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纪念西安事变88周年</span></p> 胡山 吕海燕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回顾历史,是为了启迪今天、昭示明天。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70载两岸关系发展历程的历史定论,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两岸中国人、海内外中华儿女理应共担民族大义、顺应历史大势,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历史不能选择,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也是两岸同胞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和衷共济、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够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未来,就一定能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 习近平同志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span></p> <p class="ql-block">日前,朱德、彭德怀、肖劲光、张云逸、叶挺、陈赓、陈士榘、李克农、宋任穷、吕正操、刘鼎、曹汝谦、曹玉成、王近山、赵镇藩、曾国佐等抗战将领和西安事变部分亲历者后人等聚在一起,共话统一大业,纪念西安事变,缅怀英雄先辈。</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应通尽通 一桥两最</b></p><p class="ql-block">谈到两岸关系的发展,新中国铁道事业功勋开拓者吕正操上将之子吕彤羽指出,给世界经济体系溜缝补缺是中国台湾的特长,独立自主、自立更生是中国大陆的国策。台湾人民反对台独的思想基础之一就是怕失去这个和世界经济的依托关系,降低生活水平。台海直通高铁有利于缓和两岸紧张关系、增进互相理解,将会是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石。</p><p class="ql-block">“应通尽通”是优化台海经济发展环境、力争“世界之最”的捷径。启动台海高铁建设,是两岸人民的美好理想。“一桥两最”发展思路值得研究:“一桥”指铺设开通台湾海峡与大陆连通的跨海磁悬浮铁路列车;“两最”指高铁跨海通后,在台湾与大陆的合作经济发展下,台湾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台湾人均创收世界领先;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最大,人民生活水平越升越高。这是所有华夏儿女的共同愿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海峡两岸 诗书频传</b></p><p class="ql-block">1984年6月,张学良将军的侄女(五弟张学森之女)张闾蘅从香港来北京洽谈商务,其间特来看吕正操将军,向他介绍张学良在台生活情况,并说:“我大爷知道我经常来大陆经商,一次聊天时跟我讲,在大陆有两个部属他十分想念,一个是吕正操,一个是万毅,让我有机会代他去看望看望。”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嘱吕将军直接和张将军保持联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张学良非常喜欢的一张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张闾蘅离京回香港前夕,吕正操托她带给张学良一副健身球和几听上好的新茶,以示问候和挂念。7月5日,张闾蘅从香港来信告诉吕正操:“托带之小玩意儿,返港后即已代转送,请勿念。”由于当时海峡两岸的关系还很复杂,所以说话很谨慎。张闾蘅频频往来于海峡两岸,为他们传递信息,两位老将军从此书信、口信、诗作唱和往来不断。</p> <p class="ql-block">1987年初,张闾蘅再次来京,带来张学良赠吕正操的诗一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无言。”此作摘取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篇的第三联和第五联(该联下句原诗为“欲辨已忘言”),集成一诗,抒写他晚年久居林下、不慕荣利、甘于淡泊、寄情山水的闲适恬淡的心境。</p> <p class="ql-block">吕正操也用同样的集句方式,从陶渊明的《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篇中摘出第二联和第四联,集成一首回赠给他:“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徒设在昔心,良辰知可待。”末句将原诗“良辰讵可待”的“讵”改成“知”,反其义而用之,希望他振奋精神,焕发青春,相信他曾经为之奋斗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p> <p class="ql-block">吕正操把张学良赠诗的事向邓颖超作了汇报,并把诗稿手迹送交邓大姐,邓颖超亲切接见了张闾蘅。</p> <p class="ql-block">1988年底,吕正操让张闾蘅给张学良捎去新年贺卡。3月初,张闾蘅又来北京。5日离京时,吕正操又托她给张学良带去两首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蒋经国、张学良</span></p><p class="ql-block">其一是他当年2月写给他的《预祝双八双寿》:“御辇将军堪自豪,当年帅气未曾消。长命伉俪无衰绝,风流人物数今朝。”当年张学良88岁,吕正操以此诗为他祝寿。张闾蘅告诉吕正操,赵一荻女士前些时候去美国探亲,把腿摔骨折了,张学良到机场迎接,亲自为她推轮椅。平日,张将军也常推着她到户外走走,故有“御辇将军”之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张学良、傳作义</span></p><p class="ql-block">其二是书录1984年冬的旧作《浙东纪行》:“雁荡奇突屹浙东,剡溪九曲万山中。以血洗血高格调,逃台迁台小易盈。西京谈和安天下,羡里课易求大同。思君长恨蓬山远,雪窦双楠盼汉公。”张将军当年被软禁在奉化雪窦寺,曾手植四楠,现余二株,茁壮繁茂,期待汉公早日归来,旧地重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张学良与他的弟弟们</span></p><p class="ql-block">翌日,张闾蘅回台北,即将该诗面交张学良。张看后非常高兴,说:“我也回他一首。”当即挥毫:“白发催年老,虚名误人深。主恩天高厚,世事如浮云。”</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托张闾蘅代为致意转达。提及东北大学留美同学会要为他祝寿的事,他说:“他们经济都不宽裕,何必凑钱为我过生日。为我个人是虚名,不如多做些对国家有益的实事。”</p> <p class="ql-block">吕正操赋诗再答张将军:“霜染两鬓白,心存一寸丹。澹泊以明志,肝胆照人间。”</p> <p class="ql-block">1990年1月21日,吕正操致函张学良将军,请他出来走走:“汉公钧鉴:闾蘅常来,告知我公和夫人身心安泰,甚以为慰。我一直盼望您俩能走出台湾小天地,到五彩缤纷的大世界来看看,对身心更能舒畅,不知以为是否?盼告。”