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西平遥双林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邵勇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双林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双林正街28号,原名中都寺,其本地古时为中都故城所在,创建年代不详,寺中最古老的石碑为北宋大祥符四年(1011)“姑姑之碑”显示“重修寺于武平二年(571),乃北齐年号”,其创建年代必早于此年,寺庙兴盛时曾一度“七重楼阁,高可望省”,为一方胜景,庙宇雄伟、香火隆盛,可惜毁于战火,至宋代,取佛经“双林入灭”之说,改名双林寺,宋以后寺庙中曾有尼姑,故有“姑姑之碑”及贞义祠的遗迹,盖以纪念尼姑有关;双林寺建筑,历遭一千数百年风雨兵灾之患,庙宇渐即倾圮,虽然历代皆有修葺,但到了元末,已到了荒废的境地,因此,明朝景泰、天顺、弘治、正德、隆庆年间以及清道光、宣统年间都曾大规模重建重修,现村庙宇已全为明清时的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双林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寺的外围是一圈高大的夯土包砖墙,上置箭垛,从外观看颇似一座城堡,内分东西两大部分,西部为庙院,有10座殿堂,三进院落,释迦殿、罗汉殿、武圣殿、土地殿、阎罗殿、天王殿组成前院;大雄宝殿和两厢的千佛殿、菩萨殿组成中院;娘娘殿、贞义祠组成后院;东部主要是禅院和经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双林寺现有彩塑2056尊,大者丈余,小者尺许,他们形神兼备,艺术价值极高,是我国元明彩塑的精华,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的宝库”。这些彩塑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独树一帜,它们不再是以往冷冰冰不食人间烟火的神明形象,而是以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等形象呈现出来,更接近真实生活,这种世俗性大于佛性而富有更大的艺术魅力,这大慨是双林寺彩塑独树一帜的原因,不仅展现了明代雕塑艺术的巅峰水平,也为我们提供了对古代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的深入理解,是一座值得每一个热爱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人去探访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精髓,也可以感受到人类文明的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双林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寺,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钟以及古代建筑、彩塑和壁画都是稀世珍宝,它们继承了中国唐代以及宋、金、元等各个时代彩塑的优良传统,具有较高的写实风格,是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1997年12月3日,同平遥古城、镇国寺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11、30</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拱圈形山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檐下一竖匾书“天竺胜景”四字,前檐置五铺作斗拱,如意头假昂明间置板门,次稍间置窗,屋顶悬山式,屋脊在中琉璃宝顶上有明“弘治十二年八月二十六日”题记,乃明代重修所置。天王殿廊檐下塑四大金刚,每尊高约3米,一字排开,这些佛的护法力士形象已突破一般金刚凶恶可怖的造型程式,采用了写实的造型手法,加之空间中宏大的架势和大块的体形,使人感到他们具有武士的亲近感,同时又具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武气魄。</p><p class="ql-block">天王殿内,天冠弥勒菩萨结跏居中而坐,帝释、梵天胁侍左右,南墙倒坐四大天王,高达3米多,分别手持琵琶、宝剑、蛇和伞,各自护卫东西南北,四大天王手中所持物件按佛教《圆觉经》中“四轮”之说,为土、金、风、水,因佛经在中国长期流传,又附会为“风调雨顺”;北墙两侧为八大菩萨,殿中塑像风格都较写实,人物造型生动。