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畲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至迟到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畲族的先民就生活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后逐渐向北迁徙。散居于浙、闽、贛、粤、黔等省。1956年中国政府在民族识别调查基础上确定为单一少数民族,称“畲族”。在长期的迁徙与山地农业生活中,畲族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成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景宁是中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我们在这里建立畲族博物馆,希望通过展示畲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进一步增进民族间的理解、友爱与团结。</p> <p class="ql-block">迁徙与分布</p><p class="ql-block">干年流徙</p><p class="ql-block">畲族人民把广东潮州凤凰山作为本民族的祖居地和发祥地。早期畲族族群主要生活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宋、元时期大量畲人迁徙至福建中部和北部,明、清两代继续北移,进入福建东部和浙江南部山地,其中有一部分抵达安徽。在新的家园畲族人民叩石垦壤、耕山狩猎。</p> <p class="ql-block">南宋末期,赣闽粤之交的漳、汀、潮、梅、赣五州毗邻区域成为畲族的基本住地。</p> <p class="ql-block">蓝奉高、雷万兴起义</p><p class="ql-block">唐朝在这一地区施政后,加重了对畲族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还实施一系列民族歧视政策,引起了畲族人民的反抗。在反抗唐王朝的斗争中,出现了蓝奉高、雷万兴等领导的起义军,屡次挫败唐王朝的武装镇压。</p><p class="ql-block">陈吊眼等领导的反元斗争</p><p class="ql-block">元代畜族分布范围较唐、宋稍广,但其主体仍聚居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的传统地域。至元中后期,畲民不堪忍受政府和官吏的盘剥,在陈吊眼,黄华、钟明亮等率领下,举行了多次抗元和反元斗争。</p> <p class="ql-block">九龙江</p><p class="ql-block">唐代畲族的祖先主要生活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九龙江及韩江流域地区,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拓荒殖土,被称为“峒蛮”、“蛮僚”,在唐代陈政率军进入这一地区以前,史书上没有关于汉人居住在这一地区的记载。唐朝在福建漳州、汀州设置郡治,实行辟地置屯等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随着汉人陆续移居至此,这一地区出现了“民僚杂处”的现象。</p> <p class="ql-block">凤凰山</p><p class="ql-block">在畲民的心目中,广东潮州凤凰山被视为畲族的祖居地,成为畲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迁徙流布图</p> <p class="ql-block">畲族: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p><p class="ql-block">从民族学的角度看,畲族是怎样形成的,来自哪里,至今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畲人自称“山哈”,意为“客居在山里的人”。较早的汉文文献称他们为“蛮”、“蛮撩”、“南蛮”、“峒蛮”、“峒獠”、“百越”、“山越”等。 唐末五代出现“畲山儿”一词,可能是畲族酝酿时期的称呼;南宋中叶《舆地纪胜》使用“山客牵”,是正式作为后世畲族族称的最早史例。此后,他们被汉民族称为畲族。“畲”字有两种不同的写法,一种是“畲”(从佘从田),另一种是“畲”(从余从田)。1956年经国务院正式公布,确定这个民族的族称为“畲族”(佘田之畲),是一个单一少数民族。</p><p class="ql-block">关于畲族来源,学术界主要有“长沙武陵蛮”说,“东夷”说,“越人后裔”说,“南蛮”说。“福建土著闽族后裔”说等。</p><p class="ql-block">《浙江景宁县东弄村畲民情况调查》</p><p class="ql-block">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于1953年8月派出以民族学家施联珠为组长的畲族民族识别调查研究小组,在浙江省景宁县东弄村、福建省罗源县八井村、漳平县山羊隔村作了为期3个月的畲民识别调查,写出《浙江景宁县东弄村畲民情况调查》等报告。</p><p class="ql-block">畲民族确认文件</p><p class="ql-block">1956年12月,国务院认定畲族为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并确定族名为畲族。</p><p class="ql-block">1953年畲民识别调查组在福建</p> <p class="ql-block">畲”字历史上有多种写法,而作为民族族称要有一个统一的写法和确切的含义。1956年,畲民经过分析,认为写成“畲”字为好,由“人”</p><p class="ql-block">“示”、“田”三部分构成:</p><p class="ql-block">“人”字是搭草寮的人字架;</p><p class="ql-block">“示”字表示这个去老民族的人民;</p><p class="ql-block">“田”字有三层含义:</p><p class="ql-block">1.