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我的阅读生涯

Gang_lv

<p class="ql-block">我所看过的许多中外书籍,都是在我待业在家时阅读的,1974年那年只有17岁,<span style="font-size:18px;">已经拿到高中毕业证了,比现在的高中生整整少读2年书。</span></p><p class="ql-block">那时还是个懵懵懂懂的年轻人,当时的处境是大姐上山下乡,去了苏北东台建设兵团,二姐分配了工作,和父母亲一样每天都在上班。</p><p class="ql-block">就我一人待分配(用现在的话,就是失业)在家,整天是上午做家务。</p><p class="ql-block">当时的家还在观前街附近的小巷子~吉由巷沿街的老房子,进家要踏上两层石台阶。进门就是客厅,两厢是我们家,楼上住的是邻居。穿过客厅便是北方人叫做“院子”,而我们苏州人通常称为“天井”的地方,左面一口老井,供我们三家人的用水,正前面一排作为花圃,种的是玫瑰🌹,一串红等植物花,春天时,爬满墙壁的蔷薇花,走近过去,透着一股清新脱俗的馨香气息,这种花苏州人称为:“十姊妹”。</p><p class="ql-block">吃过午饭的下午时分,也像现在这样的季节,太阳照的暖暖的,在朝西南方向,背靠房间窗户的地方,放一张小藤椅,关掉了连通客厅的落地长窗,吹不着一点穿堂风,坐在那里看书是最惬意的事了。</p><p class="ql-block">这场景,这画面,至今一直无法忘怀。虽然,常年呆在家里,可真的无所事事。那个时代工作是要分配的,读书是无用的,只好借点小说书来打发时光。而所借之书,在那个年代全都被称为:“禁书”。</p><p class="ql-block">此时的冬季阳光,犹如金色的细丝轻轻飘落,给人以温暖而不燥热的感觉,它穿越了寒意,让人心生暖意。在这样的光线下,放上一杯清水,手中捧着书本,专心致志地细细品读。随着文字的引导,我开始思索,逐渐地,感觉自己似乎已经进入了书中的世界,成为了那里的一个角色。</p><p class="ql-block">这样的生活,简单而富有韵味,每天每月每年,都是在这样宁静而美好的氛围中度过。这就是我所追求的,恬静的读书时光,以及那份持续不变的惬意与安然。</p> <p class="ql-block">直到下午,时间推到接近4点时,太阳才渐渐落下。阳光也随着时间移开,一丝阴冷逐渐从身上开始蔓延,只能回到屋里,放下书本,开始准备晚饭了。</p> <p class="ql-block">类似像国内当代小说《青春之歌》,《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骆驼祥子》《围城》《林海雪原》巴金的《家》《春》《秋》等等;像外国司汤达的《红与黑》、霍桑的《红字》、莫泊桑《俊友》,托尔斯泰的《复活》,《战争与和平》等作品都是那个时期阅读过的。</p><p class="ql-block">我阅读过的这些书,都要拜楼上的邻居所赐,罗家伯伯是上海一所中学语文老师,家风有点书香门第样子。所以,一家子都是喜爱看书之人。新华书店,古旧书店离家步行也就不到10分钟的路程,那里也是我常去光顾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所住的巷子,吉由巷拆迁之前的样子。按照此图,电线杆瓷瓶下面的窗户应该就是我的家。</p><p class="ql-block">照片左上面那幢最高的楼,就是地处人民路上的文物旧书商店,是不是离家很近?</p> <p class="ql-block">如今这条小巷自从我们拆迁搬离后,早已今非昔比,昔日的居民住宅变成人声鼎沸的餐饮聚集地。</p> <p class="ql-block">记得当时家里还养着一只有1个多月大憨态可掬黄白色相间色的小猫,它很乖巧,也很粘人,一会儿摇头摆尾,一会儿会追着一样东西欢蹦乱跳,待要它静下来时,它就会蹲在膝下一动不动。时不时的“喵喵”叫上几声!</p> <p class="ql-block">那时17岁的我,正值青春岁月,但因政府没有分配工作,也只能像现今某些年轻人一样选择“躺平”,做“啃老族”。不过这种“躺平”是被迫的,心有不甘,情也不愿。</p><p class="ql-block">那时候还不如现在,我们无法自行寻找工作,即便是临时工也不行!</p><p class="ql-block">要是换作现在,我一定也会成为“快递小哥”,年轻时吃点苦算不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每天我都会在书桌前练习书法,临摹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帖》,那时家里订阅了文汇报,我就用这些报纸代替宣纸来练字。外公赠予我的砚台和墨块,成了与我每天相伴最好的朋友。我还喜欢享受采芝斋山核桃的美味,虽然当时它们只需0.4元/斤,但对我来说却是不可或缺。</p><p class="ql-block">与那些能够静心养生的人相比,也许我属异类,我更喜欢在写字台旁放上一台半导体收音机,边听音乐或热门的配乐广播剧,边临摹字体,同时悠闲地品尝山核桃的美味。</p><p class="ql-block">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凛冽寒冬,我几乎每天都沉浸在这种生活中。有时也会回顾过去一~两个月前的练习,感觉自己在书法上略有精进,但由于缺乏老师的指导,我的技艺始终难以突破现有的瓶颈。