</p> <p class="ql-block">不久,张学良又录旧作一首赠吕正操:“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谒延平祠旧作 书寄,正操学弟正。九十老人 毅庵书”。</p> <p class="ql-block">吕正操将军谈到,“由于海峡两岸的敌对状况尚未结束,考虑到张学良将军的处境,我和张将军往来的诗书以前都不具名。现在,海峡两岸的关系有所缓和,从这首诗开始,以后就具名了。”</p> <p class="ql-block">1990年5月15日,张学良九秩大寿前夕,吕正操又回信一封:“汉公钧鉴:捧读大作,甚为感奋。谨在京预祝我公进入九秩大寿。切盼在您满九十寿辰时,我能在任何地方亲自参加庆祝。祝健康长寿。代问夫人好。旧部吕正操。同时,步韵和诗一首,随信寄上:讲武修文一鸿儒,千古功业在抗胡。盼君走出小天地,欣看人间绘新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40年,吕正操与八路军将领</span></p><p class="ql-block">张学良将军九十寿辰时,吕正操给他公开拍发了祝寿电:“适值先生九秩大寿,不能亲自前往祝贺,甚以为憾。先生爱国爱民,坚贞不渝,大义凛然,天人共鉴。正操忝列门生,情深袍泽,耳濡目染,受益匪浅。遥望云天,不胜依依。谨以几句俚语为先生祝嘏。(再录前步韵诗)情长纸短,言不尽意,敬祝健康长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59年9月15日,吕正操(右)陪同毛主席视察北京火车站</span></p><p class="ql-block">吕正操和张学良的往来至此开始公开化。1990年6月6日,国内在沈阳为张将军祝寿,吕正操参加寿庆回来,又去信介绍情况,邀他回京观摩亚运会。</p><p class="ql-block">“汉公钧鉴:我于6月6日到沈阳参加为您祝贺九秩大寿集会。到会者有您在大陆的家属亲友、门生部属,以及省市领导约二千人,共聚一堂,由衷喜悦,一致盼望我公能回东北看看家乡新貌。这是东北同胞,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笃信我公是爱人民的,是与人民同在的。值此两岸来往日益频繁,我个人,当然还有您的老朋友们,殷切希望您能在亚运会期间回京参观。如何邀请,请酌定见告,详情托闾蘅面谈,祝健康愉快,夫人同此,不另——吕正操手泐 一九九0年六月二十七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41年,吕正操(中间站立者)在白洋淀</span></p><p class="ql-block">亚运会后,吕正操又致书一函:“汉公钧鉴:杨尚昆主席接见学森一家情况谅已详知。我于上月去沈阳参加海岫铁路通车典礼,见到不少东北大学和学兵队学员,他们提出:明年我公满九十寿辰,又值‘九·一八’六十周年,望能回家乡看看。中央领导亦有此意。不知我公意下如何?此外,李、郝二位是否有此雅量,请酌情处之。如能来则不必多虑,届时会有妥善安排。”</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恬淡幽居 离台赴美</b></p><p class="ql-block">1959年3月,国民党当局名义上解除了对张学良的“管束”,但实际上他并未获得全面自由,外人见他需逐级申报,其行动仍受严密控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1930年11月,</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张群(左)到浦口迎接张学良(右)</span></p><p class="ql-block">多年来,海内外要求为张学良平反、给张学良以真正自由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李登辉上台后不得不调整政策,对张学良采取宽容和尊重的态度。1990年6月1日,由张群领衔,80多名政要参与发起,公开为张学良庆祝九秩大寿。尽管当局一再称纯属私人性质,但无疑是一种政治上的正式平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寿筵宴会上的张学良将军</span></p><p class="ql-block">张学良在答谢致辞中表示:“我虽然老了,但我仍未昏愦;听力虽然不太好,但并未全聋;视力虽然减退,但我还没瞎。……假若上帝有意旨,我为国家、为人民还能有效力的地方,我必定尽我的力量,我能做得到的地方,照着我年轻时一样的情怀去做!”</p> <p class="ql-block">邓颖超致电张学良:“欣逢先生九秩寿庆,颖超特电表示深挚的祝贺。忆昔五十四年前,先生一本爱国赤子之忱,关心民族命运和国家前途,在外侮日亟、国事危殆之秋,毅然促成国共合作,实现全面抗战;去台之后,虽遭长期不公正之待遇,然淡于荣利,为国筹思,赢得人们景仰。恩来在时,每念及先生则必云:先生乃千古功臣。先生对近代中国所作的特殊贡献,人民是永远不会忘怀的。所幸者,近年来,两岸交往日增,长期隔绝之状况已成过去。先生当年为之奋斗、为之牺牲之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大业,为期必当不远。想先生思之亦必欣然而自慰也。我和同辈朋友们遥祝先生善自珍重,长寿健康,并盼再度聚首,以慰故人之思耳!问候您的夫人赵女士。”</p> <p class="ql-block">祝寿日当天,赵一荻撰写了《张学良是怎样一个人》,评价张学良“是一个非常爱他的国家和他的同胞的人。他诚实而认真,从不欺骗人,而且对他自己所做的事负责,绝不推诿。他之参加内战,不是为名,不是为利,也不为争地盘。他开始是为了遵行父亲的意愿,后来是服从中央的命令,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他所爱的就是他的国家和他的同胞。因此,任何对国家有益的事,他都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去做。”文中道出了张学良的人品,也委婉指出张发动兵谏是正义行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张学良戎装照(1929年)</span></p><p class="ql-block">经过多年幽居,张学良对人世间的事看得很恬淡,无论有多少感想,从不就时局发表任何评论,对自己的事情也绝不轻易启齿。</p><p class="ql-block">1990年6月和8月,缄默50余年后,张学良第一次打破沉默,接受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的采访,整个讲话始终充满了爱国主义思想。他以战略眼光,从历史的宏观角度忠告日本的年轻一代,不要还是沉醉在过去那种军国主义之中,“不要用武力,用武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他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东北的吞并野心和自己决定东北易帜的前前后后,也谈到了热河失陷后,他“身负重谤”而下野出洋的具体过程,谈到西安事变时他和蒋介石的政见之争。</p> <p class="ql-block">他说:“我是反对内战的,……我对牺牲自己毫无顾虑。”“我为什么要反抗,我就看事情不合理,我对自己的权力、生命都毫不在乎。”时隔54年,张学良亲口阐述他当年所持的“政府不愿抗日”、“我根本就不愿剿共”,“蒋委员长主张‘安内攘外’、我主张‘攘外安内’”的政治主张,再次向世人澄清了西安事变的真正动因。</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曾对人说起:“人愈到老年,愈感到朋友的重要。”可是,时隔不久,他的老友一个个相继去世。先是冯庸、莫德惠,接着是张大千、王新衡;在为张学良贺过九十寿辰之后,张群也寂然作古。昔日谈笑风生的“三张一王”转转会,而今只剩下他孤身一人,心情十分落寞,遂萌生了去美国探亲的念头。