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扩展·建筑篇】同里: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江南古镇

万里行

<p class="ql-block">同里古镇位于苏州市吴江区,宋代建镇。镇区内始建于明清两代的花园、寺观、宅第和名人故居众多,“川”字形的15条小河把古镇区分隔为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其连成一体,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2000年古镇的退思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同里古镇的明清街,商市富庶繁盛,石板街不宽,两侧商店毗邻,有前店后宅,也有下店上宅,有的店楼落地花窗,楼上设“吴王靠”花栏杆,逢夏暑季节,若将楼之裙板卸下,人坐楼中,仿佛凌空。</p> <p class="ql-block">明清街是古镇重要商业街之一。1996年始辟建“明清一条街”,街长160余米,为明清建筑风格,较完整保留了江南特有的上街、下街,两街道平行的格局。入口“清明遗风”匾额由费孝通题书。</p> <p class="ql-block">同里镇外四面环水,镇内自成水网,由49座桥连接。幽幽绿水,悠悠古桥;明清民居,鳞次栉比;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好一派江南水乡的风光。</p> <p class="ql-block">同里“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柳桥通水市,河港入湖田”独特的水乡风貌,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镇。</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同里古镇,三步一拱,五步一桥。古镇里家家临水,户户通舟。一支支摇橹船徜徉在水面上,船夫前后摇摆船桨,搅动着水面上的倒影,泛起一圈圈涟漪,好一幅江南水乡图景。</p> <p class="ql-block">同里三桥是指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太平桥和长庆桥为梁式,小巧玲珑;吉利桥为拱形桥。同里的桥与当地民风习俗有着紧密的联系,如“走桥”。“走桥”是为避灾求福,每逢婚嫁喜庆,同里人便会“走三桥”。在欢快的鼓乐鞭炮声中,喜气洋洋绕行三桥,口中长长念一声:“太平吉利长庆!”讨个好口彩。这时沿街居民纷纷出户观望,并上街道喜祝贺。凡逢老人66岁生日,午餐后必定也去“走三桥”,以图吉利。“走三桥”的习俗形成何年难以查考,但“三桥”在同里人的心中,象征着吉祥和幸福。</p> <p class="ql-block">吉利桥位于漆字河和秵䎁河交汇处,处太平桥、长庆桥中间。桥型为拱形桥,桥之南北两侧都有桥联,南侧一联曰: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北侧一联曰:“吉利桥横形半月,太平桥峙映双虹。站在吉利桥北,环顾三桥,河水明净如镜,小桥如飞虹卧波,波光桥影,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长庆桥(1470年始建,1704年重建),旧名福建桥,俗名谢家桥,又名广济桥,位于东柳河和漆字河交汇处,是同里古镇中最古老的桥梁之一,在太平桥西侧、吉利桥的东北面。1988年加固整修。</p> <p class="ql-block">太平桥建于公元1747年,1818年重修,1902年再修。太平桥系花岗岩单孔石梁桥,小巧精致,跨东柳河和漆字河,桥上有联一副,曰:“永济南北太平路,落成嘉庆廿三年”,为苏州地区典型的清代石梁桥。</p> <p class="ql-block">退思园,位于同里镇古镇区新填街234号,始建于1885—1887年,是清朝官员任兰生被罢官返回故里后建造,园名引自《左传》中的“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p> <p class="ql-block">退思园的平面图。退思园是古镇同里最有名的私家园林,是江南古镇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设计者袁龙,字东篱,诗文书画皆通。他根据江南水乡特点,因地制宜,精巧构思,历时两年建成此园。</p> <p class="ql-block">退思园占地面积5674平方米,建筑面积2622平方米,横向布局,从西向东依次是住宅、庭院、花园。住宅由门厅、茶厅、正厅及家人居住的两幢小楼组成。中部庭院是住宅和花园之间的自然过渡,主要是用来作待客之用。庭院是以回廊围合而成,院南建有迎宾馆、岁寒居,做主人会客、宴客之处;院北建有坐春望月楼,是供客人居住。院内有旱船和花木小景,院东有月洞门通往花园。</p> <p class="ql-block">茶厅悬挂的牌匾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所题。