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建宁二年,公元169年,第二次党锢之祸终于暴发,朝廷开始逮捕与之有牵连的党人。同乡人对李膺说:“可以走了。”李膺回答说:“侍奉君主不躲避灾难,有事不推辞艰难,有罪不逃脱刑罚。这是臣子之节。我已经六十岁了,死和生都由命中注定,要逃,又能逃去哪里呢?”便主动到朝廷诏令指定的监狱报到,遂被拷打致死。</p> <p class="ql-block">李膺,东汉名士,性格孤高,朴实亢直,平时基本上不与人交往,唯独以荀淑为师,以同郡人陈寔为友。荀淑六子荀爽曾经去拜访李膺,为他驾车,回家后,喜滋滋地说:“今天得以为李君驾车!”可见,他对李膺的仰慕到了何种地步。</p><p class="ql-block"><b>据《资治通鉴》卷五十三汉纪四十五记载:膺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淑为师,以同郡陈寔为友。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b></p><p class="ql-block">同为名士的钟皓,一向与荀淑齐名,李膺常常叹息说:“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意思是说,荀淑的清高和见识没法赶得上,钟皓的品德可以学习。钟皓哥哥的儿子钟瑾,钟瑾的母亲是李膺的姑姑。钟瑾好学慕古,有退让之风,与李膺同岁,在当时都有名声。</p> <p class="ql-block">李膺祖父李修于汉安帝时任太尉,父亲李益曾任赵国国相。李修时常说:“钟瑾的性格,好像是我们李家的人,‘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于是将李膺的妹妹嫁给他。</p><p class="ql-block">李膺对钟瑾说:“孟子认为,‘人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你为什么对黑白似乎不分明呢?”钟瑾将李膺的话告诉钟皓,钟皓说:“李膺祖父、父亲都在高位,宗族鼎盛,所以可以如此行事吧!从前国佐喜欢说别人的过错,以至于被怨恶。现在是什么时代?要想保全全家,你的方式才是真正的可贵!”李膺性格孤高,不善交际,只把同郡的荀淑、陈寔当作师友。最初被举荐为孝廉,又被司徒胡广征召,举为高第,再升任为青州刺史。青州的郡守县令都害怕李膺的严明,很多在听到李膺来青州的消息后弃官而走。</p><p class="ql-block">李膺后来被征召,调任渔阳郡太守。不久,又转任蜀郡太守,因母亲年老请求辞职。后被调任护乌桓校尉,当时鲜卑多次侵犯边境,李膺常常顶着箭石,冲锋陷阵,每次都将其打败,使得敌人非常畏惧。因公事被免官,回到家乡纶氏县居住,教授学生常常达到近千人。南阳人樊陵请求做李膺的门徒,但他的品行不佳,被李膺谢绝。樊陵后来依靠阿谀攀附宦官,官至太尉,为有节操的人所羞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膺后来再次升官,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当时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担任野王县长,贪婪残暴,无法无天,竟然杀害孕妇,他听说李膺的威严,于是畏罪逃回京师,躲在张让家的夹柱中。李膺知道后,率领吏卒拆破夹柱捉拿了张朔,将其交付洛阳县监狱。录供完毕后,便将其正法。 </p><p class="ql-block"><b>据《资治通鉴》卷五十五汉纪四十七记载:时小黄门张让弟张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畏膺威严,逃还京师,匿于兄家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 </b></p> <p class="ql-block">张让因而向桓帝诉冤,桓帝下诏召李膺入殿,并亲自到廊上责问李膺为什么先斩后奏。李膺回答说:“昔日晋文公捉拿卫成公回到京城,《春秋》肯定他的行为。《礼记》上说‘公族犯了罪,国君即使说宽赦他,官吏也严守法律不听从’。从前孔子做鲁国的司寇七天就杀掉了少正卯。如今我到职已满十天,私心害怕因办事迟滞而造成过失,没想到却获了办案过速的罪。臣的确知道自己罪责,死期将要到了,特请求宽留我五天,限期灭尽大恶,回来受烹煮之刑,这是我生的本愿!”桓帝没有再说什么,回过头来对张让说:“这是你弟弟的罪过,司隶李膺有什么过失?”便打发李膺出去。从此各个黄门、常侍都屈身敛迹不敢出声气,休假时也不敢再出宫。桓帝诧异地问是什么原因,他们都叩头流泪说:“怕李校尉。”