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div> 澳洲鹈鹕(学名:Pelecanus conspicillatus)是一种大型涉禽,长1.52-1.8米,翼展2.4-2.54米,重10千克。嘴形宽大直长,上嘴尖端朝下弯曲,呈钩状;下嘴分左右二支,其间有一巨大而能扩缩的皮肤喉囊;鼻孔小,而位于嘴基。眼前部裸出,颈长而较细小,翅宽阔,但形不长也不尖;尾短而呈方形;跗蹠短而扁平,前面呈网眼状细鳞。<br></div> <div><br></div><div> 主要呈白色,双翼的主羽呈黑色。喙呈淡粉红色。脸上的皮肤覆盖着非常不同的小斑点。眼睛的颜色各不相同,从白色到深棕色。所有这些个体差异,可以帮助成鸟在繁殖区识别自己的雏鸟。<br></div> <div><br></div><div> 澳洲鹈鹕喜欢生活在辽阔及没有太多植物的水面。有足够的鱼类供应,活动于淡水或沿海浅水水域,或有丰富的食物并对其有庇护作用的河口和泥滩,没有特定的行动模式,只会追随食物的供应。可以毫不费力地长途旅行,达到近56公里/小时的速度。<br></div> <div><br></div><div> 鹈鹕性喜群栖,有时会成群在河里进行觅食。这时,鹈鹕往往采取“拉网战术”,许多鹈鹕在水里排成半圆形,将鱼群赶至浅水处,然后张开大嘴进行“兜捕”。它的嘴极长,上嘴扁平,下嘴有两分枝,在两分枝间有一个巨大而能伸缩的皮囊。平时,喉囊收缩,所以不很明显。当鹈鹕在水中游泳,进行捕食时,它把大嘴巴张开,喉囊也伸长开来成为一个很大的“鱼兜”。这时,它一边留心搜索水面,一边游水前进,用大嘴巴和喉囊兜捕鱼类。当捉住一定数量的鱼以后,它把嘴闭合,收缩喉囊,把水挤出来,然后将全部“俘虏”吞下。<br></div> <div><br></div><div> 单一物种,无亚种。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东帝汶,塔斯马尼亚州,偶尔在新西兰和西太平洋的一些岛屿,如:斐济,瑙鲁,新喀里多尼亚,帕劳,瓦努阿图。<br></div> <div><br></div><div> 澳洲鹈鹕2-3岁就开始繁殖。在热带(即南纬26°以北),繁殖季节始于冬天,南部的是始于春末,内陆地区的则很多是在雨季后。它们的巢是在地上的一个浅洼,有时会有草围边。鸟巢共享。每个繁殖季会生1-3枚卵,卵呈粉白色,约有93 x 57毫米大。孵化持续30至37天。经孵化后,较大的雏鸟会吃得较多,而最幼小的则因饥饿而死亡。孵化后前两周,雏鸟会吃双亲反刍的食物,之后两个月则会吃鱼类及一些脊椎动物。<br></div> <div><br></div><div>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br> 最长的鸟喙:澳洲鹈鹕的喙长达47厘米。(吉尼斯世界纪录)<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我卡住你的脖子,看你怎么吃?</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