</p><p class="ql-block">说是碌碌无为,也算自己弄了点事做,当时年代除了下乡,也别无出路,更是想不到读书复习考试了。</p> <p class="ql-block">如今与前面那张照片相比,是否有点像糟老头一个?我自己都感觉,简直是天壤地别,也对,相差51年没变化才是怪呢!</p> <p class="ql-block">在此时期,读过各种中外各种书籍,一般,能叫的出书名的中外书籍,几乎都是在这同一个阶段,看了个遍。从曹雪芹的《红楼梦》,学到人生起伏乃常态,苦乐成败皆暂时。学会放下,追求内心的平和与真实,是生活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林海雪原》我看了几遍,也曾被白茹对少剑波的感情那种纯洁而深情的爱慕;她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共同面对艰难险阻所深深感动。</p> <p class="ql-block">《牛虻》一书深刻揭示了个人信仰与革命理想的复杂关系,激励人们坚守信念,勇于牺牲,同时也反思了爱情、友情与个人选择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当在游历欧洲时,在米兰大教堂内见到了《牛虻》书中插图,如同爱子那样待他的红衣主教雕塑形象,尤为激动。</p> <p class="ql-block">《约翰·克利斯朵夫》一共三册,描述了一位音乐天才的成长历程,以及他在艺术追求和人生挑战中的挣扎与成长。</p> <p class="ql-block">音乐深深吸引着我,可惜学习乐器总是浅尝辄止,没有一项能称之为专长,只有自娱自乐的份儿!</p><p class="ql-block">回想2015年在太湖国际会议中心的公司春晚,我在1400多名观众面前用葫芦丝吹奏了《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尽管不够专业,但那份快乐和满足却是真真切切的。</p> <p class="ql-block">唱歌是我的一大爱好,它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乐器,就像我随身携带的快乐源泉,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让我沉醉在旋律之中。</p><p class="ql-block">虽然我的嗓音算不上出色,唱歌技巧也不够专业,但我在每一次演唱中都找到了无穷的乐趣,尤其是当我站在比赛的舞台上,那份挑战自我和被认可的感觉更是让我兴奋不已。</p> <p class="ql-block">雨果的《悲惨世界》教会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社会角落,人性的光辉依然不灭。它呼吁社会正义与仁爱,展现宽恕的力量和对美好世界的不懈追求。</p> <p class="ql-block">《斯巴达克斯》~一部‌作者是意大利作家拉法埃洛·乔万尼奥里‌的巨著。讲述了古罗马时期一位色雷斯奴隶——斯巴达克斯领导的起义。这本书通过激烈的战斗场面、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斯巴达克斯争取自由和尊严的斗争。</p> <p class="ql-block">当年有着如此残暴,血腥的一个场所。如今成了现代人参观游览景点。这个地方在我的最初印象,还在70年代。</p><p class="ql-block">那时几乎所有人都在阅读着毛主席语录和革命书籍,即使是小说也是充满着阶级斗争的故事情节。《斯巴达克斯》当时被还作为禁书,我聚精会神的看着一共有上下套装,并且有点残缺的《斯巴达克斯》。</p><p class="ql-block">怎么也不会想到,40多年后会来意大利🇮🇹旅游,亲临斗兽场现场,来这里重温书中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日子过了约两年的时间,在别人眼里,也许就是碌碌无为、浪费青春。说实在的,在以后紧张的学习、工作中,我也曾有过这一想法,感觉就是虚度了两年最宝贵的青春光阴。</p><p class="ql-block">然而,当我回顾过去,我意识到那段时光其实充满了价值。得益于那段时间的知识积累,曾代表单位参加苏州化工局智力竞赛荣获团体第三名的成绩。虽然现在退休了,拥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但我却再也无法找回从前那种悠闲生活的感觉了。</p><p class="ql-block">即使在温暖的阳光下,我也无法静下心来,投入到阅读中,尤其是阅读那些外国的长篇小说,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奢望。现在,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是手机,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观看几分钟长的短视频上。</p><p class="ql-block">我不禁好奇,如果你们置身于我当年的环境中,你们会如何度过每一天呢?我很期待能与大家交流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