表示这个古老民族是靠游耕为生存手段的民族;</p><p class="ql-block">2.表示这个古老民族迁徙到高山之坳,用草木搭寮安下家,开始烧畲、垦畲、种畲;</p><p class="ql-block">3.表示这个古老民族成为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在土地改革中分得一份土地。</p> <p class="ql-block">畲族总人口变化</p><p class="ql-block">人口与分布</p><p class="ql-block">据1978年统计,畲族人口为335,000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为634,700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为709,592人。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贵州等省。1949年以后,中国政府在这些畲族人口分布较多的地区成立了专门管理民族事务的行政机构,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贯彻实施。</p> <p class="ql-block">当代畲族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景宁畲族自治具</p><p class="ql-block">景宁先秦时期归属越国。三国时属临海郡,隋开皇九年(589)置处州设立括苍县(含景宁地域)。明景泰三年(1452)建立景宁县,属处州府。景宁是畲族迁入浙江的最早落脚点,全县畲民人口17000人,占总人口的10%。1984年6月30日,国务院批准以原景宁县地域建立景宁畲族自治县,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地方。</p> <p class="ql-block">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钟集洪一家28人迁至浙江处州府景宁二都锦岱洋地方居住。同时,雷进明一家兄弟4人也于此时迁入景宁县七都包凤居住。清朝初年,畲族大批迁入浙江,顺治十八年(1661)畲族由交趾迁琼州,由琼州迁处州。</p> <p class="ql-block">浙江畲民钟集洪家族迁徙路线</p> <p class="ql-block">景宁畲族自治县内畲族聚居人口在1000以上的乡镇</p><p class="ql-block">景宁畲族自治县位于浙江省境南部。面积1900多平方公里。辖5个镇、19个乡</p> <p class="ql-block">丛菁邃谷</p><p class="ql-block">当代畲族主要散居在闽东、浙南山区的山腰地带。境内山岭重叠,海拔五百到一千五百米;溪流回绕,短而急湍:畲民生活的地区多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冬季虽比较寒冷,但霜期很短。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有丰富的作物及特产资源。</p><p class="ql-block">畲民散居地环境</p><p class="ql-block">浙南:浙江丽水畲族山区、浙江景宁鹤溪街道、浙江遂昌王村口镇、浙江温州泰顺司前镇</p><p class="ql-block">闽东:福建宁德畲族山区、福建宁德七都镇北山畲族村、福建宁德古田县富达畲族</p><p class="ql-block">其它地区:广东河源市漳溪金族乡、安徽宁国市云梯畲族乡</p> <p class="ql-block">河流</p><p class="ql-block">畲族地区溪流回绕,属山地性河流。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溪水从深山峡谷奔流而出,短而急湍。多纵谷险滩,水量丰富,大多单独注入大海。</p><p class="ql-block">鳌江、霍童溪、瓯江、交溪</p><p class="ql-block">山川</p><p class="ql-block">畲族生活的东南丘陵地区,地势大致自西北向东南沿海倾斜,山脉呈东北向西南走向。主要山脉有绵亘于闽、浙交界线上的仙霞岭,蜿蜒于闽赣边境的杉岭和武夷山。</p><p class="ql-block">天目山、雁荡山、敕木山、括苍山、太姥山</p> <p class="ql-block">植被</p><p class="ql-block">畲族分布的地区盛产林木及毛竹。树木以松、杉为主,还有世界稀有的珍贵树种栓皮栎、檩树。最具特色的是方形木,树干棱角分明,枝叶茂盛。</p> <p class="ql-block">大分散、小聚居</p><p class="ql-block">畲族自广东向福建、江西、浙江迁徙时,平旷地区多为汉族和其他民族所居住,唯有山区地旷人稀,有容身谋生的余地。随山而徙的畲民族群在山地环境中建立村庄,作为立足之地。由于历史上不断迁移,畲族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家组成的自然村寨,也有与汉族共聚一村的。这个几十万人口的民族分散在八省六十多个县市部分山区的广大地区,形成了散居与杂居的特点,以及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p><p class="ql-block">敕木山村位于景宁畲族自治县敕木山,海拨740米,是我国畲族传统文化特色保留较完整的一个畲村。1929年夏在上海任教的德国学者哈史图博和他的中国学生李化民,曾深入该村开展民族学考察,写出了《浙江景宁敕木山村畲民调查记》。</p><p class="ql-block">敕木山村是典型的畲族村落,坐落于敕木山山腰,村民生活保持着传统的畲族传统。整个自然村聚落很好的体现畲族分布“大分散小聚居”格局中的小聚居。</p> <p class="ql-block">挑长担</p><p class="ql-block">由于畲族聚落地点偏僻,连接县际之间的官道很少经过畲村寨,村寨之间只有羊肠小道相接,道路崎岖难行。畲民除日常步行外,就靠肩挑、人扛、背驮搬运物资。畲家男女老少长年累月跋山涉水,挑重担走长路,俗称“挑长担”。