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牌头的祠堂

趙廣

<p class="ql-block">‌ 祠堂记录家族的历史和变迁,是家族源流、传承和辉煌的象征,是研究家族历史和地方文化的重要实物实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自古以来祠堂是一个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祠堂内通常摆放祖先的牌位,族长或长辈会在特定日子带领族人上香叩拜,以示对祖先的敬仰和纪念‌。‌祠堂在旧社会起到了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通过祠堂的祭祀和族规的执行,族长和族内有威望的人可以处理族内事务,维护家族的秩序和和谐‌。祠堂还是家族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许多家族在祠堂中设立学堂,供族内子弟读书,培养后代的文化素养。许多祠堂的建筑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规模宏伟,装饰精美,祠堂内的雕刻、匾额、对联等展示了家族的荣耀,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现代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尚存或重修的祠堂被注入新的元素(如文化礼堂、老年活动室),在现代社会中仍可发挥着新的作用,可成为村民聚会的场所,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 牌头镇历史上主要姓氏聚居的村落都有祠堂,尚存或重修的祠堂不少,当然损毁破败或移作他用的也不少(大都祠址还在且在村里中心位置)。我们应该保护好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祠堂,让祠堂这一古老而神圣的文化符号永远得以存续下去。今特将收集整理了牌头镇祠堂的一些资料,撰写《牌头的祠堂》一文,以增牌头地方史又一系列内容,供大家阅看并正之补之!亦望引起大家关注和重视,镇内保存并修理比较好的祠堂有:</p> <p class="ql-block">  坑西新村的枫塘张氏宗祠。张氏宗祠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共三进,由门厅、中厅、后厅组成,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门厅五间二弄,四柱九懔,前后双步,明间五架抬起来梁,次、梢间穿斗式。前槽筑船篷轩,粱呈月梁形,月梁上置花篮斗与双重雀替,以承托雕花轩檩。门厅明、次间前后檐柱均施牛腿与雕花琴枋,雕饰精美。卷棚旁弯椽上施望砖,今局部破损缺失。门厅作三明二音状,后檐屋面局部已坍。屋顶单檐硬山造。中厅五间二弄,筑四柱九檩,前后双步,明、次间五架抬梁结构,山缝穿斗式。前后檐檐柱施有牛腿与雀替,多已缺失。中厅左则次间屋顶及山墙坍圮。屋顶单檐硬山造。2010年重修,修建了后厅及一、二进间天井和两侧厢房并增补了一些构件,三进构造完整,呈古建筑风格。2017年11月,被认定为诸暨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靖江村的杨曙霞周氏宗祠 周氏宗祠位于杨曙霞自然村之后侧。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六开间,大门上方书“周氏宗祠”匾额。中轴线上依次列门厅、万年台、中厅、后厅及左右厢房建筑,面积1380平方米,坐北朝南。前厅与中厅之间有三个天井,两侧厢房各6间。中厅用10余米高、直径为0.4米的石柱结构,枋、梁、卷棚、牛腿雕刻精细,透雕、浮雕结合,花草无不像形,人物栩栩如生。后厅悬挂着周氏太公的肖像,前置祭台,后壁绘制周氏世系图表。2007年,集资97万元重建,恢复原貌。2021年4月12日被列入诸暨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九霞村的九年张氏宗祠 张氏宗祠建于清代,共三进,面阔一致,五开间。南向、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前进为门厅,通面宽21.6米,进深8.10米,檐柱牛腿雕饰狮子捧绣球和梅花鹿各一对。中厅内槽五架拾梁,前槽卷棚顶,雕饰华丽。戏台藻井用蝙蝠形木雕斗拱叠砌;上覆一般由台基、石柱、台板、屏风、构栏、藻井、台狮、牛腿、屋脊瓦件等组成。万年台三面置勾栏,八角藻井,雕刻精细,为艺术珍品,可惜祠堂正面建有一座张神殿,祠堂正立面一半被遮蔽。祠堂经过了整修,现也作为村文化礼堂。</p> <p class="ql-block">  越峰村寺下张张氏宗祠 张氏宗祠位于寺下张自然村。始建于明代,曾立笃庆私塾,后做越山完小的校舍,祠已无原状。