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一号”:普救寺里探“西厢”

山居亭主

“黄河一号”公路永济至黄河河岸短短二十里路程,却汇集了鹳雀楼、黄河大铁牛、蒲州古城等一连串知名景点,距永济市区最近的景点是普救寺。普救寺,也许知道的人不多,但要提起古典名剧《西厢记》,说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则大多耳熟能详。张生与崔莺莺悲欢离合、曲折复杂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 《西厢记》说普救寺是莺莺父崔相国为则天娘娘修建的香火院。戏文演绎未必可信,但有考证说,普救寺的确始建于唐朝武则天时期。普救寺,原名永清院。五代时,后来做了后周开国皇帝的后汉枢密副使郭威伐河东郡,围蒲州年余,百姓苦甚,寺僧请将军发善心,郭威当即折箭撤围,百姓得救,永清院由此更名普救寺。 普救寺所在很特别。黄河流经晋陕大峡谷,由北向南一泻千里,至中条山南,冲积出一片百里平川,平川上孤零零凸起一个黄土塬,人称峨嵋塬,普救寺就建在塬上。土塬三面绝壁,寺院山门就建在南面的崖壁之下,壁上设石阶,陡如天梯。进山门拾级而上,半壁建有大钟楼,绕楼而上又一平台可观景,再上,为塬顶。 <p class="ql-block">  寺庙正院建在塬顶,正中一高塔,称莺莺塔,四围回廊环绕,塔北是大雄宝殿。大殿东侧错后有一四合院,设正房(北房)、东厢、西厢,唤作“梨花深院”。院墙外有一过道,道东有禅房、客房,称“书斋”或“书房”;北出过道月门是一洼处,有池,有石径,置亭台,称作后花园。《西厢记》故事多发生在这片区域。</p> <p class="ql-block">  话说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小女莺莺随母扶相国灵柩归乡,路遇阻,寄住普救寺“梨花深院”,其中莺莺与侍女红娘住西厢房。恰帅哥张生张君瑞往上朝取应,欲拜访好友,绕道蒲州,到普救寺闲逛。张生逛至佛堂,忽见一女子由侍女陪同,飘然来去,“似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呀,谁想着寺里遇神仙!”</p> 张生恍见莺莺,便神魂颠倒,哪还顾他取应、访友诸事,央寺院长老租来梨花深院旁的书斋住下,终日里只盼着能看一眼那西子太真般的美颜娇娘。旧时男女授受不亲,况相门之女,大家闺秀,哪得轻易与杂人厮见。央长老、红娘引见无果,可怜那张生,茶饭不思,日思夜想,“梦里寻他千百度”,凄凄切切,寸断愁肠。 时天下扰攘,河桥守将孙飞虎自立一方,平日里掳掠钱财,祸害百姓,今闻貌若天仙、倾国倾城的相国小姐深藏萧寺,欲掳去做压寨夫人,于是统兵五千,将这寺院团团围住。相国夫人一时慌了手脚,没了主意,只得采莺莺计:不拣何人,杀退贼军,愿莺莺许之结婚姻,成秦晋。但见一人击掌:“我有退兵之策,何不问我?” <p class="ql-block">  击掌之人正是解元张君瑞。想那五千虎狼之师,你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如何驱之?僧俗一众将信将疑,皆看张生如何退兵。原来这张生也是世家子弟,父为前朝礼部尚书,早亡,母亦丧,家道中落,落泊至此。生好结交,此次欲拜访的故友姓杜名确,官拜征西大将军,号白马将军,统兵十万,正值守着蒲州要津蒲关。</p> 张生“一封书札逡巡至,半万雄兵咫尺来。”再看那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老夫人感张生灭寇功,使红娘邀张生到梨花深院小酌。听得邀约,张生想好事成矣,立时做起了颠鸾倒凤鸳鸯梦。不想老夫人唤莺莺以兄妹礼相见。生疑,诘问,夫人曰:“奈小姐先相国在日,曾许下老身侄儿郑恒。”愿以财帛相赠,张生拒之。 <p class="ql-block">  原本一段情事就此终结,不想那多事的丫環红娘,一怜张生相思苦,二为悔婚抱不平,三知小姐属意君,于是,担着“拷红”的风险,暗地里牵线搭桥穿针引线,助张生莺莺后花园书斋西厢房幽会,私通款曲,这便又勾出了“琴心”、“探病”、“闹简”、“赖简”、“寄方”、“送别”、“逐婿”、“抗命”、“并骑”等等起伏跌宕的戏文来。</p> 普救寺院中的莺莺塔是座回音塔,轻敲寺院西墙外的石碑,塔四围回廊便会发出“哇哇”的叫声。有人说,这是在为红娘叫好。逛寺院,读“西厢”,你是否发现,“西厢”情事的种种,多红娘导演。由此说来,红娘成就了张生莺莺,成就了《西厢记》,让戒律森严的普救寺成了佛界唯一“爱情寺庙”,也成就了天下第一红媒红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