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9年4月15日圣母院失火现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4年12月7日晚,法国举行仪式庆祝巴黎圣母院重新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巴黎圣母院失火了!</p><p class="ql-block">消息一出,震惊全球。这不仅因为它的建筑艺术文化价值之高,还由于一位大作家的同名小说而广为人知 —— 与我同龄的文化人特别是文学爱好者,没读过雨果《巴黎圣母院》的大概不多吧。</p><p class="ql-block">据报道,教堂损毁严重,修复工程历经5年,目前已进入收尾阶段,将于今年12月重新对公众开放。估计到时会出现游览高峰。某老友对我说,参观这处有850年历史的古迹是他多年的愿望,他很想去看看修复后的原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圣母院原貌(2幅)</span></p> <p class="ql-block">290多年前,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正是以这座教堂为背景,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 :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埃斯梅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p><p class="ql-block">小说揭露了封建专制社会的黑暗,宗教的虚伪,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与友爱,集中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p><p class="ql-block">雨果是19世纪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这种思想体现在他的作品里,也表现在他的实际行动中。</p><p class="ql-block">雨果在1861年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站在人类良知的立场上,公开指责英法联军的暴行,称他们是“强盗”,并揭露了英法政府颠倒黑白、以此为荣的丑恶行径。他表达了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和对创造这些文明的人的尊重。</p><p class="ql-block">他愤怒地写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仿佛战争得了胜利便可以从事抢劫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把我们各大教堂的宝藏集拢在一起也是抵不上东方这所庞大的辉煌的博物院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个胜利者把口袋装满,那个把箱箧装满,他们手拉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那两个强盗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圆明园遗址公园里的雨果塑像</span></p> <p class="ql-block">可以说,中国人对雨果有一种特殊的敬重和亲切感。唯其如此,我们才会在圆明园遗址公园里见到这位外国作家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 维克多•雨果像</p> <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