2018年6月,张氏族人集资在原址重建宗祠,2019年3月完工,建筑面积860平方米,耗资350余万元。新祠依旧址设五间三进(门厅、中厅、寝堂),前步柱为牛腿琴枋承其出檐,金柱上用花斗曲栱,乳栿刻虾须草龙以压水火,设万年台,以石为柱,花栱以承桁架,又设藻井一座,似螺尾结花上覆铜镜而照正邪,正门匾额“张氏宗祠”由宗亲张仕波上将题写。新修宗祠规模宏伟,成为诸南精品宗祠之一。</p> <p class="ql-block">  新升村的植树王王氏宗祠 王氏宗祠位于植树王自然村东面。建于清乾隆年间,坐北朝南,为五开间连进三透,典型江南徽派建筑,建筑形态颇具宋朝遗风,建筑面积900余平方米,设有戏台(万年台)、天井、厢房、中厅、后厅,采用七架石柱结构,华梁气势恢弘,木雕历史人物惟妙惟肖,万年台色彩斑斓,风情浓郁。解放前后曾在祠堂内办过小学、初中,也有村民入住过并装上玻璃窗,由于年久失修将要倾圮。2019年,王氏后裔共捐款180余万元,3月1日破土动工修缮,10月完工,呈现原祠轩宏风貌。</p> <p class="ql-block">  山下周村的埂大赵氏宗祠(赵氏家庙) 埂大(埂埭)自然村原有的“赵氏宗祠”建在江边,遭水灾半倾于江中,清朝末年重修了赵氏宗祠。三开间两进,大门上方挂有“赵氏家庙”匾额(古代,曾只有王室官爵者可建家庙,埂大赵氏为宋太祖后裔),中有厢房戏台,后是寝殿,中挂“传玉堂”匾额,两边有“庆延传世”“高等文官”横匾,后堂供有埂大赵氏列祖列宗牌位。2015年3月重修,祠堂后殿照旧祠规制修建,现古祠风貌。</p> <p class="ql-block">  牌头村贾桥樟树下自然村为赵氏族人聚居地,明朝成化年间(约1480年),赵氏由县城迁入,后建赵氏宗祠。2014年,旧祠将倾,族人发动重建了一座四合院式的一层平房,虽无古祠式样,但不小于原祠址的范围,正门上挂有“赵氏宗祠”匾额,后面房子中挂“永思堂”匾牌和祖像,仍具宗祠功能。</p> <p class="ql-block">  牌一村的拜曲周氏宗祠 周氏宗祠爱莲堂始建于明末清初,原址位于村小河东面,惜常受水患。民国三十二年癸未(1943),族中有识之士为得气脉之正势,采风水之精华,遂卜迁重建宗祠于村中今址。又经几十年风雨沧桑,瓦落墙损,残败不堪。2004年,在原址拆旧建新,此举得到村民族人的踊跃赞助,三月动工,六月竣工,新祠虽无古祠古建筑之精美风貌,但仍保持原祠之框架具原祠功能。</p> <p class="ql-block">西山下、前山、义井等村是郭姓族人聚居的村落,村中都建有郭氏宗祠。西山下郭氏宗祠后被改建成西山学校。前山郭氏宗祠也办过学校,破旧的原祠框架尚存,西山下、前山的村民族人正在规划重建郭氏宗祠。义井村的郭氏宗祠重建后焕然一新,显现古祠风采。</p> <p class="ql-block">  金龙塔村的金坑周氏宗祠 金坑周氏人数不多,但周氏族人重视传统文化,近年续修家谱修建祠堂,新修的祠堂不大,但古色古香,颇有古建美感。</p> <p class="ql-block">  西山下村茅山后自然村主要为童氏族人聚居的小村落,据传童氏早年从璜山迁入,祖上娶砚石夹山赵氏之女为妻,因无嗣招妻兄之子继之,承接童氏香火,茅山后童氏与夹山赵氏有族亲渊源,村里有“童赵一家”之说。村中建有一座童氏宗祠,现仅剩下后厅,内部石柱、木梁和木雕的牛腿构件尚存,还像祠堂后殿的样子,只是外立面被改建,立有巨幅“居民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牌子,内外不协调,不伦不类之感。</p> <p class="ql-block">  新乐一村的牌轩下徐氏宗祠 徐氏宗祠建于明代,位于牌轩下村东,坐北朝南与牌轩同时建,连进三透,占地1300多平方米,祠前有上马石旗杆石,前透设厢房戏台,中透为大厅,挂历代名人题写的牌匾,有“御史”“翰林”“进士”“礼学士”等,后透为神堂,摆先祖神位。其建筑十分精美,正门门厢为石镶,室內中间是石柱,檐用卷棚,柱雕花篮,牛腿浮雕透雕人物,朱红油漆。前透左右厢房各三开窗大小石窗各一个,石窗透雕人物山水花鸟图像,为不可多得之精品。可惜后被拆除,部分建筑材料为西施殿重建所移用。原址现建为村办公楼和文化礼堂。</p><p class="ql-block"> 同文村的水霞张张氏宗祠 水霞张张氏宗祠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秋。面积1500平方米。1928年4月,中共诸暨县委在水霞张祠堂召开全县党的代表会议,会后成立水霞张党支部。1942年祠堂被日本侵略军烧毀,残存部分曾办学校,今为水霞张村老年活动室及图书室,已无祠堂式样。</p> <p class="ql-block">  还有许多村庄众多姓氏都有祠堂。坑西、宝傢堂等村的楼氏宗祠,山下周、牌上新屋下等村的周氏宗祠,王老军、宝村、东山王等村的王氏宗祠,杨傅村的边氏宗祠……都曾经规模不小,还有不少姓氏的“堂宗大间”,虽有修复好的,但现状是或破损,或倾倒,或移作他用的很多。期望得到村民村官族人宗亲的关注重视,不能让祠堂在我们一代被毁完被湮灭!不至于这些家族祖先的灵魂寄托地,这些历史遗存消失殆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