除玛曲草原外,桑科草原也十分著名。桑科草原位于夏河县城西南1公里处,四周群山环抱,中间是开阔平坦的高山草原。桑科草原有大夏河水从南到北徐徐流过,水草丰茂,风景恬美。桑科草原历来是藏族人民的天然牧场。每到夏季,草场碧绿如毯,各色花卉争奇斗艳,绚丽多彩,也是一处进行草原旅游、避暑,体验藏族游牧生活、回归自然的理想场所。</p><p class="ql-block"> 甘南髙原,可以看别样的山河与众生。甘南,有着印象中关于“西北”的辽阔与苍茫,大草原、大山川、大湖泊、大湿地、大雪山;甘南,有着我们熟悉的“江南”般的丰茂与碧绿,有亚洲最大的天然草原和中国最美的湿地,山川之间,是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的发源地;甘南,更有藏文化、藏民族与大草原的完美整合,高原之中,草原深处,是独特的藏风藏俗。这是一片神奇又包容的土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和自然息息相关,任何想象力在这里都显得苍白,那就请亲自来涉足体验吧!游草原风光,看撒欢牛羊,品藏家风味,住藏居民宿,骑藏马观光;看拉卜楞寺的辩经声随着炊烟一同升起,闻草原上沁入心脾的酥油香久久不散,赏郎木寺如世外桃园般遗世独立,望扎尕那峥嵘的石城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身处其中的你定会觉得人间仙境也不过如此。</p><p class="ql-block"> 甘南高原是西入青藏的门户之一,这是一处充满浓郁宗教气氛的高原圣地,一处极具魅力的梵天净土,其宗教气氛一点也不亚于西藏,我们能看到与西藏一样的藏域佛教文化和藏民对于藏佛的祈诚和信仰,但由于其在行政区划上地属甘肃,成了常年被忽略的秘境。甘南,看“九色甘南”。不知从何时起甘南被定义为“九色”即: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每种颜色都代表着甘南独特的地理、人文、气候等特色。云南尚七彩,甘南,则是九色,有赤如丹霞的佛庙、僧袍,有绿如江南的大草原、森林、青稞,有蓝如大海的高原蓝天、湖泊,有白得纯净的白云、雪山、羊群、白塔、哈达、雪莲,有黑得神秘的牦牛、帐篷……,各种明艳绚丽的颜色在此碰撞,共同形成了这片令人向往的“九色甘南”。</p><p class="ql-block"> 在波状起伏的甘南高原上,西倾山和北部的达里加山是别样的存在。西倾山属昆仑山巴颜喀拉山东北边缘余脉,位于州境西部,从青海省延伸至境内,形成洮河与白龙江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关于西倾山名,最早可见于《禹贡》。另如《山海经》、《前汉书》、《水经注》、《元和郡县志》等历史文献中均有详细记载。藏语称“碌恰布惹”,意为“出圣水之山”。在达里加山北坡的甘加秘境,白石崖是一个巨大的岩壁岩体从远处遥远,像屏风横在草地之上站在白石崖下,你不仅仰叹大自然的刚烈雄姿。这里有很多溶洞,十二万年前,丹尼索瓦人就在这里生存,印证了古老的青藏高原是早期人类的发端地之一。岩洞中还保留有大量古海洋生物化石,证明了高原的沧海桑田之变。</p><p class="ql-block"> 甘南有两条重要的符号化“线路”一条:“洛克之路”;这是甘南自驾旅游的一条经典路线,别称江迭公路,起点扎古录镇,终点扎尕那,全程约106公里,沿途风景美不胜收,从低海拔的茂密丛林到高海拔的高山草甸,以及荒原、冰川都能看得到。它享有“中国最美一百公里”之称,此生一定要走一次。另一条叫:“唐蕃古道”。而这,也是甘南走向世界视野的开始由于甘南夏河县地理位置优越南下经阿坝州的松潘高原翻越岷山到达昌都至拉萨形成了唐蕃古道的东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结语</span></p> <p class="ql-block">  地质条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甘肃省由于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我国地质构造活跃程度的较高的区域,也是地质条件最复杂的区域之一。这样的条件孕育了丰富的地质遗迹景观,山河壮丽,人文荟萃。甘肃是全国各省市拥有地质公园最多的省份之一。2012年至2015年期间,有关部门完成了中国地调局下达的“西北地区重要地质遗迹调查(甘肃)”项目,基本摸清了甘肃省重要地质遗迹家底,理清了类型,完成了重要性评价及区划工作。甘肃省地质公园申报工作与国家同步启动,通过地质公园、矿山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的申报与管理,全省地质遗迹保护工作逐步推进。截至2015年底,甘肃省已经建立了43处地质公园(矿山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其中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家地质公园9处、省级地质公园26处、国家级矿山地质公园3处、国家湿地公园4处。在这43处地质公园中,敦煌世界级地质公园最引人瞩目。2015年9月19日,敦煌地质公园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被授予“敦煌世界地质公园”称号。敦煌世界地质公园是甘肃省首家,全国第32家,世界第113家世界地质公园。2020年7月7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第209次会议,张掖世界地质公园获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称号。2024年3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18处地质公园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甘肃临夏世界地质公园在列。这是继敦煌、张掖世界地质公园之后,甘肃省第三个世界地质公园。</p><p class="ql-block"> 地质景观是大自然留给甘肃最好的资源之一,如何挖掘其丰富的自然景观遗存价值,更好的保护和促进甘肃的发展,是留给所有人的重大课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