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的原野》连载(005)

桩子

<p class="ql-block"> 呼兰的原野</p><p class="ql-block">作者:李有春(005)</p><p class="ql-block"> 挤香油是这样一种户外活动,一般地点都选择在学校(平房)向阳一面的大山下。组织者先将参与者分为两列对顶起来,组织者一声呼号,两列人共同对向发力向前挤,向前发力时有坚持不住的就被挤出了队列。</p><p class="ql-block"> 挤出队列的要重新排在自己的队尾,继续朝前挤。两列队伍中被挤出的多者为败。挤香油先是由男生发起,到后来也有女生效仿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在那时,跺脚、摔跤、挤香油都是冬季热身的好运动。</p><p class="ql-block"> 五、饥饿</p><p class="ql-block"> 学校是乐园,梁友学龄前就已深知。学校的歌声,学校的钟声,学校运动会检阅的大号声,各种活动的呼喊声,看电影的路上哨子吹一二一行进的声音,都是他童年绿色的向往。学校里有什么新鲜事,同学们互相串换借新小人书的事,这些早就从大姑、二姑以及四叔、五叔的演讲当中获知。同时,读书生活对童年的梁友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那些闻而未见的事这一次上学就得到了一一的认证。但有一点是梁友不曾想到的,那就是饥饿!在梁友</p><p class="ql-block"> 童年的记忆里,饥饿是一道难过的坎。学生挨饿大多源于两种情况,一是粮食不够吃,在家根本就没吃饱;另一是当时吃饱了,可是由于所吃食物的营养差热量值低,在学校上了两节课就饿得挺不住了。</p><p class="ql-block"> 20世纪60年代初,在这块土地上,如果不是和父母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那么,最难过的就是挨饿这道坎,尤其是困难灾荒那几年。</p><p class="ql-block"> 本来梁友家在原野大队,地处呼兰镇郊区,属于菜农。菜农和居民一样也是吃粮本的,但吃的不是商品粮,是返销粮。</p><p class="ql-block"> 虽然,那时返销粮要比商品粮每斤价格高出一、二分钱,但对于有户口粮证的人家来说,粮食供应是有保障的,只不过供应的量较少吃不饱罢了。一个壮劳力一个月26市斤,到后来长到32斤。无论是26还是后来的32市斤,现在看来也不算少。因为现在副食充足多样化,而且肉食也餐餐有之,甚至是有的吃了副食就饱了,根本不需要主食了。可那时候不行,副食少,肉食更少,有些地方的家庭一家人一年都吃不上两斤肉。</p><p class="ql-block"> 当时,家家户户粮食不足,挨饿是一种普遍现象,但饥饿的程度不一样。城里的有户口的吃粮本的挨饿饿不至死,农村的有户口的有地的(自留地)种地人饿点有限,就是农村没户口的,只要是生产队接纳了并给安排劳动的也问题不大,最可怕的是城里没户口的(大多是外地逃荒来的)这些人,没有户口就没有粮证,那时他们被俗称盲流子。无灾荒之年到自由市场去买粮食,经管比较贵也能过活,遇有灾荒年自由市场粮少价高,那可就要命了。所以,在最困难时有自杀、卧轨的现象可不是一两个城市的事。究其基本原因有如下几点:</p><p class="ql-block"> 建国初期粮食高产作物稀少,土地又比较贫瘠,粮食产不足求。</p><p class="ql-block"> 三年灾荒给全中国带来了很大的灾难,粮食缺口十分大,有的地方扒光树皮去充饥。</p><p class="ql-block"> 而且,后来中苏关系破裂,给苏联还债,让粮食供应更是雪上加霜。</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