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雁与群飞,师与研飞。教学活动离不开教研指导的督促,教研指导也让每一节课堂绽放光芒。</p><p class="ql-block"> 骨干课堂淬炼精华,为教师们提供教学课堂参考的模范,肩负着上好优质课堂的重任。一堂好课犹如一面镜子,不仅能投射教学者的勤恳教研态度,也能让听课者从中得出反思和领悟。从教学中细细品味,从教学中得到学科能力的提升。</p><p class="ql-block"> 海南职工秀英子弟学校语文组于2024年12月3日上午开展了教研组内课堂教学听评课暨骨干教师精品课展示活动。</p> 一年级 <p class="ql-block"> 课题:《小小的船》</p><p class="ql-block"> 课时:第一课时</p><p class="ql-block"> 执教:莫丹</p><p class="ql-block"> 莫老师的教学环节清晰的表现为四大板块,导课、识字、朗读、写字。她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目的都非常的明确,环节与环节之间过渡的非常自然。</p><p class="ql-block"> 在指导诗歌朗读时,莫老师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式的朗读。尤其是在指导叠词的朗读方面,莫老师声情并茂的和学生一起,美美诵读此首儿歌,学生在老师创设的自然情境中,在积极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充分的朗读诵读。在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p><p class="ql-block"> 莫老师还安排了“月”、“儿”这两个字的书写,先让学生观察书写的笔画占格位置,老师再范写。识字教学中莫老师一步一个脚印,步步扎实,步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真真是一堂好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课题《两件宝》</p><p class="ql-block"> 课时:第一课时</p><p class="ql-block"> 执教:王玲</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教学的是《两件宝》这篇课文,她以动画片《哪吒闹海》的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导入课文,我们人的身上有哪些宝贝?再以四个闯关板块带领学生深入学习课文。</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的课堂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拥有的两件宝贵财富——双手与大脑,并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的意识。王老师的课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以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融入学习活动中,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学生在王老师创设的闯关环节中,轻松理解了课文内容。整体而言,这是一堂充满活力,颇有成效的语文课。</p> 二年级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课题:《纸船和风筝》</p><p class="ql-block"> 课时:第一课时</p><p class="ql-block"> 执教教师:符青舒</p><p class="ql-block"> 符老师的第一课时,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识字写字,引导学生把话说得清清楚楚, 带领学生聚焦字词句,从理解走向运用,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课堂上,符老师先请学生思考问题“小熊和松鼠喜欢对方送来的礼物吗?”,从而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句“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和“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这两句话都用到了“坏”字,怎么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呢?理解了字义后,符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用“乐坏了”来表达小熊和松鼠的心情的,如果要换一个词,我们可以怎么说?接着,符老师并没有停留在换词表达的层面上,她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思考,链接生活经验,进入角色思考,学生很快就有了自己的表达。从理解走向运用,从简单的换词表达到联系生活自主表达,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课题:《纸船和风筝》</p><p class="ql-block"> 课时:第二课时</p><p class="ql-block"> 执教教师:许艳艳</p><p class="ql-block"> 课堂导入阶段,许老师请学生讲一讲课文围绕纸船和风筝讲了一件什么事。提出要求的同时,她给出了生动美观的板书以及对应的提示语,这一学习支架非常有效,成功地化难为易,学生以此为依据,讲述得非常清楚。教学中,艳艳老师还引导学生详细讲述了松鼠向小熊表示友好做的事情,要讲述这些内容并不容易,不过,在课堂上,学生却说得清清楚楚,这源于艳艳老师层层推进的教学设计。这一课的教学中,艳艳老师不仅关注词语的理解,朗读的指导,还非常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她引导学生从理解走向运用,贯通生活与课堂,让语言运用既扎实又灵动。学生不仅提高了语文素养,还明白了友谊需要宽容和谅解的道理。</p> 三年级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授课老师:谢少云</p><p class="ql-block"> 课题:《大自然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课时:第一课时 </p><p class="ql-block"> 《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把人们习以为常的声音写得非常鲜活,妙趣横生,体现了大自然的美丽。</p><p class="ql-block"> 优点: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不仅关注了文章内容的理解,还引导了学生关注了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p><p class="ql-block"> 不足: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学习本课.学生可以知道风、水、动物等大自然中的美妙声音,让学生说、写、模拟出更多、更奇妙的大自然的美妙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改进:教师应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包罗万象的大自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授课老师:沈容寺</p><p class="ql-block"> 课题:《读不完的大书》</p><p class="ql-block"> 课时:第一课时</p><p class="ql-block"> 《读不完的大书》这篇课文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野外与自家房前屋后的自然环境,并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展现出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大自然画面。</p><p class="ql-block"> 优点:让学生听到了大自然中风、水、动物在大自然中形成的美妙的声音,并学习模拟这些声音,学习兴趣浓厚。