两侧挂有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传习录》中的两句格言:“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p> <p class="ql-block">穿过茶厅就来到了退思园的正厅:荫馀堂,其匾额由当代书法大家沈鹏所题。</p> <p class="ql-block">荫馀堂是退思园建筑部分的主厅,园主任兰生乃是书香之家,厅内有对联“快日晴窗闲试墨,寒泉古鼎自煮茶”。</p> <p class="ql-block">畹芗楼,东侧为住宅区,是被连廊贯通的走马楼,任兰生号畹芗,这幢建筑便用畹芗命名。</p> <p class="ql-block">又名“走马楼”,十楼十底走马楼,两边砖贴门,为主人和家眷起居所用。</p> <p class="ql-block">门上贴砖,比较独特的装饰方法。</p> <p class="ql-block">旱船在退思园中起到了过渡性小庭院的作用,凭借叠石与景观建筑,在住宅与自然空间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船舫的形象在苏州园林中并不罕见,但退思园中的旱船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叶“旱船”,位于庭院中,船头朝东,寓意着将游人引往园区的东部胜景‌。旱船的造型和位置设计别具心裁。船头朝东,象征着迎接新的开始和希望,引导游人进入园区的精华部分。这种设计不仅美化了庭院景观,还寓意着园主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p> <p class="ql-block">旱船在退思园的整体布局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是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空间,还通过叠石与景观建筑,营造出一种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和谐氛围。这种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即通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巧妙结合,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退思园中的旱船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寓意和艺术价值,体现了园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p> <p class="ql-block">坐春望月楼是一排六楼六底的二层长楼,坐北朝南,中园内主要建筑之一。坐春望月楼为主人款待宾客,吟诗赏月之处。</p> <p class="ql-block">后花园的第一个建筑是正对月洞门的“水香榭”。在正中间有一面明镜,可反射整个后花园,园中有园,小中见大,往北看有小巧玲珑的楼阁“揽胜阁”,揽胜阁是整个花园最高点,登其上,全园景色尽收眼底,一览无遗。揽胜阁不但填补了西墙与北墙之间的死角,使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巧妙地连在一起,打破了沉闷压抑之感,而且是封建社会因男女有别可供女子足不出户游览花园的最佳场所。</p> <p class="ql-block">揽胜阁位于退思园中园坐春望月楼东侧末端,是一座不规则的五角形楼阁。从东园内放眼望去,揽胜阁与水香榭相邻,是退思园园内几个登高览胜之处,与“天桥”和“菰雨生凉”轩一起,被誉为退思园“三绝”。</p> <p class="ql-block">  沿着高低起伏,侧刻有恽南田十二方刻石的曲廊,来到了园中主体建筑:退思草堂。</p> <p class="ql-block">退思草堂坐北朝南,隔池与菰雨生凉轩、天桥、辛台和闹红一舸相对。草堂是花园中的主体建筑,构成了花园中的主景。不论你从东、南、西哪一个方位拍摄碧水池,退思草堂都浮现在画面中。退思草堂室内陈设清雅,内隔屏后有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所书的《归去来辞》碑拓。这个碑拓尤显珍贵,被誉为退思园的“三珍”之一。退思草堂左侧水中立有太湖石。</p> <p class="ql-block">退思草堂体态轻盈,位置适中,其稳重的气派体现了主人不同一般的身份。退思草堂呈鸳鸯厅格局。站在堂南侧的贴水平台,可环顾全园。</p> <p class="ql-block">退思草堂屏风后的赵孟頫的书法碑拓《归去来辞》。</p> <p class="ql-block">草堂前的池水中有一船形建筑称之为响水船,何来响声?因其船舷旁有细巧太湖石,就像船行而泛起的浪花,且将船身完全托起,在底部金鱼穿行游动中,发出响声,好像一艘会动的游船,著名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题名为“闹红一舸”。