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扬州?

路经之友 小可

<div><br></div><div>“烟花三月下扬州” 语出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div><div><br>这是当年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扬州)时所题的诗,并不是专为评价扬州的春色而写的。<br><br>其实,李白是很喜欢扬州的,他先后到过扬州至少6次,也有说是7次,留下了不少诗文,可惜,他似乎没有专门赞美过扬州的秋天,缺少了名人大咖的加持,人们耳熟能详的依然是那句 “烟花三月下扬州”,所以,扬州的秋冬就略显少了点流量。<br><br><br><br>我没有在烟花三月来过扬州,不是质疑太白先生的审美标准,而是春天的扬州人比花多,少了几分清静。<br><br>毕竟杜牧说过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所以,我宁愿秋冬季节来水韵扬州,求一隅静谧。<br><br><br><br>扬州城不大,尤其是主城区,景点也相对集中,很方便游览。<br><br>与杭州的西子湖相比,扬州的瘦西湖着实是 “瘦” 了点,但还是处处透着玲珑之美。</div> <div><br></div><div>“瘦西湖” 之名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br><br>清乾隆元年(1736年),钱塘(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赋诗曰:“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div> <div><br></div><div>瘦西湖是由隋唐大运河水系和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壕连缀而成的狭长水体,最早的两段水体形成于隋代。宋元时期,与城壕连接成一个更大范围的水系,成为扬州城的西护城河。</div><div><br>瘦西湖水道沿用历代扬州城护城河,并经人工疏浚、凿通,最终在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形成一条连贯细长又富曲折变化的线形水体,它是大运河的支流,始终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互动关系。</div> <div><br></div><div>出瘦西湖北门便是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因而得名。</div> <div><br></div><div>大明寺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年间,鉴真和尚曾在此传法,现在于大明寺内建有鉴真纪念堂,是梁思成先生仿照日本奈良的 “唐招提寺金堂” 设计的,“唐招提寺” 是鉴真大师在日本留下的最主要遗物之一,建成已超过1250年。</div> <div><br></div><div>鉴真原姓淳于,十四岁于扬州大明寺出家。由于他刻苦好学,中年以后便成为有学问的和尚,曾巡游长安﹑洛阳,回扬州后,修崇福寺﹑奉法寺等大殿,造塔塑像,宣讲律藏。四十余年间,为俗人剃度,传授戒律,先后达四万余人,江淮间尊为授戒大师。<br><br>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他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他留居日本10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鉴真赴日,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同去的人中有懂艺术的,有懂医学的,他们将自己的所学用于日本。<br><br>鉴真根据中国唐代寺院建筑的样式,为日本精心设计了唐招提寺的方案。经过两年,唐招提寺竣工,成为日本著名的佛教建筑。</div> <div><br></div><div>鉴真曾6次东渡日本,历时十年。翻看这段历史,之所以六次东渡乃成,既有天灾又有人祸,其中第一次和第三次皆是遭人诬告,被官府抓捕或阻挠,第四次是自己的弟子 “担心” 他的安全,要求扬州官府阻拦。不知道那个时代的典籍里有没有 “人心不古” 这个词?等到第六次东渡时,鉴真已60多岁,且双目失明。<br><br><br><br>大明寺还辟有欧阳修的平山堂、欧阳祠和苏轼的谷林堂。<br><br>平山堂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是欧阳修任扬州知府时所建。因望江南诸山,历历可见,“远山来与此堂平”,故名平山堂。</div> <div><br></div><div>欧阳祠又名欧阳文忠祠、六一祠,为扬州人纪念欧阳修在扬州的德政而建,欧阳公晚年自号六一居士,自曰:吾家藏书有一万卷,集录三代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div> <div><br></div><div>谷林堂始建于北宋元裕七年(1092年),为大文学家苏轼任扬州知府时所建。