</p> <p class="ql-block">筑寮山中</p><p class="ql-block">畲语称房屋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寮</span>”,一般为木结构泥墙茅草顶,主要包括茅寮、土寮和土楼等类型,大多建造在山坡向阳避风有水源的地方。对于居地,人们并没有系统的风水意识,大多按照农耕文化的特点凭经验选择。传统聚落多为散漫型的居民点,建筑格局虽无严格的风水理论,但宅门和灶门朝向有一定的规制。</p><p class="ql-block">茅寮:是旧时较为穷困的民居住的房屋,现已基本消失。</p><p class="ql-block">典型的畲族民居:住在深山的畲民,就地取材,“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牖”,搭成简易的茅寮栖身。其主要特征为“千枝落地”。</p> <p class="ql-block">土寮:是景宁畲族民居发展的一种过渡形态,现在也已不多见。</p><p class="ql-block">“土寮”用黄土夯成围墙,在半腰上架橫木,铺以竹片或小木条,垫上实土为楼。屋顶盖上茅草、稻草、树皮或瓦片。</p> <p class="ql-block">土楼:进入定居生活后的畲民多住木结构泥墙瓦房,一般都有厅堂和左右厢房。盖房往往是先立柱、上梁、盖瓦,然后再整修室内。</p><p class="ql-block">土楼是景宁日前主要的畲族传统民居。</p> <p class="ql-block">福建畲族建筑</p><p class="ql-block">畲族初迁闽东时,居住的也是茅寮,但在之后的发展中逐渐与浙南畲族有了区别。从福建八井村目前所保留的清乾隆年间建造的“八扇”瓦房和清末的“六扇”瓦房及一些夯土残留来看,至少从清乾隆以来,八井畲民传统的住宅主要为复合“介”字结构草房和木构瓦顶的瓦房两大类。</p> <p class="ql-block">耕山为业</p><p class="ql-block">早期畲族先民的农业生产主要是“耕火田”,即“刀耕火种”,所耕之地多属缺乏水源的旱地。明、清时期,畲族先民大量向闽东、浙南迁徙,开山劈岭,拓荒造田。随着畲族逐步定居,生产方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开始转向定居农业,并发展起以梯田水稻耕作和定耕型旱地杂粮耕作为核心的生计模式。</p><p class="ql-block">到农历正月未二月初,人们依据占卜的结果,选择土质肥沃、树林稀疏的山坡地,将柴草砍倒(“斫鑫”),待到四、五月间柴草干焦时,清出四周隔火带(“火路”),然后将柴草焚烧殆尽。烧山从山顶开始燃火,使火慢慢往下燃,以便控制火势,并有助于烧熟泥土,烧死草根,增加肥力。柴灰冷却后,人们撒播下黄粟种子,次年再拔除粟杆,改种红薯。此后,这块地至少要闲置三年。如果是一块水源充足、便于排涝的地块,人们会改成水田,栽种水稻。</p> <p class="ql-block">“包罗杖”</p><p class="ql-block">在坡度较陡之处,畲民们通常采用“包罗杖”进行播种。种子被倒入一支通掉竹节的竹简内,底端有一玉米种子大小的孔,竹筒下端削尖,无论陡峭岩缝或石堆,杖往地上一戳,种子便落入土中。</p> <p class="ql-block">厨房及给排水系统</p><p class="ql-block">景宁畲族土楼的厨房多位于客厅后的半开放空间,一面靠着土楼,一面临着山体。除了灶台、碗橱、炊具等厨房用具,畲族厨房还有一套精巧的给排水系统。畲民往往将山水用竹竿引入厨房的水槽中,槽边设有水渠,一方面将生活废水等排出;另一方面又可分割出一块用于养鱼,不仅提供了生活用水,还形成了一个可循环的生态系统。</p> <p class="ql-block">主要作物</p><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的畲田所种植的旱地作物主要包括:粟、豆、禾、麦、米、火米、芋等等。其中麦、豆和粟是最重要的。明清以降,随着农作物的增加,畲族人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稻、番薯、蓝靛、茶叶、香菇以及杉、竹等经济林木。畲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培育出与干早田地相适应的耐旱高产品种畲禾,实大粒长,味美甘香。闻名于世的畲族“惠明茶”历史悠久,曾是清代地方政府的贡物。</p> <p class="ql-block">梯田水稻</p><p class="ql-block">定居下来的畲民逐渐接受汉族的生产方式,用猎物、柴薪等交换锄、犁等铁制生产工具。一些有条件的畲民逐渐进行佃耕水田,由刀耕向牛耕,火种向水种方向发展。人们辟梯田、整土地、引水源,种植水稻,同时,也沿承了汉族的一些农事生产习俗,并加以变更,形成了具有畲族特色的佃耕生产习俗。</p> <p class="ql-block">操弩射猎</p><p class="ql-block">游耕与狩猎长期并存是畲族具有特色的生计模式。畲人在历史上以“善射猎”著称,曾有过“家家皆猎户”的时代,人们外出总挟带着锋利并敷以毒药的弩矢。射猎的对象,除虎以外,还有豹、野猪、刺猬、山牛、山羊、鹿、狐、獭、獐、麋及山禽等。兽肉是畲民重要的肉食来源,兽皮多用于岁纳和交易。畲族社会转为定居的农耕经济后,狩猎仍是一种重要的副业。</p> <p class="ql-block">家庭手工</p><p class="ql-block">畲族的家庭手工业主要服务于自己的日常使用。芭布织染缝纫是畲族重要的传统手工业。大部分畲民家中都有木制纺线车和织布机,将芭麻搓成细线,织成芭布,再以自制的蓝靛染成青色或蓝色。竹木作也是传统手工业之一,尤其是竹编业,在长期的实践中发展出精湛的技艺,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在一些地区,畲民还从事蓝靛制作、妇女银饰打制、制茶和酿酒。</p> <p class="ql-block">纺织</p><p class="ql-block">土制织布机不仅可以纺织土布,还可纺织布带、围裙之类的日用品。人们将芭麻剖成麻丝,捻成麻线,织成麻布。织物的染色多在冬天进行。</p> <p class="ql-block">木作</p><p class="ql-block">木作是畲族类型不多的手工业之一。除了建筑木作,还制作八仙桌、香火桌、太师椅、四面床、碗柜等家具。