</p> <p class="ql-block">一次与李登辉见面,他表示在美国的子女希望他能出国看看、散散心,他本人也有此意。李登辉当即表示同意。决定赴美探亲后,张学良不愿为此张扬,以免麻烦,连平日照顾他们的侄女张闾蘅也没告诉。</p> <p class="ql-block">1991年3月10日下午,张学良夫妇搭乘华航班机,悄然飞赴美国探亲,这是他失去自由以后第一次被允许离开国民党当局的控制区。登记机位时,张学良用的是别号“张毅庵”,夫人用的是“张赵一荻”,就是这个名字被记者查阅机场出境旅客名单时窥破并作了报道。</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将军暮年 衔命出访</b></p><p class="ql-block">1991年3月,张学良乘坐中华航空飞机从桃园飞往旧金山。此时,87岁高龄的吕正操将军正在北京三○一医院住院体检。3月11日晚,张闾蘅和杨虎城将军之子、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杨拯民来医院看望吕正操将军,告知张学良夫妇赴美探亲的消息,问他怎么办。吕正操考虑,他们刚刚离台,情况还不清楚,可暂不作表示,通过新闻报道,先密切观察其行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吕正操将军</span></p><p class="ql-block">为冲破国民党当局的阻挠,恢复与张学良将军的联系,我党通过各种渠道,几十年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现在,张将军脱离了国民党的直接控制,是恢复联系的极好时机。3月3日晚,国家主席、中央对台领导小组组长杨尚昆召集有关部门研究对策,初步决定派人赴美了解情况。</p> <p class="ql-block">3月24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姚广代表党和政府正式宣布:张学良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数十年来,我们对他始终是十分关切的。现在,他和他的夫人到了美国,从有关报道上得知他身体健朗,我们对此感到高兴。如果他本人愿意回大陆看一看,我们当然非常欢迎。我们尊重他本人的意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吕正操与夫人刘沙、爱子吕彤羽</span></p><p class="ql-block">吕正操将军指出,“了解张将军在美国的行动,尤其是他的真实意图,仅凭新闻媒体的报道显然远远不够。因此,我建议先委托张闾蘅去美国,亲自面见张学良,把情况摸准,把意图弄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阎明光2023年7月于北京(胡山摄)</span></p><p class="ql-block">阎明光讲述,3月29日,张学良的旧部、原东北大学校长宁恩承从美国给她发来电传:“汉公亟愿见见你和明复,谈谈玉衡(即阎宝航。——编者注)基金会及统一问题,即请办理来美手续,早日相晤。”</p><p class="ql-block">4月6日,张闾蘅从美国来电话,转达张学良的意见,希望吕正操和阎明复、阎明光姐弟能去美国见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抗战时期的阎宝航与家人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阎宝航是张学良在政治上所倚重的人物和知己。张学良对阎宝航感情深厚,得知他在“文革”中被迫害惨死,极为痛惜,表示要为大陆成立的“阎宝航教育基金会”捐款。阎明复在党和政府内历任要职,阎明光原为上海工业部门领导干部,晚年离职创办申大公司,成为上海知名企业家。张学良欣慰道:“玉衡有后。”他对阎氏姐弟的思念可想而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90年12月22日,国家主席江泽民会见吕正操、张闾蘅</span></p><p class="ql-block">4月10日,张闾蘅从美国回京复命,向吕正操与王兆国、杨斯德以及台办有关同志介绍她在纽约贝太太家三次见到张的情况,望我方速派人去美。4月13日,王兆国、杨斯德、王今翔三同志前往吕正操家商谈赴美见张学良事。根据目前的情况,目标宜小,拟先派阎明光去。</p> <p class="ql-block">4月26日,吕正操的女儿吕彤岩从美国来电话。经过原《申报》社长史量才的孙子史浩引见,她在纽约贝太太家会见张学良三个多小时。闲谈中,张问她:“你爸爸有一个外号叫‘地老鼠’,你知道不知道?”张学良指的是当年冀中军民运用“地道战”等形式抗击日寇侵略、开展平原游击战的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贝太太,本名蒋士云,贝祖贻的第二任妻子,世界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的继母</span></p><p class="ql-block">吕彤岩问张学良:“我爸爸要是来看你,你见不见?”</p><p class="ql-block">他爽快地回答:“当然要见!”</p><p class="ql-block">一旁的贝太太也热情地表示:“当然欢迎!”她还对吕彤岩讲:“可用你的名义邀请你父亲来美。”</p> <p class="ql-block">至此,张学良赴美的情况大致清楚了。他孤身一人到了纽约,住在已故国民党前中央银行行长贝祖贻的太太家,夫人赵一荻因身体不适留在旧金山。张在纽约的一切活动均由贝太太安排并陪同,且拒绝与官方往来。同时得知,张急等大陆去人,多次表示想见吕正操和阎明复姐弟。</p> <p class="ql-block">回京以后,张闾蘅四处奔走,急催吕正操和阎明复赶快动身。4月30日,吕正操在天津,她又赶到天津。</p> <p class="ql-block">她说两位老人现在处境堪忧,夫人独自住在旧金山一个普通旅馆,生活靠她在那儿求学的儿子就近照料。赵四小姐身体很差,恐难支撑太久。她恳切地说:“吕大爷,您要再不去,我大爷不是被各种应酬拖垮,就会被我大妈拖回台北,您快去吧,快去吧!”心情极为焦虑,以至失声痛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39年,吕正操在晋察冀</span></p><p class="ql-block">这期间,吕正操到天津、上海、安徽等地,各地的老同志见面时,都纷纷催他早日启程赴美,中顾委常委程子华同志接连打来电话,催问何时动身。</p><p class="ql-block">吕正操说,“我自知责无旁贷,但考虑此行不是个人叙旧,肩负党和人民厚望,责任重大,有待中央抉择。及至张将军在纽约向美国之音记者发表谈话,明确表示目前回大陆的条件尚不成熟,他此行不直接从美国回大陆,于是中央正式作出决定:派我代表党和人民前往美国看望张学良将军。”</p> <p class="ql-block">4月30日晚,杨尚昆来到吕正操下榻的天津迎宾馆,转达中央决定:委托他代表党和人民赴美看望张将军,于6月1日张学良寿辰前赶到纽约;考虑当前海峡两岸的局势和张将军的处境,吕正操以私人名义出访,仅带身边随员,避免官方色彩;由邓颖超出面,写信代表党中央为张祝寿,并邀请他方便时返乡。</p> <p class="ql-block">邓小平也十分关心张学良这位老朋友,着人传话给吕正操:此去只要能和张学良见上面就是胜利,就是完成任务,退一万步说,即使见不上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p> <p class="ql-block">邓颖超对吕正操此行更是关怀备至,让秘书来电话叮嘱他既要完成任务,又要注意身体,一再叮嘱他的随行人员要寸步不离。她支撑着病体,亲笔写信,代表党中央向张学良致意。</p><p class="ql-block">听说吕正操要去看望张将军,各方面都大力支持。中国驻美使馆立即以“特特急”发来电报,邀他作为大使的客人赴美旅游:外交部领事司仅用1个多小时,便办好护照;随行人员也很快确定下来。