堂名取自于苏轼诗句"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中的"谷林"二字。<br><br>宋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苏轼被调任到扬州做太守,政声卓著,备受尊敬。扬州曾建有“苏亭”,纪念苏轼;又建有“三贤祠”,纪念欧阳修、苏轼和王士禛三人。<br><br>“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中十往来“。苏东坡的《淮上早发》概括了其一生之中来回扬州十数次的经历。</div> <div><br></div><div>大明寺内建有栖灵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塔高九层,它应该是那个年代扬州城最高的建筑,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白居易、刘禹锡、高适等都曾登塔观赏,那时,北郭之外,蜀冈之上,巍巍栖灵,九层浮屠,诸位大咖或许也和今天的我一样,同登高楼,俯瞰繁华的扬州罗城,领略壮丽的广陵秋色。<br><br><b>我吹过你们吹过的风,这算不算相拥?我走过你们走过的路,这算不算相逢?</b><br><br>我是付费登塔的,不知道那个年代栖灵塔是否收费?也许,大咖免费?其实,原来的栖灵塔在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化为灰烬,现在的塔是1996年重建完工的,但无论是唐代还是现代,登上栖灵塔都可以看到每个时代最美的扬州!</div> <div><br></div><div>记得小时候看《桃花扇》,当中有一幕说扬州城破,史可法战死,我当时就对这个名字很感兴趣,不知道是他爸爸还是他爷爷给起的名字,总之感觉很有学问,“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何可以法?史可法也!<br><br>史可法(1602-1645),字宪之,号道邻,大兴籍祥符人。崇祯元年(1628)中进士,累官至明南京兵部尚书。弘光元年(1645),清兵围困扬州,史可法率扬州军民与清兵浴血奋战,终因众寡悬殊,城破被俘,不屈而死。<br><br>清军将领多铎攻破扬州,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为了报复,多铎下令屠城,长达十天,史称"扬州十日"。</div> <div><br></div><div>此行专门去了史公祠,也是史可法纪念馆,里面有价值的文物并不多,主要是一些复制品和仿制品,但是没有关系,只要你永远记得,他便永远活着!</div> <div><br></div><div>庭院内有两颗银杏树,植于清乾隆三十七年,均已有290多年的历史。</div> <div><br></div><div>“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广陵区开发东路三湾湿地公园西北侧,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系统展示了中国的运河历史、运河文化、及对中国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的影响。</div> <div><br></div><div>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延续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回首三千年,运河开通,滋养兆民,铸就了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塑造了华夏大地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div> <div><br></div><div>博物馆里有一部分专门介绍大运河与紫禁城。<br><br>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朱棣下令在元大都(今北京)基础上营造新都。一道诏令,万民齐动。大运河上,一时千帆竞过,百舸争流。<br><br>一批批巨木、砖瓦、石料,一袋袋大米、食盐、茶叶,江浙的棉布、丝绸、织锦,安徽的笔、墨、纸、砚,还有江西景德镇的瓷器……满载货物的船只如织如梭,沿着运河北上,源源不断地供给紫禁城,故有"运河漂来紫禁城"之说。<br><br><br><br>谈到大运河扬州段,隋炀帝无疑是影响力最大的当朝统治者,关于这位皇帝,我们应该给予一个公正的评价,而不是简单的以奢侈无度和残暴昏庸做结论,隋代的统一,结束了中国的长期分裂局面,大规模开凿、整治运河,成为当时建设的重要举措,隋炀帝开凿疏浚通济渠、山阳渎、永济渠、江南运河,大运河实现了第一次全线贯通。<br><br>隋炀帝促进南北礼制的互通、儒学与佛教的交流融合,让文化、艺术与宗教散发出别样的风情。