</p> <p class="ql-block">竹编畲人生活的地区盛产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为竹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精巧的竹编从选材破竹到染色喷漆需几十道工序。除日常生活用的屏风、挂联、枕头、席子、椅子等外,还有许多造型生动,美观精巧,色彩鲜艳的筐、篮和斗笠等。斗笠堪称畲族竹编中的一绝。</p> <p class="ql-block">墟市交易</p><p class="ql-block">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不可能形成本民族的市场。畲区社会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不发达,也没有形成专门的商人阶层。但耕作收入并不足以满足畲民生活的全部需要,故他们常将猎获物、木炭、柴草、扫帚、竹子、蓝靛、木材、药材及筐篚(fěi圆形的竹筐)、蜂蜜、鱼、猪、鸡、鹜等,换回盐、布、煤油等日常用品和农具,以及料珠、丝绒线等妇女衣饰品。人们平时交易都得到数里乃至数十里外的汉区集镇上进行,有时也有汉族商人及货郎担来到畲族村庄。</p> <p class="ql-block">服饰</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畲族男女多为“椎髻(jì)跌足”,身着苎(zhù)麻布和棉布缝制的青黑或蓝色服装。男子传统服装为对襟单衫,衫襟用条状式蓝布或白布缝边,衫有连排七粒白布扣,袖口缝边加白布扣,各季穿棉布衫加黑色背裕,前后缝若干口袋;女装上衣着和尚领大襟衫,穿短裤,打绑腿,束围裙。衣服的领、肩、袖皆用红、白、黄、蓝、绿色丝线编绣呈顺序排列柳条形图案,领口绣有花卉鸟兽之类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发式与配饰</p><p class="ql-block">畲族少女喜用红色绒线与头发缠在一起,编成一条长辫子,盘在头上。已婚妇女头戴凤冠,即用一根细小精制的竹管,外包悬挂红绫的红布帕。不同年龄的妇女,发间分别环束黑色、蓝色或红色绒线。冠上饰有一块圆银牌,牌上悬着三块小银牌,垂在额前,畲族称为“龙髻”。冠上插一银簪,再佩戴上银项圈、银链、银手镯和耳环,格外艳丽夺目。</p> <p class="ql-block">女子服饰</p><p class="ql-block">畲族妇女多穿大襟小袖衫,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花边为宽纹的是中青年妇女的服装;老年妇女穿窄纹花边的衣服。短裤裤角镶有锯齿形花纹,束黑色绑腿。衣尚蓝色,衣料多为自织麻布。人们喜欢在服装上刺绣各种花鸟及几何纹饰。</p> <p class="ql-block">男子服饰</p><p class="ql-block">畲族男子夏天穿着的大襟苎布衫用耐汗、耐磨、通风透气性能好的苎布缝制而成。其款式为对襟、无领,仅用蓝布镶领口、两肩上衬有棉布“搭肩”。男子的冬装多为大襟布衫。出门做客时则穿“钱吊”,中间开襟,两边腰间备有口袋。裤子为直筒式,裤简大,裤腰接有不同颜色的棉布做成的“裤头”。</p> <p class="ql-block">饮食</p><p class="ql-block">畲民的食物以水稻、番薯为主,小麦、玉米、黄粟、荞麦次之。副食品多取之于山,长年以自种蔬菜、瓜豆和竹笋佐餐还上山狩猎寻觅野味。畲族大都喜食热菜,家家备有火锅,边煮边吃。粉丝是畲家招待客人制作点心和菜肴的重要原料。畲族人爱喝绿茶和乌龙茶。</p><p class="ql-block">饮茶与茶俗</p><p class="ql-block">畲乡重茶饮,以茶会友,蔚成茶俗。有客人到门,要先敬茶。畲乡流行一种说法: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客人接过主人的茶,必须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说明,直至喝满意为止。畲族把茶视为至神至圣的东西,普遍流行以茶送终的习俗。</p><p class="ql-block">“讲茶”</p><p class="ql-block">“讲茶”是畲族的一种祭祀民俗,流行于闽东地区畲族聚居地,闽东民间常以茶作为祀神祭祖先的供品,逢年过节在祭祀中都离不开茶。乡村在农历五月端午节、七月初一、七月十四烧纸、七月十五兰盘节、十二月甘四请灶神和十二月卅日、除夕等节日,都用“三茶六酒”祭祀,以告慰祖先、庇护平安,寄托未来。</p><p class="ql-block">惠明寺白茶</p><p class="ql-block">惠明茶产于景宁县敕木山惠明寺周围,历史悠久。相传畲族老翁雷太祖与其四个儿子在惠明寺方丈的帮助下,在敕木山惠明寺周围开辟茶园,因品质优良,深受人们喜爱。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惠明茶荣获金质奖章和一等证书。</p> <p class="ql-block">吸烟饮酒</p><p class="ql-block">畲民用酒尝心怡情,壮神御寒,畲族的酒多为白酒和自酿的糯米酒。白酒有明烧和暗烧两种。景宁山区还有一种绿曲酒。老人爱喝自家酿造的糯米酒,年轻人爱吃“番薯烧”,妇女爱食酒炒鸡,孩子们爱食连酒糟一起吃的酒娘糟。畲寨一进十月,家家砻米,户户酿酒。明代烟传入中国后,畲族男人也开始吸烟。</p><p class="ql-block">畲家米酒</p><p class="ql-block">畲家米酒以大米与特制酒曲酿制而成。</p><p class="ql-block">药,炮制成药酒,可治伤、湿、病痛,是畲家传统的治疗和保健用品。年节和各种节日都要饮酒,还以特制的长方盘托红烛与米酒敬贵宾。</p> <p class="ql-block">饭菜糕点</p><p class="ql-block">畲民喜欢吃热锅,家家都备有小泥炉,全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吃火锅。畲族菜肴多为家常菜,但味道鲜美。冬笋炒香菇、泥鳅鱼头汤都是畲族人的传统菜肴。乌饭、糍粑、豆腐娘等也是畲族人爱吃的美食。