</p> <p class="ql-block">在闹红一舸尾部连接“九曲回廊”,在回廊的漏窗上有九个中国古时的石刻文字——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取自李白《襄阳歌》中的诗句,有“文珍”之说,也体现主人自豪的心态。</p> <p class="ql-block">在贴水平台往前看,有一座山峰,整体看就像一柱足老人,粗看又像是繁体的“寿”字,故称“老人峰”,细看其顶部有一乌龟立于其上,故有“健康长寿石”之誉。在其后有一座堪称一绝的“天桥”,成坡度状,一级比一级高,它起源于秦始皇阿房宫复道,“天桥”如横空出世的飞龙越过山巅,将“菰雨生凉轩”和“辛台”连成一体。</p> <p class="ql-block">“菰雨生凉”轩取彭玉麟题西湖三潭印月联句“凉风生菰叶,细雨落平波”之诗意,这建筑是主人夏天乘凉的地方,轩中立明镜一面,远望似园中有园,近观如置身荷塘,盛夏酷暑在此剖瓜乘凉,自有一种“心静自然凉”之感受。而且在整个建筑底下还设计了三条暗沟,主人睡在中间的香妃榻上可以听到清晰的流水声,更增添了丝丝凉意。据说轩中的明镜还是一百多年前主人的儿子任传薪留学时带回来的,虽锈迹斑斑,但质地很好,非常珍贵。</p> <p class="ql-block">古人为留桂香而建一厅,真是风雅极了。这是退思园的桂花厅。退思园西北角天香秋满,又称桂花厅。品种很名贵的丹桂,桂花厅里也能见到。</p> <p class="ql-block">花园是退思园的精髓所在,面积占整座宅园的一半以上,以荷花池为中心,假山、建筑、花木环绕周围,高低错落,疏密有致,被誉为是“小型园林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太湖水利同知署旧址。这是一座典型的苏式园林建筑,同退思园相毗邻。始建于清早期的进士宅第,于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设为水利官衙,距今已有290多年的历史。这是目前太湖流域唯一保存较好的古代水利衙门。</p> <p class="ql-block">走进旧址,亭台轩榭布局简约而不失精致,古朴宁静,幽雅厚重。馆内设太湖千秋、智慧水利、包孕吴越、当代成就四个单元,用410张图片、80余件(套)实物、书画和文献资料系统地展示了太湖流域的治水历史。</p> <p class="ql-block">参观展览,除了了解到太湖流域的水利发展史,更有数不尽的人文典故。吴国第一代君主泰伯,因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深受当地人敬仰;伍子胥为吴国效力期间,为发挥吴国水军优势,开胥溪,入太湖;钱镠,五代十国吴越国的创建者,在钱塘江修建海塘,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等。展馆虽小,但馆藏丰富,史料详实,观后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珍珠塔景园又称陈御史府,由明代万历年间南京监察御史陈王道五世孙、清康熙三十九年 (1700) 进士陈沂震利用老宅重建,名“ 孚寄堂 ” 。 1986 年,仅存两进厅堂。 2001 年,开始修复,根据在江南民间广为流传的锡剧 " 珍珠塔 " 故事中的轶闻趣事以及遗留的历史遗迹进行修复。在尊重与保留现有遗留的文物遗迹和人文历史内涵的同时撷取苏州园林精华,从空间组织和景观安排上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2003 年 4 月 19 日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珍珠塔景园分为东、西、北三个部分。东部包括陈家牌楼和御史府第住宅;西部是陈府私家花园;北部则是陈氏宗祠。花园内有假山、林木、山涧流水,长廊蜿蜒通幽,画舫静泊柳岸,廊桥飞虹卧波。每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充满了诗情画意。</p> <p class="ql-block">陈御史府第游览线路:陈家住宅,由仪门、轿厅、宏略堂、兰云堂、堂楼(陈翠娥小姐绣阁)、书楼、花厅(玉兰堂)、茹古斋(清著名画家陆廉夫的学画之处)以及配套的备弄、大小厨房等建筑群组成。布局严谨、陈设精致典雅,恢复再现了明嘉靖南京道监察御史陈王道府第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陈御史府邸的主体建筑“宏略堂”是园中的核心,体现了苏州香山派匠人的精湛技艺。堂内悬挂的“克遵儒风”匾额和楹联“传家有道唯存厚,德性坚完但率真”,展示了主人对儒家理念的崇尚和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堂内还设有石雕、砖雕和木雕等装饰,细节之处尽显匠心独运。陈御史府邸不仅是一个历史的见证,更是江南园林艺术的典范,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御史府的大门厅,古称仪门,门前有石雕平升三级的图案,相传人们经过时踩踏,可升官交好运。