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立陶宛这个波罗的海的小国,人口仅280万,面积才6万5千多平方公里。公元1253年,统一的立陶宛王国建立起来。在14世纪,立陶宛大公国是欧洲最大的国家,包括现在的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以及部分波兰和部分俄罗斯的领土。1569年卢布林联盟缔结后,立陶宛和波兰组成了波兰立陶宛联邦,一直持续了两个多世纪。最终沙俄帝国战而胜之,将其肢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战结束时,立陶宛现代共和国宣告成立。1926年9月28日,苏联与立陶宛缔结互不侵犯条约。二战中,立陶宛两次被苏联占领,第二次长达近50年。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脱离苏联宣布独立。1991年9月6日,苏联承认立陶宛的独立。同年9月14日,中国和立陶宛建交。同年9月17日,立陶宛加入联合国。2004年3月29日,立陶宛加入北约,同年5月1日加入欧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从华沙乘坐Ecolines的夜车前往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全程456公里。两人票价16欧,其中包括老人享有的优惠。第一次坐夜间国际长途大巴,有些忐忑。好在订座时选了上层第一排,视野开阔,空间较大,腿可以伸直。就在摇摇晃晃迷迷糊糊之中安然过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天一早,大巴抵达维尔纽斯巴士总站。下车后向一个小伙子问路,小伙子二话不说,带着我们走了五六分钟,直到出现所订宾馆的招牌才从原路返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短暂休整后我们前往老城区观光。维尔纽斯老城区是欧洲城市中受保护面积最大的古城之一,面积达3.6平方公里。老城区保留了中世纪的布局,各种风格的建筑1500余栋;不同教派的教堂50余座,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展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并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教堂之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维尔纽斯老城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评价是:维尔纽斯是从13世纪到18世纪末期立陶宛大公国的政治中心,在文化和建筑发展上对许多东欧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尽管遭到入侵和破坏,它仍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城入口叫黎明之门,它是维尔纽斯最重要的宗教、历史和文化纪念碑,建于1503至1522年。当时的城门是立陶宛大公国首都维尔纽斯城防工事的一部分,共有十座,唯有黎明之门幸存,其余的已消失殆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黎明之门其实也是一座小教堂,供奉着圣母玛利亚。传说圣母玛利亚有神奇的魔力,可以保卫城市免受攻击和保护旅行者一路平安。几个世纪以来,金光灿灿的圣母像一直是城市的象征,也是天主教市民和东正教市民崇拜的偶像。1993年9月4日,教皇约翰·保罗二世曾登上黎明之门的小礼拜堂,与广大教民一起共庆圣母玛利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行路上,几座形态各异的教堂依次排开。距黎明之门仅一箭之遥的是圣特蕾莎教堂。该教堂建于1635年,外表看上去普通,但内部装饰十分讲究。教堂祭坛被认为是立陶宛教堂中最美丽的一座。神坛分上下两层、中央各是一幅暗色的油画。每一层的下方都站着几尊人像雕塑、坛顶是飞翔的天使。该神坛以高大的身姿、单一的色彩和简洁的装饰给人一种庄重威严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位于市政厅附近的圣卡西米尔教堂是维尔纽斯第一座也是最古老的一座巴洛克式罗马天主教教堂,始建于1604年,以纪念圣卡西米尔王子。在两座洛可可塔楼中间,是戴着王冠的主楼。二战期间,教堂被苏联人改成了博物馆,损毁情况十分严重。2006年翻新后,屋顶和墙面一半刷成了白色,一半刷成了粉色,除了几块浅浮雕外,鲜有引人注目的装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铺着油光水滑石板的派里斯大街是老城区的主要干道,两旁排列着各种各样的店家商铺、餐馆、咖啡吧,琥珀专卖店、纪念品店等,尤以画摊为最。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店铺和路边摊点,再加上熙熙攘攘的游客,老城区弥久愈香的人间烟火色体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号称全城最美丽的圣灵教堂有一个洋葱头造型的入口。建于1638年的圣灵教堂是立陶宛最主要的东正教教堂,以绿色为主色调,富于东正教的色彩。该教堂曾经是一座木结构教堂,状如拉丁十字。十八世纪一场大火将木结构教堂烧毁后,原教堂的基础上竖起了一座巴洛克风格的石头教堂,但内饰则是洛可可风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沙俄统治的十九世纪,教堂加进了一些拜占庭建筑元素:如东正教湿壁画、圣屏、大圆顶以及人造大理石雕塑,由此增强了教堂的宏伟、富丽与魅力。然而,教堂始终保持着它最基本的巴洛克风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城区的中心是市政厅广场。宽阔的广场历来是维尔纽斯的传统市场和活动中心。始建于1432年的市政厅是广场的核心,原为哥特式建筑。如今的市政厅改建于1799年,为新古典主义风格。2001年,市政厅改为公共机构,经常举办各种展览和节庆活动,许多外国政要都到访过,包括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我们游览时,正在举办军人摄影展,顺便也进去打望了一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立陶宛总统府也在老城区。该宫殿的修建可以远溯到十四世纪,历经多次整修和重建。1997年,宫殿成为立陶宛总统办公和居住的地方。在历史上,这座宫殿曾先后被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法国皇帝拿破仑使用过。拿破仑战败后,沙俄将军库图佐夫在这里荣获了沙俄的最高军事奖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座宫殿先是用作军事中心,然后又为立陶宛的艺术家所用。到1997年才定为总统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维尔尼亚河右岸的圣安娜教堂是一座罗马天主教堂,是维尔纽斯老城的地标性建筑,被誉为哥特式建筑中的明珠。教堂通体红色,高22米,宽10米,仅外墙就用了33种不同形状的红砖。整座教堂布局均匀,色调和谐,像一幅用线条和角塔构成的精美图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于1582年的圣安娜教堂最初是木质结构,是立陶宛大公为其夫人安娜建造的。后来一场大火将其摧毁,仅哥特式圣坛部分劫后余生。教堂内部是金碧辉煌的巴洛克式设计及装饰。墙上的名家绘画、天花板下的水晶灯、包着金箔的雕刻及圣像,将整个教堂映照得光辉灿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城区派里斯大街的终点是大教堂广场,不远处就是分隔新旧城区的涅里斯河。宽阔的广场上塑着格迪米纳斯纪念碑。格迪米纳斯是13世纪后期至14世纪初期的立陶宛大公。当年就是他决定在维尔纽斯建都,成就了维尔纽斯今日的繁华。有趣的是,用于纪念碑的青铜来自立陶宛边防战士的捐赠,大理石座则是乌克兰政府的礼物,雕塑本身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免费浇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