</p> <p class="ql-block">风习与信仰</p><p class="ql-block">宗祠与族规</p><p class="ql-block">畲族在历史上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内部也没有产生跨地域的社会管理机构,其社会整合的传统机制主要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组织和父系世系群(宗族)组织构成。同姓人比较集中的大村寨一般都有“祠堂”,为辨别血缘远近还设有“房”,均按血缘的亲疏关系原则运作。畲族是一个酷爱和平,与人无争,文明礼貌,勤劳朴实和热情好客的民族,保持着很多古雅、淳朴、优良的传统礼俗。在道德规范方面,畲民历来遵循祭祖尊宗的遗风,具有严格的族规和独特的禁忌。</p><p class="ql-block">祠堂是一村或几村同姓人祭祀自己先人的场所,同时又是象征家族权威的物质实体,还是畲村进行家族活动、人文教化的地方。修建祠堂是对家族权威的确立,通常由族长亲自主持,配以若干首事,祠堂地基和修祠时间的选择都由专人负责。祠堂多为三直平房,有大天井,放正口。</p> <p class="ql-block">组织机构</p><p class="ql-block">畲村的家族领袖是族长,负责协调家族内外、村庄内外的各种关系,协办各家红白喜事。一般人数较多的畲村,除族长外还有“房长”。同姓共一近祖的人聚为一“房”,亦称“共房”、“介寮”等,即“近亲者”之意。</p><p class="ql-block">族长</p><p class="ql-block">祠堂各有族长,由辈分最高、年纪较长、办事公正、有一定威信的老人担任。他按习惯法主持或负责处理族内和族际间的各种纠纷和公共事务。建祠、修谱等宗族内重大事务也由族长亲自主持。</p><p class="ql-block">房长</p><p class="ql-block">“房长”由房内公推产生,主持房内事宜、协调各房及房外关系等。一般在宗谱内所载的族长、房长的谱状下都标明“八品官带”的字样。</p><p class="ql-block">祖屋</p><p class="ql-block">畲民初迁一地,仅以简陋的屋宇栖身。随着家族的繁衍和村落的拓展,才考虑到建祠。族人对开基祖的屋宇始终怀有特殊的情感,在祠堂未建之时,往往会把祖屋当成族众祭祀、议事之所。即使祠堂建成后,祖屋仍是族人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教化之所。</p><p class="ql-block">众厅</p><p class="ql-block">“众厅”是家族联建的大房屋中预留的大厅,产权属家族公有。“众厅”既可设立祭祀祖先之坛,也可用作红白喜事的设宴之地,还可权作私塾之馆。祖屋、“众厅”都是舍民村落中的准祠堂。</p> <p class="ql-block">宗谱</p><p class="ql-block">畲族谱牒,俗称“族谱”、“宗谱”、亦称“家谱”、“家乘”,是家族世袭传承的历史记录。修谱被视为家族的大事,大约每20-30年重修一次。修撰者部分为汉族秀才或曾在畲族执教多年的塾师。修谱时,在外地的宗亲须赶回参加谱祭和封谱。</p> <p class="ql-block">家规</p><p class="ql-block">北迁定居以后,畲族接受了儒家文化,待人接物推崇温、良、恭、俭、让,代代相因,形成了具有畲族独特风格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畲族各姓宗谱的卷首多录有《家范》、《祖训》等,作为子孙后代为人处世的“族规”。</p><p class="ql-block">畲族的家庭</p><p class="ql-block">畲族社会的基层单位是父系核心家庭,包括父母及子女。儿子继承父系,出嫁的女儿无继承权。子女婚后独立生活,父母一般与幼子同居。</p> <p class="ql-block">家规</p> <p class="ql-block">人生礼仪</p><p class="ql-block">畲族是一个讲究仪规的民族。人生的礼仪,从母亲怀孕就开始了。小孩出世后,要向外家“报生”,满月后,宴请外家,满周岁时,宴请祝贺的客人。孩子十六岁后便可进行“传师学师”。恋爱与婚姻具有独特而精彩的礼俗,最让外界称奇的是少女婚前“做表姐”。亲人去世时,要到溪边“买水”为遗体“浴尸”,收殓时则要举行“辞棺”活动。</p><p class="ql-block">畲名</p><p class="ql-block">畲族人有乳名、世名、讳名、法名等。乳名是小时的昵称;世名即按祠堂规定的“排字世项”的字头排取的名;讳名按排行命名;法名则是学师时取的名字,只有学过师的人,才有法名。</p><p class="ql-block">“排字世项”</p><p class="ql-block">谱名是畲民在宗谱中所用之名,由“排字世项”所得,表明对象的世属和排行。男性谱名由“讳名、字、行第”等三者组成,而女性仅用俗名或另加排行。谱命通常在畲民辞世时,由亲属向族长或房长索要。</p><p class="ql-block">畲族按世(代)排列以“大、小、百、千、万、念” 为行次,雷姓无念,钟无千,世代轮替。畲族古歌唱出本组三姓排行用字特点:</p><p class="ql-block">排行算来你细听,雷姓无念钟无千;</p><p class="ql-block">男人无一女无二,蓝姓五六两样生。</p> <p class="ql-block">东弄村雷姓“排字世项”</p><p class="ql-block">东衕村蓝姓“排字世项”</p><p class="ql-block">厦门钟姓“排字世项”</p> <p class="ql-block">过关与契子</p><p class="ql-block">福建畲族的传统,婴儿出生后要请算命先生算命。如果孩子命途中有带“克”、犯“煞”的关口,则须请法师做“过关”仪式,祈求神灵保佑孩子平安顺利成长。</p> <p class="ql-block">传师学师</p><p class="ql-block">在畲民族谱中除了有“郎名”、“娘名”外,还有“法名”。畲民男女年届十六经过“传师学师”的仪式,族谱中冠以“法名”。男性“法名”前冠以“法”字,女性则后缀以“婆神”。“传师学师”以祖先崇拜为主体,同时保留了图腾崇拜和受道教影响的痕迹,由家庭成员“入录”、“度身”转为宗教成员。整个仪式共有60多个主要程序,须持续三天三夜。</p> <p class="ql-block">景宁传师学师</p> <p class="ql-block">畲族的丧葬</p><p class="ql-block">按传师学师的规定,“学师”过的“赤身”畲民逝世后需做最多三天三夜的“功德”;未学过师的“白身”畲民则最多只能做一天一夜;意外死亡的还需要进行“拔伤”。