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喀什古城,—新疆全景游(十九)

丁淼

<p class="ql-block">文字/丁淼</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p> <p class="ql-block">  在喀什古城有一句随处可见的旅游广告词: 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喀什就不算到过新疆。</p><p class="ql-block"> 其实,新疆之大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她的地域面积占中国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相当于八个湖南省,但人口却只是湖南省的三分之一,更给人空旷之感。而没到过喀什就不算到过新疆,则内涵丰富,透着喀什强大的气场。北疆自有她的雄浑之美,但南疆之美又岂是能用几个形容词来涵盖的呢?当你站在新疆这块广袤的大地上,从祖国的西北角向东瞭望,你立时就会感到祖国疆域之辽阔,山河之壮美,历史之悠久,文化之厚重。</p> <p class="ql-block">  人们常说北疆看风景,南疆看人文,然而新疆最偏爱南疆,南疆最偏爱喀什。喀什是丝绸之路上最有韵味的一座古城,既古老而又充满看不透的神秘色彩。2000多年前,她就已成为丝绸之路上连接欧亚、融汇东西方的著名商埠了。</p><p class="ql-block"> 你踏进喀什古城,就恍如穿越千年,一脚踩在了张骞、班超曾经走过的街道上……喀什这座古城的灵魂在老城,而高台民居则是老城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  高台民居建在老城东南一处高40多米、长800多米的黄土高崖上,现居住着600多户4000多人。远远望去,土崖上的高台民居更像是一座黄土的城堡。拾级而上,走进民居深处,你立刻就会迷失在迷宫一般的街巷中,走得进出不来。</p> <p class="ql-block">  据导游介绍,高台民居的规矩是,地面若是六边形的地砖,那么就说明这是一条四通八达的街道,倘若走进一条四边形地砖的巷子,那就是走进了死胡同。目之所及,到处都是横七竖八的黄土房屋,这里因其居高临下空气清新,并可免受洪水暴雨灾害侵袭的有利地形,维吾尔先民大约1000年前便选择来此定居。</p><p class="ql-block"> 高崖上土质粘性好,先民们就地取土建房的同时,又开设了土陶作坊。良好的生存环境吸引了更多的人群来高崖安家建店,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高台民居群。</p> <p class="ql-block">  几百年来,维族人世居于此,一户一院多世同堂,维族的风俗不同于汉族,在这里每增加一代人,便在祖辈的房子上加盖一层,如此代代繁衍代代加层,就形成了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喀什所独有的奇观,据说曾有过7代人同堂居住的7层民居。</p><p class="ql-block"> 在这些随意建造的楼上楼、楼外楼之间,形成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曲曲弯弯、忽上忽下的众多条小巷,给人一种错乱的美感。同时私搭乱建也带来了诸多的安全隐患,此等情景比内地拆迁的城中村状况差得太多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老城街区已停止参观,居民正陆续迁出,我们试图绕过多条小路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都因片区封闭而未能如愿。</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绕着高台民居走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喀什老城。说是老城,其实只是这里占据了老城的位置,而建筑则是近些年政府投入巨资进行了旧居改造后的新建筑。我们游览的这条街道,据说已有上千年历史,现在道路和街道两旁的楼房已整饬一新,建筑的风格则沿用了维吾尔民族传统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古街上商铺林立,商业气氛浓厚。各种手艺人都在自己的店铺里忙碌着,而商品则摆在门前,堆放在大街上。</p> <p class="ql-block">玉器店里有洁白的和田玉,玻璃般的蜜蜡,湖水般的翡翠,晶黄的戈壁原石,色彩丰富的戈壁玛瑙。