由于张将军和阎宝航的特殊友情,决定由阎明光陪吕正操同行,另有秘书、翻译、医生等3人随行。美国驻中国大使馆也特别关照,原先估计至少要1个星期才会批下来的签证,仅用3天就拿到了。</p> <p class="ql-block">1991年5月23日,吕正操一行5人搭乘中国民航班机,飞向大洋彼岸。</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东北老家,我也很想啊!”</b></p><p class="ql-block">旧金山是美国西海岸名城,吕正操一行第一站便到达这里。张学良两个多月前在此短暂停留后飞往纽约,夫人赵一荻仍留在此。张将军的女儿张闾瑛、儿子张闾琳的家也在附近。</p> <p class="ql-block">5月25日晚,在旧金山豪华的美丽华翠亨村酒家,张将军侄女张闾蘅为大妈赵一荻80寿辰举行家庭宴会,吕正操一行应邀出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65年,相恋35年的张学良和赵一荻举办完西式婚礼后的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一进宴会厅走廊,张将军的女儿张闾瑛和女婿陶鹏飞先生就迎了出来。他们接到家人口信后,很早就在此等候。张闾瑛是张将军与元配夫人于凤至的女儿,早年随母移居国外;陶先生曾在加州大学执教。</p> <p class="ql-block">进入宴会厅,又见到张将军与赵一荻之子张闾琳一家。在张将军蒙难期间,赵一荻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毅然将幼子托付友人抚养,自己陪伴张将军左右。张闾琳也已60出头,并有了儿子居仰、居信,一个学电脑工程,一个学新闻,已分别从斯坦福大学和南加州大学毕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张学良和赵一荻的结婚证(民国53年7月4日)</span></p><p class="ql-block">参加宴庆的还有张将军的五弟张学森夫妇、宁恩承和女儿、原东北军元老吴俊升之女,还有来自上海的赵一荻的六嫂吴靖。张将军在美亲属虽然不少是第一次见到这些大陆来客,彼此却像老朋友,气氛融洽。张将军两个孙子居仰和居信只会英语,不会汉语,对来自祖国的朋友异常亲热,很快就和担任翻译的吕正操侄女吕葳热情攀谈起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赵一荻和儿子张闾琳</span></p><p class="ql-block">张的儿女们告诉吕正操,张学良一到美国,便表现出惊人的旺盛精力。从台湾刚刚飞到旧金山,他便一再追问第二天的安排情况。儿女们劝他先歇一两天再说,他坚决不同意。在旧金山短短4天时间,他几乎游遍了所有名胜。每到一处,见景生情,谈古论今。他对人生哲理的悟识、书画名品的鉴赏、民初掌故的谙熟、政坛人物的臧否,随口道来,妙趣横生。</p> <p class="ql-block">谈论间,赵一荻女士在家人簇拥下走进宴会厅。尽管年已八旬,腿部不久前动过手术,下楼时她仍坚持自已硬撑着一步一拐走下来。大家纷纷上前,向她表示问候、祝福,赵女士满含微笑,一一作答。在台陪伴张学良幽居岁月的赵一荻</p><p class="ql-block">吕正操恭祝她身体康泰,并她转达了邓颖超及其他领导的问候,希望她早日回家乡看看。赵一荻饶有兴味地和来自故乡的亲友一起回忆往事,询问家乡的变化,深情表示:“东北老家,我也很想啊!”</p> <p class="ql-block">生日蜡烛点燃了,赵女士邀请吕正操和阎明光帮她一起徐徐吹灭。宴会结束时,她亲手切开生日蛋糕,一一分给大家。来自大洋两岸的朋友们一齐唱起“祝你生日快乐”,在欢快的歌声中,大家再次举杯,祝他们夫妇健康长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西安一别 一双“五四”</b></p><p class="ql-block">1991年5月26日下午,吕正操一行由旧金山飞抵纽约,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李道豫大使到机场来接。他们住在位于纽约郊外的大使别墅。</p> <p class="ql-block">要不要直接到贝太太家见张?通过何种渠道,由谁引见?一连两天,一行5人和先遣队唐树备、徐尚元同志反复磋商。5月28日晚,史浩夫妇来,约定5月29日下午去贝太太家见张。</p><p class="ql-block">翌日上午,张闾蘅及其父母来到别墅。张闾蘅提出干脆当天上午就直接去,张将军如起了床就进去谈谈,如没起床就改时间再去。他们乘车直奔曼哈顿公园大道贝太太的公寓。张闾蘅首先上楼通报。</p> <p class="ql-block">电梯升到11楼,贝太太的公寓就在电梯口。走出电梯,吕正操便见张将军站在公寓门口等候,一身西服。他一眼也认出吕正操来,老远就伸出手,吕正操快步走上前去。半个多世纪未曾谋面,大家都很激动,双手紧握,四目相对,互致问候,即进屋落座。</p> <p class="ql-block">吕正操先说:“西安一别,到今天刚好54年5个月零4天,双‘五四’。”张将军似乎没有反应过来,一时语塞。张闾蘅在他耳边大声提醒:“今天只是见个面,介绍大家认识一下,有话以后慢慢说。”贝太太对吕正操说:“听说你要来,他昨晚上一夜都没睡好,等着见你。”乡亲故旧多少年不见,今天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张将军格外高兴。贝太太也非常热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启功(1912—2005),出生于北京,满族,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当代书画家、古典文献学家、文物鉴定家、教育家、诗人、国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名誉主席</span></p><p class="ql-block">吕正操送上从北京带来的生日贺礼:一整套他爱听的《中国京剧大全》录音带和大陆著名京剧演员李维康、耿其昌夫妇新录制的京剧带;当年新采制的碧螺春茶叶;还有一帧国内画家为张将军赶绘的肖像和一幅由书法家启功先生亲笔手书的贺幛,书录的是张将军的一首小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不怕死,不爱钱,丈夫决不受人怜。顶天立地男儿汉,光明磊落度余年。汉卿将军,九秩揽揆,述怀之作,敬录一帧,以介眉寿。吕正操拜祝,启功学书</span></p><p class="ql-block">离京前商议给张将军带点什么作寿礼,阎明复提议送幅寿幛,录张将军的诗,请启功先生书。启功先生本已宣布挂笔,听阎明复介绍是为张将军祝寿,欣然破例。这27个字,启功先生一丝不苟,整整写了一个下午。随后又亲自送到荣宝斋精心装裱。</p><p class="ql-block">启功先生自豪地说:“以这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来告别书坛,是我终生的荣幸。”</p> <p class="ql-block">张将军视力较差,他掏出类似半个水晶球大小的放大镜,一点一点地鉴赏启功先生的墨宝。</p> <p class="ql-block">张将军幽默道:“我可迷信啦,信上帝。”吕正操随口接上:“我也迷信,信人民。”</p><p class="ql-block">张笑着说:“你叫地老鼠。”吕正操说:“地老鼠也是人民创造的嘛,我个人能干什么,还不都是人民的功劳。蒋介石、宋美龄都信上帝,八百万军队被我们打垮了,最后跑到台湾。”</p><p class="ql-block">张随即插话:“得民者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贝太太,上世纪三十年代,被北京人称为“北京四美人”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临近中午,吕正操起身告辞,贝太太热情挽留:“难得见面,一块吃午饭吧,我和张将军也要出去吃饭。”