畲族葬礼都设灵堂,请巫师念经,亲人在葬礼上以歌代哭表达对逝者的哀悼。</p> <p class="ql-block">岁时节庆</p><p class="ql-block">畲族的节日与汉族大致相同,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冬至等,其中以春节、端午最为隆重,但也有本民族特有的“招兵节”、“二月二”“三月三”、“封龙节”等民族节日。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在节日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日的食物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p> <p class="ql-block">三月三</p><p class="ql-block">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也称乌饭节,畲族男女踏青归来要做“乌饭”食用。这一天,各地畲族都要举办各种庆典,内容包括歌会、吃乌饭、祭祀,传统舞蹈和武术竞技等。目前,三月三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节日由来</p><p class="ql-block">关于三月三的起源,有多种说法,较为流行的是为了纪念雷万兴将军。相传唐朝时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畲民抗击官军的围剿,粮食吃尽了,就以粘米乌的果子充饥;畲民靠它坚持了体力,最后终于取得了胜利。后来,有一年三月三雷万兴想起要吃粘米乌果,可是这时粘米乌尚未结果,畲民就摘采它的叶子做成乌饭食用;以后这就成为一种习俗,每年三月三都要吃乌饭,畲家也因此将三月三称为“乌饭节”。</p> <p class="ql-block">春节</p><p class="ql-block">除夕之夜,男女老少围坐篝火旁吃年饭,称“隔岁”。小孩一边烤火“守岁”,一边学唱《盘古歌》。初一凌晨,青年人鸣放鞭炮驱瘟神,主妇们到水井边“汲新水”煮面,预祝全家长寿平安。孩子们跑到竹林里“摇毛竹”,以期像竹笋一样茁壮成长。正月初五日“开年驾”(送年)家长领着孩子打扫卫生,并将垃圾送到村口烧掉,点上一支香,意为将瘟神送走。打扫毕全家喝糖茶,预祝年年有余。过年期间,还举行对歌、打尺寸、登山比赛等文娱活动。正月十五闹元宵,春节结束。</p><p class="ql-block">会亲会</p><p class="ql-block">二月二日,闽东的畲族男女云集在福建福鼎县双华乡。彩楼上举行赛歌会,四周人海熙攘。入夜,山谷里灯火辉煌,歌声嘹亮。当发出提灯游村的信炮时,人们手提各式彩灯,形成一条金色长龙,鱼贯穿行在畲村。山谷里礼炮齐鸣,烟火怒放。</p> <p class="ql-block">“封龙节”</p><p class="ql-block">“封龙节”是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是畲族人民祷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娱乐性节日。传说这一天玉皇大帝给畲山“分龙”。人们穿上盛装,兴高采烈地赴舞会,在山坪、田拢对“打”民歌,青年男女通过这一盛会对唱民歌,寻觅情侣。</p><p class="ql-block">“招兵节”</p><p class="ql-block">“招兵节”是畲族纪念祖先的宗教性节日,是一个以祭祀、祈祷为主要形式的图腾崇拜和祖先拜相结合的民俗活动。现仅流行于粤东、粤东北畲族地区。一般在农历大雪后至冬至前,择吉日举行,五年一次,活动一般为三天三夜。节日里在公厅搭一高木台,设神坛,悬挂祖图,由村中德高望重老人主持祭祖。</p> <p class="ql-block">信仰与崇拜</p><p class="ql-block">除了始祖崇拜,畲族信仰也包含着泛神论和自然神论的倾向,盛行自然神灵和世俗神灵崇拜。附近的石头与树,田野中的谷物和狩猎的山林,都成为畲族人崇拜的对象。畲族的信仰还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汉区传入的佛、道信仰与原始多神崇拜混融一体,在畲族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创世神话</p><p class="ql-block">据畲族创世神话《男造天女造地》记载,天是男人造的,地是女人造的。男人偷懒,把天造小了。女人勤快,不停地挖掘、堆砌,地变得越来越大,眼看就要撑破天。于是,男人嚷嚷起来:“地造大了!”女人赶紧抓土,使地缩小。于是大地变得凹凸不平,凸起的成了山峦,凹陷的成了湖海。女人的五指还抓出了条条江河溪涧。</p> <p class="ql-block">始祖与祖先崇拜</p><p class="ql-block">在尊祖和团结意识的支配下,祭祀仪式成为家族权力和力量的象征。在俎豆馨香中与神灵交流,畲民既求得了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庇护,还获得了民族与家族的认同。畲民的家族祭祀包括祭祖和社祭。祭祖具有调节家族伦理关系的功能,社祭则有助于家族社会关系的调整。</p><p class="ql-block">迎祖祭</p><p class="ql-block">区域内同姓同宗的畲民共建祖亭,内设祖牌和族杖,由各村落轮流祭祀。时间为一年一次,或若干年一次。迎祖时,按预先商议好的顺序,祖亭放置于甲村的祠堂或祖屋,由甲村畲民供奉。一段时间后,由乙村将祖亭迎回供奉,再移至丙村。依此类推,周而复始。</p><p class="ql-block">凤凰崇拜</p><p class="ql-block">畲族的服饰、礼仪和神话传说都蕴藏着浓厚的凤凰崇拜观念,如服饰中的“凤冠”、“凤凰装”</p><p class="ql-block">发式中的“凤凰头”、“凤凰髻”,婚联中的“凤凰到此”横批,婚礼中的“凤凰蛋”以及传说中的祖居地“凤凰山”等。</p> <p class="ql-block">自然与神灵崇拜</p><p class="ql-block">村落附近巨形或奇形的岩石、树木,由于形象怪异,往往被神格化,作为神灵供奉。畲家自然神中与农耕生活最为密切的是谷神。长期的狩猎生活也形成了畲民的猎神崇拜。