他还开创了科举制度,这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让无数寒门学子也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在政治上有着很大的贡献。<br><br><br><br>隋炀帝与扬州有着深厚的渊源,开皇十年(590),杨广被任命为扬州大总管,经营帝国东南长达十年之久。<br><br>然而,登基后的隋炀帝大规模的征战和劳役也为其埋下了隐患,北方贵族也开始与杨广反目成仇,并蚕食着他的"大业"图景。在中原行将土崩瓦解之际,杨广无奈之下选择南下,回到他发迹的扬州。大业十二年(616)七月,他抵达江都(古扬州);大业十四年(618)三月,思乡情切的军队发动政变-江都兵变,顷刻间,帝王殒命,隋朝大厦轰然崩塌。杨广终被埋葬在承载了他梦想与荣光的扬州。<br><br>扬州在隋炀帝的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里是他成就霸业的起点,也是他一生的终点,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br><br><br><br>大运河博物馆运用了很多科技手段,历史与现实并存,虚拟与文物交融,让我们回到那个辉煌的年代。</div> <div><br></div><div>除了隋炀帝与大运河渊源深厚,康熙、乾隆都曾六下江南。<br><br>电视剧看多了,总觉得皇帝下江南就是来泡妞的,其实,看看乾隆爷其中的一次行程就知道了,南巡主要包括:巡视河工、观民察吏、笼络士族、阅兵祭陵……当个皇上也不容易啊!<br><br>博物馆很大,有些是文物,有些是复制品,有些是现代科技表达,真正的文物原件并不算多。可以理解,毕竟它是2021年6月16日才建成开放,很多历史文物原件早就名花有主,归属于各大博物馆了,不纠结于考古,作为中国大运河历史了解一下还是不错的。<br><br>不论是原件还是复制品,都花费了我几个小时的时间,离开时天已将黑,拍两张博物馆的夜景算作告别的留念吧。</div> <div><br></div><div>除了隋炀帝与大运河渊源深厚,康熙、乾隆都曾六下江南。<br><br>电视剧看多了,总觉得皇帝下江南就是来泡妞的,其实,看看乾隆爷其中的一次行程就知道了,南巡主要包括:巡视河工、观民察吏、笼络士族、阅兵祭陵……当个皇上也不容易啊!<br><br>博物馆很大,有些是文物,有些是复制品,有些是现代科技表达,真正的文物原件并不算多。可以理解,毕竟它是2021年6月16日才建成开放,很多历史文物原件早就名花有主,归属于各大博物馆了,不纠结于考古,作为中国大运河历史了解一下还是不错的。<br><br>不论是原件还是复制品,都花费了我几个小时的时间,离开时天已将黑,拍两张博物馆的夜景算作告别的留念吧。</div> <div><br></div><div>文昌阁始建于明代,清代又重建,是扬州人祭祀文昌帝君的场所之一,可以想象每逢科举考试的年份,这里应该是士子必拜之地。</div> <div><br></div><div>游东关街也是热热闹闹,当然,不会有惊喜,标准的旅游古街配置,知名品牌加本地连锁品牌,传统工艺的手工个性化作坊在资本的打压下生存维艰,不只是扬州,全国都一样,但是,作为扬州历史的一部分,如果能够避开人山人海,东关街也是了解扬州历史的重要途径。<br><br>来这里吃吃喝喝也不错,我不是指价格,而是指身临其境的感觉,扬州菜以其精细、清淡而著名,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扬州炒饭、狮子头、煮干丝等美食不仅味道鲜美,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我还喜欢藕粉做的汤圆,坐在这里,可以吃出古扬州的感觉。</div> <div><br></div><div>秋冬的扬州一天一个样,一夜之间可以让树叶染成金黄,也可以让枝头掉个精光。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是对秋的挽留,步履越走越急,相机越按越快,仿佛和萧瑟秋风,争一时之长短。</div> <div><br></div><div>有一种生活态度叫 “扬州慢”,扬州人以悠闲自得的生活方式而闻名,他们注重休闲和放松,喜欢美食,喜欢读书,喜欢在公园里散步、品茶,打牌,享受宁静的时光。</div> <div><br></div><div><br></div><div>扬州慢!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好像打太极拳,想快容易想慢难,慢需要内心的一份宁静与淡定,没有焦虑,没有浮躁,没有不切实际的奢望,无苦集灭道。<br><br>我喜欢慢,我喜欢扬州慢,尽管此行匆匆。<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 * * * * * * *</b></div><br> “ 离开一个地方,风景就不再属于你;走出一段路,回眸一望,常常发现她更生动,更美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朋友们分享游摄中的际遇,也作为留给自己的记忆。健康着、快乐着、幸福着、偶尔也醉着......” ———— 小可 路经之友</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