</p><p class="ql-block">一行人来到了附近一家中国餐馆。大家边吃边谈。</p> <p class="ql-block">张将军问吕正操:“你怎么跑到周恩来那边去了?”</p><p class="ql-block">吕正操讲述了自己遵照中共北方局指示,率部留在敌后抗日打游击的简要过程。“当年你送蒋介石回南京时,我就不相信他能放你回来。你走后,东北军就乱了,我赶回部队,接受共产党的指示,趁国民党军队南撤之机,脱离53军,留在敌后打日本。”</p> <p class="ql-block">张听得很认真,然后感叹道:“我最遗憾的是没能直接参加抗日,你带的部队坚持打日本,对我也是个慰藉。”吕正操说:“东北军都参加了抗战,跟着蒋介石的大部分壮烈牺牲了,53军在辽沈战役中先后放下武器,最后在沈阳解放时起义了。”</p><p class="ql-block">饭店老板认出了张学良,拿出一张印成美元式样的纪念卡请其签名。张将军接过来端详片刻,风趣地在上面签了个英文名字。</p> <p class="ql-block">跨越半个多世纪后的首次见面虽感突然,但谈得痛快、舒畅,彼此都很高兴。分手时,吕正操约张学良次日下午在外边找个清静的地方再好好谈谈,张学良欣然同意。</p><p class="ql-block">贝太太提醒他:“明天下午还有一个约会,要去教堂。”</p><p class="ql-block">张很干脆:“教堂明天不去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一有机缘,定当踏上故土”</b></p><p class="ql-block">第二次见面的地点安排在曼哈顿一家新开业的瑞士银行总经理办公室,张闾蘅的妹妹张闾芳的丈夫在这家银行任职。一应生活用具,包括茶杯都是从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带来的,非常保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42年,吕正操在冀中滹沱河畔</span></p><p class="ql-block">阎明光回忆,5月30日下午,吕正操一行从大使别墅出发,张闾蘅开着一辆出租车在前面带路,吕正操乘大使的车随后紧跟,约定先送他到会面地点,然后去接张将军。纽约路况复杂,一个急转弯后,张闾蘅看使馆的车没有跟上来,急出一身汗,因为后面的司机不认识会面的地方。停车等了一会,还是不见踪影,眼看约定的时间就要到了,只好掉头先去接张将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92年,导演谢晋与张学良、赵一荻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走散以后,吕正操也很着急,正一筹莫展,同车张闾蘅的母亲突然发现自己的本子上有银行的地址。司机喜出望外,左拐右转,终于找了过去。他们的车和接张学良的车几乎同时驶抵目的地。银行职员已下班,楼上格外清静。贝太太被阎明光、吕葳等女士引至另一个房间闲谈。</p> <p class="ql-block">吕正操向张将军郑重递交邓颖超来信,转达了中央领导的问候。在信中,邓颖超受邓小平委托,诚恳欢迎张将军在方便的时候回家乡看看。张将军没有使用放大镜,脸几乎贴到信纸上,一字一句地认真看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邓颖超致函张学良(1991.5.20)</span></p><p class="ql-block">看到末尾邓颖超的签名时,张学良说:“周恩来我熟悉,这个人很好,请替我问候邓女士。”沉思了片刻又说:“我这个人清清楚楚地很想回去,但现在时候不到,我一动就会牵涉到大陆、台湾两个方面。……我不愿意为我个人的事,弄得政治上很复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张学良(左)与吕正操交谈</span></p><p class="ql-block">看完信,张将军认真地把信叠起来,放进内衣口袋。吕正操怕给他带来麻烦,就问他信带在身边方便不方便。张学良回答:“不碍事,没什么关系。”并表示要写回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张学良回函邓颖超</span></p><p class="ql-block">不久,他给邓颖超亲笔复信,其中写道:“寄居台湾,遐首云天,无日不有怀乡之感,一有机缘,定当踏上故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张学良为赵一荻下厨,照片中的张学良扮成一名服务生</span></p><p class="ql-block">阎明光说上海有位赵东升大夫,人称“东方一只眼”,治疗眼疾颇有成效。</p><p class="ql-block">张学良当即郑重宣布:“我有个决定,想回大陆去看眼睛。”</p> <p class="ql-block">何时启程呢?张学良表示,此次不能直接从美国回去,要先回台湾征得李登辉同意,再确定回大陆的具体时间和行程。</p><p class="ql-block">“咱们东北人,有话直说。我打这儿一直去大陆,谁管啦,没人管住我,可是我不能。我回去以后跟李登辉把话说明白,大陆是我的家乡,我在台湾跟寄居一样,很愿意回去看看。我这不是借词,我要看看眼睛。看他是什么意见,如果李登辉不反对,我再回大陆。”</p> <p class="ql-block">吕正操表示:“你何时回来治病、探亲都可以,我们尊重你的意愿,并可以提供各种便利条件。”</p><p class="ql-block">张将军摆了摆手说:“我可千万不要特权,我是个平民百姓。我是要回去,也要先跟大陆约法三章,头一条就是不要欢迎,不要见记者,大家经常见面都可以,但千万不要来恭维那一套,给我点方便我就很高兴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张学良书赠明光侄女:鹤有还巢梦,云无出岫心</span></p><p class="ql-block">他引用“鹤有还巢梦,云无出岫心”两句诗来表达他既想回乡看看,又不愿过分张扬的愿望,并应阎明光的恳请,将这两句诗书赠给她。</p> <p class="ql-block">吕正操说:“不见记者可以。但你一下飞机,老百姓就会认出你来,围住不让你走。”他说:“我不怕老百姓,我高兴见老百姓,我不喜欢见记者。”</p><p class="ql-block">吕正操保证:“你说怎么行就按你的意见办,决不会像你当年送蒋介石回南京那样,一上飞机就没自由了。”</p> <p class="ql-block">张将军还关切地询问了邓小平、杨尚昆等中共新老领导人的情况,特别提到,杨尚昆主席在亚运会期间接见他五弟张学森一家,邓小平的女儿邓琳给他送画,要吕正操代为转达谢意,并表示,如有机会回大陆,一定去拜访“中枢诸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左起:阎明光、张学良、吕正操(1991年5月)</span></p><p class="ql-block">吕正操还给张学良介绍了东北军旧部万毅、卢广绩、孙铭九、宋黎等人的革命经历和东北军抗日的一些故事,描述了家乡海城在新中国成立后翻天覆地的变化,张学良听得很认真。</p><p class="ql-block">吕正操征询张学良对父母陵园管理有何意见,张将军明确表示,对父母合葬很满意,入土为安,不必再费神迁坟。</p><p class="ql-block">这一次谈了3个多小时,主要是吕正操介绍国内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不寻常的家宴</b></p><p class="ql-block">谈话后,吕正操一行和张将军一道,驱车前往山王饭店,参加张闾芳为他举行的祝寿宴会。张将军的三妹和三妹夫也参加了。</p><p class="ql-block">席间,张将军又关切地询问广东等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他说,这一辈子就是没去过广东。