</p><p class="ql-block">谷神</p><p class="ql-block">谷神中有“种子仙”、“稻秧仙”“青秧仙”、“黄稻仙”等,分司稻谷的各生长期。谷物归仓后,人们设供品祭祀谷神。在一些地区还流行谷神节。秋收后,畲村的青年男女为祭祀“谷神”、“谷娘”和各位“谷仙子”,跳起欢乐的歌舞。</p><p class="ql-block">“石母”与“树神”</p><p class="ql-block">畲家生儿育女常请“石母”、“树神”庇佑,一些人还将孩子的名字冠以“石”字或“树”字,把他们托付给自然神祗。</p> <p class="ql-block">猎神崇拜</p><p class="ql-block">行猎前,猎手们拜祭“射猎师爷”,祈求猎神保佑多打野物。他们竖起三角架,祈求“扁担神”指点狩猎的地点。祷毕,鸣枪三响,燃上三支香,插在枪口上,按“扁担神”指示的方向出发。狩猎结束后,将猎获物抬到庙里供奉“射猎师爷”,燃烛鸣枪,拜谢猎神的恩赐。</p> <p class="ql-block">巫术与师公</p> <p class="ql-block">文化与艺术</p><p class="ql-block">工艺与美术</p><p class="ql-block">畲族的传统民族工艺主要包括刺绣和织花带等,它们质朴多姿、活泼生动且世代相传。在闽东地区,从事刺绣者多为男性。刺绣纹饰以动植物和几何图案为主;花带用各种颜色的丝线编织而成,有蓝底红花、绿底白花、白底黑字等纹饰,及“七根花”至“十九根花”多种规格。</p> <p class="ql-block">织彩带</p><p class="ql-block">彩带又称合手巾,用于上农束腰。类型分为两种,一种为梁花镂印,类似于汉族的印染花布,白花蓝底;另一种是以柳条纹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花纹。</p><p class="ql-block">畲族女孩从五六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编织彩带,彩带精致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p><p class="ql-block">景宁地区的彩带图解</p><p class="ql-block">景宁地区的彩带宽约3~5厘米,纹样较大,长度较短。经线用多种颜色,纬线则为白色。利用经线一层白一层黑桃织出花纹图案。织图案的为中间部分,在图案的两边和带边上都放上几根彩色经线。边彩线与中彩线之间全白,经线多少由彩带的宽窄而定。由中间黑经线的根数而定带名,有“三双”、“五双”、“十三行”、“十五行”、“三十三行”、“五十五行”等,一般以“十三行”最多。</p> <p class="ql-block">畲族民间有不少木匠是雕刻能手。中堂的前梁、下马腿,窗门的栏租等处都有各种花草鸟兽人物精细的木雕,各式家具也雕有图案。此外还有一种柚皮雕,把碗形的柚皮套在木模上,等快干时用指甲卡出各种图案。干后用铜片镶口加盖。做成美观的烟盒。</p> <p class="ql-block">医学与医药</p><p class="ql-block">畲民长期居住在山区,村落分散,人口稀少。为求生存与繁衍,畲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形成了独特的疾病观,创造出一整套颇具民族特色的医药学体系和医疗方法。既迷巫师作法,也相信药物疗效,是畲族民间对待疾病的双重心态。人们认为疾病分“本身病”和“鬼病”两种,本身病需要医药治疗,而鬼病只能靠法师跳神作法。</p><p class="ql-block">《中国畲族医药学》</p><p class="ql-block">2001年,浙江省政府、省卫生厅联合省民族宗教委员会等部门成立“丽水市畲族医药研究会”,全面调查了畲族民间医药,收集到776个诊治病种、1600多个处方和2652种畲药,总结了奢医的基本理论、特色疗法、常用病名、奋药使用特点,并编撰出版了40万字的《中国畲族医药学》。</p><p class="ql-block">治疗</p><p class="ql-block">畲医大都使用祖传秘方治疗疾病。他们各专一科,各有特点。在治疗方法上,内科、妇科、儿科、喉科等以中草药单验方为主,辅以针灸;外科采用内服清凉解毒草药与外敷相结合,少数仅用外敷治疗。</p> <p class="ql-block">紫苏:一种感冒药、畲民还用来煎鱼。</p><p class="ql-block">厚朴:有温中下气,绿湿消痰的功效。景宁厚朴以皮厚肉细、肉色深紫、油气足、气香浓著称。景宁因此荣获“浙江省厚朴之乡”的美称。</p><p class="ql-block">正在晒制的草药</p><p class="ql-block">白墙鼎(治肺伤)</p> <p class="ql-block">药典</p><p class="ql-block">畲族医药在治疗跌打损伤、蛇伤、风湿、黄疸肝炎、肺炎、骨髓炎等方面有独特效果,有很多祖传秘方和经验方。但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许多畲族医生年纪大了再加上传男不传女的习俗,畲族医药几乎失传。国务院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浙江省“畲族医药”项目被录入。</p> <p class="ql-block">体育与武术</p><p class="ql-block">畲族人民重视体育运动。许多体育项目源自征战和生产,其中最著名的有武术、登山、“打尺寸”、“操石磷”、骑“海马”、竹林竞技等。畲族武术分棍术和拳术两大类。蜜拳乃畲族独创,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民间十分普及:畲族棍术种类众多,动作名称也复杂多样。</p><p class="ql-block">畲族的体育活动</p><p class="ql-block">畲族传统体育讲究屏气静心、运气行肢的协调,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之余调节体力与精神的健身活动。</p> <p class="ql-block">问凳</p><p class="ql-block">问凳起源于畲族早期的宗教祭祀活动,后逐渐演变为民间体育活动。基本动作以转、旋、翘、摆、摇、蹬、翻等为主,并结合难度较大的擦旗、套圈等。