这些各式各样的玉石,给人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在“叮叮当当”的铁匠铺,我看见了神奇的阿拉丁神灯、锃亮的黄铜酒杯、又厚又重的红铜茶杯,这些铁器、铜器全是铁匠师傅用工具做出来的。金碧辉煌的金、银、铜器有一种维吾尔族特有的风味。</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有很多的美食店,像什么羊肉包子、羊肉串呀,石榴汁呀,烤鸡蛋呀,酸奶呀,到处都是。羊肉包子是放在馕炕里烤的,所以又叫“烤包子”。烤出来的包子面皮既金黄又酥脆,一口咬下去,满嘴直流油,里面的羊肉馅团颇大,羊肉的膻味在烘烤的过程中,被消减得一点不剩,味道鲜美极了。</p> <p class="ql-block">琳琅满目的乐器店里,有用羊皮做成的手鼓,有造型奇特的马头琴,还有很多我不认识的维吾尔族的民族乐器,偶尔还能欣赏到乐器店老板的即兴表演。</p> <p class="ql-block">屹立喀什老城最高点的耿恭祠,才是名副其实的喀什老城之魂!</p> <p class="ql-block">耿恭祠内有喀什地区书协常务副主席蔡善瑞赞美耿恭大将军手书之楹联:</p><p class="ql-block"> 驰骋绝域飞泉流日月</p><p class="ql-block"> 守望关山浩气壮乾坤</p> <p class="ql-block">“固守”新疆的阿凡提,聪明才智早已誉满全球。</p> <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有很多的杂货铺。杂货铺里有洁白的毛毯,色彩斑斓的地毯,各式各样的羊毛围巾,新疆人戴的挂满各种饰品的小方帽,品种繁多,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 尽管喀什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但还是以维吾尔民族的风情民俗体现得最为酣畅淋漓。走在大街上,感觉满大街都是维吾尔族人,作为外来游客的我,很难分清哪些是塔吉克人、柯尔克孜人、吉尔吉斯斯坦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他们都是喀什人。</p> <p class="ql-block">  几乎所有的喀什人都非常淡定,看不出有什么烦恼之事写在脸上,对于外来的游客,既不冷淡也不热情。改革开放,发展旅游好像是与他们毫不相干的事。让我们很吃惊的是,他们都顽强地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中年以上的维族人,基本上不会说汉语(也许是不愿说)。</p><p class="ql-block"> 然而,所有的小孩都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甚至能充当大人的汉语翻译,可见双语(汉语、维语)教学是近些年才开始重视的事。很显然,在此之前,当地政府可能没有把文化语言的认同,上升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高度来重视。</p> <p class="ql-block">  喀什的维族女性,她们大都身材修长,皮肤细腻,眼睛深黑,少女尤其漂亮,长裙、头巾、披肩是她们三样不可缺少的饰物。头巾有两种包法: 一种是只包头,脸庞露出来;另一种是把整个头脸包住,只露眼睛,不露任何肌肤在外面。我担心后者走路会很困难,却看见她们在大街上走得颇为怡然自得,才知道她们是要看世界而不让世界看她们。以前我只知道中东那些阿拉伯国家的穆斯林妇女,如果不包裹得严严实实,是不准在大庭广众之下出入的,没想到喀什也有这样的习俗。冷静一想,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是典型的“穆斯林”也就不足为奇了。</p> <p class="ql-block">  喀什的维族少年,他们大都有着又黑又圆的大眼睛,线条清晰柔和的小脸和卷曲的头发,如天使般的漂亮乖巧,直让人觉得不爱怜就有对不住上帝的恩赐一样。</p> <p class="ql-block">  喀什的维族老人,他们一律头戴穆斯林的小花帽,身着长袍,一蓬雪白的胡须和满脸纵横的沟壑写满岁月的沧桑,从中既可看到大漠风沙的摧残,又可看出帕米尔高原冰雪的侵蚀,似乎一个老人,便是一部维族历史。无须构思构图,随便按下快门,就是一幅生动的摄影作品。</p> <p class="ql-block">  随意地漫步在喀什老城中,东转西折,迂回往来,穿街走巷,老城里安逸幸福,健硕的老人,温馨的母子,开心的孩童,处处的欢声笑语,眼前的一切给人感悟—老街、老房子、老居民,这才是喀什老城真正的灵魂所在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