他还问到裘盛戎、杜近芳等京剧名角情况,说:“我回家能否听杜近芳唱戏?”吕正操答应可以安排。</p> <p class="ql-block">91岁高龄的张将军思维敏捷,谈吐风趣。在饭桌上,他讲了一个又一个笑话。 </p><p class="ql-block">有人提到张学森当年做票友串戏的往事,张学良讲了个故事:过去,有位票友最爱唱戏,天天早上拿着大刀在树林里练功吊嗓子。一次,他突然看到有人挑着担子从他面前飞跑而过,马上追过去问:“别人都是听了我的戏才跑,你为什么不听我唱戏就跑了?”那人说:“小的是做生意的,看见您拿把刀,以为是劫道的,才赶紧逃跑。”这位票友讲:“你听我唱一段戏就不杀你。”那人只好坐下来听戏,想不到刚听了一句,便爬起来磕头说:“大王,您还是把我杀了吧!”</p><p class="ql-block">讲完故事,张将军指着张学森说:“你就是那个唱戏的。”大家哄堂大笑。</p><p class="ql-block">为避免外界的猜测干扰,吕正操决定不出席张学良6月1日的公开庆寿活动。借暖寿之机,吕正操代表大陆同胞祝张将军健康长寿,早日返回家乡。张将军痛快地举起酒杯,一饮而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迁台以来头一次回大陆”</b></p><p class="ql-block">5月31日和6月1日两个晚上,旅美华侨先后两次为张将军举行祝寿宴会,吕正操敬送的贺幛被张将军特别悬挂在6月1日聚集会大厅内显眼的地方,正式向外界透露了吕赴美为他祝寿的消息。阎明光代表大陆亲朋故旧出席寿宴,张将军悄悄托她转告吕正操,希望再面谈一次,吕正操请张将军6月4日下午到大使别墅做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时任驻美大使</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李道豫</span></p><p class="ql-block">为工作方便,离京前吴学谦副总理特别介绍吕正操住大使别墅,李道豫大使欣然腾出房屋。工作人员听说张将军要来做客,高兴万分,打扫卫生,购置食品,作了精心准备。他们说,使馆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到使馆做客,就等于归国,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张将军迁台以来头一次回大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张学良、吕正操在美会谈珍贵视频</span></p> <p class="ql-block">4日下午4时许,张将军在阎明光、张闾蘅陪伴下来到别墅,给吕正操带来一包台湾产的凤梨酥。这次谈话涉及的范围更广,从过去、现在到将来,从政治、经济到人物,再到海峡两岸将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张将军随口道来,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张学良的全家福</span></p><p class="ql-block">谈起两次祝寿,张学良说:“我也不一定求这个事,可是我也不好意思不见,弄得我很麻烦。我本来想早点离开美国的,没打算在这儿过生日,正好有点事儿没办完,只好留在这儿。这样整是有点太过分。我把话说明白了,我并不希望这个样子,我也不避讳,我也不求之。”</p> <p class="ql-block">做寿那天,乱作一团,人人争先恐后要和张学良照相、握手,使他根本无法进餐。年轻人全都挤上前去,与他有些渊源的老人好不容易挤过来,刚想向他致意,后边的人又拥了上来。那天弄了好几十桌,入席券都卖完了,后来的花大钱也买不到。</p><p class="ql-block">“那么些人,好家伙!闪光灯的强光刺得我眼睛疼,我讨厌强光刺我的眼睛。”张将军苦笑。</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感慨,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未能参加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但在幽禁生活中,他时刻关注着抗日战场的形势。</p> <p class="ql-block">吕正操又给他介绍了东北军将士抗日的事迹。“东北军在抗战时期整个都是很英勇的,牺牲很惨,蒋介石见哪里危险就派东北军去哪里。上海作战,蒋介石的嫡系撤退了,让吴克仁当后卫,他们渡江时淹死了很多人,很惨。蒋介石不仅不加褒奖、抚恤,还就地取消了这个部队的番号,剩下的部队都给遣散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东北军空军</span></p><p class="ql-block">张学良叹道:“这事我都知道,我要抗日,蒋先生不让。”没能抗日,他抱恨终生。</p><p class="ql-block">吕正操宽慰说:“您这一生做西安事变这一件事就行了,打日本别人替您打了嘛,东北军替您打了嘛。”还劝他不要把自己贬得太厉害,不要老说自己是罪人,其实你是有大功于国家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简称东北军</span></p><p class="ql-block">张学良说:“我有两句诗,‘白发催年老,虚名误人深’,我做了什么?我自个说真的,不是说笑,也不是谦虚,我对国家贡献什么也没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吕正操、阎明光与张学良(右)</span></p><p class="ql-block">谈起日本侵华战争,吕正操说,关东军想往北打,甚至想打苏联,打苏联碰了两个钉子,就想把东北五省全占了。昭和天皇是海军抚养起来的,海军想南下,南下不好打,准备拿台湾作跳板,所以把台湾搞得那么好。</p><p class="ql-block">“九一八”陆军打了东北,第二年“一二八”海军打上海,上海要不占,蒋介石会逐渐把黄河以北让出去,不仅东北三省不要,黄河以北他也不想要。日军把蒋的老巢江浙一带抄了,蒋介石不得已才应战。如果给他留点余地,他会像南宋小朝廷那样称臣苟安。</p> <p class="ql-block">吕正操对张学良说,“东北丢了,‘不抵抗将军’这个黑锅你替蒋介石背了很久。你下野的头一天晚上还让我回山海关,传令何柱国、缪澂流、孙德荃反攻热河。可是第二天起床,一看号外,说你下野了,反攻热河就成了一句空话。”</p> <p class="ql-block">“背这个黑锅,我不在乎。”张学良说。“我这个人脾气很坏,我堂弟就被我枪毙了,因为他跟日本人勾结。” “我不是反对日本人,而是反对日本军阀。”</p> <p class="ql-block">谈起日本鬼子的野蛮残酷,张学良说:“我跟NHK的记者说,你日本人当年到南京,拿杀人作威胁,但是不怕死的人,拿杀是吓不住他的呀!”</p><p class="ql-block">吕正操说,日本人有野心,直到现在,对中国实行“侵略”这个词在教科书中都不肯承认。有个叫石原慎太郎的,说中国南京大屠杀是中国捏造的,连日本军人都说他胡说,他公开就这么讲。</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指出:“很奇怪,真正的台湾人,对中国的感情没有对日本好,甚至愿意日本统治它。就说我带的那个佣人,他是台湾人,在日本时代受的教育,你要问他,他虽然不能说咱们中国人来的不好,但是他倾向于日本人。当然,这也不能怪台湾人。”</p><p class="ql-block">国民党军队接收台湾后,搞“五子登科”,大肆搜刮民财,激起民愤。“二二八”事件时张学良在台湾,看得很清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42年,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在抗日前线</span></p><p class="ql-block">吕正操提醒他,这些“中国人”是国民党残兵败将,是蒋家军,如果是我们的军队,老百姓不会反感。