</p> <p class="ql-block">抄杠</p><p class="ql-block">相传古时候畲族人民为抗击入侵者,经常进行</p><p class="ql-block">抄杠,并举行竞赛,以提高腿臂力量和作战技能。常见的抄杠形式有三种:</p><p class="ql-block">金鸡独立抄杠:两人各持杠的一端,单腿站立在的两端。我判下令后,双方开始使力,力争将对方抄下凳。</p><p class="ql-block">蹬腿部抄杠:方法和金鸡独立抄杠基本相同,只是抄杠时双方须一腿全蹲、另一腿前伸,并作连续的蹬腿步。</p><p class="ql-block">十字抄杠,由四人(或四组)参加,开始每人持“十”字型杠的一端。裁判下今后,运动员开始使力,努力将身后的小圈捡起。</p> <p class="ql-block">操石磉</p><p class="ql-block">“操石磉”起源于青年人在村街上操滚卵石的玩耍游戏。比赛通常在石铺路面上进行。两组各有一人站在自己的石块上,其余组员协助他蹬石块撞击对方的石块。石块被撞出的一方为输。</p> <p class="ql-block">打尺寸</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种起源于古代的集体运动。参与者在空场围成大圈,其中一人站在圈内,手持一尺多长的木棍(尺)和筷子长短的竹条(寸),圈内人用木棍将竹条击出,由圈外人竞相跑接、要是竹条落地,则马上拣起投回圈内,圈内人可用手接,也可用木棍击回。圈外人以接住竹条者为胜,并得以替换圈内人。</p> <p class="ql-block">棍术</p><p class="ql-block">棍术器械根据长短可分为两种,一种叫“丈八棍”,长一丈二尺。由单人耍弄,另一种叫“齐眉棍”或“盘柴槌:长六尺(或四尺八寸),供两人对打。棍术动作复杂多样,有双头糙、三步跳、四步半、七步、九步、猴子翻身、天观地测等。</p> <p class="ql-block">文学与艺术</p><p class="ql-block">畲族有自己的语言,称为畲民话或山哈语,属汉藏语系。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其文化的积累和传承主要通过口传言授和劳动实践进行,因而畲族民间口头文学非常发达,其中以山歌、神话和传说最具特色。每逢佳节喜庆之日,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迎客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由于这种歌唱习俗,在畲族民间产生了长篇的史诗、叙事诗、说唱文学和民歌。</p><p class="ql-block">语言</p><p class="ql-block">畲民一般都会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他们与汉族交流时使用当地汉语方言,在本族内则使用畲民话交流,畲民话是畲族在族内使用的语言,受外界语言变化的影响不大,在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都保留着一些自身的特点。</p><p class="ql-block">活聂</p><p class="ql-block">居住于广东省博罗、增城、海丰等地约1000余人使用的是接近于瑶族布努语的炯奈话,他们自称为“活聂”。</p> <p class="ql-block">文学</p><p class="ql-block">畲族文学主要包括史诗、说唱、神话传说与故事。史诗的主要作品有《盘古歌》和《麟豹王歌》。说唱文学的主要内容是由畲族民间歌手根据汉族章回小说或话本改编。除韵文作品外,还有神话、传说、故事等。其中叙述畲族祖先开基创业的有《畲族祖先的传说》、《高辛和龙王》;颂扬英雄为民除害的有《天眼重开》;表现畲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则有《卖炭》、《石牛》等。</p> <p class="ql-block">鼓吹音乐</p><p class="ql-block">畲乡盛行鼓吹音乐,几乎每个村庄都有鼓吹班,一般为28人。曲牌与演奏风相与汉族相同。大吹时有唢呐和打击乐锣、鼓、堂锣、钹、板、铃等;小吹时有唢呐、笛子、京胡、二胡与月琴等。“宫兰花”、“落地花”是畲族优秀的民族乐曲。</p> <p class="ql-block">舞蹈</p><p class="ql-block">畲族舞蹈主要蕴藏在祭祀活动中,有祭祀性的通神驱鬼、祈福式的“巫舞”和一些村落在农历十月初一祭祀“金贝大王”的“踏瑶舞”。表演者为男性。动作主要有坐蹲步、悠荡步、炊步和两步半等。</p> <p class="ql-block">畲族民间传统舞蹈主要有祭祀、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舞蹈,主要是师公口吹龙角,手舞灵刀,在锣鼓打声中,边唱(或念)边舞。《和我学畲舞》脱离以往展项单纯的文字或视频介绍,借助体感游戏,让参观者参与互动游戏过程中,边学边跳寓学于乐。</p> <p class="ql-block">山歌</p><p class="ql-block">畲家有“俗不离歌”的说法,节日、婚嫁、丧事都离不开畲歌。畲歌包括叙事歌、小说歌和山歌。叙事歌反映本民族的斗争历史,歌颂民族祖先的英雄业绩;小说歌是畲族民间歌手对族内外历史人物或艺术虚构人物的歌唱,有的是根据本民族流传的英雄人物编写的长篇叙事诗,也有的根据汉族章回小说或评话唱本改编。山歌是畲民族中最丰富多彩、最生动活泼、最有生活情趣的民间歌诗,大部分是临时即兴,随编随唱的心声,寓意深刻,比兴动人。</p> <p class="ql-block">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脉络和谱系,这种谱系和文化并不是记录在文献上,也不是保留在纪录片档案中,而是融汇在人们的生活生产当中,流淌在民族的血液里。畲族这个古老的民族,在沧海变幻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极富特色的民间文化遗产,希望这朵中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之苑中的奇葩得以传承,永开不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