进了仪门,便是轿厅,是客人下轿之处;两边排列的执事牌,表明了主人的身份和威严。天井对面水磨砖的照墙正中是砖雕的牡丹图案,寓意吉祥富贵;四角的蝙蝠和双桃代表着福禄双全;须弥石座上浮雕着十鹿、八骏、和合二仙等图案。</p> <p class="ql-block">放大50倍的珍珠塔,原物在南京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珍珠塔景园不仅保留了丰富的人文历史,还将《珍珠塔》故事中的景点得以恢复。这里彰显了东方古典主义的雅韵和浪漫的爱情传奇。自明代以来,《珍珠塔》被传唱了400余年,演绎成弹词、锡剧、越剧、黄梅戏等多个剧种,至今依然广受青睐。</p> <p class="ql-block">“撷秀”院内的这座小楼叫茹古斋,斋名含意是好古,追遵古代圣贤的哲学理念。小楼建筑别致,上下四周均有回廊,可以凭栏远眺。</p> <p class="ql-block">同里历代书画家辈出,清末就出了一名著名画师陆恢,又名廉夫,早年从师严承德,任厘瓒,陶奎等人研习书法,又从刘德六习画,遂成一家,山水、人物、花鸟、果品无所不能。清末著名书画鉴赏家吴大徵初识陆恢,见其画便惊喜说:“300年来无此作矣!”。陆恢曾与一代宗师吴昌硕、倪田等人结画社于苏州顾氏怡园,茹古斋便是陆恢初次习画之地。</p> <p class="ql-block">进入陈御史府第往后方穿过一道小溪,就能走去后花园。 《珍珠塔》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一位家道中落的书生方卿,去襄阳向姑母陈氏求助盘缠,反被奚落。原本已订婚约也被延宕。方卿是得到表姐陈翠娥私下相赠传世之宝珍珠塔,资助他求取功名。 苦读三年,方卿果真中了状元,告假完婚,先扮道士进入陈府唱道情羞讽姑母,陈氏悔愧,方卿与翠娥终得完婚。</p> <p class="ql-block">站在斋西廊,廊桥、三曲桥近在咫尺,这是苏州园林绝无仅有的构建。</p> <p class="ql-block">花园旁是祠堂。出祠堂,小河尽头是巍峨的牌楼,原建于1580年,同里人称陈家牌楼,是古镇的一处标志性建筑。正中额题明万历皇帝赐书的“清朝侍御”四字,以表彰陈王道监察官员、为官清正。</p> <p class="ql-block">后花园以清远堂为核心,凭水而筑,为一四面厅。小兰亭俏立山顶,独眠云间。景明轩与水流云在轩隔水遥相玉立。画舫静泊柳岸,待人渡津。绿筠山房修竹拥翠,是主人在园中静读诗书与古圣贤对话之处。古戏台画栋雕梁,供主人闲时听曲观戏。</p> <p class="ql-block">石舫,即旱船,是江南园林中最大气婉约的建筑,不系之舟以青石为底篷轩为亭。闲坐园中,静观景色,碧水盈盈,细雨烟波。山涧流水潺潺,假山临水耸峙,长廊蜿蜒曲折通幽,石桥曲折临水锁澜,廊桥飞虹卧波,池水清幽倒影,林木葱笼秀翠。 </p> <p class="ql-block">叠山上建有亭阁和瀑布,眺望曲池涟漪与斑澜游鱼。府邸到后花园,真是美得令人窒息。这里的亭台楼阁、水廊、柳岸和画船,都经过精心设计,精雕细琢,每一步、每一景,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而美好的故事。特别是那座清远殿,四面通透,侧面停泊着一艘彩绘小船,更是点睛之笔。</p> <p class="ql-block">  从菇古斋向南经过洞门进入碧筠山房,因院中有小山坡,遍植翠竹,修竹与太湖石相互掩映,绿影摇曳,涵藏翠色一片,置身其内,倍觉清爽,故额题名为“藏翠坞”。茹古斋前有碧水一湾,从锁澜桥下流进,月夜之时,倒映一轮玉魄,如水一般的月色泻满庭院,如诗如画,令人细细品读,故该洞门反面则题名为“读月”。</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紫薇堂,相传方卿曾在此读书。取堂名为紫薇,是主人的一种希望与寄托,现在院内种有紫薇花树。对面的半亭是绿绮亭,是主人弹琴之处。</p> <p class="ql-block">沿着走廊向前走,在这长廊的墙上除代表士大夫雅兴棋琴书画的花窗外,还有这散发浓浓文化气息的碑刻艺术,可称双绝。</p> <p class="ql-block">一绝是碑刻内容,有晋宋元明清各代的书法大家:王羲之、苏东坡、赵孟頫、唐寅、董其昌、文征明、郑板桥等人的手迹墨宝;一绝是这些雕刻都是由被誉为“江南碑刻第一刀”的苏州青年金石艺术家时忠德先生亲手所镌。</p> <p class="ql-block">古镇内有九条河道呈“川”字形穿镇而过,这些河道的水源主要来自太湖和黄浦江,形成了一个密集的水网。</p> <p class="ql-block">同里的街道和河流交错纵横,形成了独特的“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格局。夜间街道的彩灯齐放,霓虹闪烁,和白天形成鲜明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入夜灯火通明,河水的倒影美不胜收;一轮弯月挂在天边,古镇显得如此恬静祥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