</p><p class="ql-block">吕正操举了他在冀中的一个例子。“1937年10月11日,我部在藁城梅花镇跟日本人打了一个硬仗,打死了八百多日本人,主动撤出战斗,叫老百姓跟我们一起走。当时老百姓对日本人的野蛮残酷还不了解,我只带出来几百人,剩下的那两千多人几乎让日本人杀光了。我的部队撤退后,进了另一个村子,四周有墙,城门关着,部队是晚上爬墙进去的,老百姓谁都不知道,部队都在街上睡,已经是10月了。第二天,老百姓开门一看,哪来这么多军队,很害怕,给我们好东西吃。看到我们部队守纪律,又给他们挑水,又给他们干活,老百姓就对我们很亲热,主动支援我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黄显声(1896—1949),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人,东北军抗日爱国将领。1930年升任辽宁省警务处长兼沈阳市公安局长。东北义勇军缔造者之一,1936年8月秘密加入中共。西安事变后被扣押,1949年被杀害于重庆白公馆监狱</span></p><p class="ql-block">两位老将军又谈起东北籍、东北军中的一些知名人士。谈到原东北军53军副军长黄显声,吕正操说,黄显声在锦州那儿就跟共产党员刘澜波、宋黎有联系,把他们的警察部队改编成骑兵二师,跟日本人打,那支部队里就有共产党员,后来在重庆跟杨虎城一起被杀。他本来可以早点走,周总理已经通知他,说戴笠的特务要抓他,叫他赶紧走,连怎么走的路线都说好了,他耽误了一天,第二天就被抓住了。在狱中,他也有许多机会可以逃出来,他说自己光明正大,你们怎么抓我的就怎么放我,蒋介石怎么能放过他呢?</p><p class="ql-block">张学良感叹“他死得很惨”,赞叹“咱们东北人有那么一股子硬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开国将军张学思</span></p><p class="ql-block">张学良的四弟张学思抗战时期曾在吕正操部队当过参谋处长,作风严谨,工作一直很出色,“文革”中又跟吕正操被关押在一起,门对门,他也有股硬劲,死不低头,一天到晚生气,一生气就抽烟,一根接一根,后来被林彪、“四人帮”的死党迫害致死。</p><p class="ql-block">张学良沉吟了半天,慢慢地说:“他不知道忍耐。”又说:“我有一句话,曾跟年轻人说过,什么叫大丈夫?大丈夫能屈能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阎宝航(右一)陪同周总理会见外宾</span></p><p class="ql-block">说起阎宝航,张学良夸他“很能干”,“他到蒋先生那儿做事是我介绍的”。</p><p class="ql-block">当时阎宝航已是中共党员,在合法身份的掩护下,活动于国民党要员之间,为党搜集情报,保护并营救同志。他准确地了解到德国进攻苏联的时间,迅速通报党中央,经中央转报苏联。为此,斯大林复电向我党并阎本人深表谢意。</p> <p class="ql-block">谈起缪徵流,吕正操在东北军当团长时,他当师长。吕正操说,“他思想太落后了,我的部队剿匪抓的人杀不杀,他也要先相个面。”</p><p class="ql-block">张学良说:“他还健在,东北人都不愿见他。他起来全是我提拔的。他有个叔叔在内地打仗时阵亡了,我很器重他,送他到讲武堂念书。你从讲武堂出来时我本来不让你带兵,你一再要求到部队去,他也愿意把你拉过去。他这个人开始很不错,听说后来到了南边有些毛病,跟日本人勾结。现在东北人都不太喜欢他,因为他帮助别人打东北人。他也住在北投,跟我很近。原来我想跟他来往,他信了佛教,后来就不来往了。因为他儿子信基督教,他骂他儿子。我认为,这个人现在恐怕神经不正常,不走正道。什么相面、算卦,我才不信那玩意儿!”</p> <p class="ql-block">张将军又给吕正操介绍了许多台湾的情况,谈了他对国民党新老人物的看法。</p><p class="ql-block">谈到蒋家,张学良说:“现在蒋家的势力过去了。以前我对蒋先生很尊敬,后来发现他有好些事很不地道。那时我们军队不准招兵,可是他让胡宗南招兵,他的手令我都看见了,还叫胡宗南不要让旁人知道,这样哪行?我批评蒋先生的失败,主要坏在两个人身上,一个是戴笠,一个是何应钦。蒋先生要是放松点,把那些杂牌军队都接收过来,就不至于这样了。”</p> <p class="ql-block">谈到宋美龄,张学良说,“蒋夫人非常聪明,这个人很厉害,开始的时候,她很想当国民党的主席。”</p><p class="ql-block">“蒋纬国这个人可没多大作用,我跟他很熟,这个人有点神经不正常。你听他说话,他连自己是谁的儿子都不知道。他本来有背景、有地位,要是神经正常何必这么做呢?”</p><p class="ql-block">谈到台湾当局的核心人物李登辉与郝柏村,吕正操指出:“李登辉搞独台,跟台独分子搅在一起;郝柏村虽然反共,但他主张祖国统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张学良和儿子张闾琳及孙子张居信</span></p><p class="ql-block">交谈中,张将军尤为关心祖国统一的问题:“我看,大陆和台湾将来统一是必然的,两岸不能这样长期下去,台湾和大陆总有一天会统一,这只是个时间问题。”</p><p class="ql-block">“台湾说我是正统,大陆说我是正统,这个事情是最难解决的。”张将军希望了解大陆对台政策,然后把这个信息传递给台湾当局。</p> <p class="ql-block">吕正操给他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实行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政策。“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你不能说这个是‘中华民国’,那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你不能说还保存两个政府,换句话,台湾不能还挂青天白日旗吧?”</p><p class="ql-block">张将军问得很深,很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张学良与儿子和两个孙子在一起</span></p><p class="ql-block">吕正操告诉他:“是两种制度,政府不能搞两个,台湾是特别行政区。我们也一再表示过,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什么问题都可以商量,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但是有一条,我们现在不能说放弃武力收回台湾这个方针。对台湾人民来说,我们不想用武力,不过,台湾如果有外敌入侵,或是搞台独,我们就不放弃武力。”</p> <p class="ql-block">张将军说:“这我能理解。不过,我认为武力冲突是最不好的,最好是中国人不伤害中国人。我跟郝柏村很熟,我知道台湾的武装还是有的,当然,空军是不行的,但地面的武装是有相当力量的。不过,台湾这么小,大陆那么大,大陆的军队要是真打过来了,台湾肯定顶不住。可是一场苦战,双方互有伤亡,都是中国人,真是冤枉。台湾的经济力量不小,要把它毁灭了是很可惜的。”</p><p class="ql-block">吕正操说:“我们也希望中国人自己不要互相残杀,就等于你过去的那个主张。”</p> <p class="ql-block">张将军表示,愿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尽点力量:“我过去就是做这件事的,我愿保存我这个身份,到那一天会用上的。……我虽然90多岁了,但是天假之年,还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很愿意尽力。