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4年12月下午2点多,我们离开宁明花山岩画的神秘与古朴,车行在蜿蜒的山路。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旅程,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将我带到了凭祥市的中越边境——友谊关前。这是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历史的烽烟与现代的繁华在这里交织,绘就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迈入景区的大门,一条长长的友谊关历史长廊,如画卷般缓缓展开。长廊的一侧,墙壁上镶嵌着多组精美的浮雕,它们犹如历史的见证者,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历代镇守边疆的英勇事迹和中越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历史。这些浮雕,仿佛是穿越时空的使者,将历史的片段一一重现,让我陷入对过往岁月的沉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沿着鲜花与绿树掩映的小径前行,那座巍峨耸立的友谊关楼逐渐映入眼帘。只见关前,“南江重镇”四个大字苍劲有力,如同历史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这片土地上。友谊关,这座高大雄伟的关隘,历经风雨的洗礼,依然屹立不倒,它见证了中越两国的历史变迁和友好往来,也承载了无数英雄儿女的豪情壮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与友谊关正对面的黄色小楼,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边境线上。这座由法国人设计的建筑,曾是清政府镇南关对汛署的办公地,是处理边境外交和治安事务的重要场所。如今,它已转变为一个展览馆,静静地诉说着友谊关的历史沿革和重要地位。走进展览馆,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座关隘背后的故事和它所承载的深厚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离开展览馆,我来到友谊关楼的左侧,一座生动的雕塑映入眼帘。它反映的是清政府军民齐心协力运送大炮的场景,他们用牛拉、人推、杠撬等原始方法,艰难地将沉重的大炮运向山顶炮台。这座雕塑,不仅展现了军民团结一心的精神风貌,也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辛与不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踏上友谊关楼的右侧台阶,我缓缓步入这座历史堡垒的二楼大厅。这里陈列着一幅幅中越友谊的珍贵图片,每一张都记录着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特别是周恩来总理与胡志明主席亲切交谈的蜡像,他们栩栩如生,仿佛时光倒流,让我亲身感受到了那段峥嵘岁月中的友谊与温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离开大厅,我沿着友谊关楼右侧的古城墙向上攀登。几百多个陡峭的台阶蜿蜒向上,如同历史的阶梯,引领着我走向那段辉煌的过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沿路,只见两棵榕树的根紧紧攀附在台阶的石头上,它们交织成了一张密密麻麻的网,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来到金鸡山炮台之上,只见清军为了解决用水困难,在山顶修建了一个蓄水池。每当士兵登上炮台时,他们便背负水上山,存储在这个水池里。这样的细节,不仅展示了清军的智慧与勤劳,也让我更加敬佩那些曾经镇守边疆的勇士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山顶我看到了昔日的炮台群,还有一组生动的雕塑。这组雕塑再现了当年清军镇守边关的场景,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历史的韵味。中间的清军将领名叫冯子材,他自备棺材,带着两个儿子镇守边关。这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怀,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庄严,也让我为那些英勇无畏的将士们深深感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下山穿过厚重的友谊关楼城门,我踏入了宽阔的友谊广场。广场的开阔与城门的古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一步跨越了千年的时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站在广场上回望关楼,“友谊关”三个鲜红的大字映入眼帘,字迹苍劲有力,犹如历史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中。这座关楼,不仅见证了中越两国的友好往来,也承载了无数英雄儿女的豪情壮志和悲壮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友谊关,这座拥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名关,曾被称为雍鸡关、界首关、大南关、镇南关、睦南关等。而在1965年,它正式更名为友谊关,寓意着中越两国人民的友好与团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然而,历史的长河中,这座关楼也见证了无数的战火与硝烟。清光绪十一年,法军攻占谅山,冯子材临危受命,帮办广西军务,筑墙挖壕,准备应战。最终,在冯子材的率领下,清军大获全胜。但遗憾的是,这场胜利并未能改变中国对越南宗主权丧失的命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无独有偶,孙中山领导的第六次反清起义也发生在镇南关。革命军成功占领了三个炮台,但最终因清廷的反攻和法属越南政府的施压而失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的援越抗美物资,从友谊关源源不断输送到越南北方,再通过“胡志明小道”运往南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9年初,中越在边境线上爆发武装冲突,同志加兄弟不再靠谱,友谊关不再友谊。10年之后,战场上的地雷被一个个排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时光流转,岁月沧桑,一座关楼见证了中越友好,也见证了中越交恶。我想,不知道还有哪座关口,承载过如此厚重的历史,见证过如此众多的事件,经历过如此多的反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历经沧桑的友谊关早已远离了战争硝烟,这里安宁祥和,成为广西境内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和边贸互市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友谊关广场下方不远处,便是繁忙的中越边境口岸。我向前走去,前方一百米处标记着322国道的终点。而口岸的另一侧,则是越南1号公路的起点,这里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零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只见无数的货物和人员在这里通关,交流与合作在这里上演,见证了中越两国的繁荣与发展,也成为了连接两国人民交往的桥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站在友谊关楼上,我深感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在这里交织融合。这座古老的关隘,不仅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更在当今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和活力。</span></p>