</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背后的韦陀塑像。</p> <p class="ql-block">释迦殿</p><p class="ql-block">天王殿北面坐落着释迦殿,两厢有罗汉殿、武圣殿、阎罗殿和土地殿,共同组成第一进院落。</p><p class="ql-block">释迦殿是双林寺的主殿之一,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栏额普枋出头,檐下无斗拱,明间置门,正中匾额书“灵鹫逸风”四字,屋顶悬山式满布灰瓦,整个建筑风格质朴简洁。殿内释迦牟尼正中高琢,左右胁侍、文殊、普贤,是本殿的主要塑像,殿内四壁运用圆雕的深浅浮雕手法,采取分层组合,连环壁塑形式,表现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从投胎降生到涅槃成佛以及四方传经普渡众生的佛传故事;二百多尊人物形象身份不同、神态各异,活动于建筑和山石之间,构思构图绝妙,颇富有我国民间艺术的传统特色。</p><p class="ql-block">释迦殿影壁墙后塑一尊渡海观音,是双林寺彩塑中的精彩之作。观音殿用圆雕手法塑造,单腿盘坐于红色莲瓣之上,整个身形突出壁外,深情安详自若,与背景上波涛汹涌的海浪形成强烈对比,具有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释迦殿两厢为四间悬山式建筑,殿内有隔墙,分为罗汉、武圣、阎罗、土地四个小殿,罗汉殿内塑的18罗汉,是难得的艺术珍品,他们略与真人等高,分塑于观音两侧。</p><p class="ql-block">武圣殿正中关羽坐像为清初所塑,气势威然、神态逼真,四壁布满悬塑,为关羽生前事迹,内容有桃园结义、怒斩华雄、斩蔡阳、水淹七军等,人物高约40厘米,造型生动,设计艳丽。</p><p class="ql-block">阎罗殿内地藏王菩萨居中而坐,左右塑10殿阎王和判官,各像皆挺然危坐、肃穆森然,佛经称地藏王为四大菩萨之一,统领地狱,此殿按佛经中“六道轮回”、“三世因果”的说法构思并塑造的。</p><p class="ql-block">土地殿所塑土地像,长者形象,慈祥、忠厚,左右侍从为金童玉女,土地为我国古代神话中管理山川郊社之神,旧俗祭祀土地可保五谷丰登。</p> <p class="ql-block">释迦殿背后的渡海观音。</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中轴线上第二进院落为正北的大雄宝殿和东西厢的千佛殿和菩萨殿,布局较为宽敞。</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乃明初重建,是全寺中最高大的建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六椽,设一步前廊,四周檐下五铺作斗拱一圈,柱头补间铺各一朵,梁架结构整洁合理,斗拱门窗装修及吻兽皆为典型的明代风格。</p><p class="ql-block">殿内主像为三身佛,两侧是文殊、普贤坐像,三身佛前有铁铸包泥“接引佛”迎门而立,这些塑像经清代重宿迁,较其它殿塑像略有逊色,殿内还有明代所绘壁画《礼佛图》。</p><p class="ql-block">东侧千佛殿,悬山式建筑,面宽七间,殿内彩塑五百尊,占全寺彩塑四分之一,主像为自在观音,面相恬静、妩媚,姿态舒畅自然,左右侧塑韦陀和夜叉立像,韦陀像极富个性特征,武中蕴文,颇具动势,是明代彩塑中少见的艺术杰作,在全国同类题材作品中可谓精品;殿内四周为悬塑和壁塑,上百菩萨分为四至六层,或驾祥云、或骑异兽,与主像联系照应,浑然一体,窗台和门两侧还塑有30多尊供养人,这些塑像造型非常写实,他们的衣冠饰物是研究明代服饰发展演变的可贵资料。</p><p class="ql-block">菩萨殿在院中西侧,与千佛殿相对,主像为千手千眼观音,结跏而坐,仪容丰满端庄,神态温柔隽逸,手势千变万化,塑造的十分纤巧而富弹性,四周悬塑四百多菩萨,皆脚登彩云,作行进状,衣纹飘动,满壁生风之感,为明天顺五年(1461)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娘娘殿为全寺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建于明正德年间,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送子娘娘”塑像系根据民间传说所塑,前檐墙壁内有清代壁画“送子图”。娘娘殿东侧小都为贞义祠,内塑“睡姑姑”和“药婆婆”塑像,乃民国年间重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