</p><p class="ql-block"> 改进:在引入课题时应该先进行“读”字的生字教学,板书应该可以写出生字的部首和组词,学生对构段方式不理解,还需在讲练中强化理解部分,应多向学生输入构段方式,使学生建构中理解,明白课文是总分总的结构。</p> 四年级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课题:23*梅兰芳蓄须</span></p><p class="ql-block"> 课时:第一课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班级:王海婷</span></p><p class="ql-block"> 《梅兰芳蓄须》这篇课文讲了现代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生平中的一段感人事迹,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窥得爱国主义背后所蕴合的内涵,也借此踏入去了解文化、认识文化、认同文化、树立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 王海婷教师能够正确把握《梅兰芳蓄须》这一略读课文的重难点,目标定位准确,抓住“家国情怀”的人文主题和“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语文要素双线组织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把握文章内容,王海婷老师利用表格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思维支架,引导学生去文中分别寻找敌人怎么逼迫,梅兰芳是怎么拒绝的,又遇到什么困难,从而将梅兰芳的心理活动展开来。</p><p class="ql-block"> 优点:教师的课堂评价及时、准确,能够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建议,对知识点的讲解清晰明了,条理分明,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核心概念。</p><p class="ql-block"> 不足: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知识的联结,提高自主归纳能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课题: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课时:第一课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授课教师:曾祥宣</span></p><p class="ql-block">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p><p class="ql-block"> 曾祥宣老师先抛出问题:你为什么读书?学生展开,点出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接着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借助表格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然后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抓住课文中的经典事例进行教学,让学生体悟“中华不振”,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召导学生想念当时的情景,从而更深地感受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志的爱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优点:曾祥宣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善于引导,帮助学生借助表格归纳课文内容。</p><p class="ql-block"> 不足:生字教学时间较长,可以适当缩减。</p> 五年级 <p class="ql-block"> 课题:《鸟的天堂》</p><p class="ql-block"> 课时:第一课时</p><p class="ql-block"> 授课老师:郑亚花</p><p class="ql-block"> 《鸟的天堂》是巴金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课文记叙了作者巴金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p><p class="ql-block"> 1.目标制定恰当。从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感悟课文第5—9自然段,内容安排合理,从质疑导入揭题到初步感知课文大意再切入感悟榕树高大枝繁叶茂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2.尊重学生独特感受,让学生带着感受读文悟文。课堂上,郑老师牢牢围绕"这是一株怎么的榕树"这一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来开展教学。在教师的领导下,学生找出了关键词句,重点段落,很轻易就设想出榕树的枝叶茂盛景象,了解静态描写方法的特点与好处,从而完成语言积累。逐渐将课文的重点凸起,难点冲破。</p><p class="ql-block"> 3.多媒体为教学起到了帮助作用,为学生供给了直观理性资料。课文在写榕树大,茂盛,主要通过对枝干和绿叶的描述,展示了孤木成林的榕树的勃勃活力。在学生朗诵的基础上,教师展示了课件,让学生直观感知"鸟的天堂",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课题:《鸟的天堂》</p><p class="ql-block"> 课时:第二课时</p><p class="ql-block"> 授课老师:吴梦楠</p><p class="ql-block"> 吴老师今天给我们展示了一堂清新的语文常规课。</p><p class="ql-block"> 1.在理解课题后,着重分析文章写榕树的第8自然段段以及写群鸟纷飞的第13自然段。吴老师这样选材既符合教学课时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这样能深入分析这几个段落,把教学的重点、难点突破。</p><p class="ql-block"> 2.在教法运用方面,吴老师的教法是灵活多样的。如在导入时,老师用一个美丽的传说引出鸟的天堂的由来,语言优美,引人入胜,不仅调动了学生,更为课堂设置的.良好的情境。</p><p class="ql-block"> 3.吴老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目标下注重学生主体发展的精神。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从倾听到想像,从感受到理解的种种体验。例如,教师在教学写榕树这一段落之前,先让学生整体感受文章。她不是让学生浏览课文或读一下课文,而是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饱含感情地朗诵课文。这一设计,教师强调了学生的听,突出了学生听觉,但同时,教师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在闭起眼睛听的同时,必然随着教师的朗读脑中想像出一幅幅画面。</p> 小结 <p class="ql-block"> 教学两字,分开来看,一个是“教”,一个是“学”,“教”与“学”二者为一体的寓意也是如此,二者同根而生,让教育和学习是同时进行。只有不断的学习和品读优秀课堂,才能将磨炼出优质课堂。传输有效、快速的学习经验,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知识获得最大化,学科学习更具有效益。</p><p class="ql-block"> 一个好的教研活动离不开每一位老师的悉心付出,也离不开每一位教研工作者的监督与指导,更离不开每一位正在前往教学道路上教学者的学习。“教”与“学”之路漫漫,或徐行,或急行,只有脚踏实地,夯实基础,才能提升教学课堂的水准,这便是教研活动的意义所在了。</p> <p class="ql-block">策划 : 海南职工秀英子弟学校语文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辑 : 黄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审核 : 陈小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