</p><p class="ql-block"><b>据《资治通鉴》卷五十五汉纪四十七记载:自此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出宫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曰:“畏李校尉。”</b></p><p class="ql-block">当时,朝廷一天比一天紊乱,纲纪败坏,只有李膺独自保持风采,凭借声名自我清高。士人有被他接待的,当时叫做登龙。</p> <p class="ql-block">河南人张成,擅长风角,算出政府将要颁布赦令,于是教他儿子杀人。司隶校尉李膺督促民捕,既而遇赦获免。李膺越想越气愤,还是将他处死。张成一向以他的风水法术交通宦官,桓帝也经常请他占卜,于是宦官教唆张成的弟子牢修上书诬告李膺说:“李膺等养太学游士,交接诸郡学生,相互驱驰,结成一党,诽谤朝廷,疑乱风俗。”桓帝大怒,下令各郡国逮捕党人,布告天下,让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案子交到三府,太尉陈蕃拒绝执行,他说:“如今要抓的人,都是誉满天下,忧国忠公之臣,即令有什么过错,也值得宽恕十世,岂能没有明确的罪名,就收捕拷打呢?”不肯在联署上签名。</p><p class="ql-block">桓帝更加愤怒,把李膺等关押到黄门北寺狱。李膺口供牵连出来的人,有太仆、颖川人杜密,御史中丞陈翔,以及陈寔、范滂等两百人。其中有逃跑的,都悬赏捉拿,使者四处出动,相望于道路。李膺口供又牵出很多宦官子弟,宦官们也害怕把事情闹大,便建议桓帝以天变为由发布赦令。桓帝于是下诏大赦天下,李膺被免官回乡,住在阳城山中。天下士大夫都认为李膺道德高尚,朝廷污秽肮脏。不久,太尉陈蕃被免职,朝廷和士大夫都有意要李膺出任太尉。荀爽担心李膺名气太高而惹祸,想让他容忍保全性命于乱世,写信给他,劝他最好隐居不仕,躲避祸乱。</p> <p class="ql-block">永康元年,公元167年,桓帝驾崩,汉灵帝即位,陈蕃任太傅,与外戚、大将军窦武共同主持朝政。陈蕃、窦武合谋诛杀宦官,任用天下名士,以李膺任长乐少府。不久,陈蕃、窦武的密谋泄露失败,李膺等人又被免官。 </p><p class="ql-block">当初,李膺等虽然遭到废黜和禁锢,天下士大夫都以他们为高尚,以朝庭为污秽,追捧他们的人争先恐后,唯恐不被接纳,更相互标榜,给他们取一些称号。以窦武、陈藩、刘淑为“三君”,“君”的意思是一代宗师;以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祐、魏朗、赵典、朱寓为“八俊”,“俊”的意思是一代精英;以郭泰、范滂、尹勋、巴肃及南阳人宗慈、陈留人夏馥、汝南人蔡衍、泰山人羊陟为“顾”,“顾”的意思是德行表率;以张俭、翟超、岑眰、苑康及山阳人刘表、汝南人陈翔、鲁国人孔昱、山阳人檀敷为“八及”,“及”的意思是一代导师;以度尚及东平人张邈、王孝、东郡人刘儒、泰山人胡母班、陈留人秦周、鲁国人蕃向、东莱人王章为“八厨”,“厨”的意思是轻财好义,以财救人。后来,陈蕃、窦武掌权,举拔李膺等。陈、窦二人被诛,李膺等随被废黜。</p><p class="ql-block">宦官们对李膺等人深恶痛绝,每次下诏书,都重申不允许他们再做官的禁令。侯览尤其怨恨张俭。侯览家乡人朱并一向佞邪,曾被张俭斥逐,于是迎合侯览的指使,上书告发张俭与同乡二十四人相互起称号,结成一党,图谋危害国家,而张俭是他们的首领。皇帝下诏,凡奏书所到地方,都要按名单抓张俭等人。</p> <p class="ql-block">建宁二年,公元169年,第二次党锢之祸终于暴发,朝廷开始逮捕与之有牵连的党人。同乡人对李膺说:“可以走了。”李膺回答说:“侍奉君主不躲避灾难,有事不推辞艰难,有罪不逃脱刑罚。这是臣子之节。我已经六十岁了,死和生都由命中注定,要逃,又能逃去哪里呢?”便主动到朝廷诏令指定的监狱报到,遂被拷打致死。他的妻子儿女被流放边境,他的门生、故吏和他们的父兄,都被禁锢,不准做官。</p><p class="ql-block"><b>据《资治通鉴》卷五十六汉纪四十八记载:或谓李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诣诏狱,考死;门生故吏并被禁锢。</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侍御史、蜀郡人景毅的儿子景顾为李膺门徒,但是名单上没有他。景毅慨然说:“本来就认为李膺贤德,才把儿子送去拜他为师,我岂能不在名单上,苟且偷安呢?”于是上表检举自己,被免职回家。</p><p class="ql-block"><b> 敬请关注!敬请期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