我这不是为国民党,也不是为共产党,我是一个在野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愿意为中国出力。我一直是主张国家和平统一的,我不喜欢两岸打起来。我很欣慰的是,海峡两岸敌对的意思取消了。假使哪天用着我,我愿意尽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张学良、宋子文</span></p><p class="ql-block">张将军表示,他回台湾以后,会直接向李登辉讲述在纽约与吕正操见面的情况,转述我党“一国两制”政策。他问吕正操对台湾有什么话,他可以带回去。吕正操说:“别的一时谈不拢,但望早日实现‘三通’。”</p> <p class="ql-block">吕正操希望张学良今后在海峡两岸多走走,常来常往。</p><p class="ql-block">张学良表示赞同,并说他回大陆如能成行,希望有机会亲眼看看大陆情况。“我也愿意跟大陆的中枢诸公能够认识认识。”“也许将来两方面有用得着我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张将军幽居50余年,虽早已远离政坛纷争,但他对国家、对人民的一片赤子之心始终不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永远是一个“爱国狂”。</p> <p class="ql-block">谈话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怕他们太累,吕正操的子女、亲朋故旧旅美的孩子们以及别墅的工作人员先后走了过来,要求与张将军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叶剑英元帅的孙子也闻讯赶来,张将军高兴地说:“我认识你爷爷。”当年叶剑英作为中共代表团成员,曾和张将军一起商讨过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案。</p> <p class="ql-block">开饭的时间到了,来自江苏无锡的大师傅为张将军准备了一桌精美的饭菜,还准备了西洋名酒,张将军却选中了绍兴花雕,一杯一杯畅饮起来。晚饭后,从华盛顿赶来接吕正操的徐君佩公使也来到别墅,恰好见到张将军,徐公使当面向张将军转达了中国驻美大使朱启祯的问候。</p> <p class="ql-block">吕正操回忆,“纽约三次晤谈虽未免短暂、仓促,但张将军与我无所不谈,涉猎颇多。临分手时,张将军依依不舍地告诉我,他也许会去洛杉矶与美国总统布什见面,如果成行的话,希望在洛杉矶再次相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张将军未去与布什会面。”</p> <p class="ql-block">6月25日,张将军结束了105天的旅游探亲,与夫人赵一荻一同返回台湾。不久,他托人给吕正操捎来口信:“因眼疾好转,近日不会回大陆治病。”</p><p class="ql-block">1992年11月30日,张学良又托其侄女带信给吕正操:“正操弟惠鉴:由美返台,一切尚好,惟耳觉、视力大为退化,九一老人,能如此已知足矣。请代向中枢诸公问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张学良、于凤至夫妇与长女张闾瑛在英国期间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阎明光无限感慨,岁月不居,人生难再。我们衷心希望张将军在合适的时候,能回故乡看看。但他却没有回来,2001年10月15日于美国病逝,留下了永久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张学良吃年夜饭,照片中的他正在涮火锅,桌子上放有大白菜和米饭</span></p><p class="ql-block">张学良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病逝,享年101岁。</p> <p class="ql-block">这位活了整整一个世纪、任何中国现代史的研究都无法绕开的人,算得上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几个中国人之一。他与父亲张作霖,作为旧时代的旧军阀、旧军人,曾统治东北长达30年时间,他一手主导的西安事变改变了整个历史的局势。即使在他被蒋氏父子“管束”半个世纪,甚至在他百岁驾鹤西去后,围绕他的研究和议论仍在延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位于檀香山北部“神殿之谷”纪念公园中的张学良、赵四小姐墓地。墓园名为“中国海景”。张学良和赵一荻墓地入口正对面就是日本神殿</span></p><p class="ql-block">台湾知名人李敖评论说,“张学良是民族英雄。张学良最伟大的是他本可以做东北王,但是张学良热爱祖国,东北有独立的本钱却没有独立,比台湾大36倍的地方不肯独立。他的爸爸为此而死。他自己为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尊严,被蒋中正从36岁关到83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台南游孔庙,席地而坐</span></p><p class="ql-block">1958年2月,张学良在台南游孔庙时说:“规模在台论可称不小,犹其意义宏深,其形势建筑,比之内地,小巫见大巫也。”</p><p class="ql-block">游孔庙后,他随即拜谒了郑成功祠,写下《竭郑成功祠》:“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1928年6月在皇姑屯被炸死后,日本派林权助(1860-1939,日本明治-昭和时代的外交官,日本前驻华公使)来沈阳给张作霖吊丧。回国之前,他一直追问张学良:你到底是怎么决定?你是要跟南方的国民党合作呢?还是东北独立呢?“我这么大的岁数来这里,没得你一句话,我回去无法交代!”</p><p class="ql-block">张学良说:林老先生呐,你想的比我想的都周到。但是你忘了一件事,你忘了我是中国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张学良将军跌宕传奇一生的最好的诠释。他一直认为他是中国人。他一直坚持做一个中国人的立场。</p><p class="ql-block">88年前,在中华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以爱国的赤诚之心,秉持抗日救亡的民族大义,毅然发动西安事变,联共抗日,为结束10年内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作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岁月如梭,物换星移。根据傅钟将军诗词谱写的歌曲《长相思——致台湾故旧》,每每在耳畔响起,依然是那样感人。结尾一句“大业在前头”,更是回味无限,催人奋进。</p> <p class="ql-block">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伟大祖国的建设发展大业,包括中华民族的和平统一大业,一定能够胜利完成!</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吕海燕: </b>原国家高级检察官。</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胡山: </b>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员,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青年部首任部长。原国家外经贸部干部、外交官。世界反法西斯和平文化中心倡建发起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